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3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所以“先天一炁”要搞清楚,“先天一炁”從哪裡來?從虛無中來,越空越有。在佛學講“真空妙有,妙有真空”,也叫做“性空緣起,緣起性空”。“先天”這兩個字要注意,什麼叫先天?孔子解釋《易經》乾卦,我們上一次提到過的,“先天而天弗違,後天而奉天時”,這個天地是沒有辦法違背的,那個本體的力量叫先天。我們現在的生命及一切的萬有,都算後天。先天沒有一切,本來無一物;後天呢?“奉天時”,要順應自然,本體功能的規範不能違背。太陽一定從東邊上西邊下,每天一定是上午、中午、下午,各有不同。

  “先天一炁”從虛無中來,你越空得了,身心感覺越放得開,越接近於先天,這個時候就有真的“炁”來。這個不能叫它一“炁”,《老子》裡頭很少用這個字,而是說“有物混成,先天地生”,這個東西不是自然科學物質的東西,它有股力量,無形無相,在佛學叫做業力。業力不一定是壞的,成佛成仙是善業修成功的力量,一切凡夫眾生是因為惡業力量,所以在六道輪迴受報應。學佛修道也在造業,造的是善業,絕對的善業才能成功。

  當這股力量來了,真空中生出妙有,但是就算你“先天一炁”來了,一般人沒有佛家所謂戒、定、慧的修持,也是徒然。普通人“先天一炁”從昏沉中來,你睡夠了醒來的時候,將醒未醒之間,它來了,你不覺得。一來了以後,凡夫第一步慾念就來了,就入了欲界,把“先天一炁”糟蹋了。再其次的,你在將醒未醒之間,或者生重病,病快要好時是“先天一炁”來,這個東西來了,就是生命的功能,你的病一定好。可是你不知道,自己體會不出來,認識它很難,因此修道的人,萬修萬人都不成功。“先天一炁”隨時會來,換句話說也就是活子時,冬至一陽生就是這個東西,也可以叫陽生。現在進一步講,陽生有個現象,這個時候你自然有一種春意,生命的春意,就是“先天一炁”。什麼叫春意?就是春天萬物都在發生,有一種生發的力量。當這個“先天一炁”來了,學佛也好,修道也好,都要把握住這個境界。

  混沌 昏沉 鴻濛

  他說這個“先天一炁”是“鴻濛未分”,陰陽都沒有分開,而這個境界一定是有一點混沌的狀態。對了,趁這個時候答覆本院一個出家同學,你在日記上提到,一個人得定,住在那個混沌的狀態,同昏沉的差別在哪裡?你問得好極了,一般人打坐,就是兩個境界,一個昏沉,一個散亂。昏沉分兩種,大昏沉像睡眠一樣,有些人打坐沒有坐好,身體彎起來,肚子大大的,好像一隻龍蝦裡頭裝了一個西瓜一樣,身體變成這樣就不對了。真坐得好,身體一定是端正的,你看每一個菩薩像,坐姿都很端正。一昏沉就不行了,這個身體,這個氣——不論“先天一炁”也好,“後天一炁”也好,就支持不住,所以就彎起來,這樣就會睡覺了。

  有些人坐著好像沒有念頭一樣,實際上是在昏沉,那很嚴重。譬如我們念佛的時候,念到昏沉了,好像佛號也念不起來了,就沒念佛了。你要搞清楚自己是不是在昏沉中,如果自己昏沉以為是入定,以為自己在修道,以為自己在好境界,你的果報是走入畜生道的。這樣越修腦子越遲鈍,越無智,而且越懶,懶得動腦筋了;慢慢也不想記事了,以為自己這個是空,其實是大昏沉。細昏沉就是打起坐來,好像自己也知道,實際上不大清楚,迷迷糊糊的做不了主,這算不算睡著了?沒有,別人講話自己還聽見,這是細昏沉。細昏沉搞久了以為是入定,那個果報也是同樣,所以要搞清楚。

