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頁
服眾需要我們自己能夠以身作則,能夠公平公正。然而人是感性的動物,做事的時候很容易受到感情的左右,因而常常是難以做到公正的;同時對事情的真相難以明了,也是造成不公正的原因。因此,很多人是很難做到服眾的,這才出現了很多用殘酷的手段鎮壓天下人的暴君,他們希望自己能夠依靠暴力手段懾服四方,從而使人人懼怕自己,以此維護自己的統治,結果適得其反,逼得天下人不得不起來反抗,以尋求生路。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採取了一系列嚴酷的做法。首先,為了防止天下人造反,他下令收繳民間所有的兵器,熔鑄成十二個大銅人。其次,他還採取了愚民政策,他不希望百姓讀書,因此進行了焚書坑儒。從他登基的那天開始,他還動用了七十萬人力為自己修建陵墓,又徵調百姓修建長城。同時他還實行嚴刑峻法,當時有一種刑罰是割掉鼻子,據說秦朝割掉的鼻子都沒有地方放。
他這一系列的暴行,終於激發了社會矛盾,從陳勝、吳廣起,大量的起義運動不斷興起,尤其是六朝遺民紛紛起來反抗。秦始皇通過鐵血打下的江山,只十幾年的時間就被推翻了。
“得人心者得天下。”得人心很容易,只要能修身立德,讓人找不出毛病來,別人自然會對我們心服口服,這樣才可以王天下,並且可以長久統治下去。對於領導者來說,讓人敬服的最好辦法莫過於保留自己的敵人。如果一個領導者能夠放心地將敵人保留下來,別人自然會認為這個人是一個寬厚仁慈的人,跟著這樣的人,就不會怕將來會吃虧。
宋太祖趙匡胤黃袍加身後,對於怎樣處置後周王室犯了愁。趙匡胤與柴榮有結義之情,現在自己從義兄的兒子手中奪取了皇位,於情於理都說不過去。若是天下人給他一個“奪天下於孤兒寡母之手”的評論,那麼他的皇位也坐不穩。於是趙匡胤想到了一個好辦法。他封后周皇帝為柴王,子孫後代皆可承襲王位,並且留下了一個誓碑:“不准殺士大夫上書言事者。凡柴氏子孫,有罪不得加刑。即使有謀逆大罪,亦不可株連全族,只可於牢中賜死,不可殺戮於市。不遵此訓者,吾必不佑之!”
趙匡胤留下祖訓,大宋的歷代皇帝,在祭祀時必須要在誓碑前下跪,並默誦碑上的誓言,世世代代,不得違抗。趙匡胤這一招高明的做法,不僅使得後周王室得以保全,避免了前朝王室被屠戮的慘劇,而且為自己贏得了一個好名聲,向天下百姓展現了自己的胸襟和氣度,留下了賢明的評價。
每當改朝換代的時候,為了鞏固統治,前朝王室一般都會被屠戮殆盡,但是真正高明的人是不會這樣做的。在人心向自己聚攏的時候,突然大肆屠戮,恐怕會讓天下人心寒。唯有以德服人,才能真正服人,才能真正贏得民心。
當內部出現分裂跡象的時候,領導者應該懂得安撫,而不應該採取鎮壓的方式維護統治。漢高祖劉邦眼看自己的開國功臣們要斗個你死我活,且都不服自己的時候,向張良問計,張良讓他封賞了他最討厭的雍齒為侯,結果緊張的氣氛立刻煙消雲散。若是劉邦殺害那些蠢蠢欲動的人,只怕所有的人都會起來反對他,他的皇位也難以保住。
運用權術壓制別人只能作為一種輔助手段存在,不能把它當做最重要的手段,以德服人才是我們應該運用的手段。在與別人相處的過程中,我們立身要正,並修養德行,這樣才能真正成為一個受人尊敬的領導者。
有德無才難成事,有才無德辦壞事
哀公曰:“何謂才全?”仲尼曰:“死生存亡,窮達貧富,賢與不肖,毀譽、饑渴、寒暑,是事之變,命之行也;日夜相代乎前,而知不能規乎其始者也。故不足以滑和,不可入於靈府。使之和豫通而不失於兌,使日夜無隙而與物為春,是接而生時於心者也。是之謂才全。”“何謂德不形?”曰:“平者,水停之盛也。其可以為法也,內保之而外不盪也。德者,成和之修也。德不形者,物不能離也。”
——《莊子·德充符》
魯哀公問:“什麼叫做才智完備呢?”孔子說:“死、生、存、亡,窮、達、貧、富,賢能與不肖、詆毀與稱譽,飢、渴、寒、暑,這些都是事物的變化,都是自然規律的運行。日夜更替於我們的面前,而人的智慧卻不能窺見它們的起始。因此它們都不足以攪亂本性的諧和,也不足以侵擾人們的心靈。使心靈平和安適,通暢而不失怡悅,使心境日夜不間斷地跟隨萬物融會在春天般的生氣里,這樣便會接觸外物而萌生順應四時的感情。這就叫做才智完備。”魯哀公又問:“什麼叫做德不外露呢?”孔子說:“均平是水留止時的最佳狀態。它可以作為取而效法的準繩,內心裡充滿蘊涵而外表毫無所動。所謂德,就是事得以成功、物得以順和的最高修養。德不外露,外物自然就不能離開他了。”
戰國時,魏國將軍樂羊率兵攻打中山國。其時,樂羊之子正在中山國,於是中山國王將樂羊之子殺死,並做成肉湯,送到圍在城外的魏軍陣營之中。
樂羊面不改色地將肉湯喝光。
魏王聽到這個消息,感動地說:“樂羊竟為我吃下自己兒子的肉!”
