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頁
這裡仍然是在講謙虛的問題。做學問也好,成就事業也罷,總之,世上的事情沒有極限,也就是只有更好,沒有最好。若是我們不能謙虛,取得一點成就之後就洋洋得意,驕傲自滿,那麼失敗也就離我們不遠了。
人生是沒有頂點的,驕傲自滿的人往往認為自己已經達到了人生的頂峰,因而停滯不前。在停滯的過程中,往往會聽不進別人的意見。這種自滿的精神會讓他們盲目自大,做事專橫,從而招來失敗。要知道萬事萬物都不會隨著一個人的停步而停步。在自己停滯不前的時候,事情在別人的推動下仍然在發展,相對於別人的前進,自己就是在逐漸落後。當別人的實力超越自己的時候,整個事件就會發生逆轉,失敗也就是理所當然的事情了。
闖王李自成是一個非常成功的農民起義首領,在短短的幾年時間裡,他就攻入了北京,建立了大順政權。然而李自成進入北京之後,就開始驕傲自滿。他沒有兌現自己的承諾,反而縱容自己的士兵在北京城裡燒殺搶掠,而他的手下大將則搶了吳三桂的小妾陳圓圓。他的部下李岩勸阻他說,吳三桂鎮守山海關,擁兵十萬,此時他已經投降,還是把他的小妾送回府里保護起來。但是狂妄自大的李自成根本就聽不進去,他認為自己已經是天下無敵,吳三桂要是敢反,就發兵把他滅了。
李自成忽略了一個重量級的對手,那就是關外的清軍。吳三桂聽說陳圓圓被搶之後,立刻投降清軍,將山海關獻了出去。李自成率領軍隊去山海關與吳三桂作戰,正在鏖戰的時候,清軍殺來,李自成大敗而回,並不斷撤退。清軍輕而易舉地進入了北京城。
想要贏得最後的成功並不是那麼容易的,成功是一點點積累來的,一時的成功只能代表一時,不能代表未來。然而很多人在取得一時的成功之後就會得意忘形,驕傲自滿,目空一切,結果失敗就緊隨成功而來。試看當年朱元璋的做法,我們就知道朱元璋成功的原因了。朱元璋採用朱升的建議“廣積糧,高築牆,緩稱王”,結果收拾了一個又一個對手,等到舉世再無敵手的時候才稱帝,建立了大明王朝。我們想一想,若是朱元璋過早地稱王,只怕他就會成為眾矢之的,同時稱王后的朱元璋過上安逸的生活之後,還會不會有進取之心也很難說。因此朱元璋的成功就在於他沒有讓自己滿足於已經取得的成績,沒有享受成功的果實,而是在成功的基礎上更上一層樓。這就是朱元璋這個農民起義首領和李自成的不同之處。
孔子帶著學生到魯桓公的祠廟裡參觀的時候,看到了一個可用來裝水的器皿,形體傾斜地放在祠廟裡。在那時候把這種傾斜的器皿叫欹器。
孔子便向守廟的人問道:“請告訴我,這是什麼器皿呢?”守廟的人告訴他:“這是欹器,是放在座位右邊,用來警戒自己,如‘座右銘’一般用來伴坐的器皿。”孔子說:“我聽說這種用來裝水的伴坐的器皿,在沒有裝水或裝水少時就會歪倒;水裝得適中,不多不少的時候就會是端正的。裡面的水裝得過多或裝滿了,它也會翻倒。”說著,孔子回過頭來對他的學生們說:“你們往裡面倒水試試看吧!”學生們聽後舀來了水,一個個慢慢地向這個可用來裝水的器皿里灌水。果然,當水裝得適中的時候,這個器皿就端端正正地立在那裡。不一會,水灌滿了,它就翻倒了,裡面的水流了出來。再過了一會兒,器皿里的水流盡了,就又像原來一樣歪斜在那裡。
這時候,孔子便長長地嘆了一口氣說道:“唉!世界上哪裡會有太滿而不傾覆翻倒的事物啊!”
