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華陽一陣暈眩,一口氣霎時鬆懈,人也軟倒在地。
山中晝短夜長,寅時一過便白日西斜,風聲鼓起,在林木間來回穿梭。
小道士四仰八叉地出了會神,被風一吹,凍得一個激靈,趕忙從地上坐起來,在周圍轉了兩圈,挑了棵三人合抱粗細的老樹,指甲摳著樹皮,兩腳緊箍著樹幹,好不容易爬到枝杈,才喘了口氣,谷中已隱隱能聽見狼嚎聲。
華陽驚魂不定地在粗枝上坐穩,夕陽的餘暉照著枯葉飛旋的空地,天色漸暗,風聲漸大,他捏著法訣,口中念念有詞,試了兩、三回,還是沒能擠出半點修為。
太陽在落下山頭的一瞬間忽然光芒大熾,滿天瑰麗的雲層猶如血染,華陽想起逢魔時刻的許多傳言,跪坐起身,四下張望了良久,又把雙手環抱在胸口慢慢坐定,喉嚨里咽了幾口唾沫,扯著嗓子唱起了那段秦腔。
「正行走又聽得雄雞報曉,猛抬頭又只見紅日上cháo。往下看閃上了陽關大道,伍子胥在馬上展放眉梢……」他把唱詞顛來倒去地唱了兩、三遍,忽然聽見模糊的笑聲。
天色己經全然暗了下來,大風撲面,衣袡在風裡嘩嘩地抖動著,那狐妖換了一身整整齊齊的衣服,寬袍廣袖,提著一盞燈籠,用紅紗罩著,綴著血紅的穗子,站在樹下看他,未語先笑:「小道長。」華陽訕訕地停了口,敷衍著應了一聲。
韓倚樓提著燈籠又走近了幾步,風聲摧枯拉朽一般獵獵響著,那一點燭光卻紋絲不動:「以前也聽你唱過這個,實在是不堪入耳……」華陽臉上漲得通紅,幸好在黑暗中不甚顯眼,忽聽韓倚樓又問:「誰教的?」華陽小聲道:「走夜路壯膽的歌,無非是老的教新的,大的教小的,觀里一輩輩傳下來。」華陽說著,臉上慢慢地掛上了一抹極淺的笑容,半晌才醒悟過來,飛快地掃了韓倚樓一眼。
那狐妖看著他,好一會,才說:「先前多有得罪。」華陽瞠目結舌,嘴巴翕動了好幾下,卻沒能擠出一個字,半晌才醒悟過來,拱著手又要去求那狐狸。
韓倚樓許久才道:「我不明白,你連死都不怕,卻怕做妖。」華陽眼神一黯,低低地回了一句:「你又不是人,你不明白。」韓倚樓手裡持著燈籠,腳下的雜糙被照成一片血色,四周落針可聞,他忽然低笑起來。
「要我放過你也可以。華陽,你敢不敢和我打一個賭?」「什麼賭?」
華陽說著,想從樹上下來,猶豫了一下,還是學著韓倚樓先前的樣子屈膝坐穩了,只是沒過多久,狐尾就從身後垂了下來,不停地來回搖晃。
韓倚樓面色從未如此柔和過,他安靜地看了一會,伸手輕輕握住了華陽的狐狸尾巴:「賭你還會來找我。」華陽臉上突然露出片刻失神。韓倚樓仰面看著他,清雋俊逸的一張臉被燭光照亮,那瞬間的神態,像極了舊人。
華陽怔了良久,正要去喊那個名字,忽然看見狐狸眼角斜飛的紅線,只差些許就要飛入鬢角,猛地一個激靈,舊夢便醒了。
華陽臉上僵硬起來,硬邦邦地說:「我不會。」韓倚樓順著他的視線,在自己眼角上輕輕一撫,心知是心神激盪之下現了妖相,慢慢地背過身去:「不試試怎麼會知道。若是你贏了,你還走你的陽關道,我過我的獨木橋。你證你的道,我證我的道。」不知為何,突然不想為難這人。他若真不願做妖,難道還逼著他做不成,說不準哪一天就被他砸了洞府……這道士還不明白,自己活了數千年,才遇見這麼一個有些順眼的人,雖然夾著些恨,終究不忍心他太難過。
