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據密宗講,蓮花生大士(釋加牟尼佛轉世)再來的時候,不經過男女關係不經過娘胎,是在蓮花苞中間,嘭的一聲,就出來了一個小孩,這就是超越命濁,可以自己作主了。

  這也等於道家有兩句話:“散而為氣,聚而成形”。這個“ 氣”也還是形容,意思是說可以空掉,你找不到它在哪裡,它散到虛空之中;但只要念頭一動,就馬上可以有個形體,要變人或者菩薩,或者癩蛤蟆,只要一念就能“聚而成形”了。

  “觀其所由,罔象虛無,顛倒妄想以為其本”。識陰境界的根根就是“罔象”好像有那麼個作用。比如我們的思想,一生下來就有了,你說它是個什麼東西呢?現在科學研究都說思想是腦波的反應,過去大家講是心的作用,都沒有一個定論。你不要以為思想一定是腦的作用,它這個東西是“罔象”沒有現象,沒有個實體,是虛無的,但它有這個作用。思想其實就是心意識的作用。

  眾生都被這些東西給騙住了,“顛倒妄想”都在妄想之中,把假的當真的,不曉得真的是什麼。我們認為現在一切生命的有,思想的有都是真實的,所以當空真的來的時候就害怕起來了,認為沒有了,所以是顛倒妄想以為其本啊!

  這裡為大家補充說明一點。佛學總稱這個世界為五濁惡世。這個世界上的人思想都不好,這是見濁。這個世界的眾生到處都在爭,這是眾生濁;這個世界上的眾生每天都在痛苦煩惱之中,這是煩惱濁;我們的命本來不好,靠精蟲卵髒,現在甚至用試管嬰兒,都是髒東西做的,所以叫命濁;這個世界幾千年來隨時戰爭,隨時死人,隨時有問題,這是這個時代的劫數,這是劫濁;佛說娑婆世界是五濁惡世,沒有一樣是好的,到處都是煩惱、痛苦、病痛。學佛修行本來是要解脫這些痛苦,但現在很多人是越學見越濁,煩惱越濁,命越濁,不學佛修道還好一點。

  “汝等存心。秉如來道。將此法門。於我滅後,傳示末世。普令眾生覺了斯義。無令見魔,自作沉孽。保綏哀救。銷息邪緣。令其身心入佛知見。從始成就,不遭岐路。”

  五蘊講完了,佛接著說:你們要發心啊,抓住我講的佛法道理,五蘊解脫法門。當我死了以後,把它傳給後代眾生,讓眾生普遍懂得這個修持的道理。有些人自以為有些特別功夫,你們要幫助那些眾生不要見魔,不要自己作弄沉淪造孽。注意,這裡佛用的是“自作沉孽”的“孽”字,而不是“業”,業有善業、惡業、不善不惡業,孽就不同了,孽完全是壞的。所謂“見魔”是指見解上的錯誤,這裡是說要幫助眾生得到佛的正知見。

  你們要“保綏哀救”,保護大家平安,要救他們啊!“綏”就是平安,“哀”就是大慈大悲;“銷息邪緣”,要幫助他們不要走錯了路;“令其身心入佛知見”,使他們身心進入佛的正知見;“從始成就”,從一開始就走這條大路(正路),“不遭歧路”,不要走岔了路。

  五陰解脫總結

  精真妙明,本覺圓淨。非留生死及諸塵垢,乃至虛空,皆因妄想之所生起。斯元本覺妙明精真。妄以發生諸器世間,如演若多,迷頭認影。妄元無因。於妄想中,立因緣性。迷因緣者,稱為自然。彼虛空性,猶實幻生。因緣自然,皆是眾生妄想心計度。(二一一頁)

  這一段,佛講本體起用,講體與用的關係,很精要,等於密宗里紅教的《大圓滿》,或者白教,花教的《大手印》。

  “精真妙明,本覺圓淨。非留生死及諸塵垢,乃至虛空。”