人的心思是決定事情成敗的關鍵因素,若是我們的心滿了,再也不能裝下任何東西,就失去了進取之心,那麼我們就會躺在功勞簿上,啃食成功的果實,當成功的果實被我們啃食殆盡的時候,也就是我們失敗的時候。因此自滿是要不得的,無論在什麼時候,我們都不能給我們的成就打滿分,給自己留下前進的餘地,才能不斷取得成功。
第33章 反躬自省,進德修業
知道反省,才能改過遷善
權,然後知輕重;度,然後知長短。物皆然,心為甚。
——《孟子·梁惠王上》
稱完才知道輕重,量完才知道長短。世間萬物都是這樣,心更需要反覆衡量,才能認識自己,改善自己。
南懷瑾先生認為人應該經常自我檢討,這就是《論語》中曾子說的“吾日三省吾身”。我們如果不及時反省,就會犯錯誤,而反省對道德修養的重要性,就和秤與尺在權衡和度量上所占的分量一樣重要,所以,檢討自己的行為,多加反省,就可知道自己是不是合乎道德的標準。如不反省,就無法知道自己的思想、心理有哪些地方需要改過,有哪些地方需要發揚光大。
人之所以要自我反省是因為人們在做事的時候容易受到情緒與環境的影響做出錯誤的事情。這些事情有很多是違背人們的本意的,但是既然已經做下,很多人礙於面子就不願意承認自己的錯誤,故而一錯再錯。反省是對自己的行為的反思,評價自己做的事情的對與錯,恰當與否一定是要在事情過後,冷靜下來之後才能得出正確結論的。因此,反省對於人們認識錯誤有很重要的意義。
我們經常說不能被同一塊石頭絆倒兩次,這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很多時候,我們被絆倒之後,立刻起身,拍拍身上的灰塵就離去了,不去關注自己是被什麼東西絆倒的,將來遇到的時候還是會再次被絆倒。反省是幫助自己不被同一塊石頭絆倒兩次的最好辦法。反省可以幫助我們找到那個絆倒自己的東西,使得我們認識它,將來再遇到的時候就能躲開。
一個人若是不懂得反省,必然是會渾渾噩噩地度過一生,因為他對自己所做過的事情沒有任何認識。只有懂得反省才能改過遷善,才能從錯誤的道路上轉回來。自古以來有大成就的人都是懂得反省的人。鄒忌在別人一片讚揚聲中反省自己,從而認識到了齊國政治的弊端,進諫齊威王採取措施加以改正,使得齊國“戰勝於朝廷”;唐太宗懂得反省自己,採納魏徵等人的諫言,開創了“貞觀之治”。反觀那些不懂得反省的人,一個個下場悲慘。西楚霸王項羽剛愎自用,臨死的時候還在說“天亡我,非戰之罪也”;崇禎皇帝也是個剛愎自用的人,國破之時也沒有反省自己的錯誤,高喊“群臣誤我”。這些人的敗亡是註定的。因為他們從來不知反省,將錯誤進行到底,不敗亡才是不正常的事情。
北宋政治家司馬光小時候也是一個貪玩貪睡的人,為此他經常遭到先生和夥伴們的譏諷。在先生的教導之下,司馬光認識到自己的錯誤,決定改掉自己的壞毛病。但是習慣一旦養成,想改過來不是那麼容易的。為了能夠早起,他在睡覺之前喝了一肚子的水,結果早上沒有被尿憋醒,反而尿到了床上。
司馬光嘗試了很多辦法,最終找到了一個行之有效的辦法。他用圓木頭做了一個警枕,早上一翻身,頭滑落在床板上,自然驚醒。從此他天天早早地起床讀書,堅持不懈,終於成為一個學識淵博的人,完成了《資治通鑑》這部偉大的著作。
人生是沒有頂點的,驕傲自滿的人往往認為自己已經達到了人生的頂峰,因而停滯不前。在停滯的過程中,往往會聽不進別人的意見。這種自滿的精神會讓他們盲目自大,做事專橫,從而招來失敗。要知道萬事萬物都不會隨著一個人的停步而停步。在自己停滯不前的時候,事情在別人的推動下仍然在發展,相對於別人的前進,自己就是在逐漸落後。當別人的實力超越自己的時候,整個事件就會發生逆轉,失敗也就是理所當然的事情了。
闖王李自成是一個非常成功的農民起義首領,在短短的幾年時間裡,他就攻入了北京,建立了大順政權。然而李自成進入北京之後,就開始驕傲自滿。他沒有兌現自己的承諾,反而縱容自己的士兵在北京城裡燒殺搶掠,而他的手下大將則搶了吳三桂的小妾陳圓圓。他的部下李岩勸阻他說,吳三桂鎮守山海關,擁兵十萬,此時他已經投降,還是把他的小妾送回府里保護起來。但是狂妄自大的李自成根本就聽不進去,他認為自己已經是天下無敵,吳三桂要是敢反,就發兵把他滅了。
李自成忽略了一個重量級的對手,那就是關外的清軍。吳三桂聽說陳圓圓被搶之後,立刻投降清軍,將山海關獻了出去。李自成率領軍隊去山海關與吳三桂作戰,正在鏖戰的時候,清軍殺來,李自成大敗而回,並不斷撤退。清軍輕而易舉地進入了北京城。
想要贏得最後的成功並不是那麼容易的,成功是一點點積累來的,一時的成功只能代表一時,不能代表未來。然而很多人在取得一時的成功之後就會得意忘形,驕傲自滿,目空一切,結果失敗就緊隨成功而來。試看當年朱元璋的做法,我們就知道朱元璋成功的原因了。朱元璋採用朱升的建議“廣積糧,高築牆,緩稱王”,結果收拾了一個又一個對手,等到舉世再無敵手的時候才稱帝,建立了大明王朝。我們想一想,若是朱元璋過早地稱王,只怕他就會成為眾矢之的,同時稱王后的朱元璋過上安逸的生活之後,還會不會有進取之心也很難說。因此朱元璋的成功就在於他沒有讓自己滿足於已經取得的成績,沒有享受成功的果實,而是在成功的基礎上更上一層樓。這就是朱元璋這個農民起義首領和李自成的不同之處。
孔子帶著學生到魯桓公的祠廟裡參觀的時候,看到了一個可用來裝水的器皿,形體傾斜地放在祠廟裡。在那時候把這種傾斜的器皿叫欹器。
孔子便向守廟的人問道:“請告訴我,這是什麼器皿呢?”守廟的人告訴他:“這是欹器,是放在座位右邊,用來警戒自己,如‘座右銘’一般用來伴坐的器皿。”孔子說:“我聽說這種用來裝水的伴坐的器皿,在沒有裝水或裝水少時就會歪倒;水裝得適中,不多不少的時候就會是端正的。裡面的水裝得過多或裝滿了,它也會翻倒。”說著,孔子回過頭來對他的學生們說:“你們往裡面倒水試試看吧!”學生們聽後舀來了水,一個個慢慢地向這個可用來裝水的器皿里灌水。果然,當水裝得適中的時候,這個器皿就端端正正地立在那裡。不一會,水灌滿了,它就翻倒了,裡面的水流了出來。再過了一會兒,器皿里的水流盡了,就又像原來一樣歪斜在那裡。
這時候,孔子便長長地嘆了一口氣說道:“唉!世界上哪裡會有太滿而不傾覆翻倒的事物啊!”
