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這段中間一句要注意:色等實空之真如甚深。諸道之法性難測度,諸行相之法性無量。

  色法就是地水火風,包括物理世界的一切。物理世界本來是空的,但它是即空即有。所以色等實空之真如本體,與心物一元這個本體的道理,是非常深的。你證到空性,悟了道,不一定能夠轉這個“物”啊!所以心能轉物,談起來容易,功夫真正證到,是很難的。所謂諸道之法性難測度,是說一切法的自性本體,是不可思議的,無法用思想來揣度的。

  諸行相之法性無量,注意,一切菩薩行,心裡頭所起的慈悲喜舍的行相法性無量無邊,有各種法門。孔孟之道也是如此,都是叫你對人起恭敬心,所以對於任何人不要輕易下斷語。很多高深的菩薩化身,他有“秘密行”,外表看起來是這樣,他內心不是這樣,你搞不清楚,隨便下斷語,早就犯下口過,那個口過犯得很重啊!有時候招來地獄果報,你不要以為自己看清楚了,看清楚,談何容易!任何一點小過都是有因果的。

  通達此五之加行是就加行自體而分。

  通達上面這五種加行,還是依加行做功夫本體來分別的。

  又資糧道鈍根菩薩智,於真空性多起驚恐。

  有些人天天想打坐求空,功夫到了,真的空境界來時,反而害怕了,這就是鈍根菩薩,也是因位上的菩薩,還沒有證到果位。我們沒有真正修行經驗的人不知道,有人用功真正達到空的境界,真會害怕。武俠小說中所謂的走火入魔,就是鈍根菩薩。

  由是初業菩薩之加行故,須大劬勞,要經長時乃能成佛,名劬勞長久之加行。

  這一類鈍根的菩薩,只好不走頓悟的路子,一定要走漸修的路子,慢慢來,一下給他來個空,他會害怕,如果福德資糧又不夠,有時候就發瘋了。一發瘋了以後,馬上就走入阿修羅道、鬼道里去了。將來諸位在座的菩薩接引人時,雖有本事使人證入空性,但都不能隨便做。接引人是很難的,你要觀察他的福德資糧,前生業報功德,想辦法使他妄念澄清一下就行了。如果很快讓他見空性,馬上出問題。等於窮小子不能一下使他發財,一有了錢,他的煩惱、痛苦就來了一樣。所以接引人要觀察根器。這種初級的菩薩,需要比較長時間的努力才能成就,這種菩薩的加行,就叫劬勞長久之加行。

  大乘加行道暖位,由於空性成就無畏,名得授記之加行。

  到了大菩薩的暖位,什麼氣脈、明點,這些都不必談了,因為這些只是達到暖位的初步而已,真到了暖位,這些已經不在話下了。菩薩道的暖位,已經超越了這些。這個時候,由於證到空性成就,得無畏智。所以這種地步的加行,就叫授記之加行。

  大乘加行道頂位,勝出於暖,聽聞受持般若等,故名不退轉加行。

  由於般若證空性,般若包括五個範圍,第一個“實相般若”,實相就是本體、真如、見道。第二個“境界般若”,般若有般若的境界,得了般若智的人,悟了道能夠通達一切境界。第三個“文字般若”,文字自然通達,高明了。第四個“眷屬般若”,真正大智慧成就的人,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等善行都會起來。第五個“方便般若”,一切教化的方法都懂了,而且自利利他,都有他的方便,這就叫作般若。心經與金剛經的重點,是講實相般若,彌勒菩薩說的道相智及根本智,都包括在實相般若中。

  大乘菩薩的頂位,超過了暖位,已經得般若成就,所以叫不退轉加行。

  大乘加行道忍位,由遠離二乘作意等障礙法,故名出離加行。

  大乘道到了忍位,已經跳過了小乘聲聞緣覺境界,所以這個階段的加行,叫出離加行。

  “大乘加行道世第一法,為見道正因常修法,故名無間加行。”

  大乘道的世第一法,為真正成佛的見道正因。常常修這個法,所以叫無間加行。不斷地努力,“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超過了不退轉地。

  大乘見道,是大乘道無漏法所依,故名近大菩薩提加行。從二地至七地智,速能成辦法身果,故名速疾證大菩提加行。第八地智,是普於三種種性轉法輪之淨地智,故名利他加行。

  八地菩薩以前,所有的見地,修證,還只是自利。八地以後,才能包括利他之行,還沒有到成佛之果。如此等等,彌勒菩薩把修行的次序功夫,統統告訴我們了。自己要多作研究。

  修定的時候,楞嚴經中談到五十種魔的境界。現觀莊嚴論中告訴我們,有四十六種魔境界。

  當知諸過失,有四十六種。

  若於加行生住圓滿隨一留難之魔事,是加行過失相界。從未入道乃至七地,修加行之過失有四十六種魔事,依自違緣有二十種。

  修行有時會碰到障礙,這些障礙就叫魔境界。比如你打坐坐得好,突然家裡有事,或者感冒生病了,障礙多得很。不修行的時候,什麼事都沒有,越修行,事情越多。因為福德資糧不圓滿,所以障礙重重。在四十六種魔境界中,其中有二十種是依自違緣而來,要特別注意檢點。

  所以佛法是要我們隨時檢查自己,隨時提高自己的警覺,差一點都不行。所謂正與邪,佛與魔,有時候連一線都不隔。彌勒菩薩在這裡,分析得清清楚楚。

  這四十六種魔道的境界,主要是就見解而言,並不是像一般所講的有個魔,或有個鬼的那種魔的觀念。

  由於色等轉,盡疑惑無暇,自安住善法,亦令他安住。

  這一句偈子非常重要。學佛的人有一個重大的測驗,就是我們這個色身轉了多少,自己有數。如果色身的業力還在粗重的範圍,輕安沒有發起,縱然你的境界再好、見地再高,你的什麼無念清淨啦,見到空啦,都是假的,靠不住。而且大家的功夫多半是瞎貓撞到死老鼠,如隔日發寒熱病一樣。今天發寒,明天發熱;今天好一點,明天又掉了;過兩天又撿一點回來,忽然又不對了。像打擺子一樣,一陣冷一陣熱。都靠不住,因為色身的業力沒有轉。但是,由於色身轉化的原故,沒有了疑惑,這個時候,安住善法,才得自利利他,才足以為人師。

  於他行施等,深義無猶豫,身等修慈行,不共五蓋住。

  修行人要自我測驗,自利利他。一切善行,都由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等六度萬行做起。其實這當中,任何一點都很難做到,都不是那麼簡單的事。你有十塊錢,布施兩塊錢容易;你只有一塊錢,布施一塊半才難。佛經說:富貴發心難,貧窮布施難。不過真布施的人多半是窮人,因為世界上只有窮人比較同情窮人,自己不窮就不了解窮人的痛苦,所以真正的菩薩心腸,是在這種地方。

  行、施等都是很難的,這些道理很深,不是一般隨便說說而已。見義就要勇為,毫不猶豫地做去,要修最慈悲的行為。學佛基本要學慈悲,可是沒有人真發起慈悲行。不要說行為,心理轉變都很難,這個功德不圓滿,空性不會見得透徹,這也是呆板的道理。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