  其次是“掉舉”,大的“掉舉”就是散亂。我們普通人就在兩個境界裡過一輩子,千生萬劫都在這裡頭轉,不昏沉就散亂。人疲勞了就睡覺,睡醒了眼睛還沒有張開,思想就來了。所以不昏沉就散亂,永遠不會平衡,因此永遠在生死輪迴中轉動。不管你佛學講得多麼高明,戒、定、慧怎麼樣的好,理論再怎麼好,第一你沒有真正得定,縱然持戒很好,不是真的戒;第二你縱然智慧好,不是真的智慧,那是世智辨聰,是從世間的知識、頭腦的分辨來的,不是真智慧,真智慧不用頭腦思想就來。我們看到很多學佛的人,身上都是病痛,那修個什麼道?佛說學佛可以了生老病死,你既然是學佛的人,身心都不能健康,這個東西學了幹什麼呢?對不對?這是很現實的問題。重點是你定力不夠,要想戒學得好,必須要定。一定了以後,就不需要談戒了,他雜念妄想都不亂起,那就是戒了。你定了以後也不要談慧了,定中自有智慧來了。

  道家所講“鴻濛”,是定的初步,如果拿佛教的教理配合來講,就是四加行的第一步得暖。暖、頂、忍、世第一法,這是佛法里的四加行,不管大乘、小乘離不了四加行。鴻濛境界,混沌境界就是得暖。所以這位同學問的問題,現在答覆了,也解釋了這個鴻濛混沌。它與昏沉差別在哪裡呢?昏沉是自己做不了主的,鴻濛混沌境界是自己證入這個境界,做得了主。拿唯識的道理來說,鴻濛混沌的境界就是五遍行的作意而成,但是昏沉不是作意來的,而是由習氣來,兩個詳細的差別在這裡。不過不能隨便去講理論,要好好用功體會才能清楚。

  先天真一之水來了該如何

  當你空到極點,什麼都沒有,到了一切“鴻濛未分”這個境界,“便是先天真一之水,非後天有形之水也”。這個現象並不是身上有個水來了,“先天真一之水”,用方位來代表是北方壬癸水,拿人體來講,是下面。天一生水,等於說我們生命上的春意發動,並沒有加任何的妄想,並沒有加任何的慾念,就是所謂“天地氤氳,萬物化醇”的境界,也就是鴻濛的境界。這個有水的現象,由下而上升,等於我們物理上的水蒸氣由下面上來。

  “學道之士,若能攝情歸性,並兩歸一,才復得先天真水,水源至清至潔”,“先天真水”也就是真的活子時,這是金丹一點的根基,所以學道的人,這個一發動,精神好了就來真水,衰敗了就沒有。要“攝情歸性”,後天的妄想、慾念都屬情,學道的人要能夠定得住,把它空了,才能歸到清淨無為的境界。修道的到了這裡,本來昏昏迷迷,忽然精神來了。一般人都在疲勞時去打坐,覺得蠻好蠻清淨,實際上並沒有修行,因為這是休息。疲勞了當然清淨,雜念也沒有了,沒有力氣妄想了,並不是工夫到了。那麼一般人何時下座呢?坐到先天真一之水差不多來了,精神也來了,覺得我差不多了,下來穿上鞋子,要打牌的去打牌,要做事的去做事,所以永遠不會成道,永遠不會得定。因為在先天真一之水來時,你穩不住,就不能“攝情歸性”,當然也空不掉。這個時候空得掉就叫做空了,這叫做返本還原。

  性與情合 身心一片

  他這裡把做工夫的辦法告訴你,修道之士到這個境界能“攝情歸性,並兩歸一”,把兩種歸併成一個。兩種什麼呢?性跟情。理論上就是妄想空了,歸到本性上。這兩種作用,在身上是神跟氣,神不動,神與氣兩樣凝結攏來,才能夠得到先天的真水。“先天真水”這個時候“水源至清至潔”,妄念一動,尤其是加上男女的慾念一動,這個水已經不清了,先天一炁變成後天混濁之水,沒有用了。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