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頁
養氣也是十念法中,修出入息的真正功夫。降心出自金剛經:降伏其心,為而不為,有意降心就著相了,自性本空,所以為而不為,見地、功夫都告訴我們了。動靜二句,把觀世音菩薩圓通法門放進去了,動靜二相,瞭然不生,可是不昏沉,也不散亂,自己能夠做得了主,空得了,不要另外找個方法。對人處事,自己要能不違背本性,這裡都是講功夫。不要做什麼功夫,心氣合一,心物是一元的,真正念頭空了,“氣自回”,自然會氣住脈停,達到二、三禪。
這裡講丹,並非肚子裡真有個東西,古代道家形容,丹就是像月亮一樣,圓圈中間一點,代表圓滿自覺靈明的一點覺性。壺代表身體,自己的氣脈起變化作用。只要做到氣住脈停,它自然會起變化,自然的定久了以後,“普化一聲雷”,轟的一下,身體所有氣脈都打開了。這時候,正如莊子所講的“與天地精神相往來”,與宇宙一體,這時中脈真正打開了。“白雲朝頂上”,這才是密宗真正的灌頂,諸佛菩薩智慧光明灌頂。“須彌”是講頭部,頭部的大樂輪震開了。這時候,長生不老絕對有,此乃世第一法。“無弦曲”就是觀世音菩薩以聞、思、修入三摩地。
這二十句話,一句五個字,共有一百字,所以叫百字銘。這二十句由普通人開始,修到長生不老,乃至超凡入聖,都說完了。每一句都是功夫,都是見地。
比如開始大家都想得定,為什麼做不到呢?就是第一句話做不到:“養氣忘言守”,養氣功夫做到一點都沒有妄念,誰做到了?念頭多得很,守也守不住。“降心為不為”更做不到,這個做不到,下面的話更談不上了。靜中打打坐還有一點影子,下了坐什麼都沒有,根本不能知宗祖。動靜知宗祖很重要,心中一天到晚都在靜中,沒有事,誰做到了?靈明覺性經常在,氣自然回,並不是叫我們做功夫。丹“自”結,那是自然的,是我們生命中本來就有的。
大家不要用宗教界限觀念來看這首百字銘,他本來也是禪宗的大護法,是黃龍南真正得法弟子之一。如想健康長壽,照他的話去做,絕對夠了。
現在繼續講瑜伽師地論,有關修定部分,上次講到:
云何為住?謂善取能入諸三摩地,諸行狀相,善取彼故,隨其所欲,能住於定。於三摩地,無復退失。如是若住於定,若不退失,二俱名住。
什麼叫住?先要選擇一個方法,是自己根器所適用的。同樣的方法,因根器業力不同,適應力也不同。換句話說,選擇自己身心所適合的方法,容易進入定的境界。因善取彼故,善於抓到一個法子,隨其所欲,自己要入哪一種境界,就入哪一種境界。而且可以保持不退,這才叫作入定。入於定的境界不退轉了,叫住定。
云何為出?謂如有一於能入定諸行狀相,不復思惟。於不定地分別體相,所攝定地不同類法,作意思惟,出三摩地。或隨所作因故,或定所作因故,或期所作因故,而出於定。隨所作者,謂修治衣缽等諸所作業。定所作者,謂飲食便利,承事師長等諸所作業。期所作者,謂如有一先立期契,或許為他當有所作。或復為欲轉入余定,由此因緣,出三摩地。
什麼叫作出定呢?到了住定的狀況里,不起任何分別思想,可是,忽然一念來了,這一念哪裡來?自己都找不出來,突然起一念,同定的境界相反。換句話說,這一念來了,把定破壞了,這一念就是作意思惟。這力量很大,在五遍行中就叫作意,就引發了你的思想。
