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頁
自身陰陽要調好
修道也是一樣,你看普通人精神一旺,慾念跟著來了,即使沒有慾念,也漏掉了。所以萬人修沒有一個人成就的,在這第一關就過不去。這第一關縱然給你守住了,這一步一步的工夫,又來了一陽來復,每一關你都過不去。陽氣一來的時候就想陰了,異性相吸,自然的道理。本身的陰陽怎麼配合是你的本事,這是智慧功德,否則你就過不去。那麼你說,我絕對守戒律,又有問題來了,因為“孤陽不生,孤陰不長”。那你說八九十歲還去結婚配對嗎?不是這個,是你本身的陰陽調配,不曉得調配就沒有用,那也是孤陽不生,孤陰不長,這個道理非常難了解!
“一陽初動,是為天根”,道書只講一陽,後面都沒有講,所以一般人看書時只抓住一陽初動,活子時,接下去子丑寅卯一步一步要跟上來的啊。陽有六個,陰也有六個,陰極了陽生,要第二節再上。拿地支來講,子丑寅卯辰巳是六節,到午時一陰來了。午時以下六節是下半天,所以陽有六爻,陰有六爻。身體也是這樣。就拿背脊骨來說,由下面發動,差不多到了胸這裡,你們有些打坐做工夫,慢慢腰酸背痛,那不過是第二陽要動以前,因為你這一部分有病,還沒有衝過關,所以有腰酸背痛的現象,不是打坐出了毛病。要到“直至六陽純乎乾”,陽氣充滿到頂了,“動極而復靜矣”,動極就又靜了,陽是動是放射,陰是吸收是歸納。
陰陽多變化
“午時從泥丸退火”,到了靜態來又下降了,“應姤卦”,姤卦有一陰,天風姤,外卦還是乾卦,乾為天;下卦是巽卦,巽為風。上面五爻是陽的,只有下面一爻陰動,這五陽裡頭一陰多可貴!等於復卦五陰裡頭一陽。我常常講你們不懂《易經》,什麼叫陰陽?那個復卦是五女一男一起在孤島上,孤零零的,永遠不曉得回不回得去,這一個男人,五個女人都搶,不曉得多寶貴,那是復卦。姤卦恰恰相反,五個男人在孤島上,只有一個女人,這五男都在追,物以稀為貴。所以學《易經》要懂得“陽卦多陰,陰卦多陽”,這些道理都是哲學,道理很深。從泥丸宮又下降“應姤卦”,這個“姤”字宋朝人改的,原來就是交媾的“媾”,男女之媾。唐朝以前規規矩矩用“媾”字,宋朝這些理學家很討厭,專門掛假面具,認為這個字不大好看,就把它改成“姤”了。
“一陰初靜,是為月窟”,這個“月窟”實際上是倒轉來,上面空了,下面充實。天根是下面空了,陽氣向上走,兩個顛倒。宋朝有一個有名的邵康節,他講修道的詩:“天根月窟閒來往,三十六宮都是春。”到這個境界時,天根、月窟就是這裡所說的,講天根正是月窟,講月窟正是天根,說陰的正是陽在裡頭,講陽的正是陰的在裡頭。所以天根從下到上,月窟反而從上到下。“天根月窟閒來往”,上下都打通了,“三十六宮都是春”。
“直至六陰純乎坤,靜極而復動矣”,所以,到了靜極純陰的境界時,靜極又陽生了。“故曰,周旋十二節”,“周旋”就是轉圓圈,輪迴,旋轉。“十二節”是十二個節,一年是二十四節氣,六陰六陽,一天十二個時辰。“節盡更須親”,他一節一節完了,一個階段到一個階段,修道由一個程序到一個境界,每個境界都不同,所以我講這是科學的,一步有一步的工夫。“此乾坤大交的法象也”,這是講乾坤大交的境界。
第五十三講
順其自然的鍛鍊
身心徹底轉變
道來時的現象
脫胎換骨之後
順其自然的鍛鍊
我們今天繼續講還丹的法象,法象就是說那個情形,當修持用功到達還丹的境界時,是一種什麼現象。
“動靜相生,循環不息,煉之又煉,日逐抽鉛添汞。久之鉛盡汞干,陰消陽長,方得變種性為真性,化識神為元神。”上次講到這個乾坤大交,從頂上下來,並不是說到達這一步是到家了。有些學佛學密宗的,感覺頂上放光,乃至頂門開了,認為這樣到家了,那還差得很遠!那不過是乾坤交感的開始,還要變化。這個變化用“動靜相生,循環不息”八個字形容。有時候身心乃至經脈骨節,每一個細胞都有震動;有時候靜下來,感覺身心非常寧靜,如此一往一來的循環,並不是伍柳派所講的從背脊到前面這樣轉來轉去叫循環,那是最粗淺的感受。到乾坤大交時感受到“動靜相生”,這個循環是一升一降,有時候是靜態,有時候動態。那要經過多少時間呢?不一定了。所以它的原文是“煉之又煉”,是怎麼鍛鍊呢?就是說這個現象要聽其自然。
