第34頁
常常地,他會在早上花幾個小時到山間散步,頭上總是有一頂闊邊草帽,身後也總是有一個碩大的背囊。背囊里裝著畫筆和顏料,甚至還有行軍椅,他隨時可以停下來,歇口氣,塗抹幾筆。
在他的三千多幅水彩和鋼筆畫中,山的輪廓、村屋的簡潔的造型,樹與土地天空的對話,是永恆的主題。他試圖用色彩把瞬間的思緒封存、研磨再發酵——在這一長段時間裡,他手裡誕生的是畫,心靈里釀造的,卻是文字。
晚上他回到卡薩·卡穆奇,心裡是亢奮的。在三樓的那四個房間裡,除了他的書和書桌(那是他從過往的生活裡帶出來的所有的行李),幾乎是空的。在鋪開稿紙前,他會跑到看得見山谷的大露台上,吐納山野的氣息,就像既驚且喜地打開一壇新釀的好酒,兀自醉在香氣里。然後,他在書桌前坐下——那書桌正對著窗,夏日,會有他鍾愛了一世的木蘭花,越過欄杆探進來。他寫得酣暢,思緒飄出去又飛回來,凝結成這樣的文字:
“湖泊,山脈,天空,在地平線上交融……迎著那一片灰色的天空,他專注地破譯繁星與暗沉的樹影邊緣泛起的微光……”(《克林格梭爾的最後一個夏天》)。
客廳一角的大穿衣鏡,是另一方牽引他遐思的舞台。他說,那是“鏡子的宮殿”,每移動一步,變換一個視角,紛繁的影象便會構建出新的組合,仿佛“天上所有的星星都像在大盒子裡擲骰子一般敕敕地顫動起來。
綺麗的想像讓作家黑塞和畫家黑塞合為一體,而他在形容自己的創作體會時卻洋溢著跌宕的旋律感:“那一刻,藝術家的心靈就像一座城堡,白天,所有的房間裡都迴蕩著音樂,夜晚,有一千根蠟燭熊熊燃燒。”
時不時地,真的會有音樂從樓下傳來,那是卡穆奇家的太太小姐們在彈鋼琴。黑塞喜歡這音樂,但他無意走下樓去與她們交談——處於創作的微醺中的黑塞,甚至比以往更加自閉。除了幾個朋友,他幾乎不見任何人,因為他覺得,相對於大自然,“人說得實在是太多了”。
蒙塔娜拉村的村民對這個沉默的異鄉人充滿了好奇,按照他們的說法,黑塞長得“瘦瘦高高”,有一雙“極有穿透力的眼睛”。每到“樹汁與熱氣滿溢”的夏季,黑塞會伸展開手腳仰臥在露台上的濃蔭里,瘦長的身體一絲不掛。儘管他刻意避開人們的視線,卡薩·卡穆奇的女人還是會冷不防撞見他,被他的粗魯不羈弄得又羞又氣。她們哪裡知道,此時此地的黑塞,心裡有一個聲音,正在放歌:
“我孤獨,但不為寂寞所苦。我別無所求。我樂於讓陽光將我完全曬熟。”(《山隘》,1919)
------------
黑塞的寂寞方舟(3)
------------
酒,以及女人
露特·文格爾,黑塞生命中最美的女人,出現在他某一次徒步去卡雷諾村的路上。她比他整整小二十歲,喜歡穿火紅色的連身裙,裹得緊緊的那種。她的肢體和眼睛一樣會說話,像一陣滾燙的熱風,把黑塞卷攜而去。
入冬,半是因為畏懼堤契諾的嚴寒,半是因為要追隨露特的腳步,黑塞趕往蘇黎士和巴塞爾小住。然而等到春天剛露出些痕跡,他就又回到了蒙塔娜拉村——在別處,他無論如何也寫不完《流浪者之歌》的最後幾章。在這部小說里,黑塞把理想寄托在以印度為代表的東方文明里(事實上,黑塞一生對東方文化多有涉獵,中國的老莊、杜甫他都有研究),而那種理想狀態中的景色,到了黑塞筆下,卻又處處呈現出蒙塔娜拉村的風貌。他反覆寫到河流,寫月亮倒映在裡面宛如“浮在一汪碧藍中的船”,誰能說這其中沒有盧加諾湖給他的靈感?
