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今年春天百家講壇編導替易中天慶賀生日,恰好我和王立群都在。在宴席上,王立群舉杯向易中天祝酒,說:“我和易老師的經歷相似。都教過中學,都是高中生直接考研究生。易老師是1978年恢復研究生招生後第一屆研究生。我聽說易老師考上後,心裡一激動,動了去考的念頭,結果第二年考上河南大學。易老師是‘黃埔一期’,我就是‘黃埔二期’,我敬易老師一杯。”

  易中天說:“‘黃埔二期’敬酒,‘黃埔一期’當然要干。”

  我挖苦兩個以“黃埔”自居又以“黃埔”互吹的傢伙說:“咦,前差三十年,你們倆個就有心靈感應啊?”

  “黃埔一期”和“黃埔二期”成就多少人的大學夢?出了多少優秀人才?

  王立群打算考研究生時,已經做了中學教導主任,教兩個畢業班語文。工作非常繁忙,怎麼辦?沒有時間,擠時間;沒有教材,找教材。他真是一分一秒地“虎口奪時”。家屬院露天放映《望鄉》電影,大家多少年沒看過日本電影了?都聽說這個電影好看極了。擠得人山人海,水泄不通。王立群能從自家窗子裡看到銀幕,他就是不看,跑到清靜的地方,看書。王立群的俄語是高中水平,已經荒廢了十三年,他花死功夫硬啃了一年,把大學俄語教程啃下來。

  1979年王立群考上開封師範學院中國古代文學兩漢魏晉南北朝方向的研究生。無巧不成書,前一年易中天考的也是這個方向。

  王立群平生第一次靠自己的真才實學在考學上打了勝仗。王立群後來喜歡回憶這段“過五關斬六將”。他說:“這時,我才真正體會到《孟子》講的‘大丈夫’人格的核心是自強不息。正如一個氣球能夠升騰是因為它裡面充滿了氫氣,一個人能夠升騰是因為他具有自強不息的強勢人格。這種強勢人格不一定表現在外部,而是內化為數十年自強不息的堅持。因此,具有這種強勢人格就會有一副傲骨,而不是傲氣。”

  多味人生(1)

  王立群研究生畢業後,留校工作。在大學裡,每個教師都教相對集中的段落,所謂“鐵路警察各管一段”。比如,我教明清文學,從朱元璋開大明基業後的文學教到鴉片戰爭之前的文學,這是基礎課。在自己的研究領域裡,每個教師都有“專屬”領域,比如說,我偏重小說史特別是《紅樓夢》和《聊齋志異》。而王立群在研究《昭明文選》和晉宋山水遊記的行當里,全國名列前茅。他提出的比較有影響的學術觀點:其一,蕭統《文選》是蕭統根據當時流傳的前代文學總集二次選編的選本。因此,歷史上流行極廣的“昭明十學士”選編《文選》說不能成立。其二,晉宋地記是中國山水文學早期最重要的代表,並由此影響到柳宗元的山水遊記。王立群的觀點受到學術界比較普遍的認可。復旦大學戴燕教授教研究生讀《昭明文選》,就採用王立群的《〈文選〉成書研究》。王立群一些文章發表在《文學評論》和《文學遺產》上。這兩個刊物在學科範圍是所謂頂級刊物。

  埋頭苦幹的王立群在河南大學成人物了。

  全校發科研大獎,文科只有一位,王立群。

  王立群還沒上百家講壇,就已是拿津貼不考評的教授。

  王立群體味到了什麼叫“一分耕耘一分收穫”。

  在高等學校,教授們研究的內容,就是他開選修課的內容,王立群開的主要選修課有:《文選》研究、《史記》研究。

  我的授業恩師、語言學家殷孟倫先生說過一句很有哲理的話:“教書三年成白丁”。什麼意思?如果做教師的總教同一門課,但是對這門學問不做深入研究,你這個教師,就完蛋了,成白丁了。

  王立群教《史記》幾十遍。是不是成了“白丁”了?大概不是。他有研究《史記》的著作。而教幾十遍的課對於一位教授意味著什麼?意味著熟能生巧。熟能生巧的結果,是王立群給百家講壇前來“海選”的解如光留下了這樣的印象:能脫稿演講、口若懸河、條理清晰、分析人物和事件生動精彩。最終,一堂“鴻門宴”把王立群送上百家講壇。

  王立群體味到了什麼叫“天道酬勤”。

  高等學校講究門戶觀念:你是重點大學的,我是非重點大學的;你是名牌大學的,我是普通大學的;你是部屬大學的,我是省屬大學的……壁壘森嚴,等級分明。但是,到了百家講壇,你是哪一級學校的,已經不再重要。甚至你是哪級職稱,都也不再重要。紀連海不就是來自中學?最主要的是:你的選題是不是百家講壇需要的?你的學術素養、你的演講水平、你在觀眾跟前的親和力,能不能為傳統文化走向大眾服務?能不能提高百家講壇的收視率?

  王立群如何被百家講壇的“伯樂”通過“海選”發現,已被報紙炒得路人皆知。當初到河南大學“海選”的是解如光、魏學來、郭巧紅。手裡捧的是製片人萬衛選主講人的“三大要素”尚方劍:口頭表達、學術修養、親和力。王立群靠他已經在河南大學講過六七十遍的《鴻門宴》打動了這三個人。王立群自己形容:他講《鴻門宴》,閉著眼也能講,關了燈也能把原文一段一段背下來。

  王立群的講述恰好跟萬衛對主講人的要求吻合。

  河南省屬高校的王立群居然上了央視百家講壇!

  王立群上了中央電視台一切都變得不一樣了。

  他成了記者圍追堵截的對象;

  他成了出版商互相爭奪的對象;

  他成了這講座那講座青睞的對象;

  他成了“群眾”追捧的對象;…….

  他成了省委書記點名參祭黃帝陵的對象。

  王立群體味到六十歲老男人也可以有“花樣年華”。

  王立群在《百家講壇》開講《史記》始於2007年1月6日。不到一個月,馬上有書商跟風推出兩本關於《史記》的書,速度之快,令人瞠目結舌。

  書的作者不是王立群,而是一位自稱跟王立群同事的人。

  多味人生(2)

  3月24日閻崇年來濟南,新華書店在酒店請客。閻老師對我說:“有個人,說他是搞《史記》的,跟王立群一個教研室,也搞了幾十年。還是王立群的好朋友。現在他出了本書談《史記》。“

  閻夫人是聰明人,她說:“實際上是:王立群在電視台講《史記》,那個人在下邊賣書。”

  世界上常有這種“禿子跟著月亮走”的聰明人,眼明手快地抓住先機。

  世界上的事,常常如此。你埋頭苦幹,往往不如別人巧幹會幹。

  我發簡訊把閻老師的話告訴王立群,王立群馬上回:“我和他有一面之識。“

  “那個人還說他是《史記》研究會會長。”閻崇年又說。

  閻老師是個頭腦清醒,處事老辣的老學者。他對社會人生常有入木三分的觀察和判斷,然後做巧妙機智的應對。而且,閻老師考慮問題全面,與人為善。我在跟閻老師接觸過程中獲益良多。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