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頁
南懷瑾先生在解釋這句話的時候認為,“親”與“仁”是有差別的。中國文化動輒以孔孟儒家思想為代表,儒家講的仁,與佛家講慈悲,基督教講博愛,都有相同之處,不過解釋說法各有不同。在歷史上,宋明理學同佛家思想有一個爭論,理學家認為,佛家講慈悲並沒錯,儒家的仁也講慈悲,但這是有範圍的愛。先是“親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把我的父母養好之後,再把我的愛心擴大,再去養社會上其他的老人;把我的小孩照顧好以後,我有力量再去愛社會上的其他孩子。但佛家講慈悲平等,愛一切眾生,眾生有那麼多,怎麼愛?所以宋明理學家認為,佛家講的慈悲陳義太高,統統是空洞的口號。
為了說明這個問題,南懷瑾先生在《莊子講記》中講了一個理學家們提出的問題:假如孔子同釋迦佛站在河邊,兩個人的媽媽都掉到河裡了,請問,釋迦佛是先救自己的媽媽,還是先救孔子的媽媽?如先救自己的媽媽,後救孔子的媽媽,這就不夠慈悲了!因為眾生平等,你媽媽我媽媽都是媽媽啊,你不能分別啊!我們儒家不同,孔子是毫不客氣地先救了自己的媽媽,再來救你的媽媽。
南懷瑾先生認為,莊子的“有親,非仁也”與儒家的“仁愛”思想是相同的,只是莊子思想的範圍擴大了。與莊子的思想相比,儒家的“有親”不是仁的最高境界,無私才是求仁的前提。
大公無私是做人的最高境界,也是往哲先賢們畢生孜孜追求的人生境界。在我國幾千年的歷史長河裡,只有極少的一部分人能夠達到這一境界,而這部分人往往為後世之人所敬仰。他們高尚的品格,照耀千古,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人。
包拯、海瑞這樣的官員為什麼能夠千百年來為人們所稱頌,為什麼他們的事跡會一直為人們所津津樂道?就因為他們無私。他們並沒有做出什麼驚天動地的偉業,可他們的偉大而崇高的形象卻已經深入人心,超越了那些踏著累累白骨完成巨大功業的人。聖人修行的過程就是“以其無私而成其有私”的過程。因為無私,他們的仁愛得以播撒天下,澤被蒼生。當人們感念他們的仁愛之心時,他們就完成了自己修行的“私心”。“無私”就成就了“有私”。
當一個人達到無私的境界的時候,他的言行舉止莫不會惠及他人。無私的人心裡裝著的永遠是他人,做任何事情都會首先考慮到他人的利益,為他人謀福利。這樣的人就會剛直不阿、公平公正,關鍵時刻能夠不避兇險,為他人挺身而出;當自己的利益與他人的利益相衝突的時候,往往會捨棄自己的利益以保全他人的利益。
開封是北宋的都城,是皇親權貴們聚集的地方,因而開封的知府也是最難當的。據記載在北宋政權存在的一百多年間,出任開封知府的竟有一百八十多人,平均每個知府的任期只有半年多。包拯在任知府期間,不畏權貴,執法如山,為民做主。當他得知自己的侄子犯法之後,不顧他人勸阻,毅然將之斬首,以正國法。
包拯在歷代官員中算是最無私的一個。拋棄私慾的他時時刻刻將國法、百姓放在第一位,事事以此為先,故而能夠將個人生死置之度外,與當朝權貴周旋,能夠割捨親情,還百姓一個公道。
那些完成千古功業的人或許會在史冊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卻不一定能夠深入人心,為天下人所敬仰。真正深入人心,為民眾所敬服的人必定是品格高尚,達到無私境界的人。
當年周總理去世的時候,聯合國為他降半旗致哀。當時很多國家的外交人員很不服氣。他們向聯合國總部發出質問:“我們的國家元首去世,聯合國的大旗升得那麼高,中國的總理去世,為什麼要為他下半旗呢?”當時的聯合國秘書長瓦爾德海姆站出來,在聯合國大廈門前的台階上發表了一次極短的演講,總共不過一分鐘。他說:“為了悼念周恩來,聯合國下半旗,這是我決定的,原因有二:一是,中國是一個文明古國,她的金銀財寶多得不計其數,她使用的人民幣多得我們數不過來。可是她的總理沒有一分錢存款。二是,中國有十億人口,占世界人口的四分之一,可是她的總理沒有一個孩子。你們任何國家的元首,如果能做到其中一條,在他逝世之日,總部將照樣為他降半旗。”
聯合國為周總理降半旗,不為他是新中國成立的功臣,不為他一生兢兢業業為國操勞,也不為他一生致力於世界和平事業,建立不朽的功勳,而是為了他的一無所有。一個國家的總理一無所有,正是他大公無私的最好表現。
