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頁
曹操一時之間舉棋不定,不知道該怎樣做,這個時候他的謀臣郭嘉站出來說道:“最近孫策削平了江東五郡,占了不小的地方,也誅殺了不少江東豪傑。他之所以做到這一點,是因為他暫時籠絡住幾個為他拼死效力的人。但是孫策為人張狂,處事輕率,甚少戒心,這是他致命的弱點。因此,目前他雖然擁有數十萬之眾,由於這種性格的支配,他仍然像一個奔走在曠野之上的獨行者。他在江東攻城略地,兼併群雄,肯定結下了不少仇家,假如身邊驟然興起刺客,他不過是一人之敵罷了。因此,孫策不足憂慮,我料定他必將死於匹夫之手!”
果不其然,孫策在引兵北上的前夕被吳郡太守許貢的門客刺死。
謙卑並不是對人低聲下氣,也不是對人卑躬屈膝,而是對人尊重,這是為人處世的一種智慧。當對方感受到來自我們的尊重的時候,就會以同等的姿態對待我們。我們的謙卑有禮換來的是有利於自己的局面。一個身在高位的人謙卑有禮能夠贏得眾人的擁護,同樣,一個不如別人的人守住“謙”字則是保護自己的最好方式。
在形勢不利於自己的時候,切記不能硬碰硬,一個弱者是沒有資格硬沖強者的。謙虛,向別人示弱,放棄一些東西,往往能夠換來較好的局面,保住大局不失。這樣才能保住自己,才有東山再起的機會。
晚清名臣曾國藩在攻下南京之後,聲望一度達到極盛的地步,凡是曾國藩所奏請的事宜,朝廷無有不准。但是深諳為官之道的曾國藩也明白,越是這個時候,潛伏的禍患就越多。果不其然,針對曾國藩的流言蜚語越來越多,功高震主的帽子眼看就要蓋到曾國藩的頭上。
老謀深算的曾國藩不會就此倒下。他首先將攻下南京的功勞歸功到湘軍其他將領身上,同時自請裁軍,自己將軍費的來源——厘金斷掉,這就等於是向朝廷交出了軍權;再後來,他又以弟弟曾國荃有病為由,奏請曾國荃回家養病。這樣一來,曾國藩在朝中的勢力幾乎是一乾二淨,朝廷自然歡喜,也就沒有窮追猛打。
做人不可氣太盛,事事都要占盡便宜,時時都想拔尖,早晚是會吃大虧的。禍患往往就來源於狂妄。對上狂妄,會給自己招來猜忌;對下狂妄則會招來嫉恨。把自己的姿態放低些,低著頭走路才能看清路上的坎坷,才能走得穩走得遠。“謙謙君子,溫潤如玉。”一個恬淡平和的人才能稱得上是君子,這也是人的一種修養。
自我評價越高,實際能力可能越低
有鳥焉,其名為鵬,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雲,摶扶搖羊角而上者九萬里,絕雲氣,負青天,然後圖南,且適南冥也。斥笑之曰:“彼且奚適也?我騰躍而上,不過數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間,此亦飛之至也。而彼且奚適也?”此小大之辨也。
——《莊子·逍遙遊》
有一種鳥,它的名字叫鵬,它的脊背像泰山,展開雙翅就像天邊的雲。鵬鳥奮起而飛,翅膀拍擊急速旋轉向上的氣流直衝九萬里高空,穿過雲氣,背負青天,這才向南飛去,打算飛到南方的大海。斥譏笑它說:“它打算飛到哪兒去?我奮力跳起來往上飛,不過幾丈高就落了下來,盤旋於蓬蒿叢中,這也是我飛翔的極限了。而它打算飛到什麼地方去呢?”這就是小與大的不同了。
南懷瑾先生認為這裡講到了人的一個弱點,那就是自視過高。人們往往會放大自己的優點和長處,因而總是會認為自己比別人強。自己之所以不能成功是因為社會沒有給自己機會。有這種心態的人往往都沒有什麼太大的能力。道理很簡單,只因為他自視過高,不屑於去做小事,因而從來沒有培養過自己的動手能力,實際做起事情來肯定是不行的。
相傳南宋時江西有一名士傲慢之極,不理凡人。一次他提出要與大詩人楊萬里會一會。楊萬里謙和地表示歡迎,並提出希望他帶一點江西的名產配鹽幽寂來。名士一聽就傻了眼,他實在搞不懂楊萬里要他帶的是什麼東西,只好說:“請先生原諒,我讀書人實在不知配鹽幽寂是什麼鄉間之物,無法帶來。”
楊萬里則不慌不忙從書架上拿下一本《韻略》,翻開當中一頁遞給名士,只見書上寫著:“豉,配鹽幽寂也。”原來楊萬里讓他帶的就是家庭日常食用的豆豉啊!此時名士面紅耳赤,方恨自己讀書太少,始覺為人不該傲慢。
