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這才是真正的見道,彌勒菩薩用文字,從學術性的觀點告訴我們。事相上,暖是真得暖,而且暖壽識三個是一體的。所以轉識成智,如果意識真轉了,轉成妙觀察智時,沒有不發暖的。密宗的修氣、修脈、修明點、修拙火,不過是暖相的初步,並沒什麼了不起。可是念頭、妄念、意識不能轉,就不能發起暖相。一得暖相就是得三昧真火,這時道家的祛病延年一定辦得到,因為暖、壽、識連著,物理世界也是如此。我們這個欲界的物理世界,凡是死亡的東西,一定是會冷卻的,活的東西一定是暖的。所謂暖、頂、忍,不光是道理,還有事實。

  此處別說三寶教授中之僧寶,謂如第二品所說,道相智所攝大乘見道十六剎那中。

  第二品裡頭介紹過道相智。什麼叫見道?彌勒菩薩都對我們說了。不過,見道的道相中間,有十六剎那的情況變化出來,這時候,安住八忍之聖位菩薩,進入菩薩境界。聖位菩薩也叫作預流向,同小乘的果位相等,是預備菩薩的後補者,不過有鈍根隨信行,利根隨法行之二。

  鈍根的人只是有信仰,由信仰慢慢培養功夫和見地。得根的人因信就進入了,證進去,馬上起用。這兩種是不同的。因此說,四加行法也有兩種人,他們的修持界、經過與成就,也各自不同。

  鈍根者名信解,利根者名見至。鈍根的人就是學理上相信,見地上沒有開發。利根的人理到了,功夫、行願都隨著一起來。

  現觀莊嚴論略釋卷二,道相智品第三:

  了知聖聲聞道之道相智因,有四順決擇分,謂色等勝義空故,通達空性與色等無分別慧所攝持之加行道即暖位。

  這是四加行道,功夫與事都包括在內。這裡講的是聲聞的四加行道。大、小乘、羅漢、菩薩各有各的四加行,乃至外道修定做功夫,也有四加行,成就則有深淺之別。

  現在講聲聞道的加行道相。這句話是說,聲聞乘證了聖果的人,他的道相智,就是見道以後的智慧境界,有四個條件可以測驗出來。

  首先,悟了道的人一定證到色即是空,這不是理論,要到這個色等勝義空的境界,是色的第一義空,不是色的現象,這是聲聞乘的境界。

  若說把山河大地看空了,一切色隨意而轉,是菩薩境界。學過唯識就知道,菩薩境界的前五識也轉了,五八果上圓。前五識真轉了的人,要變年輕就變年輕,身體不好便轉好。前五根都轉不了,算見個什麼呢!

  這裡告訴我們的是勝義空,形而上的,透徹證到了色即是空。慢慢進一步智慧到了,曉得空即是色。通達了色與空無分別,才算到達聲聞果的暖位。

  通達色等勝義無所得慧,所攝持之加行道即頂位。再進一步了解了色法,即物質世界的四大是無所得,畢竟了無所得,本空,也就是色不異空。這個所得的智慧,所包含的境界都做到了,才是聲聞乘的頂位。到達了頂位,一定是三脈七輪通了,完全打開了,頂相即可達到與宇宙合一。

  通達色等於勝義中,破除安住常無常等理,此慧所攝持之加行道即忍位。

  再進一步,在見地上通達色等四大在第一義上已經破除了那個境界。是什麼境界呢?即安住(即任運、保持)以及諸行是常或者無常等道理。

  佛學勸導人了解諸行無常,一切是空。大乘佛學中,佛說涅槃經,不說無常,也不說空,說的是常、樂、我、淨,與佛原始說法恰好相反。當佛涅槃時,告訴我們說,無常、苦、空、無我是方便,真正的是常、樂、我、淨。不管是無常、苦、空、無我也好,常、樂、我、淨也好,都是兩頭的話,中道第一義諦,兩頭都不著。空與有是兩頭的話,是相對的,修與不修,打坐與不打坐,都是兩頭,所以都不要執著。

  這裡很嚴重了,色法,物質世界都是無常,但成、住、壞、空,一直重新反覆,可見它也不是無常,但決不是唯物思想家的“常見”。你要通達了這個,才到達聲聞地的忍地成就。

  我們可以看到一個一個境界不同,所以修密也好,天台也好,禪宗、淨土、道家也好,這些理不透,所有功夫都白做了,自己困了自己多少年都不知道,那個境界破不了,你就沒有辦法再升華上去。

  比如現代人很喜歡講氣脈,氣脈真到了身心內外光明充滿以後,下一步怎麼辦?你說不知道,你就在千生萬劫中慢慢滾吧!我常問人:你說轉河車,究竟轉到幾時為止?這話不是玩笑,可是沒有一個人答得出來。所以下一步應該如何,教理非通不可。其實佛在三藏十二部、顯教裡頭都說了,因為佛經難讀,有些問題在這一本,有些問題在那一本,讀書不留意就忽略過去了。

  依於十地者,謂通達極喜地等勝義無所住,如經廣說,此慧所攝持之加行道即世第一法。

  更進而到菩薩的初地歡喜地,即勝義無所住,形而上道的境界。這個境界是般若智慧之所攝持,才叫作世第一法,不過是初地菩薩的境界而已。

  言自覺者,指獨覺阿羅漢,此於最後有時,不須依仗他師教授,自能證得菩提,其亦字者表於彼時,自亦不用言語為他說法。

  有時候,找不到真正證道而修持的明師,自己也可以求自悟之道。佛也告訴我們,要皈依佛、法、僧三寶,佛法僧三寶都還在,大藏經全部都在,你只在佛經上找,等於佛親身在這兒一樣,這樣去努力,也可以求得自覺之果。所以講自覺,就是獨覺、聲聞、緣覺。中乘道獨覺阿羅漢,在最後頓悟那一剎那,也並不一定要靠善知識,他自能證得菩提,這叫獨覺佛、辟支佛。這一段很重要。

  注意,剛才所講的聲聞道中,在這本書里總是拿色、空二義來講。色就是地水火風四大,身體、物質世界都屬色。證悟到了就是見空性。見空性後沒有一法不轉的,一定轉,所以叫頓悟。換句話說,色法也跟著頓轉,這是一定的。等於修持次第講“暖、頂、忍、世第一法”四加行法一樣,到某一步,某一步境界一定呈現,這不是教宗規定的,而是身心走修持路線必然的變化。功夫到了那一步,就是那個現象,如果沒有那個現象,就不是那個境界,功夫就沒有到那一步。

  當知麟喻道,由三法差別所攝,謂遠離色等外境所取分別,未能遠離內識能取實執分別,就所依差別,是依獨覺乘所攝法之法性為所依種性故。

  這裡特別提出來說,有些修持多年的人,也許偶然到達這個境界一下,是瞎貓撞到死耗子,撞到麟喻道的境界(麟喻道比喻獨覺乘)。緣覺乘自悟自肯的境界有三種情形:可以達到對世上一切都淡薄了,對外境不大喜歡,分別心也比較輕微。如果可以做得到這樣,有這個修養,但為什麼不能永遠保持呢?那是因為未能遠離內識能取實執分別之故。也就是說,內心阿賴耶識壞的種性之根,還沒有拔掉,還在那裡的緣故。“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我們的妄想習氣就是這樣,你覺得自己沒有執著,事實上,無意中已在執著,連自己都不知道,能夠曉得這習氣的話,就能得解脫了。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