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4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此時身心打成一片,不染不雜,自然表里洞澈,有如萬頃水壺”,到這個境界那是呆定的,不管你學顯教、密宗,修止觀,修淨土,不管你修什麼法門,就是“先天而天弗違”,呆定的法則。到了這個境界,先天真一之水來了,這個時候身心打成一片,怎麼打成一片?雜念妄想沒有了,身體感受也沒有。感受沒有不是勉強做的,如果一個念頭都不想動,甚至什麼都沒有興趣,什麼都沒有意思,那變成枯木了,那完了!那不是先天一炁,那個學佛叫做枯木禪,是邪禪。真正身心打成一片是身心融為一體,春意盎然,這個春意沒有什麼色情的作用,只代表生機充滿。“身心打成一片,不染不雜”,所以心如明鏡台,那就一塵不染。那個時候,告訴諸位,你想動煩惱動妄想都動不起來了!沒有煩惱沒有妄想,是自然的,但是並沒有到家,這是第一步。張紫陽真人在《悟真篇》上告訴我們,到了這個境界,“煩惱無由更上心”,一個煩惱妄念都動不起來,沒有了!這個時候“自然表里洞澈”,拿身體來講,一片空靈,身體好像空了沒有了,變成一個玻璃瓶子一樣——玻璃瓶子還有個玻璃,這個時候連玻璃都沒有了。道家北派的丘長春真人,形容這個境界叫水晶塔,身心變成水晶的塔,內外透明。

  如果我們再嚴重地做個比喻,佛家的《法華經》,沒有什麼佛學的理論,只莫名其妙地講了許多的故事。所以有些知識分子不喜歡看《法華經》,因為就像是神話故事一樣,可是他故事裡頭有東西。有一個故事,說到釋迦牟尼佛說法,地下湧出來一個多寶如來的寶塔。多寶如來,你們做生意的碰到他可高興了,那一定發財。他從地心湧出來,這個塔是無縫塔,沒有門,進不去,打不開,多寶如來坐在裡頭。因為釋迦牟尼佛說法說得好,他就叫釋迦牟尼佛進來坐在旁邊,這就是分釋迦半座的故事。這個時候,所謂“先天一炁”從地湧出,“表里洞澈”,還沒有到達多寶如來那個境界,可是有消息了。

  還有一個禪宗公案,釋迦牟尼佛在世時候,有一個女的入定,佛就問小乘及大乘的弟子,誰能夠使她出定。文殊菩薩、普賢菩薩,這些能力很強的,想盡辦法,無人能夠使這個女的出定。諸大菩薩們束手無策,可見她的定力有多高。後來一位罔明菩薩從地下湧出,在這個女的耳朵邊彈指一聲,她就出定了!禪宗有這麼一個公案,等一下你們參參看。

  第七十六講

  真一之炁如何發起

  神與氣的交會

  氣不住怎麼辦

  結丹後下一步

  混沌境界在何處

  真一之炁如何發起

  剛才講道家所說真的活子時來,就是先天一炁,一切都從虛無中來,那個境界他都講得明白,“自然表里洞澈,有如萬頃冰壺”,這是形容境界,不是真的冰冷,而是像玻璃一樣的透徹,把實際的境界都講出來了。他解釋道理是引用老子這一句話,“故曰,上善若水,清而無瑕”,就是這個境界。

  接著下面第二段,“大道離相離名,本無形象”,無名可得,所以連佛也不可說不可說,沒有名相的。“及其生出一炁,似乎可得而形容矣”,本體,道的體無名無相無形,所以離一切相即一切法。拿佛學的道理說,在真空生出妙有的時候,起作用的時候,“似乎可得而形容矣”,有一點形相可以抓住了。

