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頁
再說什麼是精。“未生以前,純粹以精”,這個東西作為精神“萬劫不壞”,是不生不死。你看道家的老祖宗,老子講:“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老子形容“恍兮惚兮”,不是我們現在所講的昏頭昏腦,“恍”是心字旁邊發光,“惚”是心字裡頭流動,活潑得很,老子的“恍兮惚兮”是很光明、很活躍!這個境界裡頭是“真精”。
“其精甚真,其中有信”,信是什麼呀?就是有消息。“有信”是有一個象徵,做一步工夫,有一步的現象出來。你懂了這個,也就懂了老子,懂了清淨道,也懂了佛。這個是“萬劫不壞”的。我們這個精神,這個念頭,“只因有生以後,混沌一破,走入坤宮,是為坎中金精。乾家之性,轉而稱情”。嬰兒一生下來,還在混沌境界,到了嬰兒頭“頂”一封住不跳,就會講話了,先、後天分開了。混沌是先天後天在一體,一旦分開,就是混沌破,這是第一層混沌。
後世道家認為,男女到了性知識開了就叫做破了混沌,這個是後世的解說,也通。不過這種說法是有形的道家,屬於低一級道家的說法。正統的大道,混沌不是講這個了。當我們一出娘胎的時候,勉強可以說混沌還在,已經清醒了一半,等到混沌破了,這個先天之性走入坤宮,向下沉了。所以孩子們玩兩個腿,生命從下面生長,尤其男孩子睡夠了,精神夠,就是老子講的“朘作”,小孩子自然陽舉了。這時小孩沒有慾念,是生命的本能。女孩子的現象在內,不是朘作,是有一種不安,那個現象就是她真陽發動,可都沒有慾念,此謂“坎中金精”。所以,後天坎卦金的精神變出來性荷爾蒙,精蟲卵髒是第三重的投影了。
那麼“乾家之性”,原始以來這個先天一炁乾卦的,本來光明清淨的人性,剛才講“歷歷孤明,光吞萬象”那個乾家之性,“轉而稱情”,已經把性轉變成情了,本身裡頭起變化。所以我們後天,都是用的妄情,佛家叫妄想,道家或者中國的儒家稱為妄情,虛妄不實。我們自己被自己騙了,被後天的感情作用騙了。譬如說夫妻吵架,都是妄情,這個情是古怪的東西,害死人的東西,有情就有累。但是欲界的生命,一個“情”字維持住那麼多人,尤其中國現在已經有十二三億人口了,那就是一個“情”字變出來的。好的是它,壞的也是它。了情返而為性,如果這十二三億就變成了百千萬億化身佛,那就不得了啦!
“乾之一陽,既變為坎,其中,換入坤之一陰,是為離中木液”,先天本性到了後天,生命向下走了變成坎卦,這個東西是坤卦先天本性。我們剛才講過,嬰兒這個頭頂與宇宙是通的,等於莊子講與天地精祌相往來,到了這個頭頂一封住時,咚!到下面了,換入坤中一陰,是離中的木液。這個精神轉到肝臟,生血生氣,到了後天的生命。
“坤家之情”,坤屬陰,後天五陰蓋住了,這個妄想的思想作用“轉而稱性”。我們普通學術研究人性,都是講的後天的作用,講先天本性的學問太高了。以我的經驗,形而上講本性,儒家也好,道家也好,西方的宗教也好,哲學也好,都沒有辦法跳過如來的手心,應該是佛學第一。但是講做工夫,由凡夫一步一步超凡人聖的工夫細節,釋迦牟尼佛要讓一讓了,以我的看法是道家第一。尤其生理的、物理的細密工夫,正統道家都切實告訴你了,你跳不出這個範圍。這是佛家所沒有的,不管你密宗怎麼講法,還是不及道家。如果要站在學術公正的立場,講人倫之道,治國齊家平天下,這兩家都比不過儒家及諸子百家。
所以我們這個文化有三位老師,我常常告訴你們青年人三句話,“敦儒家的品性,參佛家的理性,修道家的工夫”。形而上的理沒有辦法超過如來的手心;“修道家的工夫”,不是轉河車這一套!正統道家的老莊之道、神仙丹道和《易經》,是道法自然之道。儒、釋、道這三位都是我們的老師,了不起的!如果到外國去我們還要請耶穌老師幫忙,到中東去就要找穆罕默德,這樣一來我變成五貫道啦!紅卍字會五教一家。這是順便講起,告訴你們年輕人,我們研究人性就要知道,人性都是後天的,因為“坤家之情,轉而稱性”。
第五十九講
人好靜 情好動
性 欲 情
道家的解脫
順為凡 逆為仙
寂然不動 感而遂通
人好靜 情好動