然而此時的黑塞,更抵擋不住露特的笑靨。露特再度來訪,兩個人又在入世的誘惑與出世的理想之間經歷了一番掙扎。最終屈服的是黑塞。一九二四年,黑塞在與第一任妻子正式離婚後終於娶到了露特。
黑塞很快就觸到了婚姻的“玻璃天花板”。卡薩·卡穆奇的簡陋入不了露特的眼,她從來就沒有在那裡長住過。而對於黑塞來說,離開堤契諾便意味著創作的枯竭。在給朋友的信中,他無奈地感嘆,“讓一個作家忘記自己的使命是何其艱難!”
於是黑塞只能忘記愛情。一九二五年,黑塞與露特黯然離異。之後,堤契諾的小城街頭便多了一個流浪者,酒吧多了一個不醉不歸的常客——只要經濟允許,他甚至已不再拒絕垂手可得的露水姻緣……那種狂野而麻木的狀態,再忠實不過地記錄在小說《荒原狼》中。
從宿醉中醒來,黑塞照例還是會到山上散步,畫他爛熟於胸的景,想他永遠想不清楚的事。他的小說愈來愈深入心靈,看他那時寫的《納爾齊斯與歌爾德蒙》,耳邊能聽見有紙一樣的東西一下一下撕裂的聲音。那時侯,他很少寫《暢飲秋之森林》這樣色彩斑斕的詩,實在悶了就給好朋友托馬斯·曼(ThomasMann)寫信,或者到鄰居馬里奧的酒窖里討葡萄酒喝。
最終把黑塞從孤獨中拯救出來的是他的第三任妻子尼儂·多爾賓(NinonDolbin),只有她知道黑塞需要怎樣的生活。她沒有搬到卡薩·卡穆奇,但她至少願意在堤契諾安家。此時,一年老似一年的黑塞也開始認真考慮在堤契諾買下一幢房子,有完備的暖氣,這樣他就不必到別處去過冬了。一位富家朋友慷慨解囊,最終促成了這件事。
在他的三千多幅水彩和鋼筆畫中,山的輪廓、村屋的簡潔的造型,樹與土地天空的對話,是永恆的主題。他試圖用色彩把瞬間的思緒封存、研磨再發酵——在這一長段時間裡,他手裡誕生的是畫,心靈里釀造的,卻是文字。
晚上他回到卡薩·卡穆奇,心裡是亢奮的。在三樓的那四個房間裡,除了他的書和書桌(那是他從過往的生活裡帶出來的所有的行李),幾乎是空的。在鋪開稿紙前,他會跑到看得見山谷的大露台上,吐納山野的氣息,就像既驚且喜地打開一壇新釀的好酒,兀自醉在香氣里。然後,他在書桌前坐下——那書桌正對著窗,夏日,會有他鍾愛了一世的木蘭花,越過欄杆探進來。他寫得酣暢,思緒飄出去又飛回來,凝結成這樣的文字:
“湖泊,山脈,天空,在地平線上交融……迎著那一片灰色的天空,他專注地破譯繁星與暗沉的樹影邊緣泛起的微光……”(《克林格梭爾的最後一個夏天》)。
客廳一角的大穿衣鏡,是另一方牽引他遐思的舞台。他說,那是“鏡子的宮殿”,每移動一步,變換一個視角,紛繁的影象便會構建出新的組合,仿佛“天上所有的星星都像在大盒子裡擲骰子一般敕敕地顫動起來。
綺麗的想像讓作家黑塞和畫家黑塞合為一體,而他在形容自己的創作體會時卻洋溢著跌宕的旋律感:“那一刻,藝術家的心靈就像一座城堡,白天,所有的房間裡都迴蕩著音樂,夜晚,有一千根蠟燭熊熊燃燒。”
時不時地,真的會有音樂從樓下傳來,那是卡穆奇家的太太小姐們在彈鋼琴。黑塞喜歡這音樂,但他無意走下樓去與她們交談——處於創作的微醺中的黑塞,甚至比以往更加自閉。除了幾個朋友,他幾乎不見任何人,因為他覺得,相對於大自然,“人說得實在是太多了”。