後來樂羊打敗中山國凱旋,魏王雖然犒賞他的戰功,但從此不再重用他。魏王說:“一個連自己兒子的肉都敢吃的人,還有誰的肉不敢吃呢?”
南懷瑾先生認為一個能夠成道的人,能從世上升華的人,或者要在世上做一番大事業的人,必須有兩個東西,一個是“全才”,一個是“全德”。全才就很難了,加上全德更難。有才無德入世很危險,不但危險了自己而且危險了世間;有德無才,可以出世修道,不能入世。所以一個人要才德兩全很難。
“德”與“才”一直是選拔人才的兩個標準,然而究竟該偏重於才還是偏重於德,一直是一個爭論不休的話題。南懷瑾先生指出,有德無才難成事,有才無德辦壞事,因此說德比才更重要。一個有德無才的人,無論怎麼樣是不會危害到別人的,雖然他沒有可以做一番事業的才,但是可以克己修身。成就小我,也是不錯的選擇。有才無德的人就很可怕了。這樣的人會運用一切手段來求得成功,為了自己的成功犧牲別人,才華越大做出的事情就越壞,對他人就越有威脅。
司馬遷說:“才者,德之資也;德者,才之師也。”也就是說才能是成為道德高尚的人的重要保證,而品德高超卻是才能的師傅,才能只有在高超品德的教導下,才能發揮作用。一個有品德的人,才華越高,整體的實力就越強,成事的可能性就越大;相反一個沒有品德的人,才華越高,整體也就越差,辦壞事的可能性就越大。
德行遠遠比才華重要。才華可以有很多等級,不同才華的人可以做成大小不一的事情,而品德只有好壞之分,一個人品德不好就不可能做出好事來,即使他利用才華做出了很大的事情,那麼這件事情也只會是有利於他自己的,而不會對其他人有利。因此,在選拔人才的時候首先要考察一個人的德行,否則,可能會引狼入室,害了大家。同時我們自身在培養自己才能的時候,也不能忘了培養良好的品德,否則再大的才能也不能成為成事的資本。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採取了一系列嚴酷的做法。首先,為了防止天下人造反,他下令收繳民間所有的兵器,熔鑄成十二個大銅人。其次,他還採取了愚民政策,他不希望百姓讀書,因此進行了焚書坑儒。從他登基的那天開始,他還動用了七十萬人力為自己修建陵墓,又徵調百姓修建長城。同時他還實行嚴刑峻法,當時有一種刑罰是割掉鼻子,據說秦朝割掉的鼻子都沒有地方放。
他這一系列的暴行,終於激發了社會矛盾,從陳勝、吳廣起,大量的起義運動不斷興起,尤其是六朝遺民紛紛起來反抗。秦始皇通過鐵血打下的江山,只十幾年的時間就被推翻了。
“得人心者得天下。”得人心很容易,只要能修身立德,讓人找不出毛病來,別人自然會對我們心服口服,這樣才可以王天下,並且可以長久統治下去。對於領導者來說,讓人敬服的最好辦法莫過於保留自己的敵人。如果一個領導者能夠放心地將敵人保留下來,別人自然會認為這個人是一個寬厚仁慈的人,跟著這樣的人,就不會怕將來會吃虧。
宋太祖趙匡胤黃袍加身後,對於怎樣處置後周王室犯了愁。趙匡胤與柴榮有結義之情,現在自己從義兄的兒子手中奪取了皇位,於情於理都說不過去。若是天下人給他一個“奪天下於孤兒寡母之手”的評論,那麼他的皇位也坐不穩。於是趙匡胤想到了一個好辦法。他封后周皇帝為柴王,子孫後代皆可承襲王位,並且留下了一個誓碑:“不准殺士大夫上書言事者。凡柴氏子孫,有罪不得加刑。即使有謀逆大罪,亦不可株連全族,只可於牢中賜死,不可殺戮於市。不遵此訓者,吾必不佑之!”
