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頁
獨樂樂不如眾樂樂
孟子見梁惠王,王立於沼上,顧鴻雁麋鹿,曰:“賢者亦樂此乎?”孟子對曰:“賢者而後樂此,不賢者雖有此,不樂也。《詩》云:‘經始靈台,經之營之,庶民攻之,不日成之。經始勿亟,庶民子來。王在靈囿,麀鹿攸伏。麀鹿濯濯,白鳥鶴鶴。王在靈沼,於牣魚躍。’文王以民力為台為沼。而民歡樂之,謂其台曰靈台,謂其沼曰靈沼,樂其有麋鹿魚鱉。古之人與民偕樂,故能樂也。《湯誓》曰:‘時日害喪?予及女偕亡。’民欲與之偕亡,雖有台池鳥獸,豈能獨樂哉?”
——《孟子·梁惠王上》
南懷瑾先生認為在孟子的那個時代,沒有什麼社會福利制度,統治者不會去建築一個公園,和老百姓共享,一起遊樂。只有帝王的宮室,才會有這樣的建築,老百姓根本不准去遊玩。所以孟子當時提出這兩個史實來,就等於建議梁惠王實施我們現代的共有、共享的政治思想。在時代背景上而言,孟子在那個時代能提出這種政治思想,實在是了不起的。
孟子藉助文王修建靈台而百姓自發過來幫忙的故事和夏桀暴虐,為天下人所痛恨的故事說明了一個道理:獨樂樂不如眾樂樂。在我國古代家天下的背景之下,孟子的這個思想是很超前的。他認為統治者必須使萬民都高興了,才能去享受園林之樂,這才是真正的快樂。這種思想在後來的封建社會的統治中也有所體現。事實上這體現的也是一種愛的精神,這種愛民的精神雖然最終的目的是維護統治,但仍然是一種大愛。
封建時代皇權至上,皇帝擁有生殺大權,這也導致很多皇帝驕奢淫逸,奴役百姓,而這些人最終為人們所不能忍受,從而被推翻。因而愛的精神不僅是一種至高無上的修養,也是一種實際的治國方略。
隋煬帝楊廣是一個沒有愛人精神的人。他只顧自己享受,而不理天下百姓的想法,推行了一系列暴政,結果斷送了隋朝的江山。
隋煬帝登基之後,開始大肆搜刮百姓,在洛陽建立宮殿,並讓地方官吏進獻美女。為了個人享受,他在運河開通之後,建造龍舟,多次下江南,同時三征高麗,勞民傷財。天下百姓不堪暴政,紛紛起來反抗,隋朝由此而覆滅,李淵集團趁機起兵,最終取得天下,建立起大唐王朝。
唐朝建立之後,吸收隋朝滅亡的教訓,開始實施仁政。唐太宗李世民採取了一系列安定民生的措施,使得唐朝的統治逐漸穩固下來。
首先,李世民注意調和統治階級內部矛盾。隋朝滅亡的一部分原因是世家大族的反抗。李家本就是一個大家族,起來反隋後,建立了唐朝。
其次,李世民意識到農民是統治的基礎,當農民階級與統治階級利益發生不可調和的矛盾時,統治階級的統治根基就將動搖。他曾經說:“民,水也;君,舟也。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於是,李世民採取了輕徭薄賦的做法,減少了農民的徭役和稅收,並大力發展農業,使經濟得以恢復。
再次,李世民通過科舉制度選拔人才,任用賢才為官,使得吏治清明,百姓得以安居樂業。
李世民的這種休養生息的做法,開創了唐朝的盛世局面。
“獨樂樂不如眾樂樂”,天下人是一體的,若是我們只追求個人的快樂,而忽視別人的快樂,那麼這種快樂也不會長久。而且“獨樂樂”也並不是真正的快樂。
“愛人”是人們生活在這個社會中應該具備的精神。社會是一體的,大家應該處在一個水平線上,即使大家的生活不能完全相同,也不能相差太遠。若是我們只追求個人的快樂,而忽視身邊人的快樂,那麼這種孤寂的快樂不要也罷。在我們的生活中也有一部分人,他們享受著社會帶給他們的優越生活,卻沒有注意到還有人衣不蔽體,食不果腹。社會只有均衡發展,經濟才能持續繁榮,當貧富差距超越一定的界限從而打破平衡時,也就是社會出現危機的時候。到了那個時候,大家都會回歸到原點,那些“獨樂樂”的人到時候也要嘗試過貧窮的生活,“獨樂樂”就將變成“眾苦苦”。
第32章 謙虛是重要的品質
禍患往往會在人謙卑時消失
古之善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夫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猶兮若畏四鄰,儼兮其若容,渙兮若冰之將釋,敦兮其若朴,曠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濁。孰能濁以靜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動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不新成。
