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頁
一年之後,楚國的銅幣堆積成山,但田地荒蕪,糧食斷絕。這個時候,管仲又向其他諸侯國下令,不准他們與楚國通商。這一來,楚國的銅幣都成了擺設,買不到任何糧食。楚國鬧起了饑荒,人們紛紛逃難。同時楚國軍隊散亂,馬不能行。這個時候,管仲集合八路諸侯進兵楚國,楚成王在內外交困的情況下,只得向齊國求和,並保證尊奉齊國的號令。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買鹿之謀”。
管仲與楚成王形成了鮮明對比,他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是圍繞著目標前進的,而楚成王完全看不出管仲的用意,任由楚國照著管仲的意圖發展下去,結果大敗虧輸。
未雨綢繆是人生的智慧,不是每一個人都能做到的。沒有遠見的人,不能預測“雨”是否會來臨,因此不會作好準備,或者時時作準備,這兩者對人生的發展都是沒有好處的,一種會讓自己時時處在危急中,一種會阻擋自己前行的腳步。只有有遠見的人,才能推測“雨”來臨的大致時間,作出適當的安排,使得自己能從容應對。
人生路上時時有陷阱,我們稍不小心就會陷進去,因此,我們在趕路是時候,一定要注意腳下是否有陷阱。在注意腳下的時候,也不要忘記抬頭看看前面,否則,當我們為避過一個陷阱而高興的時候,可能會踏入另一個陷阱。
放眼長遠,莫重眼前
是故,吉凶者,失得之象也。悔吝者,憂虞之象也。變化者,進退之象也。剛柔者,晝夜之象也。
——《周易·繫辭上》
南懷瑾先生認為這是在講哲學問題,我們人類認為的吉凶,好的或壞的,以哲學來說,沒有絕對的,而是根據人類本身利害的需要來劃分的;我們得到,便覺得是吉,失去便覺得凶,但這並非絕對。譬如說得病,這個得就不是吉,而且人生得意不一定是好事,有時失意也不一定是壞事。
人們總是希望擁有,所以才會得之則喜,失之則憂,煩惱的根源多來源於此。然而從長遠來看,得與失總是在互相轉換,現在得到,將來就可能失去,現在失去,將來就可能得到。因此,我們在追求得到的過程中,不能只看眼前的利益,應該長遠地打算,權衡比較,該捨棄眼前的利益時要果斷捨棄。蘇格拉底讓學生挑選最大的麥穗的故事告訴我們要珍惜眼前的。然而,如果我們看到前面有更大的“麥穗”存在,就應該果斷丟掉手裡的,以便取得更大的那一穗。
所謂“一葉障目,不見森林”,眼前利益就是那障目的一葉,它讓人們失去理智的判斷能力,結果大多既丟了西瓜,又丟了芝麻。眼前利益之所以具有那麼大的誘惑力,是因為眼前利益是具體可知的,隨時可以抓到手裡的,這種擺在眼前的誘惑讓很多人難以把持。只有那些眼光獨到的人才能看到眼前利益背後的禍害,才能克制自己。歷史是一面鏡子,歷史上有很多人因為貪圖眼前利益而付出了沉重的代價。
春秋時期,強大的晉國旁邊有兩個小國家,虞國和虢國。晉國為了擴大地盤,一直想要滅掉這兩個國家。有一回,晉國進攻虢國,需要借道虞國。晉國大夫旬息知道虞國國君是一個貪財的人,於是向晉獻公獻計,用價值連城的美玉和寶馬之類作為借道的交換條件,虞國國君必然會答應。
果然,目光短淺的虞國國君聽到這個消息後,非常高興,爽快地答應了借道的要求。結果晉國消滅虢國之後,回軍的路上就順便把虞國也滅掉了。
眼前利益雖然很誘人,但是有時是燙手的山芋,一個不小心,就會傷到自己。因此,面對利益的時候,一定要保持頭腦清醒,權衡利弊之後,再作決定。我們要搞清楚拿了眼前的利益是利大於弊還是弊大於利,這是一個最關鍵的問題。要知道色彩越鮮艷的蘑菇,毒性可能越大,吃得越多,對自己越沒有好處。如果得到眼前利益之後,會失掉長遠利益,一定要果斷放棄,不能做“撿了芝麻,丟了西瓜”的事情。
宓子是孔子的弟子。他曾經擔任魯國單父這個地方的地方官。有一年齊國攻打魯國,而單父首當其衝,是齊國進軍的必經之路。這個時候正好是糧食成熟的季節,於是有人向宓子建議:“齊軍馬上就要打過來了,地里的麥子剛熟,還沒有收,不如讓大家任意收割吧。這樣老百姓可以增加些糧食,總比留給齊軍要好。”
