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頁
肉眼是觀看物質世界通常的現象,天眼則能夠透視到肉眼所不能見到的世界;所以天眼是定力所生,是定中所得的神通力量。當人的生命功能充沛到極點時,可以穿過一切物理的障礙,就是所謂的神通。神通必須要定力夠了,所謂精、氣、神充沛了,才能作到。
慧眼 法眼 佛眼
再進一步是慧眼,慧眼也離不開肉眼,也是通過父母所生的肉眼而起作用的。所謂慧眼就是智眼,是戒、定、慧的功力顯現;因為修定而發慧。這不是普通的智慧,是慧變成了力量,成了慧力,才有這個智眼。
智慧怎麼變成力量呢?我們普通聰明人,想一個道理想通了,譬如說抽菸對肺不好,應該改,道理上通了,但習氣上不行,慧沒有力量,改不過來。又譬如脾氣壞,貪、嗔、痴,道理上都曉得,就是扭轉不過來。儘管研究佛法,道理上講的很通,碰到事扭轉不過來,這是慧的力量不夠,也就是不能證果,不能成道的原因。
所以真正的慧眼,是智慧的力量夠了才能成的。
法眼又是什麼眼呢?慧眼觀空。而能夠真正認識自性空、空性的體,就是法眼。法眼觀一切眾生平等,非空非有。光落在空,還是小乘果的一邊,要能夠真正觀空里的妙有才行。在凡夫的境界來說,是性空緣起;在悟道智慧境界裡來說,是真空起妙有,這是法眼的道理,是平等而觀。
第五種是佛眼,佛眼不只是平等,而是觀一切眾生只有慈悲,只有慈愛。慈悲是兩個觀念組合起來的佛學名辭,慈是父性,代表男性的愛,至善的愛;悲代表了母性至善的愛,慈悲是父母所共性的仁德。是至善,無條件,平等,所以叫大慈大悲。佛眼看來,一切眾生皆值得憐憫,所以要布施眾生,救眾生,這也就是佛眼的慈悲平等。
真正學佛依法修持而有所成就者,本身一定具備了這五眼。如果說,世界上有人頓悟而成佛,立地就轉而具有這五種功能的話,那麼他所證的佛法,大致就是對的;如果在理論上認為自己悟了,而這個五眼功能沒有發起,那是自欺欺人之談。
所以我們曉得佛說的五眼,是戒定慧到了所成就的,是自然成就的法門。這也是每一個人本性所具有的功能,只是我們因為沒有經過修持,所以發不起來。假使經過修持,我們生命的本能中,自然就發起五眼的功能,這是第一層問題。
第二層問題,金剛經講到這裡,佛為什麼突然提起來五眼的問題呢?他自己問,下面又沒有作結論,至少對於五眼這一段,他只提出來問題。接著又講別的去了,其中的道理在什麼地方?釋迦牟尼佛今天好像當眼科醫生一樣,把你的眼睛翻開檢查檢查,而且他是自動的,他又不要你掛號,什麼道理呢?
這代表見處,所謂明心見性的見。真正達到了有所悟證,明心見性,這一見之下,真的現量境呈現,它自然具備了五眼的功能;所以見處即真,就是所謂明心見性之見。在金剛經這一品中,沒有把這個奧秘說出來,但是我們真研究佛法,看佛經的經典,這種地方不能放過去,它的問題就在這裡。接著佛又說了:
無量數的宇宙世界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恆河中所有沙。佛說是沙不。如是。世尊。如來說是沙。】
佛又提出來第二個問題,把眼睛檢查完了,又來檢查沙子;再問須菩提,像恆河裡頭所有的沙子,依你看,在佛的眼睛看來,是不是沙子?
我們假使先不看金剛經,照現在一般年輕研究佛學禪宗的人問起來,很多人一定說,佛眼看到這些不是沙啦!再不然,花啦,什麼啦,神里神經,這樣都是不老實。你看!須菩提答的很老實,當然看到的是沙子,難道佛的眼睛有什麼不同嗎?是沙子就是沙子,非常平實。你說佛看到人家哭了,而說笑了,那不叫做佛,那叫做神經!他看到哭就是哭,非常平實。這裡要注意!