諸位假定將來到達這個境界,記住老子的一句話,“道法自然”,不要做它的主,讓它自然。拿佛家在《金剛經》上說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也就是不執著不要管它。可是怎麼樣不管它呢?是要看住它不理它;等於皇帝坐在那裡不動,滿朝的文武百官跪拜舉動他都知道而不動。以禪宗講法,有時候要像主中之主,有些境象是賓中之賓,賓主是有分的。
這些境象還算是外來,不要認為了不起,其中的變化還很多,因此“煉之又煉,日逐抽鉛添汞”。汞是水銀,流動不拘的,“抽鉛”就是把實質的東西空掉。什麼是實質?感覺這裡有一塊,那裡有個境界,這些身心上的,要儘量空掉。“添汞”就是流動性,心靈的寧靜增一些,這一念知覺的作用,自己做主的,稍微加重些,但仍在靜定中。到達這個時候,不要睡眠了,那不是失眠,而是晝夜長明,白天夜裡都清醒的,可是沒有雜念沒有妄想。也不是完全沒有睡眠,而是不像普通人固定睡眠多少鐘頭。也許過了好幾天又想睡了,一睡也許睡很久也許睡很短;睡眠時一點夢境都沒有,非常寧靜地就睡了。
到這個境界還是初步啊!等到“鉛盡汞干”,身體內部氣機的變化,這些感受沒有了,整個身體空靈。“汞干”,妄念雜想也沒有了,這個時候“陰消陽長”,身心的陰境界沒有了。所謂陰要參考佛學的五陰,上次提到過,就是色受想行識。“色”包括了身體四大,“受想行識”是感覺狀態思想等等。這時“陰消陽長”,完全達到禪宗的真正清淨無念,不是我們生理上偶然感受的清淨無念,真正清淨無念是沒有身體的感受,也沒有心念的感受,整個身心是圓融一體。
身心徹底轉變
“方得變種性為真性”,什麼是“種性”呢?他引用了佛學的名稱,譬如菸灰缸是玻璃做的,有玻璃的性,毛巾是棉紗做的,有棉紗的性。人也是各人個性不同,這個不同的個性叫做種性,是前世帶來的種性。明心見性是把種性完全淨化了,然後才到達真性的境界。真性就是本來的清淨自性,所以說“化識神為元神”。“識神”兩個字從佛學變過來的,“元神”是道家名詞。佛學的唯識學把心性分成八個識,所謂思想是第六意識,所以你想把後天的思想空了完全清淨,做不到,必須要到達“鉛盡汞干”這一步,“方得變種性為真性”,經過變化才能把後天的“識神”變成先天的“元神”。
修道也是一樣,你看普通人精神一旺,慾念跟著來了,即使沒有慾念,也漏掉了。所以萬人修沒有一個人成就的,在這第一關就過不去。這第一關縱然給你守住了,這一步一步的工夫,又來了一陽來復,每一關你都過不去。陽氣一來的時候就想陰了,異性相吸,自然的道理。本身的陰陽怎麼配合是你的本事,這是智慧功德,否則你就過不去。那麼你說,我絕對守戒律,又有問題來了,因為“孤陽不生,孤陰不長”。那你說八九十歲還去結婚配對嗎?不是這個,是你本身的陰陽調配,不曉得調配就沒有用,那也是孤陽不生,孤陰不長,這個道理非常難了解!
“一陽初動,是為天根”,道書只講一陽,後面都沒有講,所以一般人看書時只抓住一陽初動,活子時,接下去子丑寅卯一步一步要跟上來的啊。陽有六個,陰也有六個,陰極了陽生,要第二節再上。拿地支來講,子丑寅卯辰巳是六節,到午時一陰來了。午時以下六節是下半天,所以陽有六爻,陰有六爻。身體也是這樣。就拿背脊骨來說,由下面發動,差不多到了胸這裡,你們有些打坐做工夫,慢慢腰酸背痛,那不過是第二陽要動以前,因為你這一部分有病,還沒有衝過關,所以有腰酸背痛的現象,不是打坐出了毛病。要到“直至六陽純乎乾”,陽氣充滿到頂了,“動極而復靜矣”,動極就又靜了,陽是動是放射,陰是吸收是歸納。
陰陽多變化
“午時從泥丸退火”,到了靜態來又下降了,“應姤卦”,姤卦有一陰,天風姤,外卦還是乾卦,乾為天;下卦是巽卦,巽為風。上面五爻是陽的,只有下面一爻陰動,這五陽裡頭一陰多可貴!等於復卦五陰裡頭一陽。我常常講你們不懂《易經》,什麼叫陰陽?那個復卦是五女一男一起在孤島上,孤零零的,永遠不曉得回不回得去,這一個男人,五個女人都搶,不曉得多寶貴,那是復卦。姤卦恰恰相反,五個男人在孤島上,只有一個女人,這五男都在追,物以稀為貴。所以學《易經》要懂得“陽卦多陰,陰卦多陽”,這些道理都是哲學,道理很深。從泥丸宮又下降“應姤卦”,這個“姤”字宋朝人改的,原來就是交媾的“媾”,男女之媾。唐朝以前規規矩矩用“媾”字,宋朝這些理學家很討厭,專門掛假面具,認為這個字不大好看,就把它改成“姤”了。