但是宓子並沒有接受這個建議。沒過多久,齊國的軍隊就打了過來,把麥子全部搶走了。魯國執政的季孫氏對宓子非常不滿,派人前來斥責他。宓子答道:“今年沒有收到麥子,明年還可以再種,但是,如果讓那些沒有耕種的人不勞而獲的話,他們就會盼望齊國的軍隊打來。單父一地的糧食被搶走並不影響大局,如果老百姓存了僥倖心理,那麼世風就會敗壞,這樣的禍患,幾代人也無法根除,這才是最大的危險。”
想要不被眼前利益迷惑,就要記住,輕易得到的,往往也會很容易失去,在失去的同時,還要付出相當的代價。培養高明的眼光是拒絕眼前利益最好的辦法。一個人只有眼界高明,才能透過現象看本質,了解眼前利益背後的真相,這樣才不至於受眼前利益所累,而破壞全局。
在個人發展的過程中,我們也要注意這一點。人生的道路曲折漫長,而成功就在遙遠的遠方,只有沿著屬於自己的那條道路前進才能擷取成功。然而在這個過程中,命運不僅會給我們安排很多困難和障礙,還會給我們安排更多的誘惑。這些誘惑會讓人們裹足不前,甚至向著與成功相反的方向行進。因此,我們必須學會判斷,學會堅守。學會判斷,才能鑑別那些誘惑自己的利益是否應該接受;學會堅守,才能堅定不移地朝著正確的方向行進。
認識透徹方可行動
不知常,妄作凶。
——《道德經》
不知道這個道理的人,大都習慣於胡思亂想或是異想天開,容易輕舉妄動。他們一旦輕舉妄動,往往就招來災殃了。
南懷瑾先生認為我們生命的本源,不生不滅,對這不生不滅的本源,要把握得住,認識得透徹。“不知常,妄作凶”,醉生夢死,盲目人生,那是沒有好結果的。
“妄作凶”是很有道理的,所謂“妄作”說白了就是魯莽的意思。做任何事情都不加思考,想起來就做,這樣很有可能會做錯事。凡事有因必有果,我們做事之前一定要把事情的來龍去脈了解清楚,再決定自己下一步的行動。
《詩經》中說:“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這就是要我們做事謹慎。那麼我們做事應該怎樣謹慎呢?最重要的一點,就是任何事情都不能憑藉自己的主觀想法來判斷,一定要依據客觀事實來確定自己的行為。
《三國演義》中曹操刺殺董卓不成,被董卓通緝,幸被陳宮所救,兩人結伴出逃。這一天逃到了曹操父親的舊友呂伯奢家,呂伯奢對他們熱情招待,讓兩人休息,自己出去買酒。兩人休息的時候,聽到隔壁的房間有人在磨刀。已經是驚弓之鳥的二人懷疑是呂伯奢要殺他們請功,於是把呂伯奢一家八口都殺死了。殺完之後才發現房間裡有一頭豬被捆在那裡,原來呂伯奢的家人磨刀是要殺豬招待他們。
管仲與楚成王形成了鮮明對比,他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是圍繞著目標前進的,而楚成王完全看不出管仲的用意,任由楚國照著管仲的意圖發展下去,結果大敗虧輸。
未雨綢繆是人生的智慧,不是每一個人都能做到的。沒有遠見的人,不能預測“雨”是否會來臨,因此不會作好準備,或者時時作準備,這兩者對人生的發展都是沒有好處的,一種會讓自己時時處在危急中,一種會阻擋自己前行的腳步。只有有遠見的人,才能推測“雨”來臨的大致時間,作出適當的安排,使得自己能從容應對。
人生路上時時有陷阱,我們稍不小心就會陷進去,因此,我們在趕路是時候,一定要注意腳下是否有陷阱。在注意腳下的時候,也不要忘記抬頭看看前面,否則,當我們為避過一個陷阱而高興的時候,可能會踏入另一個陷阱。
放眼長遠,莫重眼前
是故,吉凶者,失得之象也。悔吝者,憂虞之象也。變化者,進退之象也。剛柔者,晝夜之象也。
——《周易·繫辭上》
南懷瑾先生認為這是在講哲學問題,我們人類認為的吉凶,好的或壞的,以哲學來說,沒有絕對的,而是根據人類本身利害的需要來劃分的;我們得到,便覺得是吉,失去便覺得凶,但這並非絕對。譬如說得病,這個得就不是吉,而且人生得意不一定是好事,有時失意也不一定是壞事。
人們總是希望擁有,所以才會得之則喜,失之則憂,煩惱的根源多來源於此。然而從長遠來看,得與失總是在互相轉換,現在得到,將來就可能失去,現在失去,將來就可能得到。因此,我們在追求得到的過程中,不能只看眼前的利益,應該長遠地打算,權衡比較,該捨棄眼前的利益時要果斷捨棄。蘇格拉底讓學生挑選最大的麥穗的故事告訴我們要珍惜眼前的。然而,如果我們看到前面有更大的“麥穗”存在,就應該果斷丟掉手裡的,以便取得更大的那一穗。
