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頁
不是我們不能將這種在很多代人身上延續的悔恨終止,而是我們沒有真正地把孝放在人生的第一位。看起來是殘酷的社會現實在逼迫我們遠離家鄉,遠離父母,事實上卻是我們自己的私心在作怪。長大之後的我們所做的每一件事幾乎都是在圍繞著自己或者是自己的下一代轉,我們從來沒有真正地考慮到父母的需求。
我們出去求學是為了將來生活得更好,也許附帶希望自己的父母過得更好,然而出去之後的我們就把父母拋到了九霄雲外。我們有了自己的情感追求,有了自己的兒女情長。當我們在愛情的世界裡徜徉的時候,是否想起了遠在家鄉翹首等待我們回家的父母?情人節你記得,母親節、父親節你記得嗎?愛人的生日你記得,父母的生日是幾號你知道嗎?我們在自己的世界裡徘徊了太久,以至於忽略了父母的存在。
當我們有了自己的事業的時候,忙就成了我們冷落父母最好的藉口。當父母一次又一次地打電話催我們回家看看的時候,我們總是用一個“忙”字給擋了回去。當我們結婚之後,我們又在忙著經營自己的小家,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讓自己的小家更好。偶爾回家一趟,也只不過是吃頓飯而已。
我們是真的沒有時間嗎?不是,我們有時間和朋友通宵不眠地打牌,有時間陪著自己的愛人去逛街,有時間去應酬那些無聊的飯局,怎麼會沒有時間回家看看呢?
“可憐天下父母心”,兒女能常回家看看是普天下所有父母的心聲。隨著時間的流逝,父母的健康也在一點一滴地被抽走。當你不經意間回頭看的時候會發現,父親不再是當年那個脾氣火暴,會因為你的錯誤而大發雷霆的父親,母親也不再是那個能夠支撐起所有家庭重擔的母親。他們已經變得腳步蹣跚,已經變得體弱多病。
錢財失去之後可以找回,愛人、孩子還有很長的時間可以陪伴著你,只有父母會先自己而去,失去之後再也找不回來。人的一生只有一次擁有父母的機會,他們健康才是我們最大的幸福。從功名利祿中抽身而出,多去陪伴自己的父母吧!不要讓他們再苦苦地等候,不要讓“子欲養而親不待”的悲劇在自己身上上演!
態度決定孝的深度
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
——《論語·為政》
子夏問如何是孝,孔子說:“不給父母好臉色看。有事時,年輕人效勞服務;有酒飯,讓年長的先吃。這難道就是孝嗎?”在這裡,孔子提出了在“孝”的問題上一個重要的觀點,那就是“色難”。孔子認為“色難”是一種不孝的行為。
南懷瑾先生在《論語別裁》中這樣闡釋這句話:
“子夏來問孝,孔子說色難。什麼叫色難呢?這就是態度問題,就是態度很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事的時候,像我們做後輩兒女的,看見父母掃地,接過掃把來自己做。‘有酒食,先生饌’(先生在現代是一般的稱呼,古代對前一輩的人都尊稱為先生),有好吃的,就拿給父母長輩吃。‘曾是以為孝乎?’(曾是是假定的意思)你以為這樣就是孝嗎?替長輩做了事,請長輩吃了好的,不一定就是孝了,為什麼呢?‘色難’。態度很重要,好像我們下班回家,感到累得要命,而爸爸躺在床上,吩咐倒杯茶給他喝。做兒女的茶是倒了,但端過去時,沉著臉,把茶杯在床前柜上重重地一擱,用冷硬的語調說:‘喝嘛!’在兒女這樣的態度下,父母的心裡,比死都難過,這是絕不可以的。所以孝道第一個要敬,這是屬於內心的;第二個則是外形的色難,態度的。”
在南懷瑾先生看來“色難”的最主要原因是態度問題,而態度又是由內心引發的,因為內心對父母不敬,所以才會態度惡劣。這樣看來,一個人是否真的孝順,孝順的程度有多深完全取決於對待父母的態度。
1962年,六十二歲的陳毅元帥因工作路經成都,當時他年過八旬的母親正住在成都的弟弟家裡。陳毅抽空去看望母親,剛好看到母親換下一條尿濕的褲子。母親怕他見到,連忙讓照顧自己的保姆把褲子藏起來。
陳毅看到這個場景,甚感心酸,要給母親洗褲子。母親趕忙阻攔。陳毅對母親說:“娘,小時候,您不知給我洗過多少尿布,兒子怎麼做,也難以報答您的養育之恩。今天就讓我盡一點孝道,幫您把褲子洗了。”