你如果說,佛的眼睛看這個世界是空的,請問是誰說的?佛看到恆河裡的沙子就是沙子,看到這個世界,水泥就是水泥,牆壁就是牆壁,同我們一樣,沒有兩樣。要特別注意這種地方!不然學佛的人就流入一種毛病,叫作高推聖境。講好聽一點,把佛的境界推測得太高遠,假想得與人完全兩樣,那是不平實的。
高推聖境的結果,往往變成一種不正觀。不正觀就是不正的思惟,不正的思想,變成神經了。所以,金剛經是能斷金剛般若波羅密多,把你一切的妄念都切斷了,真正的佛法平常就是道。
所以佛問須菩提,佛眼看這個世界,恆河裡的沙子是不是沙呢?須菩提說當然是呀!佛的眼睛同我們的眼睛看的一樣,沙就是沙。如果你問佛怕熱否?那麼假設佛在這裡的話,我們的答話,佛!你在這裡一樣的怕熱,還是要我們開冷氣才可以,除非他是化身來。化身就是另外一件事,只要他肉身報身在,冷暖饑寒一樣的存在,一樣的感受。在這些地方要特別注意,所以聖人都是人做的,佛也是眾生修成的。
講到這裡,使我想到一首詩,據我所知,這一首詩是一兩百年前,一位大陸的讀書人所作。這個人是到台灣訪神仙的,訪到宜蘭一個山上,就在崖上題了一首詩:
三十三天天重天 白雲裡面有神仙 神仙本是凡人做 只怕凡人心不堅
為什麼講到這一首詩呢?就是說,佛也是凡人修的,所以他也是非常平凡的;佛看恆河裡的沙,一顆一顆看得很清楚。下面佛的第三個問題又來了。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一恆河中所有沙。有如是沙等恆河。是諸恆河所有沙數佛世界。如是寧為多不。甚多。世尊。】
佛問須菩提,你的意思如何?像我們印度這一條恆河裡的沙,你看數目多不多?假如每一顆沙子代表一個世界,如是沙,等,這個「等」字是單獨的一句;每一顆沙代表了一個世界,而每個世界裡像恆河沙那麼多的恆河,每一條恆河裡又有很多的沙子,而每一顆沙子又代表了一個世界,世界之多,多到不可現量,不可數說。用這個比方形容恆河有多少條,已經數不清它究竟有多少了。他說,你說這個數字多不多?須菩提說,當然很多羅!世尊。
佛在這裡是說明,虛空之中佛世界多得無數,釋迦牟尼佛同時表達一個觀念,站在這個娑婆世界,師道教化的立場上告訴我們,在他方世界,像他一樣智慧成就的佛,也一樣多得很;十方三世一切不可數的,無量諸佛。他不但把眾生看成平等,把成就的眾生也拉下來與大家一樣平等。一切平凡得很,並不是說只有我成佛了,了不起,你們都不能成佛,都要聽我的。沒有這回事,那不是佛法了,佛法一切眾生平等,一切諸佛也平等。每一個佛教化一個世界,虛空中有無量數的世界,也有無量數的佛,他說:「寧為多不」?這是他問的話。你說多不多呀!「甚多。世尊。」這一句是須菩提答話。這是佛對須菩提第三次的接引。
無數量的心
現在又一個問題來了,佛的眼睛代表了肉眼、天眼、法眼、慧眼、佛眼,因此他可以知道這個世界上,這個虛空中,有那麼多不同的世界。當然現在科學昌明了,由天文學到太空學的發展,已經可以相信宇宙中有數不清的世界。這些到今天為止,還只能說姑且相信它,因為月亮里到底有沒有生命,還不敢確定。
慧眼 法眼 佛眼
再進一步是慧眼,慧眼也離不開肉眼,也是通過父母所生的肉眼而起作用的。所謂慧眼就是智眼,是戒、定、慧的功力顯現;因為修定而發慧。這不是普通的智慧,是慧變成了力量,成了慧力,才有這個智眼。
智慧怎麼變成力量呢?我們普通聰明人,想一個道理想通了,譬如說抽菸對肺不好,應該改,道理上通了,但習氣上不行,慧沒有力量,改不過來。又譬如脾氣壞,貪、嗔、痴,道理上都曉得,就是扭轉不過來。儘管研究佛法,道理上講的很通,碰到事扭轉不過來,這是慧的力量不夠,也就是不能證果,不能成道的原因。
所以真正的慧眼,是智慧的力量夠了才能成的。
法眼又是什麼眼呢?慧眼觀空。而能夠真正認識自性空、空性的體,就是法眼。法眼觀一切眾生平等,非空非有。光落在空,還是小乘果的一邊,要能夠真正觀空里的妙有才行。在凡夫的境界來說,是性空緣起;在悟道智慧境界裡來說,是真空起妙有,這是法眼的道理,是平等而觀。
第五種是佛眼,佛眼不只是平等,而是觀一切眾生只有慈悲,只有慈愛。慈悲是兩個觀念組合起來的佛學名辭,慈是父性,代表男性的愛,至善的愛;悲代表了母性至善的愛,慈悲是父母所共性的仁德。是至善,無條件,平等,所以叫大慈大悲。佛眼看來,一切眾生皆值得憐憫,所以要布施眾生,救眾生,這也就是佛眼的慈悲平等。
真正學佛依法修持而有所成就者,本身一定具備了這五眼。如果說,世界上有人頓悟而成佛,立地就轉而具有這五種功能的話,那麼他所證的佛法,大致就是對的;如果在理論上認為自己悟了,而這個五眼功能沒有發起,那是自欺欺人之談。
所以我們曉得佛說的五眼,是戒定慧到了所成就的,是自然成就的法門。這也是每一個人本性所具有的功能,只是我們因為沒有經過修持,所以發不起來。假使經過修持,我們生命的本能中,自然就發起五眼的功能,這是第一層問題。
第二層問題,金剛經講到這裡,佛為什麼突然提起來五眼的問題呢?他自己問,下面又沒有作結論,至少對於五眼這一段,他只提出來問題。接著又講別的去了,其中的道理在什麼地方?釋迦牟尼佛今天好像當眼科醫生一樣,把你的眼睛翻開檢查檢查,而且他是自動的,他又不要你掛號,什麼道理呢?
