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頁
世間萬有生命的就是行陰的作用,“幽清擾動,同分生機”是形容行陰的動性。所謂“幽清”是說它是看不見的,但有個東西在起作用。所謂“同分生機”就是說在沒有成佛以前,大家都共同有這麼個東西,這就是業力,也叫業氣,也就是投胎、轉胎這個東西。“同分”就是共業。顯教一般叫業力,一股力量的意思,密宗比較注重形象,叫業氣。
這時,行陰“倏然隳裂”,啪!一下就打開了,破掉了,就好像物理上講的爆炸開了,與虛空合一了。這裡這個倏然用得很好。
“沉細綱紐,補特伽羅,酬業深脈”是說,行陰平常都沉得很深、很細,像螺絲釘釘在那裡,無法轉動,都生鏽了。
“補特伽羅”就是生命一出來,就有的那個我執,我們入胎覺得有個我,剛生下來的嬰兒也覺得有個我,雙胞胎也會搶奶吃,都是只管我,不管他人。
為什麼叫“酬業深脈”呢?這個我執是天生俱來的,也就是業力形成的第七識這個我,在世界上輪迴,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善不惡有不善不惡報,都是業力,所謂輪迴就是還那個業力。這個東西像脈絡一樣很深,停不了的,所以叫“深脈”並不是說真的一條脈,是形容它像一條脈。現在倒轉來講,中陰身其實就是業力形成的,中陰身就是幽清擾動,沉細綱紐的那個東西。所以修行人,如果不能把業空掉、切斷的話,死了以後還會反覆,還有報應,該投胎你就躲不掉,還是要來,就像磁石吸鐵一樣,一感應就把你吸過來了,你就入胎了。
這裡是說你修行到這一步,行陰盡功夫到了,“感應懸絕”,能夠隔離開來,自己作主,不受業力影響了,這時你“於涅槃天將大明悟”快要開悟了。
修行到這裡最難了,行陰難看清楚,不是光靠知識就夠的,非功夫到不可。所謂功夫到,並不是另外產生個什麼,那個清淨的涅槃境界是你本有的,涅槃就是自性那個境界,常樂我淨,不生不滅。講教理的人說:禪宗有人參話頭開悟了,那是你所理解的那個悟,你要功夫真悟了,非到行陰不可。
當然五蘊里最重要的還是想陰,想陰一念空了,行陰慢慢跟著就上了,所以五蘊中想陰在中心,很厲害。想陰與第六意識有關,你要第七識無我,還是要靠第六意識來轉,玄奘法師《八識規矩頌》說“六轉呼為染淨依”,凡夫叫染依,會染污一切善惡,第六意識想陰轉清淨了,才能轉成淨依,才能進入行陰,把第七意識轉了。
從行陰到識陰
“如雞後鳴,瞻顧東方,已有精色。六根虛靜,無復馳逸。內外湛明,入無所入。深達十方十二種類,受命元由,觀由執元,諸類不召,於十方界,已獲其同。精色不沉,發現幽秘。此則名為識陰區宇。”
佛講到這裡給大家作了一個比方,說修行到這個時候“如雞後鳴,瞻顧東方,已有精色”。我們先看這個文字,現在年輕人翻譯這種經典,一定會錯。這裡為什麼會用“如雞後鳴”呢?雞叫不就天亮了嗎?你們全錯了!因為你們沒有聽過雞叫,雞第一次叫大概是夜裡三四點鐘,天還沒有亮,等最後一次叫快天亮了。
修行到這裡就好像被雞最後一聲叫醒那個時候,看看東方已經有一點亮了,這時行陰快要寧靜,快要轉過來了,自性的智慧光明出現,快要見道了。這一段是講行陰到識陰境界的過程,下面就要講到識陰了。
“六根虛靜,無復馳逸”,這時眼耳鼻舌身意這六根,隨時隨地都在寧靜定境之中,外界來的事物都知道,但不會跟著它跑,即便不要定也是在三摩地的境界。我們平常人不同,眼睛看見一個影像就會跟著跑了,眼識也跟著轉了。耳朵聽到一個聲音,意識也會跟著跑了,有人喜歡音樂,身體都會跟著搖起來,要跳舞了,像馬一樣奔馳放逸掉了。