這一個賭,也是與自己相賭。這道士已一次又一次撞到自己面前,他不信這次會是最後一次。
華陽禁不住問:「你真肯放我回去?」
「正是,」那狐狸說到這裡,頓了頓,方道:「若你輸了……」華陽顯是勝券在握,急急地道:「那我甘心做妖!」韓倚樓背對著他,臉上面無表情,只有眼睛映著燈籠里的那簇火光,溫聲細語地笑著:「但凡言語,出諸於口,便有過往鬼神為證,道長可想清楚了?」他說著,聽見身後簌簌的響聲,回頭一望,見華陽從樹上爬下來,離地四尺的時候就撒手一跳,幾步疾走到他身前。
「清楚了,都清楚了。」
韓倚樓伸出手來,與他擊掌為誓。紅紗燈籠里霎時燭火一跳,韓倚樓見誓約已成,才從袖中摸出一個長頸瓷瓶來,旋出木塞,從瓶里倒出一枚金紅色的藥丸,令華陽服下,片刻之後,狐耳狐尾盡數隱去。
華陽用手在身後摸了摸,又在腦袋上胡亂摸了幾把,眼睛裡霎時放出光來。
韓倚樓忍不住冷言冷語起來:「既不是了無生趣,何必要惺惺作態,白費我一番……」他說到這裡,忽然噤聲,臉上忽青忽白,半晌,方道:「一番口舌。」他莫名地露出鬱郁之色,一拂袖袍:「七日服一丸,可不露破綻,白石峰野狐嶺大槐樹下我等你一年,一年未至,我親自下山助你重塑人形。」華陽小心翼翼地把藥丸收好,本以為至此不見,聽見韓倚樓提出一年之約,又開始有些煩悶。
那狐狸臉上不動聲色,定定地打量了華陽片刻,將手中的紅紗燈籠遞了過去:「向北二十里,便能看到村落。」華陽默默接過,發覺手柄上仍留著那人的餘溫,眼皮一顫,登時覺得燙手起來,朝這狐狸拱了拱手:「就此別過。」轉身便要走。
韓倚樓忽然說:「小道長,我擄走你的那天,陸府里本還有別的人。」華陽腳步突然一緩。
那狐狸眉宇緊擰著:「我提防著他們出手,結果那兩人一直作壁上觀,觀其真氣,與你同出一脈。」華陽眼睛裡血絲隱現,嘴唇哆嗦了半天,卻笑出聲來:「此事絕不可能。」韓倚樓柔聲道:「若你在道觀里受了委屈,便來此處找我。」他一邊說,一邊倚著那株老樹。月色如銀,從枝葉間傾斜下來,他身影漸漸隱沒在夜色之中:「白石峰野狐嶺大槐樹下,你叫一聲,韓倚樓,我便出來。」終究不忍心他太難過。
華陽一手捂耳,一手舉著燈籠,往北直跑了數百步才停下,眼前一片昏黑,只有這盞燈籠,把前路照得一片輕紅。
第七章
下了山,又往北徐行十餘里,果然遠遠地望見幾處炊煙。
華陽用袖子揩淨了額汗,坐到路邊的茶廬里納涼,還沒把凳子捂熱,又招來店家要了一碗薄粥。華陽先是捧著碗牛飲了大半碗,等到稍稍慰藉了五臟廟,才把碗放回桌面,一勺一勺地吸飲起來。
茶廬一角支著泥糊的小灶,灶上用溫火煮著一壺井水,水聲乍沸,茶香氤氳,白霧從細長壺嘴裡盤旋升起。
廬外青山環抱,老樹新綠,還未褪盡的黃葉輕輕落在廬頂,華陽正看得出神,忽聽見驛道上一陣馬蹄聲,在茶廬前猛地一吁。
隔著齊膝高的一道竹簾,只能遠遠望見來人鞋面一塵不染,未等華陽多想,就看見那人把竹簾一撩,露出不苟言笑的一張面孔,四面青山都褪盡了顏色。小道士先驚後喜,忙不迭地把筷著一放:「紫淵師兄列華紫淵看見他,面色稍稍一緩:「只有你一個人?」華陽起身迎上去,見華紫淵還背著那柄長劍,佩玉長劍穗斜斜垂在肩頭,不由多看了兩眼。
