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高考發榜了。

  某某同學接到北京大學的通知……

  某某同學接到清華大學的通知……

  某某同學接到哈爾濱工業大學的通知……

  某某同學接到開封師範學院的通知……

  某某同學接到河南某師範專科學校的通知……

  發通知的學校從高向低,王立群的心一次又一次下沉,下沉,再下沉……

  他報的第一志願,第二志願,第三志願,全部發榜了,王立群沒接到任何一個學校的錄取通知。

  一位比王立群少考三十分的同學接到河南某學院的錄取通知時,王立群徹底死了心:他又落榜了。

  王立群怎麼也沒想到,時間過去了七年,爺爺那幾畝地怎麼還這麼重要,這麼要命啊?!他當然想不到,也不敢想,這種極“左”的做法,不僅決定著他這個普通學生的命運,還決定著整個國家的命運。

  高考落榜的學生一般面臨兩種選擇:或者就業,或者複習一年再考。王立群及父母很清醒,王立群不管怎麼複習,都是瞎子點燈白費蠟!都改變不了他明年再次落榜的命運。對王立群來說,成績不是重要的。重要的是他已經被打入另冊,他在娘肚子裡時,他的命運就決定了。他即便才如繡虎,文似雕龍,也都白搭、白搭、還是白搭!

  挫折中的磨勵(2)

  王立群放棄了“復讀”。到一家國營企業大廠應聘教師。

  這家國營大廠有兩個學校,一個技工學校,一個小學。王立群去應試技工學校。考官是兩位臨時抽出來代課的工程師。他們希望趕快招到新教師,好推掉他們的代課任務。兩位工程師,一個手裡拿本高中《平面三角》,一個手裡拿本高中《平面解析幾何》,非常認真、嚴肅地考王立群。

  因為此前無數次複習記憶,王立群能把這兩本書從第一章到最後一章所有定義、公式,甚至節後的習題及答案都講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兩位工程師對王立群口試了整整一個下午,很滿意。

  王立群馬上被錄用,要他在技工學校教數學。

  一個月後,備好《平面三角》課準備上台的王立群被校長喊去,不做任何解釋,通知他:你的工作變了,到廠里的小學教書去。

  事後王立群知道:他的工作變動是因為有位主管廠長認為,一個高中生怎能教相當於高中的技工學校?

  這位廠長的思考有道理,當然,他不知道,學歷從來不是決定一個人能力的最主要因素,比如,數學大師華羅庚是什麼學歷?

  二十歲的王立群簡直暈菜:

  明明考出好成績,不能進大學;

  明明考出好水平,不能教中學;

  明明想為社會出一份力量,總是燒香找不到廟門;

  到底是怎麼回事?這一步一坎的人生路如何走啊……

  王立群昏頭昏腦來到小學,眼前是一片紅領巾,他還沒回過神來,脖子上已經系上“紅旗的一角”。

  王立群被任命為少先隊大隊輔導員,一干就是七年。

  王立群因家庭問題高考落榜卻被任命為少先隊大隊輔導員,實在令人啼笑皆非。少先隊員是祖國的花朵,難道這些給王立群戴上“紅旗一角”的人不知道王立群的“背景”正是缺少紅色?他們不擔心這個後來被稱為“可以教育好的子女”的王立群誤導可愛的少年兒童?也可能這些掌權者正是通過給王立群一個非常高尚的差使,讓他覺得溫暖?讓他覺得受到信任?覺得人生並非都那麼無情?

  王立群在小學教了七年書,從一年級教到八年級,他教語文、數學、珠算、大字、自然,他曾在接到學校的任務後,一周內學會拉手風琴,教音樂。

  一個隨時可能被解聘的合同工,只能領導指到哪,自己打到哪,需要教什麼課,就備什麼課。原本不熟悉的,儘量、儘快熟悉。原本不會的,抓緊立即學會。

  王立群是個“苦練型”人物,他在社會上立腳,不是跟時代斗,跟他人斗,而是跟自己斗,苦苦地斗。歷練自己適應這個社會,歷練自己適應這個環境,歷練自己在逆境中生存。他不靠取巧,靠實幹,不靠語言,靠行動。既然什麼好事也輪不到自己頭上,那就凡事做得讓人無懈可擊,凡事對得起良心!

  王立群自己說:

  “人生挫折是常有之事,人的一生要學會在挫折中磨勵自己。”

  “打破人生困境的最好方法是使自己足夠強大起來。”

  王立群做夢都想讀書,時隔十二年,讀書機會來了,又和他擦肩而過。

  1977年恢復高考,王立群想實現大學夢,卻被一條規定卡住了:年過三十歲的考生,必須是1966、1967、1968年畢業、因為“文革”失去高考機會的高中生。王立群是1965年參加高考的落榜生。

  王立群眼睜睜看著機會來了,又眼睜睜看著機會走了。

  上帝在哪兒關上門,就會在另一個地方開扇窗。

  此前,“上帝”已給王立群開了一扇窗。

  因為“評法批儒”政治活動,酷愛理科的王立群向文史轉舵。

  1974年開始“評法批儒”運動,王安石被官方認定為法家。王立群所在的國企大廠的“工人理論組”奉命和開封師範學院歷史系合搞《王安石詩文選注》。王立群被分配注釋王安石詩詞。為這事,他離開高中教學崗位三年,天天去開封師範學院歷史系上班

  挫折中的磨勵(3)

  王立群從來沒見過這麼豐富的藏書!

  王立群從來沒接觸過這麼多博學的教授!

  王立群讀《宋史》,讀《續通鑑》,讀《續通鑑長編》,為了注王安石的詩而讀。

  王立群讀《史記》,讀《漢書》,讀《資治通鑑》,因為興趣而讀。

  平面幾何,解析幾何,物理化學,在王立群的人生漸漸淡出;左丘明、太史公、司馬光、王安石,進入王立群的視野,引起王立群的興趣。

  人生常常會有一些意想不到的、哲學的前定調和。

  開封師範學院,就是王立群現今所在的河南大學前身。

  1978年恢復招研究生,除了已經取得大學畢業文憑者外,同等學歷可以報考。所謂“同等學歷”是什麼?就是雖然沒念過大學,但是通過自學掌握了大學所授知識的人。說穿了,在研究生入學考試時,同等學歷考生不過比有大學文憑的考生加試兩門基礎課而已!對同等學歷者網開一面,是當時國家急需人材的權宜之計,這個權宜之計卻給很多有志於進入高等學府的人提供了一條捷徑。那陣子,考大學考不上卻考上研究生的,大有人在。以同等學歷來念研究生,然後脫穎而出,成為教授、名家的,亦大有人在。現在,隨著制度的健全,“同等學歷”已經有點兒失寵了。現在大學裡引進1958年以後出生的教師,首先得問:你的“第一學歷”是哪兒的?也就是說,你的大學本科是名牌大學還是“野台子戲”?

  王立群知道可以以同等學歷考研究生,喜從天降。但是當年考已經來不及。那就充分準備,務在必得,第二年考!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