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2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以言乎兩弦之炁,則曰金水”,以每月陰曆的上半月下半月做代表。“以言乎甲庚之用,則曰金木。以言乎伏煉之功,則曰金火,顛倒取用不可窮詰”。道家書上代名辭太多了,說到金木叫做“庚甲之用”,道家有一派專修甲子、庚申,有一派還很怪,六十天當中,碰到甲子或者庚申,說是天人下降,村莊的人都不敢施肥,因為肥料是廁所中來的。這兩個天干是最重要的,其中有個妙用,我們現在沒有時間講了,講到陰陽五行那個學問再說。

  “究只是水火二物”,究竟只是一個水一個火。火是打坐熱能發動,密宗講拙火,就是三昧真火動起來,在顯教就是四加行得暖。水呢,就是灌頂甘露來了,佛經上就叫做“醍醐灌頂”。“後天水火,雖分二物”,這個叫後天的水火,雖然分成兩樣東西,“究只是先天一炁。坎離既已復為乾坤,即此便是九還七返,八歸六居,而化作先天一炁矣”,到了這個時候,返本還元了,總而言之講了半天,就是一念不生,歸到清淨,身心氣脈起了變化。這一步到了以後,下面再作討論,再說怎麼樣修。

  這一部《參同契》里,所有的方法,前前後後都透露完了,大家不要去另外找老師,這部書就是老師了,研究一萬遍十萬遍,你就通了。有許多秘訣,他有時只講一句,下面不說了,又在別個地方再講一句。你把它一對起來,全部口訣都懂了,再用心去研究。

  第七十五講

  大丹的基礎

  虛無不是虛空

  來自虛無的先天一炁

  混沌 昏沉 鴻濛

  先天真一之水來了該如何

  性與情合 身心一片

  大丹的基礎

  接下去是《參同契》的原文:“上善若水,清而無瑕。道之形象,真一難圖。變而分布,各自獨居。”這裡是引用老子的話“上善若水”,這句話包含體、用兩方面;包含做人的行為,也同時包含修道。所以說,經典的著作,一句簡單的話包含多方面。現在他引用的是道家做工夫這一面來說的,“上善若水”是絕點純清,沒一點瑕疵的。這就是道體的反映,不能說這就是道體,是我們後天生命中的這個道。原來的本體,談不到若水不若水,修道第一步工夫是做到“上善若水,清而無瑕”。道的形象就是“真一難圖”,“難圖”是很難把這個表達清楚。我們引用禪宗的一句話——“萬法歸一,一歸何處”,道家不談“一歸何處”,而是說“至真”,也就是至一。那麼這個道,所謂真一,就牽涉到天一生水,又有《易經》的數理在其中了。“變而分布”,一切都是由這個一變出來的。“各自獨居”,然後就分布開了。這個原文大致如此,不用我們的意見來解釋,還是採用朱雲陽祖師的意見。

  “此節,言先天一炁,為大丹之基也。”我們一般人修道都想要修到有個東西來,可是道體本來沒有東西,佛家叫它空,道家叫它清虛,是指道之體,宇宙萬有都屬於這個體的變化。這個觀念同佛家一樣,在佛家說來,一個人成佛要證得三身:法身、報身、化身。法身是體,不生不滅,不垢不淨;報身就是萬象,宇宙萬象各有一個報身,體是一個,變成了萬有以後各有一個報身,也就是色身;化身是法身變化出來的,有千百萬億化身的不同,成佛叫做應化身等等,很多的名稱,就是有一個實質的身體。道家改變了三身的名稱,成為“一炁化三清”,都是這個炁的作用,變化出來就化三清。三清就是太清、上清、玉清,這同法、報、化三身同一個道理。譬如說基督教,一切宗教,最後的哲學都有點相同,所謂上帝天父、自己、聖靈是三位一體,也是這個道理來的。

  至於我們後天這個生命,來來往往的是報身,要如何修道呢?必須要得到“先天一炁”。“先天一炁”是由道體上來,沒有什麼辦法形容,所以叫它“一炁”。無火之謂炁,下面四點是火;沒有“米”字這個“氣”,等於說虛空裡頭空氣,大氣層這個氣。“先天一炁”不是空氣的氣,不像風不像氣流,勉強來講,只能說它是個能,生命的能就是“先天一炁”。“先天一炁”到了才能夠結丹,大丹。

  虛無不是虛空

  練氣功的人,把呼吸之氣在身中練來練去。還有些修道的人,把呼吸之氣配合上“意”,轉到身上有了感覺跳動,認為氣發動了,那個並不是氣發動了,同先天之炁差遠了。結丹成道不是這個東西,而是要先天一炁才行。別的道書上說得很明白,“先天一炁從虛無中來”,結果有人練氣功拼命對著太陽,把虛無解釋成虛空,從虛空觀想一個氣進來,一個光進來。密宗這類很多,道家也在搞這一套。那麼從虛空中觀想一個氣進來與身心合一,是不是“先天一炁”呢?雖然不是,但是比練身體上的感覺好一點點。

  我們再清楚地講,不論佛家、道家乃至世界上各種修煉法門,都不出鍊氣的範圍。譬如說密宗的人念咒子出聲念,或者念佛的人也出聲念,可以念到一心不亂,也成功。但是老實講,這些方法都是在鍊氣,只是比煉後天呼吸之氣好一點,是專一的氣,還沒有到“先天一炁”。譬如說有些人守竅觀想,這是煉神;譬如說修戒、定、慧,規規矩矩修止觀,乃至修白骨觀,修各種觀,各種道家的工夫都是煉精。這些方法對不對呢?都不對,但是也都對,鍛鍊身體祛病延年是有些效果。其實連運動都有效果,打拳也好、跑步也好,都是在鍊氣,這都是有形的。但是結丹不是這個,不過同這些煉精、鍊氣、煉神的煉法,都有密切的關聯。偏向於任何一點都不對,能夠融會貫通起來都對。

  “先天一炁”從虛無中來,並不是從虛空中來,要注意啊!你心念越空得掉,身體的感覺、知覺越清淨越放得下,慢慢這個“先天一炁”自然發動。所以“先天一炁”從虛無中來,你要修通氣脈,轉變色身,並不是做什麼稀奇古怪工夫。所以“先天一炁”到了,“為大丹之基也”,就可以結丹了,這是了命的第一步。

  來自虛無的先天一炁

  “蓋道本虛無,始生一炁,只此一炁,鴻濛未分,便是先天真一之水,非後天有形之水也。”這裡解釋修道這個道,道體本來是虛無,佛家講空,本來空的,由真空而生出妙有。本來是寂然不動,就是《易經》上所講“寂然不動,感而遂通”,一感就動,這個“先天一炁”動了“始生一炁”。這個一炁的境象來的時候,有個專門名稱叫“鴻濛”,天地鴻濛。“鴻濛”兩個字很難解釋,跟混沌差不多,像春天二三月間那個細雨時候的境界。從前有人出個對聯“細雨濕衣看不見”,這個下聯很難對,結果有個青年人一下子就把它對起來了,“閒花落地聽無聲”,一朵花開久了掉下地來,聽不到聲音,把中國方塊字變成一個藝術的畫面。現在講“鴻濛”,等於說暮春三月,草長鶯飛,天氣溫暖,人的身體都懶洋洋的,腦筋都不大動,只想睡覺——春困。換句話說,濕度非常高,鴻濛境界人就是倦,是疲倦那個“倦”。疲是疲,倦是倦,不同的,現在年輕人不管這些了。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