“一瓶不響,半瓶晃蕩”,那些總是誇誇其談,認為自己能力很強的人,一般都是沒有經過實踐檢驗的,他們的“能力”只是自己的主觀評價。一個真正有能力的人,不會依靠一張嘴來說自己的能力,而是會靠事實來證明自己的能力。
即使一個人很有能力,如果總是自視過高,也難以避免“一世英名一朝喪”的結局。自視過高的人總是會誇大自己的能力,而輕視對方的能力,在這樣的前提下,如果遇到一個實力相當的對手,必然是會吃大虧的。
三國時的關羽一生高傲,藐視天下英雄。早年在劉備封五虎上將的時候,關羽就不服黃忠一起被封為五虎上將之一,後來諸葛亮給他去了一封誇獎他的信,他才平息怒氣。這種傲慢的性格,導致了他後來的敗亡。
關羽鎮守荊州,與曹操大軍對抗。而東吳的孫權早就有意要收回荊州,因此與曹操聯合在一起。東吳大都督呂蒙是一個用兵奇才,而關羽一直都沒有把他放在眼裡。呂蒙為了麻痹關羽,騙他將荊州軍隊開往樊城,詐病換陸遜擔任大都督。關羽更沒有把書生陸遜放在眼裡,他把大軍都開往樊城與曹操交戰,只留下少數人鎮守荊州,結果被乘虛而入,拿下荊州。處在樊城的關羽陷入了進退兩難的境地。有人建議他到上庸暫避,可是他堅持要往麥城,以伺機奪回荊州,結果被呂蒙殺死於麥城。
曾國藩說:“傲為凶德,慢為衰氣,二者皆敗家之道。”傲慢是無知的表現,一個人無論在什麼時候都應該保持謙虛的精神,這樣才能使自己立於不敗之地。只有謙虛的人,在與人對敵的時候,才會保持高度警惕,小心謹慎從事。這樣才不會因為一時的大意而導致失敗。
謙虛是美好的品德,是重要的品質。一個謙虛的人會時時感到自己的不足,因而能不斷學習,提高自己的能力;一個謙虛的人會時刻放低自己的姿態,充分考慮對方的實力,因而能正確把握敵我雙方的實力對比,採取正確的應對方案。因此擁有謙虛品質的人,可以在保證不敗的前提下不斷進步,終能成就人生。
你覺得自己行了,你離失敗也就不遠了
雖然,每至於族,吾見其難為,怵然為戒,視為止,行為遲。
——《莊子·養生主》
雖說是這樣,每當遇到筋骨交錯聚結的地方,我看到他難以處理,因此小心翼翼地警惕起來,目光集中到一點,動作也放慢了。
南懷瑾先生認為庖丁殺牛的技術之高明,眼睛裡面沒有看到牛了,刀隨意揮動,一條牛很快就解決了,那已經不是技術了,已經到了神話的境界。但是,學問到了最高的境界,就是以最平凡、最膚淺的人做自己的老師,做自己的榜樣,那麼就大成功了。如果你技術、學問到了最高處,認為老子天下第一,你註定失敗。沒有天下第一!只有小心加小心,謹慎更謹慎。
果不其然,孫策在引兵北上的前夕被吳郡太守許貢的門客刺死。
謙卑並不是對人低聲下氣,也不是對人卑躬屈膝,而是對人尊重,這是為人處世的一種智慧。當對方感受到來自我們的尊重的時候,就會以同等的姿態對待我們。我們的謙卑有禮換來的是有利於自己的局面。一個身在高位的人謙卑有禮能夠贏得眾人的擁護,同樣,一個不如別人的人守住“謙”字則是保護自己的最好方式。
在形勢不利於自己的時候,切記不能硬碰硬,一個弱者是沒有資格硬沖強者的。謙虛,向別人示弱,放棄一些東西,往往能夠換來較好的局面,保住大局不失。這樣才能保住自己,才有東山再起的機會。
晚清名臣曾國藩在攻下南京之後,聲望一度達到極盛的地步,凡是曾國藩所奏請的事宜,朝廷無有不准。但是深諳為官之道的曾國藩也明白,越是這個時候,潛伏的禍患就越多。果不其然,針對曾國藩的流言蜚語越來越多,功高震主的帽子眼看就要蓋到曾國藩的頭上。
老謀深算的曾國藩不會就此倒下。他首先將攻下南京的功勞歸功到湘軍其他將領身上,同時自請裁軍,自己將軍費的來源——厘金斷掉,這就等於是向朝廷交出了軍權;再後來,他又以弟弟曾國荃有病為由,奏請曾國荃回家養病。這樣一來,曾國藩在朝中的勢力幾乎是一乾二淨,朝廷自然歡喜,也就沒有窮追猛打。
做人不可氣太盛,事事都要占盡便宜,時時都想拔尖,早晚是會吃大虧的。禍患往往就來源於狂妄。對上狂妄,會給自己招來猜忌;對下狂妄則會招來嫉恨。把自己的姿態放低些,低著頭走路才能看清路上的坎坷,才能走得穩走得遠。“謙謙君子,溫潤如玉。”一個恬淡平和的人才能稱得上是君子,這也是人的一種修養。
自我評價越高,實際能力可能越低