趙匡胤留下祖訓,大宋的歷代皇帝,在祭祀時必須要在誓碑前下跪,並默誦碑上的誓言,世世代代,不得違抗。趙匡胤這一招高明的做法,不僅使得後周王室得以保全,避免了前朝王室被屠戮的慘劇,而且為自己贏得了一個好名聲,向天下百姓展現了自己的胸襟和氣度,留下了賢明的評價。
每當改朝換代的時候,為了鞏固統治,前朝王室一般都會被屠戮殆盡,但是真正高明的人是不會這樣做的。在人心向自己聚攏的時候,突然大肆屠戮,恐怕會讓天下人心寒。唯有以德服人,才能真正服人,才能真正贏得民心。
當內部出現分裂跡象的時候,領導者應該懂得安撫,而不應該採取鎮壓的方式維護統治。漢高祖劉邦眼看自己的開國功臣們要斗個你死我活,且都不服自己的時候,向張良問計,張良讓他封賞了他最討厭的雍齒為侯,結果緊張的氣氛立刻煙消雲散。若是劉邦殺害那些蠢蠢欲動的人,只怕所有的人都會起來反對他,他的皇位也難以保住。
運用權術壓制別人只能作為一種輔助手段存在,不能把它當做最重要的手段,以德服人才是我們應該運用的手段。在與別人相處的過程中,我們立身要正,並修養德行,這樣才能真正成為一個受人尊敬的領導者。
有德無才難成事,有才無德辦壞事
哀公曰:“何謂才全?”仲尼曰:“死生存亡,窮達貧富,賢與不肖,毀譽、饑渴、寒暑,是事之變,命之行也;日夜相代乎前,而知不能規乎其始者也。故不足以滑和,不可入於靈府。使之和豫通而不失於兌,使日夜無隙而與物為春,是接而生時於心者也。是之謂才全。”“何謂德不形?”曰:“平者,水停之盛也。其可以為法也,內保之而外不盪也。德者,成和之修也。德不形者,物不能離也。”
——《莊子·德充符》
魯哀公問:“什麼叫做才智完備呢?”孔子說:“死、生、存、亡,窮、達、貧、富,賢能與不肖、詆毀與稱譽,飢、渴、寒、暑,這些都是事物的變化,都是自然規律的運行。日夜更替於我們的面前,而人的智慧卻不能窺見它們的起始。因此它們都不足以攪亂本性的諧和,也不足以侵擾人們的心靈。使心靈平和安適,通暢而不失怡悅,使心境日夜不間斷地跟隨萬物融會在春天般的生氣里,這樣便會接觸外物而萌生順應四時的感情。這就叫做才智完備。”魯哀公又問:“什麼叫做德不外露呢?”孔子說:“均平是水留止時的最佳狀態。它可以作為取而效法的準繩,內心裡充滿蘊涵而外表毫無所動。所謂德,就是事得以成功、物得以順和的最高修養。德不外露,外物自然就不能離開他了。”
戰國時,魏國將軍樂羊率兵攻打中山國。其時,樂羊之子正在中山國,於是中山國王將樂羊之子殺死,並做成肉湯,送到圍在城外的魏軍陣營之中。
樂羊面不改色地將肉湯喝光。
魏王聽到這個消息,感動地說:“樂羊竟為我吃下自己兒子的肉!”
後來樂羊打敗中山國凱旋,魏王雖然犒賞他的戰功,但從此不再重用他。魏王說:“一個連自己兒子的肉都敢吃的人,還有誰的肉不敢吃呢?”
南懷瑾先生認為一個能夠成道的人,能從世上升華的人,或者要在世上做一番大事業的人,必須有兩個東西,一個是“全才”,一個是“全德”。全才就很難了,加上全德更難。有才無德入世很危險,不但危險了自己而且危險了世間;有德無才,可以出世修道,不能入世。所以一個人要才德兩全很難。
“德”與“才”一直是選拔人才的兩個標準,然而究竟該偏重於才還是偏重於德,一直是一個爭論不休的話題。南懷瑾先生指出,有德無才難成事,有才無德辦壞事,因此說德比才更重要。一個有德無才的人,無論怎麼樣是不會危害到別人的,雖然他沒有可以做一番事業的才,但是可以克己修身。成就小我,也是不錯的選擇。有才無德的人就很可怕了。這樣的人會運用一切手段來求得成功,為了自己的成功犧牲別人,才華越大做出的事情就越壞,對他人就越有威脅。
司馬遷說:“才者,德之資也;德者,才之師也。”也就是說才能是成為道德高尚的人的重要保證,而品德高超卻是才能的師傅,才能只有在高超品德的教導下,才能發揮作用。一個有品德的人,才華越高,整體的實力就越強,成事的可能性就越大;相反一個沒有品德的人,才華越高,整體也就越差,辦壞事的可能性就越大。
德行遠遠比才華重要。才華可以有很多等級,不同才華的人可以做成大小不一的事情,而品德只有好壞之分,一個人品德不好就不可能做出好事來,即使他利用才華做出了很大的事情,那麼這件事情也只會是有利於他自己的,而不會對其他人有利。因此,在選拔人才的時候首先要考察一個人的德行,否則,可能會引狼入室,害了大家。同時我們自身在培養自己才能的時候,也不能忘了培養良好的品德,否則再大的才能也不能成為成事的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