華紫淵取下長劍,隨手一拋,道聲;「接著。」華陽連忙抱在懷裡,愛不釋手地用袖口擦了擦。
華紫淵替他結了銀錢,兩人從茶廬出去,華紫淵那匹愛騎就停在路邊,華陽摟著馬頸翻身上馬,華紫淵臉上不露聲色,待他坐穩了方問:「你未受傷?」華陽遲疑地應了一聲。
華紫淵用手梳弄著馬鬃,半晌才說;「先弄些皮肉之傷再入觀。」華陽聽得雲裡霧裡,還未細問緣由,華紫淵就在馬臀上拍了一掌:「送我師弟回去。」那匹寶馬無鞍無轡,只跑了幾步就差點把華陽顛下馬背,小道士連忙一手抱劍,一手扯住馬鬃,回頭朝華紫淵大喊起來:「紫淵師兄,一道回去吧。」華紫淵道:「山前十里有虎妖作祟,我去去便回。」說著,竟是背道而行。
華陽心思不定地拽緊馬鬃,這匹龍駒平日飢食金丹,渴飲山泉,在驛道上狂飆了四、五個時辰,已至千里之外,一日上下,便能望見青城山麓。
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天下修道練氣之人,皆以此地為尊。山腳宮、觀、廟、庵密如鋪瓦,一年四季香火不絕。
到了山腰,大小道觀仍有十數座,一過回徑,宮觀便掩在繁茂蒼翠的林木之中,依五行生剋再行千餘步,才望見一座道宮,建在彭祖峰西,背靠眠江,坐擁雲海,上有橫匾,用金筆題了三個大字:白雲觀。
華陽一路拽著龍駒上山,頭頂峰巒攏起,天成一線,棧道盡頭方豁然開朗,望見這三個大字,不由吁了口氣,只顧著坐下來歇歇腳,用頓齋飯,將華紫淵的叮囑都拋在腦後。
等他牽馬踏入觀門,試劍坪上幾個師兄立刻圍了上來,朝眾人招呼著:「華陽回來了!」登時人越聚越多,圍著他噓寒問暖,簇擁著入了正廳,三清掛像前空無一人。
山中晝短夜長,寅時一過便白日西斜,風聲鼓起,在林木間來回穿梭。
小道士四仰八叉地出了會神,被風一吹,凍得一個激靈,趕忙從地上坐起來,在周圍轉了兩圈,挑了棵三人合抱粗細的老樹,指甲摳著樹皮,兩腳緊箍著樹幹,好不容易爬到枝杈,才喘了口氣,谷中已隱隱能聽見狼嚎聲。
華陽驚魂不定地在粗枝上坐穩,夕陽的餘暉照著枯葉飛旋的空地,天色漸暗,風聲漸大,他捏著法訣,口中念念有詞,試了兩、三回,還是沒能擠出半點修為。
太陽在落下山頭的一瞬間忽然光芒大熾,滿天瑰麗的雲層猶如血染,華陽想起逢魔時刻的許多傳言,跪坐起身,四下張望了良久,又把雙手環抱在胸口慢慢坐定,喉嚨里咽了幾口唾沫,扯著嗓子唱起了那段秦腔。
「正行走又聽得雄雞報曉,猛抬頭又只見紅日上cháo。往下看閃上了陽關大道,伍子胥在馬上展放眉梢……」他把唱詞顛來倒去地唱了兩、三遍,忽然聽見模糊的笑聲。
天色己經全然暗了下來,大風撲面,衣袡在風裡嘩嘩地抖動著,那狐妖換了一身整整齊齊的衣服,寬袍廣袖,提著一盞燈籠,用紅紗罩著,綴著血紅的穗子,站在樹下看他,未語先笑:「小道長。」華陽訕訕地停了口,敷衍著應了一聲。
韓倚樓提著燈籠又走近了幾步,風聲摧枯拉朽一般獵獵響著,那一點燭光卻紋絲不動:「以前也聽你唱過這個,實在是不堪入耳……」華陽臉上漲得通紅,幸好在黑暗中不甚顯眼,忽聽韓倚樓又問:「誰教的?」華陽小聲道:「走夜路壯膽的歌,無非是老的教新的,大的教小的,觀里一輩輩傳下來。」華陽說著,臉上慢慢地掛上了一抹極淺的笑容,半晌才醒悟過來,飛快地掃了韓倚樓一眼。
