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從哲學學派的角度來講,有的人不懂因緣,走的是唯物論的路線,認為這個宇宙是自然的,萬物是自然生出來的。宗教家則認為是上帝啊、天啊造就了一切。

  “彼虛空性,猶實幻生。因緣自然,皆是眾生妄心計度”。

  這個宇宙、生命、虛空,其實沒有個東西。你說沒有嗎?它也有。好比說電燈的光,也是幻象,它是靠電配合我們的眼睛這個因緣才有光可以看見,實際上分析起來中間沒有任何東西,都是空的,一切都是幻生幻滅,能生能滅的那個東西是本來清淨,沒有動過的。所謂因緣所生,或者自然來的,那都是些狗屁的理論。“皆是眾生妄心計度”都是眾生自己的妄想、思想,美之名曰學問、道理、修道,其實都是自己的妄想在那裡估計、推測。“度”就是推測,“計”就是計算,佛自己講因緣,又推翻了因緣,也推翻了自然。

  阿難,知妄所起,說妄因緣。若妄元無,說妄因緣,元無所有,何況不知,推自然者。是故如來與汝發明,五陰本因,同是妄想。(二一一頁)

  是五受陰,五妄想成。汝今欲知因界淺深。唯色與空,是色邊際。唯觸及離,是受邊際。唯記與忘,是想邊際。唯滅與生,是行邊際。湛入合湛,歸識邊際。此五陰元,重疊生起,生因識有。滅從色除,理則頓悟,乘悟並銷。事非頓除,因次第盡。(二一二頁)

  “阿難,知妄所起,說妄因緣。若妄元無,說妄因緣,元無所有”

  佛接著說:“阿難啊!我告訴你啊,因為知道有個妄想起來,你們拚命問妄想是怎麼起來的,我就只好回答你,說妄想就是因緣所起。但“說妄緣無”妄想本來沒有啊! “說妄因緣,元無所有”,妄想哪有什麼因緣啊?妄想就是因緣,妄想本來空的嘛!我說妄想是因緣所生,那也是為了方便,理論上說說而已啊!

  “何況不知,推自然者。”佛問阿難:現在你懂了嗎?你還是不懂啊!更何況那些不知道這個道理的人呢?他們推測有個自然的作用,以為生命是自然來的。自然又是個什麼東西呢?你說是自然,虛空能掉下個人來嗎?你還不是要經過精子、卵子結合才變成一個人!其實自然是個假說,因緣也是個假說,都只是名稱而已。

  “是故如來與汝發明,五陰本因,同是妄想。”

  所以佛明白的告訴你,五陰的本原都是妄想來的,你真正懂了這個,就悟道了。

  “是五陰受陰,五妄想成。汝今欲知因界淺深。唯色與空,是色邊際,唯觸及離,是受邊際。唯記與忘,是想邊際。唯滅與生,是行邊際。湛入合湛,歸識邊際。”

  這五個陰都是妄想所成的。佛很慈悲,又進一步為我們分析它的“因界淺深”,它的成因與範圍。色與空是色的邊際。觸就是接觸、感覺,離就是分開了。比如我打你,你就有觸痛的感覺,分開來觸受就沒有了,所以觸與離是受的邊際。記憶與忘記是想的邊際。所以禪宗祖師講,不要妄想,妄想一放就到空了,忘掉也就是丟掉。這個“忘”字加個心不好,應該用古文的“亡”字,亡就是丟掉,沒有了,不記他了,不念他了,是想的邊際。滅與生是行的邊際。識陰的邊際最難明白了,“湛入合湛,歸識邊際”你不動念,本來就清淨,能回到那清淨的本位,就是識陰的邊際了。

  “此五陰元,重疊生起。生因識有,滅從色除”