這時你“內外湛明,入無所入”,身心內外像水一樣湛清,清到極點,內外似水晶一樣透亮。此時外界境界通過六根進來,等於沒有進來一樣,沒有被黏住。
這時你就能夠“深達十方十二種類,受命元由”你能深深通達十方世界,知道十二類眾生的“受命元由”,知道為什麼有的會變人,有的會變狗,變老鼠,你能把那些因果看得清清楚楚。
“觀由執元”,我們生命的來源都是因為起心動念來的。“由”就是“因”,“執元”就是本來的源頭,我們把它抓得很牢。“諸類不召”,修行到這個程度,如果自己不想轉世入胎了,即便是馬上曉得自己一念動可以生在無色界天,也可以不去了,自己甚至會笑自己怎麼會動這麼個念頭。這時,六道輪迴、十二類眾生,對你已經沒有那個吸引力了,已經不能感召你了。
這時,“於十方界,已獲其同”。看十方世界,一切法界,虛空無盡,都看得很清楚。“精色不沉,發現幽秘,此則名為識陰區宇。”一切都空了,一切妄念都平靜了,想陰也不起,受陰也無關,色陰變化就更不理了(但是一切都知道,心裡很明白),行陰也寧靜了。此時,你才會發現有一個東西,叫唯心,那個心意識動了會變成物質的,返本還源,那個物也歸到精神。這時,你才發現生命那個看不見的秘密,你才曉得心意識的功能有這樣的厲害,這才算進到了識陰區宇。
識陰區宇也有十個岔路,十個魔境。識陰裡面的魔境就很嚴重了,以這個來講,聲聞、緣覺,羅漢,也都還屬於外道。聲聞緣覺都是佛的親傳弟子,但只看到了一半,只看到了“空”,沒看到“有”。
其實準確地講,這十個並不是魔,前面的四十個都是魔境,這十個是外道,門外漢,還沒有認識到生命的本原。
識陰盡的境界
“若於群召已獲同中,銷磨六門,合開成就。見聞通鄰,互用清淨。十方世界及與身心,如吠琉璃,內外明澈。名識陰盡。”
“若於群召已獲同中”,這時的定更清淨了。所謂定,就是把混亂的水變得清淨又清淨,等於化學提煉到達清淨的極點。這時的定已經進入慧中,知道一切眾生是共同一個東西來的,一個本體來的。這個東西在凡夫叫阿賴耶識,對大徹大悟的人就叫如來;如來藏就是涅槃,我們現在就叫它本體吧。
我們一般人習慣的會用自己的六根(六門),眼睛會看,耳朵會聽,鼻子會呼吸聞香臭,舌頭會嘗味道,身體會感覺,意識會思想。但到這個時候,“銷磨六門”,無所謂分成六個作用了,就是一個“合開成就”。所以《楞嚴經》上面提到,很多眾生無目而視,不用眼睛就可以看東西;不用耳朵就可以聽聲音。比如蝙蝠在夜裡飛,它沒有眼睛而是靠感覺(聲覺)就能分別得很清楚。所以修行成功了以後,“合開成就”六根合攏一起用,鼻子可以當眼睛看,耳朵可以當鼻子聞,就不受我們平常習慣約束了;可以分開來用,也可以合攏來用,隨便你選擇,這是大神通了。其實也不是神通,而是生命本來具有的,你找到根源後就可以隨便用了。功夫到了,“見聞通鄰,互用清淨”,眼睛不用開已經看到了,耳朵不用聽已經知道了,這就是互用清淨。這個時候,“十方世界及與身心,如吠琉璃”,整個空間、法界、無量的虛空,以及我們個體生理、心理,都像水晶一樣,“內外明澈”裡頭外面通明。這個時候才到“識陰盡”。所謂“盡”,是形容,無所謂盡與不盡。 “是人則能超越命濁,觀其所由,罔象虛無,顛倒妄想以為其本”。到了識陰盡的人,心意識道理完全搞清楚了,可以超越命濁了。我們的生命很濁,自己作不了主。父母生孩子,無法命令他來;孩子來投胎,也沒有辦法自己作主,莫明其妙,糊裡糊塗就進來了。所以生命很濁,一切無明,而且來的時候,還要靠精蟲卵髒,靠基因的演變。