孝不是掛在嘴上的,是表現在態度上的。都說“養兒防老”,父母給予了我們生命,含辛茹苦地將我們養大成人,如果連最起碼的尊重都換不回來的話,他們真的是要傷心欲絕了。
在我國古代,有嚴密的綱常倫理來限制子女的行為,作為子女要絕對服從父母的意志,對待父母要恭敬有禮。然而,現代社會,情況剛好相反。現在很多的年輕人都是獨生子女,從小被寵慣了,整天要這要那,稍不如意,就大發脾氣,向父母甩臉子。小的時候,父母可能認為你年齡還小,不會在意。但是,一旦你已經成家立業,還是不能改掉這個毛病的話,父母只怕就真的要傷心了。
有些年輕人為著自己的需要,把父親和母親分隔開來分別為他們無償地服務,他們只顧及到自己小夫妻之間的情感需要,似乎從未想過即使父母是老夫老妻了,也同樣有情感的需要。何況多數子女只生活在他們年輕人適應的現代世界裡,幾乎完全考慮不到早已退休的父母由於遠離社會,對於現今社會上的諸多事物已經是越來越看不懂、不理解和難以接受了。還有一些年輕人,強詞奪理地認為自己需要房子,需要這個那個,所以堅定地認為“啃老”是絕對有道理的。這些人把父母當成了為自己無償服務的志願者,為了自己的需要把父母呼來喝去。在這些人的眼裡,好像父母為自己服務是天經地義的。
父母已經將自己撫養長大,他們應該盡的義務已經完成,現在正是他們需要安享晚年的時候,我們又有什麼資格再對父母指手畫腳呢?我們對父母的愛就算不能像父母對我們的愛一樣無私,也不應該以這樣的一種態度對待自己的父母啊!當父母已經盡完義務的時候,就是我們應該擔負起孝養他們的責任的時候了。
回想一下,當我們學習走路的時候,父母多少次不厭其煩地拉著我們練習;當我們生病的時候,父母曾經多少次不眠不休地照顧我們;當我們上學的時候,父母多少次拋下自己的事情來接送我們。現在他們老了,我們為什麼就不能對他們也耐心一點,對他們也寬容一點。為什麼我們一定要讓自己的父母傷心、難過呢?父母對我們的愛是無私而又深沉的,想想父母對待我們的態度,也許你就知道應該用什麼樣的態度回報他們的愛,表達自己的愛。
第30章 要有愛人之心(1)
私心少一些,仁愛就會多一些
有親,非仁也。
——《莊子·大宗師》
“有親”指的是親人的私情。“有親”是帶有私心的仁愛,不能算是真正的仁愛。“有親”是儒家“仁愛”思想中的內容,“仁愛”思想引入“有親”說明儒家的“仁愛”是有一個步驟和過程的。愛人要先愛自己的親人,然後把這份愛心擴大,去愛別人。而在道家看來,真正的“仁愛”是要超越這個界限的。
我們出去求學是為了將來生活得更好,也許附帶希望自己的父母過得更好,然而出去之後的我們就把父母拋到了九霄雲外。我們有了自己的情感追求,有了自己的兒女情長。當我們在愛情的世界裡徜徉的時候,是否想起了遠在家鄉翹首等待我們回家的父母?情人節你記得,母親節、父親節你記得嗎?愛人的生日你記得,父母的生日是幾號你知道嗎?我們在自己的世界裡徘徊了太久,以至於忽略了父母的存在。
當我們有了自己的事業的時候,忙就成了我們冷落父母最好的藉口。當父母一次又一次地打電話催我們回家看看的時候,我們總是用一個“忙”字給擋了回去。當我們結婚之後,我們又在忙著經營自己的小家,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讓自己的小家更好。偶爾回家一趟,也只不過是吃頓飯而已。
我們是真的沒有時間嗎?不是,我們有時間和朋友通宵不眠地打牌,有時間陪著自己的愛人去逛街,有時間去應酬那些無聊的飯局,怎麼會沒有時間回家看看呢?
“可憐天下父母心”,兒女能常回家看看是普天下所有父母的心聲。隨著時間的流逝,父母的健康也在一點一滴地被抽走。當你不經意間回頭看的時候會發現,父親不再是當年那個脾氣火暴,會因為你的錯誤而大發雷霆的父親,母親也不再是那個能夠支撐起所有家庭重擔的母親。他們已經變得腳步蹣跚,已經變得體弱多病。
錢財失去之後可以找回,愛人、孩子還有很長的時間可以陪伴著你,只有父母會先自己而去,失去之後再也找不回來。人的一生只有一次擁有父母的機會,他們健康才是我們最大的幸福。從功名利祿中抽身而出,多去陪伴自己的父母吧!不要讓他們再苦苦地等候,不要讓“子欲養而親不待”的悲劇在自己身上上演!
