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第29章 孝是一種反哺的愛

  形式化的孝是一種悲哀

  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論語·為政》

  子游向孔子問關於“孝”的問題。孔子說:“現在許多人認為孝就是能養父母,讓父母吃飽。其實你養狗養馬也要讓它們吃飽,如果只是給飯吃而不能真正孝敬父母,那跟養狗養馬又有什麼區別?”

  “孝順”和“養”是不能混為一談的。“養”是最基本的義務,烏鴉反哺,羊羔跪乳,這是一種天性;“孝順”則是發自內心的一種敬愛。

  南懷瑾先生認為現在很多人每個月寄五十或一百元美金給父母享受享受,就是孝了。還有許多年輕人連五十元也不寄來。那些寄來了的,老太太、老先生雖然在家裡孤孤單單,“流淚眼觀流淚眼,斷腸人對斷腸人”,但看到五十元還是歡歡喜喜的。所以現在的人,以為養了父母就算孝,但是“犬馬皆能有養”,飼養一隻狗、一匹馬也都要給它吃飽,有的人養狗還要買豬肝給它吃,所以光是養而沒有愛的心情,就不是真孝。孝不是形式,不等於養狗養馬一樣。

  《禮記》中講到:“孝有三,大孝尊親,其次弗辱,其下能養。”意思就是說,奉養父母是最低等的一種孝順。現代社會,生活節奏加快,孝順這個詞已經完全變得物質化。在很多現代人看來,孝順就是讓父母過上好日子,吃好穿好。因此現在的年輕人在外拼命賺錢,按月給自己的父母寄很多的錢,以為這樣父母就會很開心;另一方面卻一年難得回家見自己的父母幾回,每次回家還因為工作上的事情而擺起一副臭面孔。物質化的孝順已經完全流於形式,流於表面。父母難以從這樣的孝順中感受到來自兒女的關心。

  形式化的孝是一種悲哀。這不僅是含辛茹苦將自己養大的父母的悲哀,也是整個人類社會的悲哀。血脈相連的骨肉親情在自然界中是普遍存在的,難道到了高度發達的人類社會中就完全泯滅了嗎?親情是人最基本的情感,如果連親情都變得形式化,那麼人還有什麼情感可言?親情到了高度發達的人類社會應該具有更多更豐富的內容存在。經過幾千年的淬鍊,先人們已經告訴了我們什麼才是真正的孝。

  “孝順”一詞,從字面上我們就可以看出,除了“孝”以外,還有一個“順”字,意思就是說要順從父母的意志。《禮記》中有:“孝子之養老也,樂其心不違其志。”這一點古人做得相當好。二十四孝的故事在民間流傳得很廣,裡面的孝子們大都是在這一點上做得非常好的人。傳說春秋時有個老萊子,很孝順,七十歲了有時還穿著彩色衣服,扮成幼兒,引父母發笑。這就是“彩衣娛親”的故事。

  以現代社會的生活水準來看,很多父母根本就不需要兒女來養活,他們真正需要的是兒孫滿堂、環繞膝下的天倫之樂。自己的孩子能夠放下一切,開開心心地陪自己說會兒話,他們就很知足了。然而,事與願違,孩子們長大之後,紛紛離巢而出,尋找屬於自己的天空,老人們再也找不到來自兒女的精神上的慰藉。他們與自己兒女之間僅剩下金錢和物質上的聯繫。

  孝順父母最重要的是要使他們開心。在現代社會中,讓父母開心的辦法無疑就是多抽出時間來陪伴自己的父母。人老之後,就很容易感覺到寂寞,這是他們不開心的重要原因。在外忙碌的兒女如果真的孝順自己的父母,就一定不要忘記經常回家看看父母,陪他們說說話,帶他們出去旅旅遊。這些並不難做到,忙碌只是一種藉口。

  順從父母的意志也是孝的重要內容。當然古代那種絕對的順從已經不合時宜了,但是順從父母還是我們現代人應該注意的問題。

  現代社會,很多年輕人非常自主,有自己的思想,不願意聽從父母的意見,經常喜歡和父母唱反調,這是一種不孝的表現。事實上由於兩代人在思想觀念上的差別,在一些問題上的看法會產生分歧也是必然的。然而只要是無關大局、無傷大雅的事情,做兒女的就不應該和父母爭辯。不因為一些小事和父母發生衝突,使父母心情舒暢,這就是孝。

  孝順的內涵豐富,給錢給物並不是真正的孝。在給自己的父母富足的生活的同時,給予他們心靈上的安慰和精神上的愉悅,讓他們感受到兒女承歡膝下的天倫之樂才是做兒女應該盡的孝道。

  “子欲養而親不待”的悔痛

  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

  ——《論語·為政》

  孟武伯問孝。孔子說:“孝子,除了生病,沒有什麼讓父母憂慮的了。”孔子的意思是說,一個人各方面都做得很好,很出色,那麼除了生病,就沒有什麼事可使父母擔心了,這就是孝。

  南懷瑾先生在講解這句話的時候,給出了不同的解釋。他認為,孔子的意思是父母看到孩子生病了,那種憂愁、擔心,多麼深刻,要去體會這種心境。這個問題只有自己做了父母的人才能真正體會出來。這種情形是,自己要上班,家裡錢又不夠,小孩病了,坐在辦公室里,又著急,又出汗,又不敢走開,可是心裡記掛著。這種心境就是“父母唯其疾之憂”。孔子對孟武伯所說的就是,對父母能付出當自己孩子生病的時候那種程度的關心,才是孝道。

  能夠像父母關心孩子一樣關心自己的父母的確是至孝。我們的一生似乎總是有忙不完的事情,在我們不斷成長的過程中,獨獨忽略了父母逐漸衰老的事實,能夠奉養父母的時間也隨之流逝。

  孔子外出,聽到有哭聲非常悲哀。孔子說:“快趕車,快趕車,前邊有賢者。”到了哭聲傳來之處,發現原來是皋魚,他披著麻布短襖,抱著鐮刀,在路邊哭。孔子下車對他說:“你家裡莫非有喪事?為什麼哭得這麼悲傷呢?”皋魚說:“我有三件事情做錯了。年少時出外學習,遊學諸侯,回來後雙親已死了,這是第一錯;因為我的志向高遠,所以忽略了侍奉國君的大事,這是第二錯;我跟朋友雖交往深厚,但卻逐漸斷了來往,這是第三錯。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逝去了就永遠追不回來的是時光,過世後就再也見不到面的是雙親。請讓我從此告別人世吧。”於是站立不動被太陽曝烤枯槁而死。孔子對學生們說:“你們應引以為戒,經歷過這件事,足以讓人知道該怎麼做了。”於是,辭別回家贍養雙親的學生就有十三個。

  “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這句話道出了多少人的心聲,在這句話的背後有著無數個同樣心酸而又無可奈何的故事,而我們一代又一代的人又在無意之中重複著這樣的故事。當我們因為求學離家在外,之後又因為工作,或因為成家、養育子女種種原因,無法抽空回鄉看望父母時,卻忘了父母已一年比一年更加衰老了。當我們意識到了這一點的時候,父母也許已經不在了。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