這代表見處,所謂明心見性的見。真正達到了有所悟證,明心見性,這一見之下,真的現量境呈現,它自然具備了五眼的功能;所以見處即真,就是所謂明心見性之見。在金剛經這一品中,沒有把這個奧秘說出來,但是我們真研究佛法,看佛經的經典,這種地方不能放過去,它的問題就在這裡。接著佛又說了:
無量數的宇宙世界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恆河中所有沙。佛說是沙不。如是。世尊。如來說是沙。】
佛又提出來第二個問題,把眼睛檢查完了,又來檢查沙子;再問須菩提,像恆河裡頭所有的沙子,依你看,在佛的眼睛看來,是不是沙子?
我們假使先不看金剛經,照現在一般年輕研究佛學禪宗的人問起來,很多人一定說,佛眼看到這些不是沙啦!再不然,花啦,什麼啦,神里神經,這樣都是不老實。你看!須菩提答的很老實,當然看到的是沙子,難道佛的眼睛有什麼不同嗎?是沙子就是沙子,非常平實。你說佛看到人家哭了,而說笑了,那不叫做佛,那叫做神經!他看到哭就是哭,非常平實。這裡要注意!
你如果說,佛的眼睛看這個世界是空的,請問是誰說的?佛看到恆河裡的沙子就是沙子,看到這個世界,水泥就是水泥,牆壁就是牆壁,同我們一樣,沒有兩樣。要特別注意這種地方!不然學佛的人就流入一種毛病,叫作高推聖境。講好聽一點,把佛的境界推測得太高遠,假想得與人完全兩樣,那是不平實的。
高推聖境的結果,往往變成一種不正觀。不正觀就是不正的思惟,不正的思想,變成神經了。所以,金剛經是能斷金剛般若波羅密多,把你一切的妄念都切斷了,真正的佛法平常就是道。
所以佛問須菩提,佛眼看這個世界,恆河裡的沙子是不是沙呢?須菩提說當然是呀!佛的眼睛同我們的眼睛看的一樣,沙就是沙。如果你問佛怕熱否?那麼假設佛在這裡的話,我們的答話,佛!你在這裡一樣的怕熱,還是要我們開冷氣才可以,除非他是化身來。化身就是另外一件事,只要他肉身報身在,冷暖饑寒一樣的存在,一樣的感受。在這些地方要特別注意,所以聖人都是人做的,佛也是眾生修成的。
講到這裡,使我想到一首詩,據我所知,這一首詩是一兩百年前,一位大陸的讀書人所作。這個人是到台灣訪神仙的,訪到宜蘭一個山上,就在崖上題了一首詩:
三十三天天重天 白雲裡面有神仙 神仙本是凡人做 只怕凡人心不堅
為什麼講到這一首詩呢?就是說,佛也是凡人修的,所以他也是非常平凡的;佛看恆河裡的沙,一顆一顆看得很清楚。下面佛的第三個問題又來了。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一恆河中所有沙。有如是沙等恆河。是諸恆河所有沙數佛世界。如是寧為多不。甚多。世尊。】
佛問須菩提,你的意思如何?像我們印度這一條恆河裡的沙,你看數目多不多?假如每一顆沙子代表一個世界,如是沙,等,這個「等」字是單獨的一句;每一顆沙代表了一個世界,而每個世界裡像恆河沙那麼多的恆河,每一條恆河裡又有很多的沙子,而每一顆沙子又代表了一個世界,世界之多,多到不可現量,不可數說。用這個比方形容恆河有多少條,已經數不清它究竟有多少了。他說,你說這個數字多不多?須菩提說,當然很多羅!世尊。
佛在這裡是說明,虛空之中佛世界多得無數,釋迦牟尼佛同時表達一個觀念,站在這個娑婆世界,師道教化的立場上告訴我們,在他方世界,像他一樣智慧成就的佛,也一樣多得很;十方三世一切不可數的,無量諸佛。他不但把眾生看成平等,把成就的眾生也拉下來與大家一樣平等。一切平凡得很,並不是說只有我成佛了,了不起,你們都不能成佛,都要聽我的。沒有這回事,那不是佛法了,佛法一切眾生平等,一切諸佛也平等。每一個佛教化一個世界,虛空中有無量數的世界,也有無量數的佛,他說:「寧為多不」?這是他問的話。你說多不多呀!「甚多。世尊。」這一句是須菩提答話。這是佛對須菩提第三次的接引。
無數量的心
現在又一個問題來了,佛的眼睛代表了肉眼、天眼、法眼、慧眼、佛眼,因此他可以知道這個世界上,這個虛空中,有那麼多不同的世界。當然現在科學昌明了,由天文學到太空學的發展,已經可以相信宇宙中有數不清的世界。這些到今天為止,還只能說姑且相信它,因為月亮里到底有沒有生命,還不敢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