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8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乾坤交 大還丹

  現在回到《參同契》的原文,“搗冶併合之,持入赤色門。固塞其際會,務令致完堅。炎火張於下,龍虎聲正勤。始文使可修,終竟武乃成。候視加謹密,審察調寒溫。周旋十二節,節盡更須親。氣索命將絕,體死亡魂魄。色轉更為紫,赫然稱還丹。粉提以一丸,刀圭最為神。”這段原文我們假使拿白話做批註發揮,又是一套了。我覺得古人講得很好,不需要畫蛇添足。像宋代的朱夫子朱熹,研究這個就想批註,一輩子痛苦,因為沒有搞通,只好化名來寫批註。這是要真正做工夫才能達到的,不是空洞理論。這一節原文我們念過了,下面是朱雲陽真人的解釋,每一句都有發揮。

  “此節言乾坤交媾,還丹之法象也。”注意啊,上一節是“坎離交媾”,是大藥將發生的一個現象。坎離兩卦,代表了日月,坎卦為月,離卦為日。離卦從哪裡來呢?從乾卦來,乾為天;坎卦從坤卦來,坤為地。天地不是有形的天地,是抽象的天地。乾卦是純陽,乾卦的中爻變成陰爻就是離卦,陽中之陰,所以離卦代表太陽。這太陽中間,拿《易經》的現象上來講,它有黑點,為陽中之陰。坤卦是純陰的代表,中爻一變就變成了坎卦。坎為月亮,月亮本身不能發光,要吸收了太陽的光明才發光。我們今天人類社會在地球上,所看到的天地宇宙的光明,是靠日月運行而來的。太陽月亮本身哪裡來呢?是宇宙自然有個法則來的,這就叫做天地,卦的現象叫做乾坤。現在他拿這一個法則說明人體就是個小宇宙、小天地。所以,開始結丹的現象叫“坎離相交”,進一步超越這個坎離的境界,就是“大還丹”,也叫“乾坤交媾”,這比“坎離交媾”更進一步了。

  “坎離既交會於黃房,摶煉兩物,併合為一,養在坤爐之中”,前面剛才講到坎離相交,神進到裡頭,念也不動了,那真是一念不生全體現,禪宗有個悟道的偈子就有這兩句話:“一念不生全體現,六根才動被雲遮。”六根就是眼耳鼻舌身意,要怎樣才使他能夠不動呢?非要氣住脈停不可!氣住脈停就是命功,“一念不生全體現”就是性功。拿道家的立場說這兩個,結合攏來就是“坎離交會於黃房”。黃房在中宮,在人體來講正好在脾胃這個部位,心窩以下肚臍以上。這個中間中心點的部位,神氣自然凝結了,中宮充滿了。大家自己摸摸看,這個部分凹進去,即使你是一個胖子,這裡還是能摸到的。如果這一段凹的,就是沒有打通。真到了這個時候,打通於“黃房”,還要定下去,還要凝靜下去。“摶煉兩物”,“摶”,好像揉麵粉搓湯圓一樣,自己在身體的內部揉這兩樣東西,在混合,等於畫太極圖一陰一陽的旋轉。“摶煉”這樣旋轉,要經過多久?經過多少境界?經過多少層次呢?每人不同,就看個人的機緣、個人的身體、個人的功德成就。在內部“摶煉兩物,併合為一”,所謂神氣凝結了,無中生有,沒有實質的東西,但是卻有那個作用。凝合在一起了,然後“養在坤爐之中”。

  呂純陽的詩:“一日清閒自在仙,六神和合報平安。丹田有寶休尋道,對境無心莫問禪。”就是到達了這個境界。“一日清閒自在仙”,哪裡去找神仙呢?人能夠做到有一天清閒自在就是神仙了。“六神和合報平安”,眼耳鼻舌身意要能和合,心境都在平安境界中。所以“丹田有寶休尋道”,不要另外去找一個道了。“對境無心莫問禪”,心念也空了。“養在坤爐之中”等於呂純陽祖師這個詩的境界。這一段很重要的!世界上打坐用工夫真正能夠到達這樣的,幾乎沒有。