那狐妖看著他,好一會,才說:「先前多有得罪。」華陽瞠目結舌,嘴巴翕動了好幾下,卻沒能擠出一個字,半晌才醒悟過來,拱著手又要去求那狐狸。
韓倚樓許久才道:「我不明白,你連死都不怕,卻怕做妖。」華陽眼神一黯,低低地回了一句:「你又不是人,你不明白。」韓倚樓手裡持著燈籠,腳下的雜糙被照成一片血色,四周落針可聞,他忽然低笑起來。
「要我放過你也可以。華陽,你敢不敢和我打一個賭?」「什麼賭?」
華陽說著,想從樹上下來,猶豫了一下,還是學著韓倚樓先前的樣子屈膝坐穩了,只是沒過多久,狐尾就從身後垂了下來,不停地來回搖晃。
韓倚樓面色從未如此柔和過,他安靜地看了一會,伸手輕輕握住了華陽的狐狸尾巴:「賭你還會來找我。」華陽臉上突然露出片刻失神。韓倚樓仰面看著他,清雋俊逸的一張臉被燭光照亮,那瞬間的神態,像極了舊人。
華陽怔了良久,正要去喊那個名字,忽然看見狐狸眼角斜飛的紅線,只差些許就要飛入鬢角,猛地一個激靈,舊夢便醒了。
華陽臉上僵硬起來,硬邦邦地說:「我不會。」韓倚樓順著他的視線,在自己眼角上輕輕一撫,心知是心神激盪之下現了妖相,慢慢地背過身去:「不試試怎麼會知道。若是你贏了,你還走你的陽關道,我過我的獨木橋。你證你的道,我證我的道。」不知為何,突然不想為難這人。他若真不願做妖,難道還逼著他做不成,說不準哪一天就被他砸了洞府……這道士還不明白,自己活了數千年,才遇見這麼一個有些順眼的人,雖然夾著些恨,終究不忍心他太難過。
這一個賭,也是與自己相賭。這道士已一次又一次撞到自己面前,他不信這次會是最後一次。
華陽禁不住問:「你真肯放我回去?」
「正是,」那狐狸說到這裡,頓了頓,方道:「若你輸了……」華陽顯是勝券在握,急急地道:「那我甘心做妖!」韓倚樓背對著他,臉上面無表情,只有眼睛映著燈籠里的那簇火光,溫聲細語地笑著:「但凡言語,出諸於口,便有過往鬼神為證,道長可想清楚了?」他說著,聽見身後簌簌的響聲,回頭一望,見華陽從樹上爬下來,離地四尺的時候就撒手一跳,幾步疾走到他身前。
「清楚了,都清楚了。」
韓倚樓伸出手來,與他擊掌為誓。紅紗燈籠里霎時燭火一跳,韓倚樓見誓約已成,才從袖中摸出一個長頸瓷瓶來,旋出木塞,從瓶里倒出一枚金紅色的藥丸,令華陽服下,片刻之後,狐耳狐尾盡數隱去。
華陽用手在身後摸了摸,又在腦袋上胡亂摸了幾把,眼睛裡霎時放出光來。
韓倚樓忍不住冷言冷語起來:「既不是了無生趣,何必要惺惺作態,白費我一番……」他說到這裡,忽然噤聲,臉上忽青忽白,半晌,方道:「一番口舌。」他莫名地露出鬱郁之色,一拂袖袍:「七日服一丸,可不露破綻,白石峰野狐嶺大槐樹下我等你一年,一年未至,我親自下山助你重塑人形。」華陽小心翼翼地把藥丸收好,本以為至此不見,聽見韓倚樓提出一年之約,又開始有些煩悶。
那狐狸臉上不動聲色,定定地打量了華陽片刻,將手中的紅紗燈籠遞了過去:「向北二十里,便能看到村落。」華陽默默接過,發覺手柄上仍留著那人的餘溫,眼皮一顫,登時覺得燙手起來,朝這狐狸拱了拱手:「就此別過。」轉身便要走。
韓倚樓忽然說:「小道長,我擄走你的那天,陸府里本還有別的人。」華陽腳步突然一緩。