人的心思是決定事情成敗的關鍵因素,若是我們的心滿了,再也不能裝下任何東西,就失去了進取之心,那麼我們就會躺在功勞簿上,啃食成功的果實,當成功的果實被我們啃食殆盡的時候,也就是我們失敗的時候。因此自滿是要不得的,無論在什麼時候,我們都不能給我們的成就打滿分,給自己留下前進的餘地,才能不斷取得成功。
第33章 反躬自省,進德修業
知道反省,才能改過遷善
權,然後知輕重;度,然後知長短。物皆然,心為甚。
——《孟子·梁惠王上》
稱完才知道輕重,量完才知道長短。世間萬物都是這樣,心更需要反覆衡量,才能認識自己,改善自己。
南懷瑾先生認為人應該經常自我檢討,這就是《論語》中曾子說的“吾日三省吾身”。我們如果不及時反省,就會犯錯誤,而反省對道德修養的重要性,就和秤與尺在權衡和度量上所占的分量一樣重要,所以,檢討自己的行為,多加反省,就可知道自己是不是合乎道德的標準。如不反省,就無法知道自己的思想、心理有哪些地方需要改過,有哪些地方需要發揚光大。
人之所以要自我反省是因為人們在做事的時候容易受到情緒與環境的影響做出錯誤的事情。這些事情有很多是違背人們的本意的,但是既然已經做下,很多人礙於面子就不願意承認自己的錯誤,故而一錯再錯。反省是對自己的行為的反思,評價自己做的事情的對與錯,恰當與否一定是要在事情過後,冷靜下來之後才能得出正確結論的。因此,反省對於人們認識錯誤有很重要的意義。
我們經常說不能被同一塊石頭絆倒兩次,這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很多時候,我們被絆倒之後,立刻起身,拍拍身上的灰塵就離去了,不去關注自己是被什麼東西絆倒的,將來遇到的時候還是會再次被絆倒。反省是幫助自己不被同一塊石頭絆倒兩次的最好辦法。反省可以幫助我們找到那個絆倒自己的東西,使得我們認識它,將來再遇到的時候就能躲開。
一個人若是不懂得反省,必然是會渾渾噩噩地度過一生,因為他對自己所做過的事情沒有任何認識。只有懂得反省才能改過遷善,才能從錯誤的道路上轉回來。自古以來有大成就的人都是懂得反省的人。鄒忌在別人一片讚揚聲中反省自己,從而認識到了齊國政治的弊端,進諫齊威王採取措施加以改正,使得齊國“戰勝於朝廷”;唐太宗懂得反省自己,採納魏徵等人的諫言,開創了“貞觀之治”。反觀那些不懂得反省的人,一個個下場悲慘。西楚霸王項羽剛愎自用,臨死的時候還在說“天亡我,非戰之罪也”;崇禎皇帝也是個剛愎自用的人,國破之時也沒有反省自己的錯誤,高喊“群臣誤我”。這些人的敗亡是註定的。因為他們從來不知反省,將錯誤進行到底,不敗亡才是不正常的事情。
北宋政治家司馬光小時候也是一個貪玩貪睡的人,為此他經常遭到先生和夥伴們的譏諷。在先生的教導之下,司馬光認識到自己的錯誤,決定改掉自己的壞毛病。但是習慣一旦養成,想改過來不是那麼容易的。為了能夠早起,他在睡覺之前喝了一肚子的水,結果早上沒有被尿憋醒,反而尿到了床上。
司馬光嘗試了很多辦法,最終找到了一個行之有效的辦法。他用圓木頭做了一個警枕,早上一翻身,頭滑落在床板上,自然驚醒。從此他天天早早地起床讀書,堅持不懈,終於成為一個學識淵博的人,完成了《資治通鑑》這部偉大的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