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因為有明師指導,有時候只要他一看你的情況,就知道可以進入哪種定境,便教導你修哪種法門,可以馬上進入。所以教授師接引人,除了要有他心通,知道別人的根器以外,還要看個人的身心狀況,而教授他最適當的方法。

  這一段,彌勒菩薩告訴我們怎麼入定、住定、出定。

  何等為相?什麼叫相?現代觀念叫現象、狀況,也可以說是境界。

  謂二種相:一所緣相,二因緣相。比如念佛、止觀、觀想、修氣、修脈等等,是所緣相。第二因緣相,比如雪岩欽禪師,那麼用功,還是開悟不了,有次忽然到了一棵松樹下,一看前面松樹,悟了,這是因緣相。

  所緣相者,謂分別體,由緣此故,能入諸定。開始修法時,是用分別心,但都是用意識,不用意識怎麼修呢!你說:我什麼念頭都不要,修無念。那也是意識在修無念啊!所以呂純陽說“降心為不為”,由有為證到無為,就是這個道理。

  因緣相者,謂定資糧,由此因緣,能入諸定。修定做功夫是要資本的,佛法叫資糧。學佛要具備兩種資糧:智慧資糧、福德資糧。尤其學密宗,資糧特別重要。菩薩五十五位、十信十住十回向等,都屬資糧。資本糧食不具備,你拿什麼去修啊!

  沒有智慧,教理沒有搞通,智慧資糧就不夠。福德資糧就是福報,福報不夠,等你剛剛要打坐,電話來了,家裡什麼人病了,你連打坐休息的福報都沒有。剛剛想上軌道,空下時間來用功,東邊冒火,西邊冒煙,屢試屢驗。不做功夫,什麼事都沒有;一做功夫,什麼事都來,修行是要大福報的。

  世間功名富貴是很難得的,可是另有個福報更難求,就是清福,非多生累劫好好修行是不能得來的。我一天能享有一秒鐘的清福,心裡就覺得無限的恭敬,也有無限的恐懼,因為這是諸佛菩薩的保佑。

  修定先要求得資糧,在座中就有幾個人,學佛修道也很多年,講理論都是第一等;講功夫,有一點點;講福德資糧嘛!一點都沒有,沒有時間打坐,自己想想看,是不是福德資糧不夠?

  謂隨順定教誡教授,積集諸定所行資糧,修俱行欲厭患有心,於亂不亂審諦了知。

  彌勒菩薩說定的資糧——福德與智慧,學佛第一步先求圓滿這個,這個不具備,你別想修道成功,連打坐都沒資格。為什麼說沒有資格呢?第一個,想修清淨於亂不亂,自己很清楚,可是福報不夠,你不擾亂人,人家可來擾亂你修行。

  及不為他之所逼惱,你的功德不夠,他就來惱亂你。或人所作,或非人所作,或音聲所作,或功用所作。其實外魔也好,內魔也好,都是唯心所造。功夫求得太切了,自己造成魔境,這是功用所作。換句話說,沒有魔,一切都是自己的心魔所造。

  云何調善?謂若三摩地,猶為有行之所拘執,如水被持,或為法性之所拘執,不靜不妙,非安隱道,亦非證得心一趣性,此三摩地,不名調善。

  這一段要注意,什麼叫善?就是曾子在大學中所講:“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這是對至善下的一個最好的註解。在定的境界裡,心裡頭仍有有行之所拘執,比如心裡頭還有修道的一念,這個念已經把你心理拴起來了,心理的狀況,已經沾在某一個境界上,已經執著了,被這個觀念拘束起來了。等於如水被持,水倒在一個茶杯里,它的範圍境界,就是只有茶杯那麼一點點大,假如我們把一杯水倒在大海裡頭,你看看這個水性的境界有多大!

  什麼叫法性之所拘執?禪宗的書,密宗的書,這些佛學的書看多了,那些理論就把你抓住了,滿腦子佛學,滿口佛活,一身的佛油氣,佛魔,就是彌勒菩薩的這句話,法性之所拘執。結果心念專一做不到,靜不下來,根本達不到心一境性,這些不屬於善,不能調和心境。諸如此類等等,必須自己作研究。

  講義發了那麼多,為什麼講解東一下,西一下呢?為的是不讓你們有依賴心,只能挑重點講,其餘的要自己去看,繼續研究才行。

  複次,如分別靜慮經言,有靜慮者,即於興等謂之為衰,乃至廣說,此中四轉,當知二時顛倒。初禪到四禪的境界,有兩種顛倒會發生。佛也做過這個比方:有人問佛,為什麼初學的時候反而有效果,後來越來越難了?佛說:你沒有看過人家挖井?開始挖的時候,很容易看到效果,泥巴一挖出來就挑走了,好快,等到挖了十丈深時,兩三天還挖不上一簍泥巴來,效果就顯得很慢了,實際上效果是一樣的,只是它深了。許多人做功夫,也有這種感覺,做到後來反而覺得沒有進步了,這只能說自己沒有智慧,觀察不清楚,教理沒有研究清楚。事實上你在進步,進步轉到另一個狀態中,自己觀察不到,所以學佛修道,隨處都要智慧。

  什麼叫學佛修道?一輩子研究自己,檢察自己,就是這麼簡單。英雄可以征服天下,不能征服自己;聖人只要征服自己,不想去征服天下。征服天下容易,征服自己難,所以說聖人難學。聖人是一輩子檢查自己,反省自己,研究自己的人。如果有人學聖人,卻一天到晚研究他人,觀察他人,那就免學了,那是“剩人”。修行就要在這些地方檢查自己。

  由初禪定達到二禪定之間,雖是也在進步,但在進步之間,好像有一種退化現象,等於天亮之前,有一段更黑暗的時刻。同樣的,當你要轉清明的時候,可能有一段細昏沉要來,事實上絕對會來。當你過了這個昏沉階段後,清明就出來了。在理論上來講,清明是它,昏沉也是它,因為認不清楚理,只取清明,不取昏沉,自己認為退步了,落在魔障。你認為落在魔障,魔就來了。

  現在所要講的,是定境中的退位。普通講功夫退步了,實際上是沒有什麼退步,尤其是照中國文化的說法,學了易經就懂這個道理,感覺退步只是爻變而已。天下事沒有不變的,一定變。人與事、宇宙萬物、物理與心理,都隨時在變,隨地在變,不變就不叫宇宙現象了。所以沒有一個境界是會永存而不變的。一般人不明白這個理,想把一個境界守住不變,那就叫作愚痴。中國易經叫“變”,佛法叫作“無常”,意思是一樣的。無常是對它的結論現狀而言,世界上一切現狀沒有永恆存在的,所以叫無常。中國的易經不走這個路線,而稱其為“變”,變不是指現象,是原則,天下事有個原則,那就是非變不可。懂得這個道理,第一等人領導了變,曉得下一步怎麼變,因天下事有必變之理在,所以做功夫修持,也要把這個認清楚。換句話說,做功夫修持的人,曉得這個境界非變不可,一個智慧般若高明的人,就會先知道下一步怎麼變。

  瑜伽師地論大概摘要到這裡為止,現在我們來說現觀莊嚴論。

  現觀莊嚴論這本書,也在彌勒菩薩的學問系統裡面,是彌勒菩薩的五大論之一。學法相、唯識,尤其學密宗、禪宗的人,非研究不可。早期這本經典沒有翻譯過來,玄奘法師去印度取經時,帶回了梵文本,還來不及翻譯就圓寂了,梵文本也失落了,只有西藏還有此書,民國初年由法尊法師翻譯成中文。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