有鳥焉,其名為鵬,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雲,摶扶搖羊角而上者九萬里,絕雲氣,負青天,然後圖南,且適南冥也。斥笑之曰:“彼且奚適也?我騰躍而上,不過數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間,此亦飛之至也。而彼且奚適也?”此小大之辨也。
——《莊子·逍遙遊》
有一種鳥,它的名字叫鵬,它的脊背像泰山,展開雙翅就像天邊的雲。鵬鳥奮起而飛,翅膀拍擊急速旋轉向上的氣流直衝九萬里高空,穿過雲氣,背負青天,這才向南飛去,打算飛到南方的大海。斥譏笑它說:“它打算飛到哪兒去?我奮力跳起來往上飛,不過幾丈高就落了下來,盤旋於蓬蒿叢中,這也是我飛翔的極限了。而它打算飛到什麼地方去呢?”這就是小與大的不同了。
南懷瑾先生認為這裡講到了人的一個弱點,那就是自視過高。人們往往會放大自己的優點和長處,因而總是會認為自己比別人強。自己之所以不能成功是因為社會沒有給自己機會。有這種心態的人往往都沒有什麼太大的能力。道理很簡單,只因為他自視過高,不屑於去做小事,因而從來沒有培養過自己的動手能力,實際做起事情來肯定是不行的。
相傳南宋時江西有一名士傲慢之極,不理凡人。一次他提出要與大詩人楊萬里會一會。楊萬里謙和地表示歡迎,並提出希望他帶一點江西的名產配鹽幽寂來。名士一聽就傻了眼,他實在搞不懂楊萬里要他帶的是什麼東西,只好說:“請先生原諒,我讀書人實在不知配鹽幽寂是什麼鄉間之物,無法帶來。”
楊萬里則不慌不忙從書架上拿下一本《韻略》,翻開當中一頁遞給名士,只見書上寫著:“豉,配鹽幽寂也。”原來楊萬里讓他帶的就是家庭日常食用的豆豉啊!此時名士面紅耳赤,方恨自己讀書太少,始覺為人不該傲慢。
“一瓶不響,半瓶晃蕩”,那些總是誇誇其談,認為自己能力很強的人,一般都是沒有經過實踐檢驗的,他們的“能力”只是自己的主觀評價。一個真正有能力的人,不會依靠一張嘴來說自己的能力,而是會靠事實來證明自己的能力。
即使一個人很有能力,如果總是自視過高,也難以避免“一世英名一朝喪”的結局。自視過高的人總是會誇大自己的能力,而輕視對方的能力,在這樣的前提下,如果遇到一個實力相當的對手,必然是會吃大虧的。
三國時的關羽一生高傲,藐視天下英雄。早年在劉備封五虎上將的時候,關羽就不服黃忠一起被封為五虎上將之一,後來諸葛亮給他去了一封誇獎他的信,他才平息怒氣。這種傲慢的性格,導致了他後來的敗亡。
關羽鎮守荊州,與曹操大軍對抗。而東吳的孫權早就有意要收回荊州,因此與曹操聯合在一起。東吳大都督呂蒙是一個用兵奇才,而關羽一直都沒有把他放在眼裡。呂蒙為了麻痹關羽,騙他將荊州軍隊開往樊城,詐病換陸遜擔任大都督。關羽更沒有把書生陸遜放在眼裡,他把大軍都開往樊城與曹操交戰,只留下少數人鎮守荊州,結果被乘虛而入,拿下荊州。處在樊城的關羽陷入了進退兩難的境地。有人建議他到上庸暫避,可是他堅持要往麥城,以伺機奪回荊州,結果被呂蒙殺死於麥城。
曾國藩說:“傲為凶德,慢為衰氣,二者皆敗家之道。”傲慢是無知的表現,一個人無論在什麼時候都應該保持謙虛的精神,這樣才能使自己立於不敗之地。只有謙虛的人,在與人對敵的時候,才會保持高度警惕,小心謹慎從事。這樣才不會因為一時的大意而導致失敗。
謙虛是美好的品德,是重要的品質。一個謙虛的人會時時感到自己的不足,因而能不斷學習,提高自己的能力;一個謙虛的人會時刻放低自己的姿態,充分考慮對方的實力,因而能正確把握敵我雙方的實力對比,採取正確的應對方案。因此擁有謙虛品質的人,可以在保證不敗的前提下不斷進步,終能成就人生。
你覺得自己行了,你離失敗也就不遠了
雖然,每至於族,吾見其難為,怵然為戒,視為止,行為遲。
——《莊子·養生主》
雖說是這樣,每當遇到筋骨交錯聚結的地方,我看到他難以處理,因此小心翼翼地警惕起來,目光集中到一點,動作也放慢了。
南懷瑾先生認為庖丁殺牛的技術之高明,眼睛裡面沒有看到牛了,刀隨意揮動,一條牛很快就解決了,那已經不是技術了,已經到了神話的境界。但是,學問到了最高的境界,就是以最平凡、最膚淺的人做自己的老師,做自己的榜樣,那麼就大成功了。如果你技術、學問到了最高處,認為老子天下第一,你註定失敗。沒有天下第一!只有小心加小心,謹慎更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