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這兩種人是兩個極端:一種是被地位和爵祿所束縛,一生難以擺脫,生活的好與不好完全被地位和爵祿所控制;另一種則是完全把地位和爵祿掌控在自己的手中,想要時,加把勁就可以得到,不想要時,隨時都可以拋棄。在我們的生活中就存在這樣的兩種人,一種就是那些不學無術,靠著不正當手段擁有一切的人,一旦有一天他賴以生存的地位消失,立刻就變得一無所有,已經享受慣了的他們就開始抱怨不公;一種是靠著自己的一步步打拼擁有一切的人,這樣的人擁有絕對的實力,他們不會患得患失,因為對他們來說,擁有一切並不是難事。

  “不患無位,患所以立”是做第二種人的先決條件。把時間用在提高自己上,讓自己擁有自立的能力,就可以藐視一切的功名利祿,因為功名利祿對於一個真正有實力的人來說根本就不是問題。擁有了絕對實力,我們就可以對成功有絕對信心,這樣自然不會再有抱怨。

  “漢初三傑”之一的韓信一生的功業就是完全靠自己打拼出來的。韓信出身貧寒,既未能當官,也不通經商之道,因此經常靠接濟度日。很多人都看不起他。一漂母見韓信沒有飯吃,就好心拿飯給他吃,一連十幾天。韓信感激地對她說:“吾必有以重報母。”漂母聽了非常生氣,說:“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孫而進食,豈望報乎!”韓信聽了非常慚愧,決心一定要闖出一番名堂。

  但是出身貧寒的他根本就沒有機會出人頭地。這個時候正值秦末天下大亂,各地義軍風起雲湧。韓信投奔了項梁,項梁死後,又歸項羽。項羽讓他做郎中。韓信多次給項羽獻計,項羽不予採納。心灰意冷的韓信投奔了劉邦,依然只能做管理倉庫的小官。有一回韓信犯罪,即將問斬。他大聲對監斬的夏侯嬰喊到:“上不欲就天下乎?何為斬壯士!”夏侯嬰覺得此人不一般,就把他放了,並且推薦給劉邦,但是劉邦跟他接觸後沒有發現他有什麼不同,還是讓他回去做管理倉庫的小官。

  蕭何也非常賞識韓信,多次向劉邦舉薦,劉邦就是不肯重用他。後來,劉邦就封漢王,受項羽壓制,很多跟隨他的將士都逃走了,韓信眼看在這裡也不能受重用,也跟著逃走了。蕭何聽說後,連夜把他追了回來。劉邦得報說蕭何也逃走了,氣得要命,後來看蕭何回來了,就問他幹什麼去了,蕭何說去追韓信去了,劉邦更加生氣了,說:“諸將亡者以十數,公無所追;追信,詐也。”蕭何說:“諸將易得耳。至如信者,國士無雙。王必欲長王漢中,無所事信;必欲爭天下,非信無所與計事者。顧王策安所決耳。”劉邦聽從了蕭何的建議,拜韓信為大將。

  韓信在劉邦的手下屢立戰功,威名赫赫。漢朝建立後,韓信被封為楚王。

  一個真正有才能的人是不用擔心沒有功名利祿的。世上的人都是很現實的,只要你有能力,能夠為別人創造財富與價值,那麼你想要的地位一定也可以得到滿足。因此,我們沒有必要整天沉溺於幻想當中,想像自己將來可以擁有什麼樣的地位,也不用擔心自己將來沒有地位,我們要做的就是不斷充實自己,提高自己,讓自己成為一個有能力的人。

  第27章 德是一個人的立身之本(1)

  “德”是為人處世之根本

  子曰:“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

  ——《論語·為政》

  孔子說:“治理國家以德行教化,就像北極星處在中央位置,其他星辰都會環繞它。”

  南懷瑾先生認為,“為政以德”,內心有道,表現在外的行為就無懈可擊。譬如北辰,有中心的思想,中心的作風,以道德感化,你本身不用動,只要發號施令,下面的人就像滿天無數的星辰,都會跟著你的方向動。

  南懷瑾先生認為孔子之所以推崇德政思想,就是因為當時社會變亂頻仍,大家熱衷於權力鬥爭,社會秩序很亂,文化衰敗,孔子面對動亂,非常擔憂,因此他說為政,權力是沒有用的,唯“德”而已。

  南懷瑾先生進一步闡釋了“德政”思想。他說,孔子為什麼推崇堯、舜、禹、湯、文、武、周公等人?第一,有道德思想,沒有德業的成果,只能說他有道,不見得有德;有道德的思想,又有德業的成果,道與德配合,才叫“道德”。歷史上,道家、儒家都提到堯、舜、禹、湯、文、武、周公,是因為那時談到“為政”,講究“德”字,到春秋戰國以後,只講事功,即所謂“三王之治在道德,五霸之志在事功”,王、霸之不同在於此。那些等而下之的,連霸業都談不上,連事功都沒有的,就光是拿偷雞摸狗的手段竊國而已了。

  從南懷瑾先生的闡釋我們可以看出,唯有以“德”為中心的人,所開創的事業才是最高層次的。“德”是為人處世之根本。

  儒家講“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自身的修養是完成一系列人生活動的基礎。個人的道德修養是發端於社會的道德規範,當我們將社會道德規範內化到自身的時候,就形成了自己的道德。我國歷代名家都曾經提出過道德修養的方法和標準,形成了一套以“仁、義、禮、智、信”為核心的嚴密的理論體系。

  在我國上演了幾千年的權力爭奪,朝代更替的過程中,各種勢力一直在強調“得人心者得天下”。如何才能贏得人心,靠的就是自身的道德修養。當自身的道德修養達到一定程度的時候,言談舉止就會具有一種吸引力,使眾人依附。在世襲制以前,選擇領導者的時候都是選擇德行最高的人,只有這樣的人才會被眾人認可。

  道德的力量在三國時期的劉備身上展現得淋漓盡致。在那個紛亂的年代,人們依然沒有把道德拋諸腦後。有德之人依然具有難以言傳的人格魅力。劉備是雖有大志,卻無大才的人。他一個織席販履之人想要在群雄割據的年代占有一席之地談何容易。但是劉備找准了方向,他將道德作為資本,招攬人才,為己所用。因而劉備將自己扮成一個仁義道德之士,四處活動,先後招攬了關、張、趙三員猛將,又招攬了有經天緯地之才的諸葛亮。再後來黃忠、馬超等人無不是因他的道德感召力而投到他的麾下的。劉備也依靠這些文臣武將,最終三分天下有其一,建立了蜀漢政權。

  然而當一個王朝的國君道德淪喪,敗壞綱常,倒行逆施,損害了大多數人的利益的時候,這個王朝也就離覆滅不遠了。沒有道德的人會使人人對他敬而遠之,成為一個眾叛親離的獨夫。當年商紂王不修德行,三綱盡喪,五常盡失,殘害忠良,荼毒百姓,結果搞得天怒人怨。周武王興仁義之師,以有道伐無道,以有德代無德,八百諸侯紛紛響應,天下百姓盡皆追隨,最終在牧野之戰,商軍紛紛倒戈,紂王自焚,商朝滅亡。

  靠暴力手段征服四方的人,雖然一樣可以讓眾人拜服,然而這種拜服不是發自內心的。人們只是在表面上拜服,內心卻對這種人恨之入骨,只要有機會,就會起來反抗。然而有德之人卻能夠讓人真心拜服,願意為他做事。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