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頁
“物競天擇,適者生存”這種殘忍的競爭方式應該是存在於野蠻的叢林時代,而不應該應用於文明的人類社會。同情弱者才是人類文明的應有之義。我們不是那個終極的強者,但是,我們周圍也存在許多比我們弱的人。對他們,我們不能視而不見。我們不能以我們是弱者為藉口,拒絕幫助這些人。
就像孔子對待師冕一樣,只是舉手之勞,我們沒有弱到連這都做不到。在我們周圍也有殘疾人存在。但是很多人把他們當做笑料來看,以嘲笑他們為樂趣,以他們為跳板展現自己的高明,卻將自己卑劣的人格展現得淋漓盡致。
同情弱者是一種天性也是一種責任。我們努力尋求進步,為的就是使自己成為強者。然而成為強者之後並不是意味著我們取得了輕視弱者的資格,而是肩負起了幫助弱者的責任。不履行責任的人,沒有資格成為強者。
真正的強者和真正的大人物都是具有悲天憫人的情懷的。孟子說,“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屈原說,“哀民生之多艱”;杜甫高喊,“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這些人都具有同情弱者的心理,無論他們是否真的達到強者的地位,他們在人們的心目中,都是不折不扣的強者。
第31章 要有愛人之心(2)
我們都支持和平事業,反對戰爭,我們都希望建立一個和諧的社會。這樣的一個社會,這樣一個文明的人類社會從哪裡來呢?戰爭源於不公平,源於利益的紛爭。當這個社會所有的人都能同情和幫助弱者,將這種不公平降至最低時,利益的紛爭也就會隨之煙消雲散,戰爭爆發的可能性也就越來越小,真正和諧共榮的人類社會才會出現。
做一個同情弱者的人吧!無論你自認為自己是弱者還是強者,都不要忘記你的身邊永遠都有比你弱小的人,都有需要幫助的人。再弱小的人都會在某一方面具有幫助別人的能力,因為一個人的弱小總是表現在某一方面或者某幾方面,而不是全部。
一個老態龍鐘的乞丐在繁華的大街上行乞,他那缺了一角的碗裡幾枚硬幣被晃得叮噹作響。忽然,他看到一個雙目失明,腿有殘疾的乞丐摸索著向這邊走來,在凜冽的寒風中,乞丐單薄的身子顯得更加無力。老乞丐向那名乞丐走了過去,在來往行人鄙視的目光中,老乞丐依然將自己碗裡的幾枚硬幣倒進了那名乞丐的碗裡。
老乞丐很卑微,很弱小,但是他幫助了一個更加需要幫助的人,他的形象在周圍那些光鮮亮麗的人渺小的形象的映襯下顯得高大無比,他的人格魅力散發出熠熠光輝。難道我們比老乞丐還弱小嗎?我們有什麼資格不去同情和幫助別人呢?
盡己所能挽救危亡
子曰:“篤信好學,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亂邦不居。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邦有道,貧且賤焉,恥也;邦無道,富且貴焉,恥也。”
——《論語·泰伯》
孔子說:“堅守信譽並努力學習,誓死守衛並完善治國與為人的大道。不進入政局不穩的國家,不居住在動亂的國家。天下有道就出來做官,天下無道就隱居不出。國家有道而自己貧賤,是恥辱;國家無道而自己富貴,也是恥辱。”
南懷瑾先生認為孔子對隱士非常崇敬。但孔子的聖人胸懷,對於社會國家,是“明知其不可為而為之”,雖然知道挽救不了,可是他硬要挽救,做了多少算多少。孔子所以為聖,就在這裡。明知道這個人救不起來,我盡我的心力去救他,救得了多少算多少,這是孔子之聖。
在我國,道家與儒家的思想一直是難以融通的。道家講究清靜無為,以“出世”為主,也就是做隱者;而儒家則講究“入世”,積極投身到國家建設中去。這兩種截然不同的思想並沒有好壞之分,但是我們歷來比較尊崇儒家思想,因而“積極入世”之人也就成了人們頂禮膜拜的對象。
在大多數人的心裡都是非常嚮往那些隱士們的生活的,他們脫離了現實的社會,享受自然的快樂。然而大多數人自己又不能脫離現實,只能在萬丈紅塵中謀求生存。那些積極入世的人之所以受到人們的崇敬是因為他們身上有一種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勇氣,他們的出發點是為了挽救社會的危亡、為了天下人而入世。這種崇高的精神境界的確是值得尊敬的。隱士們的退隱是向現實的妥協,是一種逃避,因而不是人們心目中的英雄。