為什麼念頭會來?這裡面包括了幾個原因:或隨所作因故。這點要注意,真正修行是注重行門,就是心理的行為,平常待人做事、講話,種種的行為。因為種的因不同,不一定能得定的果;種的因不同,定都定不下。有時我們身心有煩惱,所以定不下去。業力沒有消除,也不能夠得定。這就是隨所作因故。
或定所作因故,定的方法、目的不對。比如今天感冒了,剛開始坐時,想把感冒去掉,這個動機觀念,就是定的因,雖然是這麼微細的一點差別,但是它在效果上差別卻很大。
或期所作因故,期就是希望。比如有些人打坐,下意識里希望,我只要打坐,身體就可以健康了。還有些人想得眼通;又有些人盤起腿來故作打坐狀,在幻想裡頭舒服一下。所以因地不同,果就不同。
而出於定,這些任何一個因素,都能夠使你出定。
修治衣缽等諸所作業,就是彌勒菩薩舉的例子。有些人在定中,好好的,忽然一個念頭來了,有一件衣服破了,下坐縫兩針吧!或忘了某件事情,突然想起來了,然後又後悔不對,坐在那裡思想亂搞起來了,這是出定相,破壞了那個境界。彌勒菩薩的這句修治衣體等諸所作業,包括了一切。下面飲食便利,承事師長,也是使你不能得定、或出定的原因。
先立期契,等於有些人睡覺不需要鬧鐘,明天有事情,自己會在幾點鐘醒來,這是心念業力的作用。
何等為行?謂如所緣,作種種行,而入於定。所緣如念佛號,道家的守竅,密宗的觀想等等皆是。以唯識觀點來講,所緣就是作意,意識上所特別造成的。個人所緣的方法不同,而入於定。
謂粗行,如感覺在世上的負擔太重,挑不下這個擔子,很想離開。靜行,尤其在工商業時代,生活一天到晚忙碌,很想靜一靜,休息休息。病行,生老病死等。癰行,看到世上一切都是髒的,好似生了毒瘡一般。箭行,像毒箭一樣無情。無常行,感覺一切無常等。
因為這一些觀念,促使我們努力去修道。
若於彼彼三摩地中所有諸行,何等為狀。謂於諸定臨欲入時,便有此定相狀先起。由此狀故,彼自了知,我於如是如是相定,不久當入,或復正入。
由前面的種種心理觀念而修定,彼彼三摩地,所有定的境界個個不同。這些定的情形如何,要認清楚。
這就是所謂教理。教下與宗下不同,宗取一法,一門深入,進去了再說。教下等於從小學、中學而大學、學科學一樣,先把理論研究清楚,然後再到實驗室做實驗。教下告訴我們:於彼彼三摩地中所有諸行,何等為狀,理論上先要搞通,什麼叫現狀?理論清楚了,一放下來,修行做功夫就可以清清楚楚,曉得自己現在這個情況可以進入三昧。有時覺得今天的身心情況,與念佛法門不相應,就要知時知量,或作觀想等等。所以學佛要學八萬四千法門。有時覺得身心不對,用十念法中念息,就對了。我平常也教了很多法門給大家,要曉得適時而用之。理論研究透了,自己要曉得什麼時候可以進入哪一種定境,就可以用自己知道的方法。彼自了知,理研究透了的人,兩腿一盤,或不盤腿,只要一站,就曉得自己這時可以進入某一種定境。
所以並非光做功夫就對,光做功夫往往是盲修瞎煉,自己到了哪一種定境也不曉得,這叫啥名堂!有些人光學佛學也不對,沒有配合功夫,那變成思想學術有什麼用?