所謂“一葉障目,不見森林”,眼前利益就是那障目的一葉,它讓人們失去理智的判斷能力,結果大多既丟了西瓜,又丟了芝麻。眼前利益之所以具有那麼大的誘惑力,是因為眼前利益是具體可知的,隨時可以抓到手裡的,這種擺在眼前的誘惑讓很多人難以把持。只有那些眼光獨到的人才能看到眼前利益背後的禍害,才能克制自己。歷史是一面鏡子,歷史上有很多人因為貪圖眼前利益而付出了沉重的代價。
春秋時期,強大的晉國旁邊有兩個小國家,虞國和虢國。晉國為了擴大地盤,一直想要滅掉這兩個國家。有一回,晉國進攻虢國,需要借道虞國。晉國大夫旬息知道虞國國君是一個貪財的人,於是向晉獻公獻計,用價值連城的美玉和寶馬之類作為借道的交換條件,虞國國君必然會答應。
果然,目光短淺的虞國國君聽到這個消息後,非常高興,爽快地答應了借道的要求。結果晉國消滅虢國之後,回軍的路上就順便把虞國也滅掉了。
眼前利益雖然很誘人,但是有時是燙手的山芋,一個不小心,就會傷到自己。因此,面對利益的時候,一定要保持頭腦清醒,權衡利弊之後,再作決定。我們要搞清楚拿了眼前的利益是利大於弊還是弊大於利,這是一個最關鍵的問題。要知道色彩越鮮艷的蘑菇,毒性可能越大,吃得越多,對自己越沒有好處。如果得到眼前利益之後,會失掉長遠利益,一定要果斷放棄,不能做“撿了芝麻,丟了西瓜”的事情。
宓子是孔子的弟子。他曾經擔任魯國單父這個地方的地方官。有一年齊國攻打魯國,而單父首當其衝,是齊國進軍的必經之路。這個時候正好是糧食成熟的季節,於是有人向宓子建議:“齊軍馬上就要打過來了,地里的麥子剛熟,還沒有收,不如讓大家任意收割吧。這樣老百姓可以增加些糧食,總比留給齊軍要好。”
但是宓子並沒有接受這個建議。沒過多久,齊國的軍隊就打了過來,把麥子全部搶走了。魯國執政的季孫氏對宓子非常不滿,派人前來斥責他。宓子答道:“今年沒有收到麥子,明年還可以再種,但是,如果讓那些沒有耕種的人不勞而獲的話,他們就會盼望齊國的軍隊打來。單父一地的糧食被搶走並不影響大局,如果老百姓存了僥倖心理,那麼世風就會敗壞,這樣的禍患,幾代人也無法根除,這才是最大的危險。”
想要不被眼前利益迷惑,就要記住,輕易得到的,往往也會很容易失去,在失去的同時,還要付出相當的代價。培養高明的眼光是拒絕眼前利益最好的辦法。一個人只有眼界高明,才能透過現象看本質,了解眼前利益背後的真相,這樣才不至於受眼前利益所累,而破壞全局。
在個人發展的過程中,我們也要注意這一點。人生的道路曲折漫長,而成功就在遙遠的遠方,只有沿著屬於自己的那條道路前進才能擷取成功。然而在這個過程中,命運不僅會給我們安排很多困難和障礙,還會給我們安排更多的誘惑。這些誘惑會讓人們裹足不前,甚至向著與成功相反的方向行進。因此,我們必須學會判斷,學會堅守。學會判斷,才能鑑別那些誘惑自己的利益是否應該接受;學會堅守,才能堅定不移地朝著正確的方向行進。
認識透徹方可行動
不知常,妄作凶。
——《道德經》
不知道這個道理的人,大都習慣於胡思亂想或是異想天開,容易輕舉妄動。他們一旦輕舉妄動,往往就招來災殃了。
南懷瑾先生認為我們生命的本源,不生不滅,對這不生不滅的本源,要把握得住,認識得透徹。“不知常,妄作凶”,醉生夢死,盲目人生,那是沒有好結果的。
“妄作凶”是很有道理的,所謂“妄作”說白了就是魯莽的意思。做任何事情都不加思考,想起來就做,這樣很有可能會做錯事。凡事有因必有果,我們做事之前一定要把事情的來龍去脈了解清楚,再決定自己下一步的行動。
《詩經》中說:“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這就是要我們做事謹慎。那麼我們做事應該怎樣謹慎呢?最重要的一點,就是任何事情都不能憑藉自己的主觀想法來判斷,一定要依據客觀事實來確定自己的行為。
《三國演義》中曹操刺殺董卓不成,被董卓通緝,幸被陳宮所救,兩人結伴出逃。這一天逃到了曹操父親的舊友呂伯奢家,呂伯奢對他們熱情招待,讓兩人休息,自己出去買酒。兩人休息的時候,聽到隔壁的房間有人在磨刀。已經是驚弓之鳥的二人懷疑是呂伯奢要殺他們請功,於是把呂伯奢一家八口都殺死了。殺完之後才發現房間裡有一頭豬被捆在那裡,原來呂伯奢的家人磨刀是要殺豬招待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