陳摶老祖,生於五代時期。由於戰亂的影響,他一生隱居不出。當時有很多帝王都曾經想要招他入仕,用了各種辦法都沒能請得動他。他在華山隱居,鑽研道家的學說。相傳他曾經在華山一覺睡了三年,直到趙匡胤黃袍加身才醒了過來。
隱士們的生活雖然為人們所嚮往,但是他們這種避世的消極心態卻為人們所不取,人們真正崇敬的是那些大智大勇,能夠毅然擔負起救國救民責任的人,無論他們是否能夠成功,他們的這種精神都足以讓人們敬佩。
孔子“危邦不入,亂邦不居。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的觀念,是英雄們所不取的。所謂“亂世出英雄”,越是在危難的時候,越是能夠造就一批為國為民的英雄出來。這批人迎難而上,在關鍵時刻,挺身而出,既成就了自己的功業,也挽救了廣大的百姓。
明朝末年的夏完淳年紀輕輕,就為了反清復明犧牲了自己的生命。崇禎十六年(1643年),夏完淳與同縣友人杜登春等組織“西南得朋會”(後改為“求社”),成為“幾社”的後繼力量。次年春,農民起義軍席捲北方,完淳自稱“江左少年”,致書40家鄉紳,請舉義兵為皇帝出力。清順治二年(1645年),清兵下江南,完淳年方十五,隨父、師在松江起義抗清。失敗後,其父夏允彝投水自戕。完淳乃追隨陳子龍與太湖義軍聯繫,為義軍領袖吳易參謀軍事,繼續從事抗清復明活動。不久,太湖義軍被包圍消滅,完淳泅水脫險。
順治四年(1647年)春,明魯王賜諡夏允彝為“文忠”公,並遙授完淳為中書舍人。完淳寫謝表,連同抗清復明志士數十人名冊,交與專在海上往來通信聯繫的秀才謝堯文,使赴舟山呈與魯王。謝在漴闕候船,被清兵拿獲,解送提督吳勝兆處系獄。後吳勝兆反清事敗,清廷得完淳所書謝表等,於是南京總督軍務洪承疇秉承清攝政王意旨,按名冊嚴緝夏完淳等,務要一網打盡。
完淳避在嘉善岳父家中,秘密西行受阻,返回松江,決定渡海至魯王處,再圖大舉,不幸於六月底被清廷偵獲逮捕,押往南京處死,年十七歲。
在面對亂世或是民族危亡的時刻,總是有一部分人會背棄自己的信念,屈膝投敵,以期獲得榮華富貴;還有一部分人避世不出,等著亂世結束;最後一部分人卻會挺身而出,將生死置之度外,
主動擔負起結束亂世的責任與義務。第一種人為人們所鄙視,所不屑,終會遺臭萬年;第二種人雖逍遙自在,卻為我們所不取;只有第三種人才是真正的英雄,他們心懷天下,以天下為己任,擔負起了眾人不敢擔負的重任。這種舍己而利天下的大愛精神是永遠為人們所尊崇的。
就像孔子對待師冕一樣,只是舉手之勞,我們沒有弱到連這都做不到。在我們周圍也有殘疾人存在。但是很多人把他們當做笑料來看,以嘲笑他們為樂趣,以他們為跳板展現自己的高明,卻將自己卑劣的人格展現得淋漓盡致。
同情弱者是一種天性也是一種責任。我們努力尋求進步,為的就是使自己成為強者。然而成為強者之後並不是意味著我們取得了輕視弱者的資格,而是肩負起了幫助弱者的責任。不履行責任的人,沒有資格成為強者。
真正的強者和真正的大人物都是具有悲天憫人的情懷的。孟子說,“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屈原說,“哀民生之多艱”;杜甫高喊,“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這些人都具有同情弱者的心理,無論他們是否真的達到強者的地位,他們在人們的心目中,都是不折不扣的強者。
第31章 要有愛人之心(2)
我們都支持和平事業,反對戰爭,我們都希望建立一個和諧的社會。這樣的一個社會,這樣一個文明的人類社會從哪裡來呢?戰爭源於不公平,源於利益的紛爭。當這個社會所有的人都能同情和幫助弱者,將這種不公平降至最低時,利益的紛爭也就會隨之煙消雲散,戰爭爆發的可能性也就越來越小,真正和諧共榮的人類社會才會出現。
做一個同情弱者的人吧!無論你自認為自己是弱者還是強者,都不要忘記你的身邊永遠都有比你弱小的人,都有需要幫助的人。再弱小的人都會在某一方面具有幫助別人的能力,因為一個人的弱小總是表現在某一方面或者某幾方面,而不是全部。
一個老態龍鐘的乞丐在繁華的大街上行乞,他那缺了一角的碗裡幾枚硬幣被晃得叮噹作響。忽然,他看到一個雙目失明,腿有殘疾的乞丐摸索著向這邊走來,在凜冽的寒風中,乞丐單薄的身子顯得更加無力。老乞丐向那名乞丐走了過去,在來往行人鄙視的目光中,老乞丐依然將自己碗裡的幾枚硬幣倒進了那名乞丐的碗裡。
老乞丐很卑微,很弱小,但是他幫助了一個更加需要幫助的人,他的形象在周圍那些光鮮亮麗的人渺小的形象的映襯下顯得高大無比,他的人格魅力散發出熠熠光輝。難道我們比老乞丐還弱小嗎?我們有什麼資格不去同情和幫助別人呢?