這時,行陰“倏然隳裂”,啪!一下就打開了,破掉了,就好像物理上講的爆炸開了,與虛空合一了。這裡這個倏然用得很好。
“沉細綱紐,補特伽羅,酬業深脈”是說,行陰平常都沉得很深、很細,像螺絲釘釘在那裡,無法轉動,都生鏽了。
“補特伽羅”就是生命一出來,就有的那個我執,我們入胎覺得有個我,剛生下來的嬰兒也覺得有個我,雙胞胎也會搶奶吃,都是只管我,不管他人。
為什麼叫“酬業深脈”呢?這個我執是天生俱來的,也就是業力形成的第七識這個我,在世界上輪迴,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善不惡有不善不惡報,都是業力,所謂輪迴就是還那個業力。這個東西像脈絡一樣很深,停不了的,所以叫“深脈”並不是說真的一條脈,是形容它像一條脈。現在倒轉來講,中陰身其實就是業力形成的,中陰身就是幽清擾動,沉細綱紐的那個東西。所以修行人,如果不能把業空掉、切斷的話,死了以後還會反覆,還有報應,該投胎你就躲不掉,還是要來,就像磁石吸鐵一樣,一感應就把你吸過來了,你就入胎了。
這裡是說你修行到這一步,行陰盡功夫到了,“感應懸絕”,能夠隔離開來,自己作主,不受業力影響了,這時你“於涅槃天將大明悟”快要開悟了。
修行到這裡最難了,行陰難看清楚,不是光靠知識就夠的,非功夫到不可。所謂功夫到,並不是另外產生個什麼,那個清淨的涅槃境界是你本有的,涅槃就是自性那個境界,常樂我淨,不生不滅。講教理的人說:禪宗有人參話頭開悟了,那是你所理解的那個悟,你要功夫真悟了,非到行陰不可。
當然五蘊里最重要的還是想陰,想陰一念空了,行陰慢慢跟著就上了,所以五蘊中想陰在中心,很厲害。想陰與第六意識有關,你要第七識無我,還是要靠第六意識來轉,玄奘法師《八識規矩頌》說“六轉呼為染淨依”,凡夫叫染依,會染污一切善惡,第六意識想陰轉清淨了,才能轉成淨依,才能進入行陰,把第七意識轉了。
從行陰到識陰
“如雞後鳴,瞻顧東方,已有精色。六根虛靜,無復馳逸。內外湛明,入無所入。深達十方十二種類,受命元由,觀由執元,諸類不召,於十方界,已獲其同。精色不沉,發現幽秘。此則名為識陰區宇。”
佛講到這裡給大家作了一個比方,說修行到這個時候“如雞後鳴,瞻顧東方,已有精色”。我們先看這個文字,現在年輕人翻譯這種經典,一定會錯。這裡為什麼會用“如雞後鳴”呢?雞叫不就天亮了嗎?你們全錯了!因為你們沒有聽過雞叫,雞第一次叫大概是夜裡三四點鐘,天還沒有亮,等最後一次叫快天亮了。
修行到這裡就好像被雞最後一聲叫醒那個時候,看看東方已經有一點亮了,這時行陰快要寧靜,快要轉過來了,自性的智慧光明出現,快要見道了。這一段是講行陰到識陰境界的過程,下面就要講到識陰了。
“六根虛靜,無復馳逸”,這時眼耳鼻舌身意這六根,隨時隨地都在寧靜定境之中,外界來的事物都知道,但不會跟著它跑,即便不要定也是在三摩地的境界。我們平常人不同,眼睛看見一個影像就會跟著跑了,眼識也跟著轉了。耳朵聽到一個聲音,意識也會跟著跑了,有人喜歡音樂,身體都會跟著搖起來,要跳舞了,像馬一樣奔馳放逸掉了。
這時你“內外湛明,入無所入”,身心內外像水一樣湛清,清到極點,內外似水晶一樣透亮。此時外界境界通過六根進來,等於沒有進來一樣,沒有被黏住。