態度決定孝的深度
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
——《論語·為政》
子夏問如何是孝,孔子說:“不給父母好臉色看。有事時,年輕人效勞服務;有酒飯,讓年長的先吃。這難道就是孝嗎?”在這裡,孔子提出了在“孝”的問題上一個重要的觀點,那就是“色難”。孔子認為“色難”是一種不孝的行為。
南懷瑾先生在《論語別裁》中這樣闡釋這句話:
“子夏來問孝,孔子說色難。什麼叫色難呢?這就是態度問題,就是態度很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事的時候,像我們做後輩兒女的,看見父母掃地,接過掃把來自己做。‘有酒食,先生饌’(先生在現代是一般的稱呼,古代對前一輩的人都尊稱為先生),有好吃的,就拿給父母長輩吃。‘曾是以為孝乎?’(曾是是假定的意思)你以為這樣就是孝嗎?替長輩做了事,請長輩吃了好的,不一定就是孝了,為什麼呢?‘色難’。態度很重要,好像我們下班回家,感到累得要命,而爸爸躺在床上,吩咐倒杯茶給他喝。做兒女的茶是倒了,但端過去時,沉著臉,把茶杯在床前柜上重重地一擱,用冷硬的語調說:‘喝嘛!’在兒女這樣的態度下,父母的心裡,比死都難過,這是絕不可以的。所以孝道第一個要敬,這是屬於內心的;第二個則是外形的色難,態度的。”
在南懷瑾先生看來“色難”的最主要原因是態度問題,而態度又是由內心引發的,因為內心對父母不敬,所以才會態度惡劣。這樣看來,一個人是否真的孝順,孝順的程度有多深完全取決於對待父母的態度。
1962年,六十二歲的陳毅元帥因工作路經成都,當時他年過八旬的母親正住在成都的弟弟家裡。陳毅抽空去看望母親,剛好看到母親換下一條尿濕的褲子。母親怕他見到,連忙讓照顧自己的保姆把褲子藏起來。
陳毅看到這個場景,甚感心酸,要給母親洗褲子。母親趕忙阻攔。陳毅對母親說:“娘,小時候,您不知給我洗過多少尿布,兒子怎麼做,也難以報答您的養育之恩。今天就讓我盡一點孝道,幫您把褲子洗了。”
孝不是掛在嘴上的,是表現在態度上的。都說“養兒防老”,父母給予了我們生命,含辛茹苦地將我們養大成人,如果連最起碼的尊重都換不回來的話,他們真的是要傷心欲絕了。
在我國古代,有嚴密的綱常倫理來限制子女的行為,作為子女要絕對服從父母的意志,對待父母要恭敬有禮。然而,現代社會,情況剛好相反。現在很多的年輕人都是獨生子女,從小被寵慣了,整天要這要那,稍不如意,就大發脾氣,向父母甩臉子。小的時候,父母可能認為你年齡還小,不會在意。但是,一旦你已經成家立業,還是不能改掉這個毛病的話,父母只怕就真的要傷心了。
有些年輕人為著自己的需要,把父親和母親分隔開來分別為他們無償地服務,他們只顧及到自己小夫妻之間的情感需要,似乎從未想過即使父母是老夫老妻了,也同樣有情感的需要。何況多數子女只生活在他們年輕人適應的現代世界裡,幾乎完全考慮不到早已退休的父母由於遠離社會,對於現今社會上的諸多事物已經是越來越看不懂、不理解和難以接受了。還有一些年輕人,強詞奪理地認為自己需要房子,需要這個那個,所以堅定地認為“啃老”是絕對有道理的。這些人把父母當成了為自己無償服務的志願者,為了自己的需要把父母呼來喝去。在這些人的眼裡,好像父母為自己服務是天經地義的。
父母已經將自己撫養長大,他們應該盡的義務已經完成,現在正是他們需要安享晚年的時候,我們又有什麼資格再對父母指手畫腳呢?我們對父母的愛就算不能像父母對我們的愛一樣無私,也不應該以這樣的一種態度對待自己的父母啊!當父母已經盡完義務的時候,就是我們應該擔負起孝養他們的責任的時候了。
回想一下,當我們學習走路的時候,父母多少次不厭其煩地拉著我們練習;當我們生病的時候,父母曾經多少次不眠不休地照顧我們;當我們上學的時候,父母多少次拋下自己的事情來接送我們。現在他們老了,我們為什麼就不能對他們也耐心一點,對他們也寬容一點。為什麼我們一定要讓自己的父母傷心、難過呢?父母對我們的愛是無私而又深沉的,想想父母對待我們的態度,也許你就知道應該用什麼樣的態度回報他們的愛,表達自己的愛。
第30章 要有愛人之心(1)
私心少一些,仁愛就會多一些
有親,非仁也。
——《莊子·大宗師》
“有親”指的是親人的私情。“有親”是帶有私心的仁愛,不能算是真正的仁愛。“有親”是儒家“仁愛”思想中的內容,“仁愛”思想引入“有親”說明儒家的“仁愛”是有一個步驟和過程的。愛人要先愛自己的親人,然後把這份愛心擴大,去愛別人。而在道家看來,真正的“仁愛”是要超越這個界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