盡己所能挽救危亡
子曰:“篤信好學,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亂邦不居。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邦有道,貧且賤焉,恥也;邦無道,富且貴焉,恥也。”
——《論語·泰伯》
孔子說:“堅守信譽並努力學習,誓死守衛並完善治國與為人的大道。不進入政局不穩的國家,不居住在動亂的國家。天下有道就出來做官,天下無道就隱居不出。國家有道而自己貧賤,是恥辱;國家無道而自己富貴,也是恥辱。”
南懷瑾先生認為孔子對隱士非常崇敬。但孔子的聖人胸懷,對於社會國家,是“明知其不可為而為之”,雖然知道挽救不了,可是他硬要挽救,做了多少算多少。孔子所以為聖,就在這裡。明知道這個人救不起來,我盡我的心力去救他,救得了多少算多少,這是孔子之聖。
在我國,道家與儒家的思想一直是難以融通的。道家講究清靜無為,以“出世”為主,也就是做隱者;而儒家則講究“入世”,積極投身到國家建設中去。這兩種截然不同的思想並沒有好壞之分,但是我們歷來比較尊崇儒家思想,因而“積極入世”之人也就成了人們頂禮膜拜的對象。
在大多數人的心裡都是非常嚮往那些隱士們的生活的,他們脫離了現實的社會,享受自然的快樂。然而大多數人自己又不能脫離現實,只能在萬丈紅塵中謀求生存。那些積極入世的人之所以受到人們的崇敬是因為他們身上有一種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勇氣,他們的出發點是為了挽救社會的危亡、為了天下人而入世。這種崇高的精神境界的確是值得尊敬的。隱士們的退隱是向現實的妥協,是一種逃避,因而不是人們心目中的英雄。
陳摶老祖,生於五代時期。由於戰亂的影響,他一生隱居不出。當時有很多帝王都曾經想要招他入仕,用了各種辦法都沒能請得動他。他在華山隱居,鑽研道家的學說。相傳他曾經在華山一覺睡了三年,直到趙匡胤黃袍加身才醒了過來。
隱士們的生活雖然為人們所嚮往,但是他們這種避世的消極心態卻為人們所不取,人們真正崇敬的是那些大智大勇,能夠毅然擔負起救國救民責任的人,無論他們是否能夠成功,他們的這種精神都足以讓人們敬佩。
孔子“危邦不入,亂邦不居。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的觀念,是英雄們所不取的。所謂“亂世出英雄”,越是在危難的時候,越是能夠造就一批為國為民的英雄出來。這批人迎難而上,在關鍵時刻,挺身而出,既成就了自己的功業,也挽救了廣大的百姓。
明朝末年的夏完淳年紀輕輕,就為了反清復明犧牲了自己的生命。崇禎十六年(1643年),夏完淳與同縣友人杜登春等組織“西南得朋會”(後改為“求社”),成為“幾社”的後繼力量。次年春,農民起義軍席捲北方,完淳自稱“江左少年”,致書40家鄉紳,請舉義兵為皇帝出力。清順治二年(1645年),清兵下江南,完淳年方十五,隨父、師在松江起義抗清。失敗後,其父夏允彝投水自戕。完淳乃追隨陳子龍與太湖義軍聯繫,為義軍領袖吳易參謀軍事,繼續從事抗清復明活動。不久,太湖義軍被包圍消滅,完淳泅水脫險。
順治四年(1647年)春,明魯王賜諡夏允彝為“文忠”公,並遙授完淳為中書舍人。完淳寫謝表,連同抗清復明志士數十人名冊,交與專在海上往來通信聯繫的秀才謝堯文,使赴舟山呈與魯王。謝在漴闕候船,被清兵拿獲,解送提督吳勝兆處系獄。後吳勝兆反清事敗,清廷得完淳所書謝表等,於是南京總督軍務洪承疇秉承清攝政王意旨,按名冊嚴緝夏完淳等,務要一網打盡。
完淳避在嘉善岳父家中,秘密西行受阻,返回松江,決定渡海至魯王處,再圖大舉,不幸於六月底被清廷偵獲逮捕,押往南京處死,年十七歲。
在面對亂世或是民族危亡的時刻,總是有一部分人會背棄自己的信念,屈膝投敵,以期獲得榮華富貴;還有一部分人避世不出,等著亂世結束;最後一部分人卻會挺身而出,將生死置之度外,
主動擔負起結束亂世的責任與義務。第一種人為人們所鄙視,所不屑,終會遺臭萬年;第二種人雖逍遙自在,卻為我們所不取;只有第三種人才是真正的英雄,他們心懷天下,以天下為己任,擔負起了眾人不敢擔負的重任。這種舍己而利天下的大愛精神是永遠為人們所尊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