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然而在那個等級森嚴的年代,才華出眾的姜子牙始終找不到施展才華的機會。但是他沒有放棄,直到花甲之年,他依然還在苦苦尋找機會。功夫不負有心人,在渭水河畔釣魚的姜子牙等來了慧眼識英才的周文王,他的人生由此發生改變。周文王拜姜子牙為師,在姜子牙的治理下,周國日益強盛。武王繼位後,姜子牙更是輔佐武王興兵討伐商朝,奠定了近八百年的周家天下。

  機遇總是偏愛那些有準備的人,若是沒有才華,即使有機會,我們也難以抓住。如果加上運氣的成分,即使被我們抓住了,必然也難以長久。才能是最內在的、根本的具有決定性的因素。只要是有才能,就不必擔心沒有機會發揮。時間是最公平的,只要我們願意等,願意去爭取,時間總會給我們一個滿意的答覆。

  從現在開始,認真地審視自己,發現自身的不足,並儘可能地去彌補,使自己成為一個真正的人才,把那些抱怨的話語統統收回去,相信用不了多久,我們就能找到自己的伯樂,給自己搭建一個施展才華的平台。

  做好“前因”,不懼“後果”

  曾子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

  ——《論語·學而》

  曾子說:“如果對於去世者的喪禮能慎重地舉行,日久之後亦能定期舉行祭禮不斷追思的話,社會上的風俗道德也一定可以漸漸篤厚起來。”

  這句話是用來解釋孝道的,南懷瑾先生認為這種解釋意思是對的,但是有些牽強附會。他認為“終”就是結果,“遠”就是很遠的原因,用現在的一句話來講就是,“一個人想要好的結果,不如有好的開始”。欲慎其終者,先追其遠,每件事的結果,都是由那原因來的。所以“慎終追遠”的意思,是說與其要好的結果,不如有好的開始,西方有一句俗語:“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也是這個道理。大家認識了這個道理,則“民德歸厚矣”,社會道德的風氣,自然都歸於厚道嚴謹。這是“學問”的道理。

  中國有句老話,“種瓜得瓜,種豆得豆”,也是在講一個因果關係,種善因得善果,種惡因得惡果。然而事實上這種說法也不是完全成立的。不是還有那麼一句話嗎?“好人不長命,禍害遺千年。”那麼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應該怎麼做呢?那就是做好“前因”,不懼“後果”。把該做的做到了,結果怎麼樣不去考慮。這是一種豁達的人生境界。

  這個理論用在我們個人的發展上就是“謀事在人,成事在天”,儘自己最大的努力,成與不成看天意。很多人偏偏就沒那麼豁達,做不到這一點。他們要求付出和收穫的對等,一旦結果不盡如人意,就怨天尤人,抱怨社會不公。然而無論他們怎樣抱怨,結局終究還是不能改變的。

  很多時候我們要做的事情都不是輕易能夠成功的,只有在多次失敗之後,才能有成功的機會。如果我們付出努力之後,還是失敗了,然後就開始抱怨,不停地抱怨,把所有的時間都浪費在抱怨上,那就永遠都不可能成功。抱怨會消磨人的意志。在抱怨中,我們可以舒緩鬱結的心情,漸漸地我們就會習慣這種感覺,繼續前行的動力就會消失。失去動力的我們不會想著再去嘗試一次,那麼我們就永遠只能一邊看著我們的目標,一邊對人訴苦。這就像是一個人一邊隔著櫥窗用羨慕的眼神看著一顆寶石,一邊對別人說“這本來應該是屬於我的,我差點得到它”是一樣的。

  抱怨是不能解決任何問題的,抱怨完了,生活還是要繼續。我們還是要繼續努力,去尋求下一次的成功。人生就是這樣在不斷的失敗與成功之間轉換。也許我們所為之奮鬥的目標永遠也不可能實現,但是我們努力了,這就夠了。

