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俗話說:“耳聽為虛,眼見為實。”然而有的時候,眼見也不一定為實,因此,我們在採取行動之前,一定要多動腦子思考一下事情是否合情合理。很多時候,我們見到的事情並不符合情理,但只因是我們親眼所見,因此就不加思考,妄下決斷,最終鑄成大錯。所以,思考很多時候比眼睛更有用。

  古時候有一個年輕人出門做生意,把漂亮的妻子留在了家裡。他囑咐妻子一定要等他回來,然後就義無反顧地出去了。年輕人在外面吃盡了苦頭,但是一想到妻子正在翹首等待自己回家,就又有了勁頭。經過了二十年的打拼,他終於事業有成。然而當他回家的時候居然看到妻子正抱著一個年輕漂亮的小伙子。這一下他氣得要死,恨不得殺了這一對狗男女。但是在外面闖蕩的經歷使他明白,凡事不能看表面,於是他決定觀察一個晚上。第二天他驚訝地發現原來那個小伙子是自己的兒子。笑逐顏開的他和妻子兒子團聚到了一起。

  我們看到的事情都只是表面現象,必須學會透過現象看本質,這樣才不會受表面現象的迷惑而做出錯事。同樣,人們在很多情況下容易受到情緒的影響,很多人就是在衝動之下做出了遺憾終身的事。

  無論在任何時候,我們都應該多思考,事情的發生和發展都涉及很多問題,理清其中的錯綜複雜的關係,才能作出正確的判斷。“撥開雲霧見月明”,我們必須學會通過現象剖析整個事件,理清事情發展的脈絡,才能採取正確的行動。尤其是在很多大事上更要如此,如果對事情沒有透徹的認識,就魯莽地作出決定,那麼必然會導致嚴重的後果。

  赤壁之戰後,曹操率軍敗退回北方。就在東吳忙著追擊曹操的時候,劉備的人馬已經占領了荊州。這讓孫權非常惱火,自己千辛萬苦打敗了曹操,卻讓劉備占了便宜,於是派魯肅前去討要荊州。劉備抬出了原荊州之主劉表的兒子劉琦,說自己只是替他掌管,這讓魯肅無話可說。沒過多久,劉琦去世,東吳再次遣人討要荊州,且大都督周瑜調兵遣將要奪回荊州,但是劉備以無立身之地為由,向東吳借荊州。東吳也知道這只是一個藉口,但是也不能強要,否則兩家必然要交戰。

  魯肅為孫權分析了局勢。他認為,劉備雖弱,但是也有幾萬人馬,即使東吳能夠把荊州拿下,也要損兵折將,元氣大傷。最重要的是雄踞北方的曹操還在虎視眈眈,無時無刻不想報赤壁之戰的大仇。若是孫劉兩家交惡,曹操必然興兵來犯,那個時候恐怕難以抵擋。因此孫劉聯盟不能破,只能答應劉備借荊州的要求。

  魯肅看清楚了天下大勢,圍繞荊州事件展開了深刻的分析,這使得東吳作出了理智而正確的決定。

  任何事情都有其多面性,並且與很多事情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正所謂“牽一髮而動全身”,無論是什麼樣的事情都有可能會影響到大局的發展,因此,我們不能不慎重對待每一件事。無論遇到什麼樣的事情,我們都要圍繞它進行分析,將所有可能牽扯到的事情都理清楚,只有這樣才能確定下一步自己應該怎麼辦。自古就有“智勝於力”的說法,能夠透徹地認識事情,從而作出正確的決定比之橫衝直撞的確要高明得多。

  第26章 生氣不如爭氣

  不要抱怨懷才不遇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論語·學而》

  孔子說:“不因別人不了解自己而憂慮,卻應當擔心自己不了解別人。”孔子還說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在孔子看來,不因為別人不了解自己而生氣是君子的修養。

  南懷瑾先生在《論語別裁》中說:“大概人們都有的一個通病,就是總覺得自己了不起。往往我們說錯一句話,臉紅了,但三秒鐘以後,臉不紅了,自己馬上在心裡頭找出很多的理由來支持自己的錯誤,認為自己完全對,再過個把鐘頭,越看自己越對。人,就是這樣,所以人總怪人家不了解自己,而對於自己是不是了解別人這個問題,就不去考慮了。”

  現在很多年輕人總是抱怨自己懷才不遇,認為這個世界缺少伯樂,自己一身的才華沒有施展的空間,然而他們卻從來都不考慮自己為什麼遇不上伯樂,為什麼沒有人願意了解自己、賞識自己。會不會有這種可能呢?自己根本就沒有什麼值得別人了解和關注的。如果是這樣的話,問題就大了。

  南懷瑾先生的說法是正確的,人們總是會認為自己是了不起的,總是抱怨別人不給自己機會而不認為是自己沒能力。現在的年輕人不能承受挫折,遇到一點挫折就開始自怨自艾:“為什麼就沒有伯樂相中我呢?”問題問得是沒錯,但是態度是不對的。依照我們的態度,我們得出來的結論一定是別人“有眼不識金鑲玉”。如果我們能夠靜下心來客觀地想一下就會發現,也許不是別人的錯,而是自己的確還稱不上“金鑲玉”。我們可以反省一下,自己的才華到底表現在哪裡,能否找出一點能證明自己是人才的證據。很多抱怨的人恐怕是找不出來的吧。事實上從某種意義上來講,世上根本就沒有“懷才不遇”這種事情發生。現代社會不再像以前一樣講究“謙虛”,這是一個講究積極表現的社會,如果你能夠拿出證明自己能力的東西,相信肯定會有人重用你。歷史上那些像諸葛亮一樣有才華的人,根本就不需要自己去尋找伯樂,伯樂自然會上門尋找自己。

  大多數抱怨懷才不遇的人都是沒有什麼真實才華的,他們所謂的才華只存在於自己的想像之中。因為他們遭受了挫折,所以他們就把自己歸為懷才不遇的一類,積極努力地把自己塑造成一顆滄海遺珠,把所有的時間都花費在把自己打造成懷才不遇的悲劇人物上而忽略了增加自己的才華。這才是所謂的“懷才不遇”者最大的悲哀。因此,與其浪費大好時光在抱怨上,不如整裝待發,努力學習,真正地充實自己,把自己打造成真正的千里馬,到了那個時候,自然會成就大事。

  年輕人有急功近利的心態是在所難免的,誰都想自己能早一點實現理想,大展宏圖。但是我們應該學會控制自己的這種心態,畢竟理想不是著急就能實現的。任何一個人的才華的培養都是需要時間的,資質聰穎者可能需要的時間短一些,資質普通的人就需要較長一點的時間。大多數的人應該都是屬於普通一類的。只要我們能夠耐住性子,加強學習,提高自己的能力,使自己成為一個真正的實力派,就一定可以“不鳴則已,一鳴驚人;不飛則已,一飛沖天”。歷史上也不乏很多大器晚成的人。

  周代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姜子牙是大器晚成的典範。姜子牙家世顯貴,但是到了他那一代的時候已經落敗。所以,姜子牙年輕的時候,為了生計,做過屠夫,也曾經開過酒店賣過酒。但是姜子牙並沒有因此而灰心喪氣。無論是幹什麼,他都沒有忘記學習。他始終勤奮學習天文地理、軍事謀略,研究治國安邦之道,期望有一天能施展才華。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