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頁
高明的法師們、大師們,接引眾生往往用三心切斷的方法,使你了解初步的空性,把不可得的過去心去掉,把沒有來的未來心擋住,就在現在心,當下即是。當下即是又是一個什麼?可不是空啊!也不是有!你要認清楚才行;要先認清自己的心,才好修道。
第十八品是一體同觀,同觀是什麼?同觀是見道之見,明心見性之見。所謂了不可得,可也不是空啊!也非有,即空即有之間,就是那麼一個真現量,當你有的時候就是有,空的時候就是空,非常平實。你在感情上悲哀的時候就是悲哀,悲哀過了也是空,空了就是說這個現象不可得,並不是沒有,是悲哀過去了,後面一定來個歡喜。歡喜的時候也是不可得,也會過去,也是空。空不是沒有,空是一個方便的說法,一個名辭而已。不要把「空」當作佛法的究竟,這樣就落到悲觀,那不但證不到小乘之果──空,那還是個邪見,也就是邊見。所以見、思惑不清楚,是不能證果的,也不能成道的。學佛法就有這樣的嚴謹,一定要注意。
現在有許多著作,我認為危險極了,那些佛法的著作,比殺人的毒藥還厲害,是有毒的思想,希望諸位要用真正的佛法眼光甄選,用智慧來辨別,不要走入邪見和錯誤的思想。這一品我們給它的偈子如下:
第十八品偈頌
形形色色不同觀 手眼分明一道看 宇宙浮漚心起滅 虛空無著為誰安
「形形色色不同觀」,形形色色,物理世界各種現象是不同的,如人有胖的、瘦的、高的、矮的、黑的、白的,都是現象差別,無法相同。
「手眼分明一道看」,但是以佛眼、慧眼、法眼看來,是一樣的。手眼是什麼?我們大家都看到過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一千隻手,每一隻手中有一隻眼睛。我常說,我們坐在這裡,外面進來一個千手千眼的人,我們的電燈都沒用了,大概每一個人都嚇得把臉蒙起來。千手千眼代表他的智慧,無所不照,也就是代表他具有各種接引人的教育法。幫助你的手,護持你的手,救助你的手,以及觀察清楚的眼睛,千千萬萬的手,千千萬萬的眼,也只有一個手,只有一個眼,平等平等。
「宇宙浮漚心起滅」,每一個宇宙,每一個世界,像大海里的水泡一樣,所以宇宙不過是自性心裡起的作用。每一個思想、每一個情緒、每一個感覺,都是自性的性海上所浮起的一個水泡,生滅變化不停,自心起滅。
「虛空無著為誰安」,一切法用之則有不用即空,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本無所住。二祖來求達摩祖師,說此心不能安,請師父替我安心。達摩祖師說你拿心來,我給你安。二祖說,覓心了不可得,找心找不到啊!達摩祖師說那好了,替你安好了。其實用不著他替他安嘛!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你還安個什麼啊?所以說,虛空無著為誰安。那裡去安心呢?此心不須要安,處處都是蓮花世界,處處都可以安心。在平實中間,處處都是淨土,處處都是安心的自宅,因為處處是虛空,無著無住。這一品的道理,精要就在此。
第十九品 法界通化分
【須菩提。於意云何。若有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是人以是因緣。得福多不。如是。世尊。此人以是因緣。得福甚多。須菩提。若福德有實。如來不說得福德多。以福德無故。如來說得福德多。】
福德不可得
【須菩提。於意云何。若有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是人以是因緣。得福多不。】
講到這裡,又另起一個問題。這個問題非常有趣,金剛經始終在這兩個問題裡頭轉,一個是當講到最高智慧成就的時候,馬上來一個最高潮,說要多大的福報。福、智二嚴,是佛學的名辭,一個人要從凡夫成佛,必須要有智慧的莊嚴,福德的莊嚴。有真正的福德,才能得真正的智慧。有時候,我們自己覺得很不聰明,讀書沒有記憶力,領悟力也不行;這是因為福德不夠!大家都是媽媽生的,為什麼我的腦筋不行?難道投胎的時候把倉庫里發霉的腦筋帶來了嗎?其實功能都是一樣,只因為自己福德不夠,真正的福德,心理的健康,頭腦的健康,是要自己修持來的。
佛問須菩提,你認為如何?假使有人用金剛鑽啊,金銀啊,瑪瑙啊,這些世界上最寶貴的七寶去布施,拿充滿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寶去布施,你認為這個行為所得的福報大不大?
【如是。世尊。此人以是因緣。得福甚多。】
這是須菩提的答話。他說是啊,佛啊,假使有人這樣來布施的話,那還得了啊!將來的福報大得很咧!