  蜀漢丞相諸葛亮一生最大的心愿就是能夠平定中原,一統天下,恢復漢室江山,為此他付出了一生,直至生命結束。

  建興六年(公元228年),諸葛亮令趙雲等作疑兵,擺出由斜谷攻郿城的態勢,以吸引魏軍;自己則率主力向祁山方向進攻,隴右的天水、南安、安定等郡相繼叛魏降蜀,又收服了姜維,一時關中大震。可是在關鍵時候,馬謖失了街亭,諸葛亮不得不退回蜀中。

  同年冬天,諸葛亮趁曹休為陸遜所敗之機,出散關,包圍陳倉,然而陳倉守軍頑強抵抗了二十多天,待得魏軍援軍到達,諸葛亮不得不退回漢中。

  第二年,諸葛亮兵出武都、陰平,占了這兩郡,留兵據守,自己率部回師。

  建興九年(公元231年),諸葛亮包圍祁山,司馬懿率軍迎擊,諸葛亮準備與他決戰,但是司馬懿堅守不出,蜀軍糧草不繼。再加上李嚴假傳聖旨,要諸葛亮回師,諸葛亮只得班師回朝。

  建興十二年(公元234年)春,諸葛亮與東吳相約共同進攻魏國。蜀軍兵出斜谷,到達眉縣,在五丈原紮營。司馬懿想拖垮蜀軍,但是這一次諸葛亮作好了長期作戰的準備。然而東吳見久攻不下,單方面撤軍,諸葛亮只得獨自迎戰魏軍。八月,諸葛亮逝世,蜀軍回撤。

  “盡人事,聽天命”是正確的人生態度。我們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人生目標,我們的一生也是在為自己的目標努力。然而是否能夠成功,誰也無法預料,因此我們只能盡最大的努力去做,至於結果只能隨它去。人生很短暫,我們沒有太多的時間,因此不要再在抱怨上浪費時間了。失敗之後,什麼也不要說,重拾信心,重整旗鼓,繼續朝著目標邁進。即使在通往目標的路上一次又一次地摔倒,甚至在接近目標的那一剎那倒下,也不要抱怨,因為我們曾經努力過,我們的人生是充實的,這比起總是對著目標說三道四,到最後發現自己的人生一片空白要好得多。

  不患無位,患所以立

  子曰:“不患無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為可知也。”

  ——《論語·里仁》

  孔子說:“不要擔心沒有一個位置讓你發揮作用,而要擔心沒有能力把工作做好,在社會上立身;不害怕沒人知道自己,而應該反省我有什麼可以被人知道的。”

  南懷瑾先生認為一個人不怕沒有地位,最怕自己沒有什麼東西站得起來。這個“立”,是自己真實的本領,自己站得起來的立。不怕沒有祿位,也可以說是不求人爵的位子,只管天爵的修養。同時也不要怕沒有知己,不要怕沒有人了解,只要能夠充實自己,別人自然能知道你。

  地位、爵祿是一個人成就大小的體現,也是證明一個人才幹的東西。因而幾乎所有的人都很關心這個問題,只是大家關注的側重點不同。有的人關心的是自己能得到什麼樣的地位,擔心自己不能得到夢想的地位,有的人則是在考慮憑藉什麼得到地位。於是就產生了兩種人,一種人是沒有什麼真實本領,靠著溜須拍馬等不入流的手段蠅營狗苟以謀取地位和爵祿,這樣的人一天到晚就擔心自己地位不保,生怕被別人搶去了;一旦失去了地位和爵祿,立刻垂頭喪氣,猶如喪家之犬一般,抱怨那些拿了自己好處的人光拿錢不做事。另外一種人則是憑藉自己出眾的能力取得地位和爵祿,即使有一天丟失了爵祿和地位,也不會抱怨,因為他們有能力,他們相信只要自己願意,還是可以贏得爵祿和地位的。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