  色受想行識這五陰都是一念來的,沒有次序的,他們互為因果,重重疊疊,我們的生命來的時候,就是靠那麼一念動了,阿賴耶識變成中陰身來投胎,然後又和精蟲卵子一起,像攪牛奶一樣這麼一攪,就進去了。但你要解脫的時候,嘿,你還是要從“色除”,還是要從四大身心變化,氣脈,拙火處著手,你還是要轉化色陰。 “理則頓悟,乘悟並銷。事非頓除,因次第盡”

  真正有大智慧的人,一懂了這個道理就空掉了,就進入了佛境界,所以叫“乘悟並銷”。如果你智慧不夠,道理雖然懂了,但力量還不夠,你還要“因次第盡”一步步,一點點來,庵提遮女問文殊菩薩也是這個問題:“師父啊,明知道生死是空的,卻就是被生死之流轉動了,跳不出來,這是怎麼回事呢?文殊菩薩回答說:“其力未充”道理你雖然懂了,但上起座來你就是放不下,空不掉。所以要漸修,你要一點點做功夫才行。

  附錄

  說明

  講課期間,根據平常的習慣,課餘我們還經常就課堂上不清楚的問題繼續請教懷師,有時包卓立同學甚至還用他半生不熟的中國話,直接與老師溝通,說出幾個關鍵的字,用身體作一個動作,然後問老師:“是不是這樣?”“是不是這個意思?”有時候,我們旁邊的人不是很明白他在說什麼,但老師會笑著告訴他對或者不對。那種情形也真是十分的有趣,當然,這種溝涌方式也可能導致了一些理解上的偏差。

  老師課餘的開示只是點到為止,沒有長篇系統的論述,而且也沒有錄音。我們根據這些課餘開示,以及我們自己平時修持的心得,就上下冊分別整理出兩篇附錄,希望對廣大讀者能有所裨益。文字內容多是拾老師牙慧,並非完全自己的發明。但如有不準確的地方,咎在我等,敬請各位先進不吝賜正為感。

  包卓立 趙海英(佩瑜)

  二00三年九月四日晚於北京

  關於五蘊

  掌握五蘊的道理對修行非常重要,但一般人都不喜歡學習五蘊。覺得很枯燥。這主要是因為,大家不知道如何把五蘊的道理應用於實際修持,用於理解自己修行的各種經歷,判斷自己修行進步的程度,而把它當成了純粹學術的理論探討。

  從前面的討論我們可以看到,那些發光動地的境界,都沒有超過五蘊的範圍,甚至都沒有超過色蘊與受蘊的範圍。生命就是一個五蘊,那些現象也都是生命本來就有的功能,沒有什麼神秘的。那些腦海里出現的光啊、佛啊、身體感覺的暖啊、樂啊等等,不過是色受想行識五蘊互相交感的影像反應而已。且不說一般人修行打坐的身心感受,即使你得了各種三摩地的境界,那也不過是五蘊的作用,意識的幻象而已。放下對五蘊的執著,方能尋得本心。

  一切現象和境界都是暫時的存在,如夢幻泡影。但大家太執著於修行路上的風景線,因此迷失了本心。佛在《楞嚴經》上說,“現前縱得九次第定,猶是法塵分別影事”。佛苦口婆心,把五蘊的道理做了仔細的分析,把各種境界和現象的範圍作了詳細的分類,就是為了讓我們知道這些現象都是心外之物,別受騙上當,正所謂“頻呼小玉原無事,只要檀郎認得聲”

  關於淨色

  五蘊的理論中提到淨色一詞,現代科學還不知道淨色到底是什麼,淨色是比基因,DNA更基本的物質,它也是由四大及空大組成的。淨色只存在於生命組織中,像其它生命那樣,它也有生老病死。通過靜坐,使淨色更充滿和健康,所以身體感覺會更加靈敏。現代科學一直在尋找心與物的連接點,淨色即是這個連接的關鍵所在。事實上,我們的眼耳鼻舌五根的生理組織瀰漫著淨色,因此五根才能與五識一起配合起作用。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