大公無私是人生的最高境界,不是每一個人都能做到的。然而我們不能因為做不到而不做。雖然我們做不到,但是我們可以儘量靠攏,減少私心,減輕私慾,多為他人考慮,不做損害他人利益的事情。這樣我們的仁愛之心就會多一些,就會惠及到他人。
雖然我們不能像歷代先賢一樣澤被天下,但是至少我們可以幫助周圍需要幫助的人。在私心逐漸減少、仁愛之心逐漸擴展的過程中,我們的品格也得以提升,我們的人生也會更加有意義。
幫助弱者是人人都應該做的事情
師冕見,及階,子曰:“階也。”及席,子曰:“席也。”皆坐,子告之曰:“某在斯,某在斯。”師冕出。子張問曰:“與師言之道與?”子曰:“然。固相師之道也。”
——《論語·衛靈公》
師冕來見孔子,走到階沿,孔子說:“這是階沿”。走到坐席旁,孔子說:“這是坐席。”都坐定了,孔子告訴他說:“某人在這裡,某人在這裡。”師冕告辭出來。子張問道:“這是同盲人(春秋時樂師多為盲人)講話的方式嗎?”孔子說:“對的,這本來是幫助盲人的方式。”
南懷瑾先生在理解這一段話的時候,講了這樣一個故事:釋迦牟尼有一個弟子,眼睛看不見,但還是自己縫衣服,有一天他穿不起針線來,就在那裡大聲叫,要求同學幫忙他穿一下針線。但是他的同學,那一班羅漢們,都在打坐入定,沒人理他。釋迦牟尼這位老師,就自己下來幫他穿好針線,交到他手上,教他怎樣縫。這個學生一聽到聲音,才知道是釋迦牟尼。他說:“老師怎麼親自來?”釋迦牟尼說:“這是我應該做的。”而且釋迦牟尼馬上對所有的弟子們上了一課,說:“人應該做的,就是這種事,為什麼不肯幫助殘廢的人、窮苦的人?”
同情弱者是人類的一種天性和本能。人類誕生之初,生存條件非常艱苦,只有同心協力,才能與大自然抗衡,取得生存的權利。因此那個時候,人們總是能夠相互幫助,患難扶持,不會將自己的生存建立在別人的苦難之上。原始社會的人們總是根據需求將所有的食物平分,而不會出現一個強者霸占所有食物的情況。
然而,隨著生產力的逐漸提高,到了出現了剩餘的時候,這種平衡就被打破了,人們開始憑藉自身能力的強弱來爭奪食物,弱肉強食的社會開始形成。在以後的歲月里,人與人之間根據實力的強弱劃分了等級。權利相爭的拉鋸戰就此拉開序幕。人人都想成為人上人,都想將別人踩在腳下,都想受人頂禮膜拜。然而總是沒有一個人能夠長久地將這種地位保持下去。於是紛繁的戰爭開始出現。天下大勢合久必分,久分必合的夢魘因此而形成。本應是和諧共存的人類發展史,變成了一部戰爭史。由此可以看出,不懂得同情弱者,將弱者踩在腳下,絞盡腦汁從弱者身上攫取利益是造成人類社會變成弱肉強食的野蠻叢林的最重要的原因。
為了說明這個問題,南懷瑾先生在《莊子講記》中講了一個理學家們提出的問題:假如孔子同釋迦佛站在河邊,兩個人的媽媽都掉到河裡了,請問,釋迦佛是先救自己的媽媽,還是先救孔子的媽媽?如先救自己的媽媽,後救孔子的媽媽,這就不夠慈悲了!因為眾生平等,你媽媽我媽媽都是媽媽啊,你不能分別啊!我們儒家不同,孔子是毫不客氣地先救了自己的媽媽,再來救你的媽媽。
南懷瑾先生認為,莊子的“有親,非仁也”與儒家的“仁愛”思想是相同的,只是莊子思想的範圍擴大了。與莊子的思想相比,儒家的“有親”不是仁的最高境界,無私才是求仁的前提。
大公無私是做人的最高境界,也是往哲先賢們畢生孜孜追求的人生境界。在我國幾千年的歷史長河裡,只有極少的一部分人能夠達到這一境界,而這部分人往往為後世之人所敬仰。他們高尚的品格,照耀千古,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人。
包拯、海瑞這樣的官員為什麼能夠千百年來為人們所稱頌,為什麼他們的事跡會一直為人們所津津樂道?就因為他們無私。他們並沒有做出什麼驚天動地的偉業,可他們的偉大而崇高的形象卻已經深入人心,超越了那些踏著累累白骨完成巨大功業的人。聖人修行的過程就是“以其無私而成其有私”的過程。因為無私,他們的仁愛得以播撒天下,澤被蒼生。當人們感念他們的仁愛之心時,他們就完成了自己修行的“私心”。“無私”就成就了“有私”。
當一個人達到無私的境界的時候,他的言行舉止莫不會惠及他人。無私的人心裡裝著的永遠是他人,做任何事情都會首先考慮到他人的利益,為他人謀福利。這樣的人就會剛直不阿、公平公正,關鍵時刻能夠不避兇險,為他人挺身而出;當自己的利益與他人的利益相衝突的時候,往往會捨棄自己的利益以保全他人的利益。