那狐狸眉宇緊擰著:「我提防著他們出手,結果那兩人一直作壁上觀,觀其真氣,與你同出一脈。」華陽眼睛裡血絲隱現,嘴唇哆嗦了半天,卻笑出聲來:「此事絕不可能。」韓倚樓柔聲道:「若你在道觀里受了委屈,便來此處找我。」他一邊說,一邊倚著那株老樹。月色如銀,從枝葉間傾斜下來,他身影漸漸隱沒在夜色之中:「白石峰野狐嶺大槐樹下,你叫一聲,韓倚樓,我便出來。」終究不忍心他太難過。
華陽一手捂耳,一手舉著燈籠,往北直跑了數百步才停下,眼前一片昏黑,只有這盞燈籠,把前路照得一片輕紅。
第七章
下了山,又往北徐行十餘里,果然遠遠地望見幾處炊煙。
華陽用袖子揩淨了額汗,坐到路邊的茶廬里納涼,還沒把凳子捂熱,又招來店家要了一碗薄粥。華陽先是捧著碗牛飲了大半碗,等到稍稍慰藉了五臟廟,才把碗放回桌面,一勺一勺地吸飲起來。
茶廬一角支著泥糊的小灶,灶上用溫火煮著一壺井水,水聲乍沸,茶香氤氳,白霧從細長壺嘴裡盤旋升起。
廬外青山環抱,老樹新綠,還未褪盡的黃葉輕輕落在廬頂,華陽正看得出神,忽聽見驛道上一陣馬蹄聲,在茶廬前猛地一吁。
隔著齊膝高的一道竹簾,只能遠遠望見來人鞋面一塵不染,未等華陽多想,就看見那人把竹簾一撩,露出不苟言笑的一張面孔,四面青山都褪盡了顏色。小道士先驚後喜,忙不迭地把筷著一放:「紫淵師兄列華紫淵看見他,面色稍稍一緩:「只有你一個人?」華陽起身迎上去,見華紫淵還背著那柄長劍,佩玉長劍穗斜斜垂在肩頭,不由多看了兩眼。
華紫淵取下長劍,隨手一拋,道聲;「接著。」華陽連忙抱在懷裡,愛不釋手地用袖口擦了擦。
華紫淵替他結了銀錢,兩人從茶廬出去,華紫淵那匹愛騎就停在路邊,華陽摟著馬頸翻身上馬,華紫淵臉上不露聲色,待他坐穩了方問:「你未受傷?」華陽遲疑地應了一聲。
華紫淵用手梳弄著馬鬃,半晌才說;「先弄些皮肉之傷再入觀。」華陽聽得雲裡霧裡,還未細問緣由,華紫淵就在馬臀上拍了一掌:「送我師弟回去。」那匹寶馬無鞍無轡,只跑了幾步就差點把華陽顛下馬背,小道士連忙一手抱劍,一手扯住馬鬃,回頭朝華紫淵大喊起來:「紫淵師兄,一道回去吧。」華紫淵道:「山前十里有虎妖作祟,我去去便回。」說著,竟是背道而行。
華陽心思不定地拽緊馬鬃,這匹龍駒平日飢食金丹,渴飲山泉,在驛道上狂飆了四、五個時辰,已至千里之外,一日上下,便能望見青城山麓。
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天下修道練氣之人,皆以此地為尊。山腳宮、觀、廟、庵密如鋪瓦,一年四季香火不絕。
到了山腰,大小道觀仍有十數座,一過回徑,宮觀便掩在繁茂蒼翠的林木之中,依五行生剋再行千餘步,才望見一座道宮,建在彭祖峰西,背靠眠江,坐擁雲海,上有橫匾,用金筆題了三個大字:白雲觀。
華陽一路拽著龍駒上山,頭頂峰巒攏起,天成一線,棧道盡頭方豁然開朗,望見這三個大字,不由吁了口氣,只顧著坐下來歇歇腳,用頓齋飯,將華紫淵的叮囑都拋在腦後。
等他牽馬踏入觀門,試劍坪上幾個師兄立刻圍了上來,朝眾人招呼著:「華陽回來了!」登時人越聚越多,圍著他噓寒問暖,簇擁著入了正廳,三清掛像前空無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