【須菩提。若福德有實。如來不說得福德多。以福德無故。如來說得福德多。】
佛說,你要知道,人世間認為的大福報,就是錢多,壽命長,兒女多,兒女好,樣樣都好,好得沒有再好了。可是,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都沒有用。所以說人生啊,都是理想,都想把明知道抓不住的現實世界拚命抓住。尤其是壽命,分明有生必有死,可是人人都想學仙學道,長生不死。福報是有窮盡的,每個人的光榮都是一下子,就像一支手電筒,每個人那個電筒都要亮一下,可是希望一輩子發亮是不可能的。世間的福報是不實在的,福德無實啊!所以佛說,世間的福德再多,也不過彈指之間的空花就過去了,「以福德無故」。
無人希罕的福
真正的福報是什麼呢?清淨無為。心中既無煩惱也無悲,無得也無失,沒有光榮也沒有侮辱,正反兩種都沒有,永遠是非常平靜的,這個是所謂上界的福報──清福。清福每個人都有,我們每一個人都有清閒的時候,可是一天到晚無事,閒在家裡,你閒不了啊!自己會掉眼淚,好像被社會上人忘掉了,又怕被人家看不起!沒有一個人遞一張名片來看我,都沒有人發個請帖來,也沒有人打個電話問候我,唉呀!我好悲哀啊……他有清福不會享!學佛的人要先能明了這一點。世界上一切人的心理佛都知道;一切人都把不實在的東西當成實在,真的清淨來了,他也不會去享受。學佛證到了空性,自性的清淨無為,大智慧的成就,才算是真福報。真福報那麼難求嗎?非常容易!可是人到了有這個福報的時候,反而不要了,都是自找煩惱。
這一節為什麼插在這個地方呢?因為是指著三心不可得來的,要了解到三心不可得這個境界很難;要想修證到這個境界,一定要有真正的福報才行。佛學的基本第一步,講到人生要修行則暇滿之身難得。開始時我們已經講過,暇滿之身就是健康有閒,可是世界上的人有清閒不肯享受,有好身體,他要去消耗掉,而且真到了清閒暇滿,他自己反而悲哀起來。所以說,「顛倒眾生」,這也是沒有辦法的事。下面是我們給它的結論偈子:
第十九品偈頌
浮圖樓閣立中天 點滴功勳豈自然 倒卻剎竿回首望 繁華散盡夢如煙
「浮圖樓閣立中天」,浮圖是塔,造一個佛塔,七層的叫七級浮屠。中國人有一句話,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我們做了一件好事,救了別人一命,等於獨資蓋了一個廟一樣。事實上這話是佛說的,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這是有為功德。
第十八品是一體同觀,同觀是什麼?同觀是見道之見,明心見性之見。所謂了不可得,可也不是空啊!也非有,即空即有之間,就是那麼一個真現量,當你有的時候就是有,空的時候就是空,非常平實。你在感情上悲哀的時候就是悲哀,悲哀過了也是空,空了就是說這個現象不可得,並不是沒有,是悲哀過去了,後面一定來個歡喜。歡喜的時候也是不可得,也會過去,也是空。空不是沒有,空是一個方便的說法,一個名辭而已。不要把「空」當作佛法的究竟,這樣就落到悲觀,那不但證不到小乘之果──空,那還是個邪見,也就是邊見。所以見、思惑不清楚,是不能證果的,也不能成道的。學佛法就有這樣的嚴謹,一定要注意。
現在有許多著作,我認為危險極了,那些佛法的著作,比殺人的毒藥還厲害,是有毒的思想,希望諸位要用真正的佛法眼光甄選,用智慧來辨別,不要走入邪見和錯誤的思想。這一品我們給它的偈子如下:
第十八品偈頌
形形色色不同觀 手眼分明一道看 宇宙浮漚心起滅 虛空無著為誰安
「形形色色不同觀」,形形色色,物理世界各種現象是不同的,如人有胖的、瘦的、高的、矮的、黑的、白的,都是現象差別,無法相同。
「手眼分明一道看」,但是以佛眼、慧眼、法眼看來,是一樣的。手眼是什麼?我們大家都看到過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一千隻手,每一隻手中有一隻眼睛。我常說,我們坐在這裡,外面進來一個千手千眼的人,我們的電燈都沒用了,大概每一個人都嚇得把臉蒙起來。千手千眼代表他的智慧,無所不照,也就是代表他具有各種接引人的教育法。幫助你的手,護持你的手,救助你的手,以及觀察清楚的眼睛,千千萬萬的手,千千萬萬的眼,也只有一個手,只有一個眼,平等平等。
「宇宙浮漚心起滅」,每一個宇宙,每一個世界,像大海里的水泡一樣,所以宇宙不過是自性心裡起的作用。每一個思想、每一個情緒、每一個感覺,都是自性的性海上所浮起的一個水泡,生滅變化不停,自心起滅。