  “然此真一之炁,杳冥恍惚”,他把老子濃縮了,原文是“杳兮冥兮,恍兮惚兮,其中有物”,在空空洞洞中間有個作用,這個妙有作用哪裡來呢?真空中來。“形於無形,象於無象。非一切意識可以卜度揣摩而得”,它有形有相,又無形無相,這並不是指妄想境,注意啊!我們一般修道打坐都在想像或者有意去練工夫,那是自己意識去造作出來,想要達到這個境界。只不過,這是妄想,是假的不是真的。先天真一之炁不是意識可以“卜度”,卜度就是猜想。這個不是意識分別,拿佛法來說,是在無分別心的時候,才能夠發起真一之炁。

  “故曰,道之形象,真一難圖”,他說真正到先天一炁來的時候,很難說出一個樣子,如果一形容一描寫就著相了。一般修道的人沒有不著相的,佛家、道家一樣。所以說“真一難圖”,的確如此。

  現在又一段,這個先天一炁,“真一之水,便是中宮一點鄞鄂,所謂太乙含真炁也”,這個水是現象,所以叫“鴻濛”,就是剛才我們說像春天的那個氣候。這裡拿《易經》的天象來比喻,這個真一之水,就是中宮,像城牆一樣圍起來,有個堤防。這個時候就如達摩祖師所講的“心如牆壁,可以入道”,自然到達沒有妄念。道家形容所謂“太乙含真炁”,這就是太乙,屬於北方真氣。

  神與氣的交會

  “合之為一炁,分之則為兩物”,神與氣合攏來完整的叫做一炁,分開了就是兩個東西。大的代號叫陰陽,小的代號叫剛柔。陰陽、剛柔,在我們生命的作用,就是神跟氣兩個。大家念佛也好,打坐也好,工夫做得好,神和氣充滿以後精神來了,於是心就散亂起來了,結果又分散了神與氣,所以工夫永遠不上路。你真懂得這個道理,用起工夫來,一百天一定上路的,所以“百日築基”是沒有錯的;充其量四個月一定上路,你的生理、心理都改變啦。說分開是兩物,“又分之,則為四象五行”,兩個東西再一分就越來越散亂,所以神、氣兩個不要分開。

  “交會之時”,我們修道就是把向外放射的六根都收回來,就叫“交會”。有些書上就變成“交媾”了,一般人把道書看錯了,認為是男女關係,那是很罪過的。這個神氣交會的時候,形容有如夫婦交配之象。“五行變化,全在中央”,在身體內部五行起變化了。有些人打坐,一下病發了,以為打坐出了毛病,那是你本來裡頭就有病,因為靜坐以後,元氣充沛了,反應靈敏,那些病的感覺就反映出來。既要修道,你就要把生死看空,一步一步給你打開,才能一步一步成功。神、氣兩者交會,五行起變化,心、肝、脾、肺、腎都會起變化,全在中央戊己土之中。什麼是戊己土呢?就是一念不生,一切都不理,不要配合它,氣走到心也好肝也好,走到任何地方有感覺一概不理。拿佛學來講,色、受、想、行、識五陰,你要是跟著感覺的地方跑,就是受,就落在受陰的境界。妄念則是想陰的境界。

  這個時候神氣交會,五行各歸本位,各歸本位就是不動,自己雜念妄想寂然不動。“既而木仍在東,金仍在西,火仍在南,水仍在北,各居其所矣。故曰變而分布,各自獨居。”木屬肝歸東方,金屬肺歸西方,火就是心在南,水就是腎在北。換句話說,這樣金、木、水、火、土各歸本位不動。如果身體不好,尤其老年修道的,有各種變化,有各種難過,只好不理。一個念頭,用佛的十念法,念佛、念法、念僧……最後一個是念死,反正曉得要死的,遲死早死一樣。充其量不成功而死掉,可是我修道的心不變,在戒、定、慧中要有這個堅持。這一段把用功做工夫的境界講了,都從先天一炁來的。《參同契》告訴我們活子時一來,先天一炁來,會有那麼多的變化,變化的過程很多很多,講起來只有幾句。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