現在這一章還在講還丹,就是我們一般所講的“九轉還丹”。丹是道家的代名辭,就是長生不老之藥。嚴重地講,所謂丹是修命,這個命就是指現在這個生命之命。所謂修命還丹以後,還沒有完,還要再加緊修的。
再看註解的文字,“蓋木主寧靜,字之曰性,所謂人生而靜,天之性也。”這個金木,道家有些書上稱為金公某某,金是以男性代表,木是以女性代表。金在身體內是肺是氣,木是肝主血,這是有形的氣血兩種,氣血是第三重的投影。這裡講的與我們活著的氣血有沒有關係?也有關係,因為氣血是精神所生的東西。木代表萬物發生,生命力很強。木的性主寧靜,本來是安靜的,道家給它的名字叫做性,但是這個不是佛學講明心見性的性。
如果我們加以嚴格的規範,佛家所講的性也分好幾個層次,見性是徹底的。這裡所講的性是中國文化《禮記》所提出來的“性情”那個性,屬於後天的。道書儘管說是先天,如果我們拿學術哲學分類,它仍是屬於後天。這些學術性的分類我想不必多討論,大家並不需要,只是要知道這個木是代表寧靜的。
“人生而靜”,靜態就叫做天性。其實不止人的生命,由觀察得知,雖不是自然科學,但是萬物都在靜態中發生。雖然生命本身是動的,但是外形都是靜的。一顆種子在地下,要很寧靜的狀態才可發芽,土壤在動亂中什麼都不能生長。實際上以哲學科學的道理,生命本身成長就是個動態,可是我們觀察外表的現象,講它是靜的,這在學術分野上我們要清楚。這裡講人的生命,天生而靜,好靜是“天之性也”。所以我們人很懶,好吃懶做,乃至一切不努力,最好張開嘴巴飯就從天上掉下來,心裡一想口袋裡就裝滿鈔票了。因為人性本來好靜、懶。
“金主流動”,金性是代表主體,愛流動跑動,“名之曰情”,這是中國文化性情兩字。“所謂感於物而動,性之欲也”,這個情哪裡來呢?情的體就是性。以道家分類,情是用,說是外感交感的作用,使這個情動了,動情了。所以這個情就是人類本性的欲望,是它的作用。狹義的性慾,只指男女關係的欲望,這裡說的性跟欲是廣義的,對一切欲望的要求就是性的欲望。中國文化把生命分為性與情,我們講到儒家《中庸》的思想,宋明理學家就拿喜、怒、哀、樂這四種現象來講心的作用,我是特別地反對。宋明理學家搞錯了,喜怒哀樂是情緒,不是心的思想,發動喜怒哀樂後面的那個作用是心是思想,如果把喜怒哀樂籠統歸到心,這是宋明理學對自己的文化沒有搞清楚!理學影響中國文化八百多年,使民族的文化變成一個死的文化。宋明理學家,我敬佩他們的人格,可是他們的學理該打耳光,你們去注意研究宋明理學就知道了。
“其精甚真,其中有信”,信是什麼呀?就是有消息。“有信”是有一個象徵,做一步工夫,有一步的現象出來。你懂了這個,也就懂了老子,懂了清淨道,也懂了佛。這個是“萬劫不壞”的。我們這個精神,這個念頭,“只因有生以後,混沌一破,走入坤宮,是為坎中金精。乾家之性,轉而稱情”。嬰兒一生下來,還在混沌境界,到了嬰兒頭“頂”一封住不跳,就會講話了,先、後天分開了。混沌是先天後天在一體,一旦分開,就是混沌破,這是第一層混沌。
後世道家認為,男女到了性知識開了就叫做破了混沌,這個是後世的解說,也通。不過這種說法是有形的道家,屬於低一級道家的說法。正統的大道,混沌不是講這個了。當我們一出娘胎的時候,勉強可以說混沌還在,已經清醒了一半,等到混沌破了,這個先天之性走入坤宮,向下沉了。所以孩子們玩兩個腿,生命從下面生長,尤其男孩子睡夠了,精神夠,就是老子講的“朘作”,小孩子自然陽舉了。這時小孩沒有慾念,是生命的本能。女孩子的現象在內,不是朘作,是有一種不安,那個現象就是她真陽發動,可都沒有慾念,此謂“坎中金精”。所以,後天坎卦金的精神變出來性荷爾蒙,精蟲卵髒是第三重的投影了。
那麼“乾家之性”,原始以來這個先天一炁乾卦的,本來光明清淨的人性,剛才講“歷歷孤明,光吞萬象”那個乾家之性,“轉而稱情”,已經把性轉變成情了,本身裡頭起變化。所以我們後天,都是用的妄情,佛家叫妄想,道家或者中國的儒家稱為妄情,虛妄不實。我們自己被自己騙了,被後天的感情作用騙了。譬如說夫妻吵架,都是妄情,這個情是古怪的東西,害死人的東西,有情就有累。但是欲界的生命,一個“情”字維持住那麼多人,尤其中國現在已經有十二三億人口了,那就是一個“情”字變出來的。好的是它,壞的也是它。了情返而為性,如果這十二三億就變成了百千萬億化身佛,那就不得了啦!