——《道德經》
古代得道的人,幽微、精妙、玄奧、通達,他的精神境界不是一般人能夠了解的。因為難以了解,所以只能勉強把它描述一下。他立身行事,猶豫小心,就如同冬天過河,不敢貿然下水似的;他謹慎戒懼,就好像怕四鄰窺伺一般;他為人處事莊重恭敬,彬彬有禮;他修道進德,除情去欲,如同春雪溶化一樣;他的本質敦厚樸實,就像沒有雕琢的素材;他胸懷寬廣,態度謙下,就像淵深的山谷;他的表現渾噩愚昧,不露鋒芒,就像混濁的大水一樣。誰能在渾濁動盪的局面安定下來,澄清自己?誰又能在安靜中求變,慢慢地發展自己?明白這個道理的人不會自滿,就是因為他不自滿所以能去舊的換新的,心靈中永遠保持清明活潑。
南懷瑾先生在講解這句話的時候提出了“動”與“靜”的哲學。所謂“動”就是一種科學的進取精神,所謂“靜”就是適時收斂。人的一生必須把握好動與靜才能走得平穩。動是每個人都會做到的,關鍵是靜,很多人不能靜,因為他們總是要求得太多,就產生了急功近利的心態,就容易招來禍患。因此,人們應該修習靜的本事,靜就是平靜心靈,就像老子所說的一樣,只有靜下來,人們才能時時謙卑,事事小心,才能慢慢地發展,達到得道的地步。
這裡就有了一個謙虛的問題。謙虛是一種美德,“滿招損,謙受益”。謙虛不僅是保證自己不斷進步的重要方法,更是避免禍患的重要途徑。當一個人妄自尊大的時候,禍患也就會隨之而來。為人太過狂妄,會招致別人的嫉恨,這等於是給自己找麻煩,因此,真正有修養的人是不會以高姿態待人的,無論在什麼時候,他們總是能夠以一種低姿態示人。
禍患有時候不是來自敵人而是來自自己身邊,而且這種災禍是很難防範的。想要避免這種禍患發生在自己的身上,就必須學會謙卑,無論是對什麼人,都要始終以平等的姿態對待他人,尤其是對於身在高位的人來說,更是如此。高位本就是人人都羨慕的,若是身在高位的人不能謙虛有禮,那麼覬覦高位的人在受到貶斥的時候,就可能會鋌而走險,以非常手段對付身在高位的人。
孫策人稱江東“小霸王”,於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渡過長江經營江東地方,經過幾年的苦戰,終於占據了江東的大片土地。他聽說曹操與袁紹鏖戰於官渡,就計劃乘虛襲擊曹操的根據地許昌。
孟子見梁惠王,王立於沼上,顧鴻雁麋鹿,曰:“賢者亦樂此乎?”孟子對曰:“賢者而後樂此,不賢者雖有此,不樂也。《詩》云:‘經始靈台,經之營之,庶民攻之,不日成之。經始勿亟,庶民子來。王在靈囿,麀鹿攸伏。麀鹿濯濯,白鳥鶴鶴。王在靈沼,於牣魚躍。’文王以民力為台為沼。而民歡樂之,謂其台曰靈台,謂其沼曰靈沼,樂其有麋鹿魚鱉。古之人與民偕樂,故能樂也。《湯誓》曰:‘時日害喪?予及女偕亡。’民欲與之偕亡,雖有台池鳥獸,豈能獨樂哉?”
——《孟子·梁惠王上》
南懷瑾先生認為在孟子的那個時代,沒有什麼社會福利制度,統治者不會去建築一個公園,和老百姓共享,一起遊樂。只有帝王的宮室,才會有這樣的建築,老百姓根本不准去遊玩。所以孟子當時提出這兩個史實來,就等於建議梁惠王實施我們現代的共有、共享的政治思想。在時代背景上而言,孟子在那個時代能提出這種政治思想,實在是了不起的。
孟子藉助文王修建靈台而百姓自發過來幫忙的故事和夏桀暴虐,為天下人所痛恨的故事說明了一個道理:獨樂樂不如眾樂樂。在我國古代家天下的背景之下,孟子的這個思想是很超前的。他認為統治者必須使萬民都高興了,才能去享受園林之樂,這才是真正的快樂。這種思想在後來的封建社會的統治中也有所體現。事實上這體現的也是一種愛的精神,這種愛民的精神雖然最終的目的是維護統治,但仍然是一種大愛。
封建時代皇權至上,皇帝擁有生殺大權,這也導致很多皇帝驕奢淫逸,奴役百姓,而這些人最終為人們所不能忍受,從而被推翻。因而愛的精神不僅是一種至高無上的修養,也是一種實際的治國方略。
隋煬帝楊廣是一個沒有愛人精神的人。他只顧自己享受,而不理天下百姓的想法,推行了一系列暴政,結果斷送了隋朝的江山。
隋煬帝登基之後,開始大肆搜刮百姓,在洛陽建立宮殿,並讓地方官吏進獻美女。為了個人享受,他在運河開通之後,建造龍舟,多次下江南,同時三征高麗,勞民傷財。天下百姓不堪暴政,紛紛起來反抗,隋朝由此而覆滅,李淵集團趁機起兵,最終取得天下,建立起大唐王朝。
唐朝建立之後,吸收隋朝滅亡的教訓,開始實施仁政。唐太宗李世民採取了一系列安定民生的措施,使得唐朝的統治逐漸穩固下來。
首先,李世民注意調和統治階級內部矛盾。隋朝滅亡的一部分原因是世家大族的反抗。李家本就是一個大家族,起來反隋後,建立了唐朝。