「虛空無著為誰安」,一切法用之則有不用即空,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本無所住。二祖來求達摩祖師,說此心不能安,請師父替我安心。達摩祖師說你拿心來,我給你安。二祖說,覓心了不可得,找心找不到啊!達摩祖師說那好了,替你安好了。其實用不著他替他安嘛!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你還安個什麼啊?所以說,虛空無著為誰安。那裡去安心呢?此心不須要安,處處都是蓮花世界,處處都可以安心。在平實中間,處處都是淨土,處處都是安心的自宅,因為處處是虛空,無著無住。這一品的道理,精要就在此。
第十九品 法界通化分
【須菩提。於意云何。若有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是人以是因緣。得福多不。如是。世尊。此人以是因緣。得福甚多。須菩提。若福德有實。如來不說得福德多。以福德無故。如來說得福德多。】
福德不可得
【須菩提。於意云何。若有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是人以是因緣。得福多不。】
講到這裡,又另起一個問題。這個問題非常有趣,金剛經始終在這兩個問題裡頭轉,一個是當講到最高智慧成就的時候,馬上來一個最高潮,說要多大的福報。福、智二嚴,是佛學的名辭,一個人要從凡夫成佛,必須要有智慧的莊嚴,福德的莊嚴。有真正的福德,才能得真正的智慧。有時候,我們自己覺得很不聰明,讀書沒有記憶力,領悟力也不行;這是因為福德不夠!大家都是媽媽生的,為什麼我的腦筋不行?難道投胎的時候把倉庫里發霉的腦筋帶來了嗎?其實功能都是一樣,只因為自己福德不夠,真正的福德,心理的健康,頭腦的健康,是要自己修持來的。
佛問須菩提,你認為如何?假使有人用金剛鑽啊,金銀啊,瑪瑙啊,這些世界上最寶貴的七寶去布施,拿充滿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寶去布施,你認為這個行為所得的福報大不大?
【如是。世尊。此人以是因緣。得福甚多。】
這是須菩提的答話。他說是啊,佛啊,假使有人這樣來布施的話,那還得了啊!將來的福報大得很咧!
【須菩提。若福德有實。如來不說得福德多。以福德無故。如來說得福德多。】
佛說,你要知道,人世間認為的大福報,就是錢多,壽命長,兒女多,兒女好,樣樣都好,好得沒有再好了。可是,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都沒有用。所以說人生啊,都是理想,都想把明知道抓不住的現實世界拚命抓住。尤其是壽命,分明有生必有死,可是人人都想學仙學道,長生不死。福報是有窮盡的,每個人的光榮都是一下子,就像一支手電筒,每個人那個電筒都要亮一下,可是希望一輩子發亮是不可能的。世間的福報是不實在的,福德無實啊!所以佛說,世間的福德再多,也不過彈指之間的空花就過去了,「以福德無故」。
無人希罕的福
真正的福報是什麼呢?清淨無為。心中既無煩惱也無悲,無得也無失,沒有光榮也沒有侮辱,正反兩種都沒有,永遠是非常平靜的,這個是所謂上界的福報──清福。清福每個人都有,我們每一個人都有清閒的時候,可是一天到晚無事,閒在家裡,你閒不了啊!自己會掉眼淚,好像被社會上人忘掉了,又怕被人家看不起!沒有一個人遞一張名片來看我,都沒有人發個請帖來,也沒有人打個電話問候我,唉呀!我好悲哀啊……他有清福不會享!學佛的人要先能明了這一點。世界上一切人的心理佛都知道;一切人都把不實在的東西當成實在,真的清淨來了,他也不會去享受。學佛證到了空性,自性的清淨無為,大智慧的成就,才算是真福報。真福報那麼難求嗎?非常容易!可是人到了有這個福報的時候,反而不要了,都是自找煩惱。
這一節為什麼插在這個地方呢?因為是指著三心不可得來的,要了解到三心不可得這個境界很難;要想修證到這個境界,一定要有真正的福報才行。佛學的基本第一步,講到人生要修行則暇滿之身難得。開始時我們已經講過,暇滿之身就是健康有閒,可是世界上的人有清閒不肯享受,有好身體,他要去消耗掉,而且真到了清閒暇滿,他自己反而悲哀起來。所以說,「顛倒眾生」,這也是沒有辦法的事。下面是我們給它的結論偈子:
第十九品偈頌
浮圖樓閣立中天 點滴功勳豈自然 倒卻剎竿回首望 繁華散盡夢如煙
「浮圖樓閣立中天」,浮圖是塔,造一個佛塔,七層的叫七級浮屠。中國人有一句話,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我們做了一件好事,救了別人一命,等於獨資蓋了一個廟一樣。事實上這話是佛說的,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這是有為功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