“乾之一陽,既變為坎,其中,換入坤之一陰,是為離中木液”,先天本性到了後天,生命向下走了變成坎卦,這個東西是坤卦先天本性。我們剛才講過,嬰兒這個頭頂與宇宙是通的,等於莊子講與天地精祌相往來,到了這個頭頂一封住時,咚!到下面了,換入坤中一陰,是離中的木液。這個精神轉到肝臟,生血生氣,到了後天的生命。
“坤家之情”,坤屬陰,後天五陰蓋住了,這個妄想的思想作用“轉而稱性”。我們普通學術研究人性,都是講的後天的作用,講先天本性的學問太高了。以我的經驗,形而上講本性,儒家也好,道家也好,西方的宗教也好,哲學也好,都沒有辦法跳過如來的手心,應該是佛學第一。但是講做工夫,由凡夫一步一步超凡人聖的工夫細節,釋迦牟尼佛要讓一讓了,以我的看法是道家第一。尤其生理的、物理的細密工夫,正統道家都切實告訴你了,你跳不出這個範圍。這是佛家所沒有的,不管你密宗怎麼講法,還是不及道家。如果要站在學術公正的立場,講人倫之道,治國齊家平天下,這兩家都比不過儒家及諸子百家。
所以我們這個文化有三位老師,我常常告訴你們青年人三句話,“敦儒家的品性,參佛家的理性,修道家的工夫”。形而上的理沒有辦法超過如來的手心;“修道家的工夫”,不是轉河車這一套!正統道家的老莊之道、神仙丹道和《易經》,是道法自然之道。儒、釋、道這三位都是我們的老師,了不起的!如果到外國去我們還要請耶穌老師幫忙,到中東去就要找穆罕默德,這樣一來我變成五貫道啦!紅卍字會五教一家。這是順便講起,告訴你們年輕人,我們研究人性就要知道,人性都是後天的,因為“坤家之情,轉而稱性”。
第五十九講
人好靜 情好動
性 欲 情
道家的解脫
順為凡 逆為仙
寂然不動 感而遂通
人好靜 情好動
現在這一章還在講還丹,就是我們一般所講的“九轉還丹”。丹是道家的代名辭,就是長生不老之藥。嚴重地講,所謂丹是修命,這個命就是指現在這個生命之命。所謂修命還丹以後,還沒有完,還要再加緊修的。
再看註解的文字,“蓋木主寧靜,字之曰性,所謂人生而靜,天之性也。”這個金木,道家有些書上稱為金公某某,金是以男性代表,木是以女性代表。金在身體內是肺是氣,木是肝主血,這是有形的氣血兩種,氣血是第三重的投影。這裡講的與我們活著的氣血有沒有關係?也有關係,因為氣血是精神所生的東西。木代表萬物發生,生命力很強。木的性主寧靜,本來是安靜的,道家給它的名字叫做性,但是這個不是佛學講明心見性的性。
如果我們加以嚴格的規範,佛家所講的性也分好幾個層次,見性是徹底的。這裡所講的性是中國文化《禮記》所提出來的“性情”那個性,屬於後天的。道書儘管說是先天,如果我們拿學術哲學分類,它仍是屬於後天。這些學術性的分類我想不必多討論,大家並不需要,只是要知道這個木是代表寧靜的。
“人生而靜”,靜態就叫做天性。其實不止人的生命,由觀察得知,雖不是自然科學,但是萬物都在靜態中發生。雖然生命本身是動的,但是外形都是靜的。一顆種子在地下,要很寧靜的狀態才可發芽,土壤在動亂中什麼都不能生長。實際上以哲學科學的道理,生命本身成長就是個動態,可是我們觀察外表的現象,講它是靜的,這在學術分野上我們要清楚。這裡講人的生命,天生而靜,好靜是“天之性也”。所以我們人很懶,好吃懶做,乃至一切不努力,最好張開嘴巴飯就從天上掉下來,心裡一想口袋裡就裝滿鈔票了。因為人性本來好靜、懶。
“金主流動”,金性是代表主體,愛流動跑動,“名之曰情”,這是中國文化性情兩字。“所謂感於物而動,性之欲也”,這個情哪裡來呢?情的體就是性。以道家分類,情是用,說是外感交感的作用,使這個情動了,動情了。所以這個情就是人類本性的欲望,是它的作用。狹義的性慾,只指男女關係的欲望,這裡說的性跟欲是廣義的,對一切欲望的要求就是性的欲望。中國文化把生命分為性與情,我們講到儒家《中庸》的思想,宋明理學家就拿喜、怒、哀、樂這四種現象來講心的作用,我是特別地反對。宋明理學家搞錯了,喜怒哀樂是情緒,不是心的思想,發動喜怒哀樂後面的那個作用是心是思想,如果把喜怒哀樂籠統歸到心,這是宋明理學對自己的文化沒有搞清楚!理學影響中國文化八百多年,使民族的文化變成一個死的文化。宋明理學家,我敬佩他們的人格,可是他們的學理該打耳光,你們去注意研究宋明理學就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