蒙塔娜拉村的村民對這個沉默的異鄉人充滿了好奇,按照他們的說法,黑塞長得“瘦瘦高高”,有一雙“極有穿透力的眼睛”。每到“樹汁與熱氣滿溢”的夏季,黑塞會伸展開手腳仰臥在露台上的濃蔭里,瘦長的身體一絲不掛。儘管他刻意避開人們的視線,卡薩·卡穆奇的女人還是會冷不防撞見他,被他的粗魯不羈弄得又羞又氣。她們哪裡知道,此時此地的黑塞,心裡有一個聲音,正在放歌:
“我孤獨,但不為寂寞所苦。我別無所求。我樂於讓陽光將我完全曬熟。”(《山隘》,1919)
------------
黑塞的寂寞方舟(3)
------------
酒,以及女人
露特·文格爾,黑塞生命中最美的女人,出現在他某一次徒步去卡雷諾村的路上。她比他整整小二十歲,喜歡穿火紅色的連身裙,裹得緊緊的那種。她的肢體和眼睛一樣會說話,像一陣滾燙的熱風,把黑塞卷攜而去。
入冬,半是因為畏懼堤契諾的嚴寒,半是因為要追隨露特的腳步,黑塞趕往蘇黎士和巴塞爾小住。然而等到春天剛露出些痕跡,他就又回到了蒙塔娜拉村——在別處,他無論如何也寫不完《流浪者之歌》的最後幾章。在這部小說里,黑塞把理想寄托在以印度為代表的東方文明里(事實上,黑塞一生對東方文化多有涉獵,中國的老莊、杜甫他都有研究),而那種理想狀態中的景色,到了黑塞筆下,卻又處處呈現出蒙塔娜拉村的風貌。他反覆寫到河流,寫月亮倒映在裡面宛如“浮在一汪碧藍中的船”,誰能說這其中沒有盧加諾湖給他的靈感?
然而此時的黑塞,更抵擋不住露特的笑靨。露特再度來訪,兩個人又在入世的誘惑與出世的理想之間經歷了一番掙扎。最終屈服的是黑塞。一九二四年,黑塞在與第一任妻子正式離婚後終於娶到了露特。
黑塞很快就觸到了婚姻的“玻璃天花板”。卡薩·卡穆奇的簡陋入不了露特的眼,她從來就沒有在那裡長住過。而對於黑塞來說,離開堤契諾便意味著創作的枯竭。在給朋友的信中,他無奈地感嘆,“讓一個作家忘記自己的使命是何其艱難!”
於是黑塞只能忘記愛情。一九二五年,黑塞與露特黯然離異。之後,堤契諾的小城街頭便多了一個流浪者,酒吧多了一個不醉不歸的常客——只要經濟允許,他甚至已不再拒絕垂手可得的露水姻緣……那種狂野而麻木的狀態,再忠實不過地記錄在小說《荒原狼》中。
從宿醉中醒來,黑塞照例還是會到山上散步,畫他爛熟於胸的景,想他永遠想不清楚的事。他的小說愈來愈深入心靈,看他那時寫的《納爾齊斯與歌爾德蒙》,耳邊能聽見有紙一樣的東西一下一下撕裂的聲音。那時侯,他很少寫《暢飲秋之森林》這樣色彩斑斕的詩,實在悶了就給好朋友托馬斯·曼(ThomasMann)寫信,或者到鄰居馬里奧的酒窖里討葡萄酒喝。
最終把黑塞從孤獨中拯救出來的是他的第三任妻子尼儂·多爾賓(NinonDolbin),只有她知道黑塞需要怎樣的生活。她沒有搬到卡薩·卡穆奇,但她至少願意在堤契諾安家。此時,一年老似一年的黑塞也開始認真考慮在堤契諾買下一幢房子,有完備的暖氣,這樣他就不必到別處去過冬了。一位富家朋友慷慨解囊,最終促成了這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