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任何人都不能保證自己一輩子都不會做錯事,做錯事不要緊,關鍵是要意識到自己的錯誤,並加以改正。因此,人們一定要學會反省自己,經常對自己的言行進行反省。反省不只應該在失敗的時候進行,在成功的時候也應該反省自己,這樣做才能使成功持續下去,不會因為自己的一時疏忽而失敗。

  晚清名臣曾國藩一生都在反省自己。他留下的百萬字的日記里,大多數都是對自己言行的反省。

  初到京師為官的曾國藩耽於應酬交際,而忽略了學習,於是在日記里痛批自己的行為,並決定謝絕應酬,減少交遊。

  曾國藩年輕得志,因而高傲,喜歡與人爭論,結果經常使得朋友之間不歡而散。他也在日記里反省自己這樣的行為。

  創辦團練的時候曾國藩一時急功近利,伸手向朝廷要官,結果被雪藏了起來。這讓曾國藩後悔不已,在他的日記里也有這方面的自我反省。

  曾國藩幾乎每天都對自己的言行進行反省,反省使得他不斷改過遷善,優化自己的行為,從而在官場中越來越順暢,終成一代中興名臣。

  進德修業是一個人一生都要做的事情。若是不知反省就不可能做到這些。不知反省的人會自滿自足,自以為是。這樣的人是不可能再有提高的。只有不斷反省,才能不斷進步。反省實際上就是一個不斷學習的過程。反省能夠使人們意識到自己的不足,從而補充相關的知識;反省也能使人們意識到自己哪些行為不當,從而找到更好的做事方法。總之,在反省的過程中,人才能不斷進步和完善。

  信是立身處世的基點

  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小車無,其何以行之哉?”

  ——《論語·為政》

  孔子說:“一個人如果不講信用,真不知道他怎麼處世,這就像大車沒有車軸,小車也沒有車軸一樣,那車怎麼能走呢?”

  南懷瑾先生認為做人也好,處世也好,為政也好,言而有信,是關鍵所在,而且是很重要的關鍵,無“信”是絕對不可以的。

  信在儒家思想中是非常重要的。“人無忠信,不可立於世”,誠信是人身上最可貴的品質,同時也是一種無形的資產。一個有誠信的人必然會贏來很多人的支持和幫助。誠信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信守諾言,“說出去的話就是潑出去的水”,話一旦出口,就一定要兌現,否則,就會失去別人的信任。

  商鞅在秦國主持變法,但是因為這是秦國第一次變法,很多人都不理解,不相信,尤其老百姓更是如此。這成了商鞅變法的最大障礙。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商鞅想出了一個好辦法。

  商鞅在集市的南門豎起一根三丈高的木頭,並宣稱只要是有人能夠把木頭搬到北門就賞給他五十金。大夥都圍在那裡觀看,但是沒有人上前。大家都認為搬個木頭根本就不會給那麼多錢,多半是騙人的。正在大家議論紛紛的時候,有一個人跑出來把木頭搬了過去,商鞅果然給了他五十金。這下大夥都信服了。

  商鞅正是用這種辦法向人們表明自己是有誠信的,他的變法運動有了這個基礎,才得以順利推行。

  誠信和信任是不可分割的。一個人想要獲得他人的信任,首先必須做一個有誠信的人。誠信做人是中華民族傳承了幾千年的美德,誠信已經內化成了人們心中最重要的一種品質。誠信具有光環效應,一個有誠信的人給人的感覺是可以依賴。依靠誠信,我們可以結交更多的朋友,成就更大的事業。

  誠信的累積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也是一個艱難的過程。想要讓別人信任自己,必須嚴格要求自己,不失信於人。一次失信就會給人造成不可信任的感覺,多年的努力也許就會在頃刻間化為烏有。

  周幽王有個寵妃叫褒姒,為博取她的一笑,周幽王下令在都城附近的烽火台上點起烽火——烽火是邊關報警的信號,只有在外敵入侵需召諸侯來救援的時候才能點燃。結果諸侯們見到烽火,率領兵將們匆匆趕到,弄明白這是周幽王為博妃子一笑的花招後又憤然離去。褒姒看到平日威儀赫赫的諸侯們手足無措的樣子,終於展顏一笑。後來,犬戎大舉攻周,周幽王烽火再燃而諸侯未到——誰也不願再上第二次當了。結果周幽王被殺而褒姒被俘虜。

  誠信是立身處世之基,抓住誠信就等於是抓住了一棵救命稻草,無論到了何種地步,都可以憑藉誠信東山再起。相反一個家大業大的人,若是失去了誠信,家業也會很快敗光。然而世上總是有很多的人為了利益,出爾反爾,違背誠信的原則。這些人雖然以出賣誠信的辦法換來了一時的利益,卻始終難以長久。人們可能會上一次當,但決不會每次都上當。正正經經,本著誠信的原則做人做事,才是贏得輝煌人生的最好方式。

  有個商人過河時船沉了,他抓住一根大麻杆大聲呼救。有個漁夫聞聲而致。商人急忙喊:“我是濟陽最大的富翁,你若能救我,給你一百兩金子。”待被救上岸後,商人卻翻臉不認帳了。他只給了漁夫十兩金子。漁夫責怪他不守信,出爾反爾。商人說:“你一個打魚的,一生都掙不了幾個錢,突然得到十兩金子還不滿足嗎?”漁夫只得怏怏而去。不料後來那商人又一次在原地翻船了。有人慾救,那個曾被他騙過的漁夫說:“他就是那個說話不算數的人!”於是沒人再願救他,最後商人被淹死了。

  誠信是立身之本,無論是做人還是做事都離不開誠信。誠信會架起友誼的橋樑,人與人之間相處最重要的一個字就是“信”,這個“信”既有信任的意思,也有誠信的意思。只有雙方都講究誠信,才能建立起信任,有了信任才能結成牢不可破的關係。誠信會成為雙贏的保證。本著誠信的原則經營自己的事業,在與人合作的過程中,始終堅持誠信,必然能夠開創大好的局面,給我們帶來更多的利益。

  君子取義,小人取利

  子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論語·里仁》

  孔子說:“君子通曉於義,而小人只通曉於利。”

  南懷瑾先生認為“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的意思是:與君子談事情,他們只問道德上該不該做;跟小人談事情,他只是想到是不是有利可圖。如果拿孔子這個觀點來看今天的世界就慘了,今天世界的一切都是喻於利,處處要把利慾擺在前面才行得通。不過,滿天下都是小人,也就單純了,麻煩的是,始終還有小人與君子的分野存在,這就很難辦了。

  之所以會出現“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的情況是因為人們心中缺乏中心思想。道德是缺乏約束力的,因而道德不能在所有人的心裡紮根,這就出現了部分人拋棄道德,一心鑽營利益的情形。所謂君子,就是以道德為標準約束自己的行為,不符合道德規範的事情堅決不做,即使是有巨大的利益存在,符合道德的事情,即使沒有任何利益也會去做;小人則是以利益為標準,只要有利益的存在,即使是違背道德也要做,若是沒有利益,即使是符合道德,也不會去做。因此,將道德作為自己的中心思想就成了修身養性的重要方面。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