“一陰初靜,是為月窟”,這個“月窟”實際上是倒轉來,上面空了,下面充實。天根是下面空了,陽氣向上走,兩個顛倒。宋朝有一個有名的邵康節,他講修道的詩:“天根月窟閒來往,三十六宮都是春。”到這個境界時,天根、月窟就是這裡所說的,講天根正是月窟,講月窟正是天根,說陰的正是陽在裡頭,講陽的正是陰的在裡頭。所以天根從下到上,月窟反而從上到下。“天根月窟閒來往”,上下都打通了,“三十六宮都是春”。
“直至六陰純乎坤,靜極而復動矣”,所以,到了靜極純陰的境界時,靜極又陽生了。“故曰,周旋十二節”,“周旋”就是轉圓圈,輪迴,旋轉。“十二節”是十二個節,一年是二十四節氣,六陰六陽,一天十二個時辰。“節盡更須親”,他一節一節完了,一個階段到一個階段,修道由一個程序到一個境界,每個境界都不同,所以我講這是科學的,一步有一步的工夫。“此乾坤大交的法象也”,這是講乾坤大交的境界。
第五十三講
順其自然的鍛鍊
身心徹底轉變
道來時的現象
脫胎換骨之後
順其自然的鍛鍊
我們今天繼續講還丹的法象,法象就是說那個情形,當修持用功到達還丹的境界時,是一種什麼現象。
“動靜相生,循環不息,煉之又煉,日逐抽鉛添汞。久之鉛盡汞干,陰消陽長,方得變種性為真性,化識神為元神。”上次講到這個乾坤大交,從頂上下來,並不是說到達這一步是到家了。有些學佛學密宗的,感覺頂上放光,乃至頂門開了,認為這樣到家了,那還差得很遠!那不過是乾坤交感的開始,還要變化。這個變化用“動靜相生,循環不息”八個字形容。有時候身心乃至經脈骨節,每一個細胞都有震動;有時候靜下來,感覺身心非常寧靜,如此一往一來的循環,並不是伍柳派所講的從背脊到前面這樣轉來轉去叫循環,那是最粗淺的感受。到乾坤大交時感受到“動靜相生”,這個循環是一升一降,有時候是靜態,有時候動態。那要經過多少時間呢?不一定了。所以它的原文是“煉之又煉”,是怎麼鍛鍊呢?就是說這個現象要聽其自然。
諸位假定將來到達這個境界,記住老子的一句話,“道法自然”,不要做它的主,讓它自然。拿佛家在《金剛經》上說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也就是不執著不要管它。可是怎麼樣不管它呢?是要看住它不理它;等於皇帝坐在那裡不動,滿朝的文武百官跪拜舉動他都知道而不動。以禪宗講法,有時候要像主中之主,有些境象是賓中之賓,賓主是有分的。
這些境象還算是外來,不要認為了不起,其中的變化還很多,因此“煉之又煉,日逐抽鉛添汞”。汞是水銀,流動不拘的,“抽鉛”就是把實質的東西空掉。什麼是實質?感覺這裡有一塊,那裡有個境界,這些身心上的,要儘量空掉。“添汞”就是流動性,心靈的寧靜增一些,這一念知覺的作用,自己做主的,稍微加重些,但仍在靜定中。到達這個時候,不要睡眠了,那不是失眠,而是晝夜長明,白天夜裡都清醒的,可是沒有雜念沒有妄想。也不是完全沒有睡眠,而是不像普通人固定睡眠多少鐘頭。也許過了好幾天又想睡了,一睡也許睡很久也許睡很短;睡眠時一點夢境都沒有,非常寧靜地就睡了。
到這個境界還是初步啊!等到“鉛盡汞干”,身體內部氣機的變化,這些感受沒有了,整個身體空靈。“汞干”,妄念雜想也沒有了,這個時候“陰消陽長”,身心的陰境界沒有了。所謂陰要參考佛學的五陰,上次提到過,就是色受想行識。“色”包括了身體四大,“受想行識”是感覺狀態思想等等。這時“陰消陽長”,完全達到禪宗的真正清淨無念,不是我們生理上偶然感受的清淨無念,真正清淨無念是沒有身體的感受,也沒有心念的感受,整個身心是圓融一體。
身心徹底轉變
“方得變種性為真性”,什麼是“種性”呢?他引用了佛學的名稱,譬如菸灰缸是玻璃做的,有玻璃的性,毛巾是棉紗做的,有棉紗的性。人也是各人個性不同,這個不同的個性叫做種性,是前世帶來的種性。明心見性是把種性完全淨化了,然後才到達真性的境界。真性就是本來的清淨自性,所以說“化識神為元神”。“識神”兩個字從佛學變過來的,“元神”是道家名詞。佛學的唯識學把心性分成八個識,所謂思想是第六意識,所以你想把後天的思想空了完全清淨,做不到,必須要到達“鉛盡汞干”這一步,“方得變種性為真性”,經過變化才能把後天的“識神”變成先天的“元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