  不死之藥

  “時節一到,大藥便產,所謂水鄉鉛,只一味是也。”這個時候,一定多久呢?每人都不一定,所謂本身生命產生大藥,這個是長生不死之藥,不是長生不老之藥。根據道家的《黃庭經》,這不是外藥,是自己本身有的“內藥”,叫做“內丹”。道家所謂“上藥三品,神與氣精”,精、氣、神真正地結合了,這是長生不死之藥。我們為什麼會死,因為精是精,氣是氣,神是神,三樣分開不能凝結。凝結攏來,佛學叫“定”,道家不叫“定”叫“凝”。實際上講“定”是講原則,“凝”是講那個現象,兩個字各有它的妙用,“凝”比較好。

  這個大藥也是本身來的,精、氣、神在這個時候凝結住了,已經在我們這個身體鍋爐中醞釀很久了。所以道家比喻像女人懷胎十月,這個“定”等於懷胎的現象,快要生產了。所謂“水鄉鉛”,“水鄉”又是代語了,所以看丹經道書很麻煩,壬癸水,屬於北方坎卦;“鉛”也是代語,本來水銀的性質很流動,有了鉛水銀就固定不動了。就是說我們的思想雜亂,妄想多,停不掉,一旦精氣、元氣凝住了,你要想亂想也想不起來了。你說那不就什麼都不知道了嗎?實際上什麼都知道!但是沒有雜念妄想。

  張紫陽真人說,“煩惱無由更上心”,你想要想一件痛苦的事,或又生氣又煩惱的事,都想不起來了。有人打你幾個耳光,吐口水在你臉上,你想自己應該生氣,可是沒有氣了,這個時候就是這樣。所謂“水鄉鉛,只一味是也”,只有這一樣東西沒有第二樣,這個就是“藥”。

  這個“藥”是怎麼來的呢?所有丹經道書你去研究完了,只告訴你這個時候會有藥來。實際上也用不著講穿,講穿了也沒有用,到那時自然會知道,是一個東西來了。剛才已經跟大家講了,我沒有道,我是說書的,這不是謙虛,我若有了這個藥,已經跑掉了,何必在這裡賣嘴巴呢?我是根據學理告訴大家,這個時候只有你自己會知道這個東西來了,這個就是真的到達結丹。

  所以你不要去追問,追問也沒有用!你打坐連普通的定境都做不到,你懂這個又有什麼用呢?拿去吹牛,然後裝成自己是一個老師的樣子,到處去教人,傳一個打坐,傳一個口訣,那是在造業啊!不可以這樣做!所以你要注意,這裡是個大關鍵,丹經道書不是故意保留的。丹經道書難讀,等於讀司馬遷的《史記》一樣,把全部《史記》都融會貫通,你才會懂某個問題在某一篇、某一句已經有了,都已答覆了。丹經道書的情形也是這樣,他說這個長生不死之大藥,就是金丹了。

  采丹藥的方法

  “大藥既產,即忙採取。當以真意為媒,迴風混合,徐徐從坤爐,升入乾鼎,方得凝而成丹。”這個都講得很明白。注意啊,你們講氣脈通,中脈打通,通了又怎樣?不過像打通一個山路,通了好走路。氣脈通了就是這個意思,不過通了以後還有很多修持。“大藥既產”,這個東西來了,“即忙採取”,趕快要把握,錯過就跑掉了,離開了身體生命,又散之於虛空。如果先動手先用念頭去把握,則變成妄想,沒有用,要出毛病,會走火入魔,因為用思想硬去想出來是不對的。如何後來把握它呢?它已經升華飛掉了,所以這個重點太難了。“即忙採取”是要像采落果一樣,剛好落地就拿到;剛好一個球拋過來就接到了,這是最難的。這種工夫像伍柳派講“水源清濁”一樣,等於夜裡睡醒男人陽舉或像女人兩乳發脹,就要趕快起來打坐!如果慢一下,在床上多賴一下、昏一下,晚一步起來,那就沒有用啦!剛醒有那個現象時,趕快起來,一凝定就對了。一次一次,身體越來越好,這是“即忙採取”。我剛才說是比喻,你不要說自己每天都有“大藥”,你那個是“小藥”,不算數。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