其次,李世民意識到農民是統治的基礎,當農民階級與統治階級利益發生不可調和的矛盾時,統治階級的統治根基就將動搖。他曾經說:“民,水也;君,舟也。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於是,李世民採取了輕徭薄賦的做法,減少了農民的徭役和稅收,並大力發展農業,使經濟得以恢復。
再次,李世民通過科舉制度選拔人才,任用賢才為官,使得吏治清明,百姓得以安居樂業。
李世民的這種休養生息的做法,開創了唐朝的盛世局面。
“獨樂樂不如眾樂樂”,天下人是一體的,若是我們只追求個人的快樂,而忽視別人的快樂,那麼這種快樂也不會長久。而且“獨樂樂”也並不是真正的快樂。
“愛人”是人們生活在這個社會中應該具備的精神。社會是一體的,大家應該處在一個水平線上,即使大家的生活不能完全相同,也不能相差太遠。若是我們只追求個人的快樂,而忽視身邊人的快樂,那麼這種孤寂的快樂不要也罷。在我們的生活中也有一部分人,他們享受著社會帶給他們的優越生活,卻沒有注意到還有人衣不蔽體,食不果腹。社會只有均衡發展,經濟才能持續繁榮,當貧富差距超越一定的界限從而打破平衡時,也就是社會出現危機的時候。到了那個時候,大家都會回歸到原點,那些“獨樂樂”的人到時候也要嘗試過貧窮的生活,“獨樂樂”就將變成“眾苦苦”。
第32章 謙虛是重要的品質
禍患往往會在人謙卑時消失
古之善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夫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猶兮若畏四鄰,儼兮其若容,渙兮若冰之將釋,敦兮其若朴,曠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濁。孰能濁以靜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動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不新成。
——《道德經》
古代得道的人,幽微、精妙、玄奧、通達,他的精神境界不是一般人能夠了解的。因為難以了解,所以只能勉強把它描述一下。他立身行事,猶豫小心,就如同冬天過河,不敢貿然下水似的;他謹慎戒懼,就好像怕四鄰窺伺一般;他為人處事莊重恭敬,彬彬有禮;他修道進德,除情去欲,如同春雪溶化一樣;他的本質敦厚樸實,就像沒有雕琢的素材;他胸懷寬廣,態度謙下,就像淵深的山谷;他的表現渾噩愚昧,不露鋒芒,就像混濁的大水一樣。誰能在渾濁動盪的局面安定下來,澄清自己?誰又能在安靜中求變,慢慢地發展自己?明白這個道理的人不會自滿,就是因為他不自滿所以能去舊的換新的,心靈中永遠保持清明活潑。
南懷瑾先生在講解這句話的時候提出了“動”與“靜”的哲學。所謂“動”就是一種科學的進取精神,所謂“靜”就是適時收斂。人的一生必須把握好動與靜才能走得平穩。動是每個人都會做到的,關鍵是靜,很多人不能靜,因為他們總是要求得太多,就產生了急功近利的心態,就容易招來禍患。因此,人們應該修習靜的本事,靜就是平靜心靈,就像老子所說的一樣,只有靜下來,人們才能時時謙卑,事事小心,才能慢慢地發展,達到得道的地步。
這裡就有了一個謙虛的問題。謙虛是一種美德,“滿招損,謙受益”。謙虛不僅是保證自己不斷進步的重要方法,更是避免禍患的重要途徑。當一個人妄自尊大的時候,禍患也就會隨之而來。為人太過狂妄,會招致別人的嫉恨,這等於是給自己找麻煩,因此,真正有修養的人是不會以高姿態待人的,無論在什麼時候,他們總是能夠以一種低姿態示人。
禍患有時候不是來自敵人而是來自自己身邊,而且這種災禍是很難防範的。想要避免這種禍患發生在自己的身上,就必須學會謙卑,無論是對什麼人,都要始終以平等的姿態對待他人,尤其是對於身在高位的人來說,更是如此。高位本就是人人都羨慕的,若是身在高位的人不能謙虛有禮,那麼覬覦高位的人在受到貶斥的時候,就可能會鋌而走險,以非常手段對付身在高位的人。
孫策人稱江東“小霸王”,於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渡過長江經營江東地方,經過幾年的苦戰,終於占據了江東的大片土地。他聽說曹操與袁紹鏖戰於官渡,就計劃乘虛襲擊曹操的根據地許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