  他說一切眾生本來自性是最“精”致最“真”實的。精真是形容詞,不要誤以為真有個什麼東西。這是說眾生本來明白,一切眾生本來是佛,“本覺”,一切眾生本來就有,只是他迷糊了。眾生的本來自性是能夠成佛,本覺的,是圓滿清淨的。“非留生死”,生死沒有留痕跡,“及諸塵垢”,一點塵埃都沒有,就像《心經》上所說的:“不垢不淨,不增不減”;乃至虛空,本覺裡頭也沒有什麼虛空,虛空也是個假象,物理世界乃至理念世界的虛空都是假象;“皆因妄想之所生起”這些假象都是眾生自己妄想生起的。

  “斯元本覺妙明精真。妄以發生諸器世間,”

  “斯”,就是這個,“元”就是根本的。這個根本的本來是佛,是“本覺”的,本來就是覺悟的,妙不可言的,它本來明白,來本就是精緻的,真善美的。“妄以發生諸器世間”妄想一動,才形成了物理世界、物質世界,乃至這個宇宙。“器世間”就是物理世界、物質世界。唯物是唯心變來的。妄想心怎麼會變成物呢?這就要配合現代科學哲學來研究了,人類正在往這方面走,但還沒有研究通。

  “如演若多,迷頭認影”

  演若多是一個人的名字。《楞嚴經》上講到,佛在世的時候,城裡有個瘋子叫演若多,他早起來照鏡子,越照越覺得自己漂亮,照了半天,慢慢的,他突然覺得自己的頭沒有了,就變瘋了,到處找:我的頭呢?我的頭呢?他的這個瘋病等到什麼時候才會好呢?佛說,等到有一天,他再去照鏡子:我的頭原來就在這裡啊!他就又好了,不瘋了。

  這裡是拿演若多作比方,說眾生都像演若多一樣,以為真的有個什麼,是迷頭認影。大家都像那個活寶演若多一樣,自己頭本來就在身上,卻對著鏡子照影子,自己以為頭掉了,就瘋了。也就是說,眾生本性本來就在那裡,卻拼命修行啊,明心見性啊,向外找一個東西,所以叫“迷頭認影”。再比如說那些練氣的,你生命中本來就有氣啊!你沒有氣就死了,還要外面的氣做什麼?這也叫“迷頭認影”。

  講到這裡想到密宗有個修法是對鏡子修的。你把四面上下都安上玻璃鏡子,用眼睛盯著看,慢慢的,自然就看見自己是個影子,慢慢地看見自己沒有頭了,也沒有身子了。這個方法不能隨便修,容易得離魂症。但是,如果你修好了,可以把自己空掉,靈魂可以自由了。這個不能多講,只露一點點給你們。

  “妄元無因。於妄想中,立因緣性。迷因緣者,稱為自然。”

  眾生的這個妄想是沒有原因的,你們常問:“哎呀!我的這個是什麼原因來的?是沒有原因來的,本來就這樣,本來沒有原因,但為了表達給大家聽,就講一個因緣,說許多因緣湊合攏來就有思想啦!現在心理學分析一個人的心理,會牽扯到社會的因素,家庭的因素。那都是心理學家說的,其實那些因素本身就是妄想。

  佛法認為因緣分兩種:親因緣和疏因緣,任何東西都是相對的,都是很多因素構成的。既然很多因素構成了一個事物,那把這些因素都分析了以後,不就沒有個東西了嗎?所以佛法在妄想中立了一個因緣的道理。緣生本空,靠因緣湊攏來的本來就是空的。比如說一個木頭做的桌子,是靠了人工、木頭等等因緣而變成了一個桌子;木頭本身又是靠種子、泥巴等等許多因緣湊攏才有的。這些都是因緣的現象。其實因緣本身是個方便,佛是為了給你分析問題才提出來的。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