這時你就能夠“深達十方十二種類,受命元由”你能深深通達十方世界,知道十二類眾生的“受命元由”,知道為什麼有的會變人,有的會變狗,變老鼠,你能把那些因果看得清清楚楚。
“觀由執元”,我們生命的來源都是因為起心動念來的。“由”就是“因”,“執元”就是本來的源頭,我們把它抓得很牢。“諸類不召”,修行到這個程度,如果自己不想轉世入胎了,即便是馬上曉得自己一念動可以生在無色界天,也可以不去了,自己甚至會笑自己怎麼會動這麼個念頭。這時,六道輪迴、十二類眾生,對你已經沒有那個吸引力了,已經不能感召你了。
這時,“於十方界,已獲其同”。看十方世界,一切法界,虛空無盡,都看得很清楚。“精色不沉,發現幽秘,此則名為識陰區宇。”一切都空了,一切妄念都平靜了,想陰也不起,受陰也無關,色陰變化就更不理了(但是一切都知道,心裡很明白),行陰也寧靜了。此時,你才會發現有一個東西,叫唯心,那個心意識動了會變成物質的,返本還源,那個物也歸到精神。這時,你才發現生命那個看不見的秘密,你才曉得心意識的功能有這樣的厲害,這才算進到了識陰區宇。
識陰區宇也有十個岔路,十個魔境。識陰裡面的魔境就很嚴重了,以這個來講,聲聞、緣覺,羅漢,也都還屬於外道。聲聞緣覺都是佛的親傳弟子,但只看到了一半,只看到了“空”,沒看到“有”。
其實準確地講,這十個並不是魔,前面的四十個都是魔境,這十個是外道,門外漢,還沒有認識到生命的本原。
識陰盡的境界
“若於群召已獲同中,銷磨六門,合開成就。見聞通鄰,互用清淨。十方世界及與身心,如吠琉璃,內外明澈。名識陰盡。”
“若於群召已獲同中”,這時的定更清淨了。所謂定,就是把混亂的水變得清淨又清淨,等於化學提煉到達清淨的極點。這時的定已經進入慧中,知道一切眾生是共同一個東西來的,一個本體來的。這個東西在凡夫叫阿賴耶識,對大徹大悟的人就叫如來;如來藏就是涅槃,我們現在就叫它本體吧。
我們一般人習慣的會用自己的六根(六門),眼睛會看,耳朵會聽,鼻子會呼吸聞香臭,舌頭會嘗味道,身體會感覺,意識會思想。但到這個時候,“銷磨六門”,無所謂分成六個作用了,就是一個“合開成就”。所以《楞嚴經》上面提到,很多眾生無目而視,不用眼睛就可以看東西;不用耳朵就可以聽聲音。比如蝙蝠在夜裡飛,它沒有眼睛而是靠感覺(聲覺)就能分別得很清楚。所以修行成功了以後,“合開成就”六根合攏一起用,鼻子可以當眼睛看,耳朵可以當鼻子聞,就不受我們平常習慣約束了;可以分開來用,也可以合攏來用,隨便你選擇,這是大神通了。其實也不是神通,而是生命本來具有的,你找到根源後就可以隨便用了。功夫到了,“見聞通鄰,互用清淨”,眼睛不用開已經看到了,耳朵不用聽已經知道了,這就是互用清淨。這個時候,“十方世界及與身心,如吠琉璃”,整個空間、法界、無量的虛空,以及我們個體生理、心理,都像水晶一樣,“內外明澈”裡頭外面通明。這個時候才到“識陰盡”。所謂“盡”,是形容,無所謂盡與不盡。 “是人則能超越命濁,觀其所由,罔象虛無,顛倒妄想以為其本”。到了識陰盡的人,心意識道理完全搞清楚了,可以超越命濁了。我們的生命很濁,自己作不了主。父母生孩子,無法命令他來;孩子來投胎,也沒有辦法自己作主,莫明其妙,糊裡糊塗就進來了。所以生命很濁,一切無明,而且來的時候,還要靠精蟲卵髒,靠基因的演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