開封是北宋的都城,是皇親權貴們聚集的地方,因而開封的知府也是最難當的。據記載在北宋政權存在的一百多年間,出任開封知府的竟有一百八十多人,平均每個知府的任期只有半年多。包拯在任知府期間,不畏權貴,執法如山,為民做主。當他得知自己的侄子犯法之後,不顧他人勸阻,毅然將之斬首,以正國法。
包拯在歷代官員中算是最無私的一個。拋棄私慾的他時時刻刻將國法、百姓放在第一位,事事以此為先,故而能夠將個人生死置之度外,與當朝權貴周旋,能夠割捨親情,還百姓一個公道。
那些完成千古功業的人或許會在史冊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卻不一定能夠深入人心,為天下人所敬仰。真正深入人心,為民眾所敬服的人必定是品格高尚,達到無私境界的人。
當年周總理去世的時候,聯合國為他降半旗致哀。當時很多國家的外交人員很不服氣。他們向聯合國總部發出質問:“我們的國家元首去世,聯合國的大旗升得那麼高,中國的總理去世,為什麼要為他下半旗呢?”當時的聯合國秘書長瓦爾德海姆站出來,在聯合國大廈門前的台階上發表了一次極短的演講,總共不過一分鐘。他說:“為了悼念周恩來,聯合國下半旗,這是我決定的,原因有二:一是,中國是一個文明古國,她的金銀財寶多得不計其數,她使用的人民幣多得我們數不過來。可是她的總理沒有一分錢存款。二是,中國有十億人口,占世界人口的四分之一,可是她的總理沒有一個孩子。你們任何國家的元首,如果能做到其中一條,在他逝世之日,總部將照樣為他降半旗。”
聯合國為周總理降半旗,不為他是新中國成立的功臣,不為他一生兢兢業業為國操勞,也不為他一生致力於世界和平事業,建立不朽的功勳,而是為了他的一無所有。一個國家的總理一無所有,正是他大公無私的最好表現。
大公無私是人生的最高境界,不是每一個人都能做到的。然而我們不能因為做不到而不做。雖然我們做不到,但是我們可以儘量靠攏,減少私心,減輕私慾,多為他人考慮,不做損害他人利益的事情。這樣我們的仁愛之心就會多一些,就會惠及到他人。
雖然我們不能像歷代先賢一樣澤被天下,但是至少我們可以幫助周圍需要幫助的人。在私心逐漸減少、仁愛之心逐漸擴展的過程中,我們的品格也得以提升,我們的人生也會更加有意義。
幫助弱者是人人都應該做的事情
師冕見,及階,子曰:“階也。”及席,子曰:“席也。”皆坐,子告之曰:“某在斯,某在斯。”師冕出。子張問曰:“與師言之道與?”子曰:“然。固相師之道也。”
——《論語·衛靈公》
師冕來見孔子,走到階沿,孔子說:“這是階沿”。走到坐席旁,孔子說:“這是坐席。”都坐定了,孔子告訴他說:“某人在這裡,某人在這裡。”師冕告辭出來。子張問道:“這是同盲人(春秋時樂師多為盲人)講話的方式嗎?”孔子說:“對的,這本來是幫助盲人的方式。”
南懷瑾先生在理解這一段話的時候,講了這樣一個故事:釋迦牟尼有一個弟子,眼睛看不見,但還是自己縫衣服,有一天他穿不起針線來,就在那裡大聲叫,要求同學幫忙他穿一下針線。但是他的同學,那一班羅漢們,都在打坐入定,沒人理他。釋迦牟尼這位老師,就自己下來幫他穿好針線,交到他手上,教他怎樣縫。這個學生一聽到聲音,才知道是釋迦牟尼。他說:“老師怎麼親自來?”釋迦牟尼說:“這是我應該做的。”而且釋迦牟尼馬上對所有的弟子們上了一課,說:“人應該做的,就是這種事,為什麼不肯幫助殘廢的人、窮苦的人?”
同情弱者是人類的一種天性和本能。人類誕生之初,生存條件非常艱苦,只有同心協力,才能與大自然抗衡,取得生存的權利。因此那個時候,人們總是能夠相互幫助,患難扶持,不會將自己的生存建立在別人的苦難之上。原始社會的人們總是根據需求將所有的食物平分,而不會出現一個強者霸占所有食物的情況。
然而,隨著生產力的逐漸提高,到了出現了剩餘的時候,這種平衡就被打破了,人們開始憑藉自身能力的強弱來爭奪食物,弱肉強食的社會開始形成。在以後的歲月里,人與人之間根據實力的強弱劃分了等級。權利相爭的拉鋸戰就此拉開序幕。人人都想成為人上人,都想將別人踩在腳下,都想受人頂禮膜拜。然而總是沒有一個人能夠長久地將這種地位保持下去。於是紛繁的戰爭開始出現。天下大勢合久必分,久分必合的夢魘因此而形成。本應是和諧共存的人類發展史,變成了一部戰爭史。由此可以看出,不懂得同情弱者,將弱者踩在腳下,絞盡腦汁從弱者身上攫取利益是造成人類社會變成弱肉強食的野蠻叢林的最重要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