彼教授師,由此狀故,亦了知彼不久當入如是如是相定。
這裡講丹,並非肚子裡真有個東西,古代道家形容,丹就是像月亮一樣,圓圈中間一點,代表圓滿自覺靈明的一點覺性。壺代表身體,自己的氣脈起變化作用。只要做到氣住脈停,它自然會起變化,自然的定久了以後,“普化一聲雷”,轟的一下,身體所有氣脈都打開了。這時候,正如莊子所講的“與天地精神相往來”,與宇宙一體,這時中脈真正打開了。“白雲朝頂上”,這才是密宗真正的灌頂,諸佛菩薩智慧光明灌頂。“須彌”是講頭部,頭部的大樂輪震開了。這時候,長生不老絕對有,此乃世第一法。“無弦曲”就是觀世音菩薩以聞、思、修入三摩地。
這二十句話,一句五個字,共有一百字,所以叫百字銘。這二十句由普通人開始,修到長生不老,乃至超凡入聖,都說完了。每一句都是功夫,都是見地。
比如開始大家都想得定,為什麼做不到呢?就是第一句話做不到:“養氣忘言守”,養氣功夫做到一點都沒有妄念,誰做到了?念頭多得很,守也守不住。“降心為不為”更做不到,這個做不到,下面的話更談不上了。靜中打打坐還有一點影子,下了坐什麼都沒有,根本不能知宗祖。動靜知宗祖很重要,心中一天到晚都在靜中,沒有事,誰做到了?靈明覺性經常在,氣自然回,並不是叫我們做功夫。丹“自”結,那是自然的,是我們生命中本來就有的。
大家不要用宗教界限觀念來看這首百字銘,他本來也是禪宗的大護法,是黃龍南真正得法弟子之一。如想健康長壽,照他的話去做,絕對夠了。
現在繼續講瑜伽師地論,有關修定部分,上次講到:
云何為住?謂善取能入諸三摩地,諸行狀相,善取彼故,隨其所欲,能住於定。於三摩地,無復退失。如是若住於定,若不退失,二俱名住。
什麼叫住?先要選擇一個方法,是自己根器所適用的。同樣的方法,因根器業力不同,適應力也不同。換句話說,選擇自己身心所適合的方法,容易進入定的境界。因善取彼故,善於抓到一個法子,隨其所欲,自己要入哪一種境界,就入哪一種境界。而且可以保持不退,這才叫作入定。入於定的境界不退轉了,叫住定。
云何為出?謂如有一於能入定諸行狀相,不復思惟。於不定地分別體相,所攝定地不同類法,作意思惟,出三摩地。或隨所作因故,或定所作因故,或期所作因故,而出於定。隨所作者,謂修治衣缽等諸所作業。定所作者,謂飲食便利,承事師長等諸所作業。期所作者,謂如有一先立期契,或許為他當有所作。或復為欲轉入余定,由此因緣,出三摩地。
什麼叫作出定呢?到了住定的狀況里,不起任何分別思想,可是,忽然一念來了,這一念哪裡來?自己都找不出來,突然起一念,同定的境界相反。換句話說,這一念來了,把定破壞了,這一念就是作意思惟。這力量很大,在五遍行中就叫作意,就引發了你的思想。
為什麼念頭會來?這裡面包括了幾個原因:或隨所作因故。這點要注意,真正修行是注重行門,就是心理的行為,平常待人做事、講話,種種的行為。因為種的因不同,不一定能得定的果;種的因不同,定都定不下。有時我們身心有煩惱,所以定不下去。業力沒有消除,也不能夠得定。這就是隨所作因故。
或定所作因故,定的方法、目的不對。比如今天感冒了,剛開始坐時,想把感冒去掉,這個動機觀念,就是定的因,雖然是這麼微細的一點差別,但是它在效果上差別卻很大。
或期所作因故,期就是希望。比如有些人打坐,下意識里希望,我只要打坐,身體就可以健康了。還有些人想得眼通;又有些人盤起腿來故作打坐狀,在幻想裡頭舒服一下。所以因地不同,果就不同。
而出於定,這些任何一個因素,都能夠使你出定。
修治衣缽等諸所作業,就是彌勒菩薩舉的例子。有些人在定中,好好的,忽然一個念頭來了,有一件衣服破了,下坐縫兩針吧!或忘了某件事情,突然想起來了,然後又後悔不對,坐在那裡思想亂搞起來了,這是出定相,破壞了那個境界。彌勒菩薩的這句修治衣體等諸所作業,包括了一切。下面飲食便利,承事師長,也是使你不能得定、或出定的原因。
先立期契,等於有些人睡覺不需要鬧鐘,明天有事情,自己會在幾點鐘醒來,這是心念業力的作用。
何等為行?謂如所緣,作種種行,而入於定。所緣如念佛號,道家的守竅,密宗的觀想等等皆是。以唯識觀點來講,所緣就是作意,意識上所特別造成的。個人所緣的方法不同,而入於定。
謂粗行,如感覺在世上的負擔太重,挑不下這個擔子,很想離開。靜行,尤其在工商業時代,生活一天到晚忙碌,很想靜一靜,休息休息。病行,生老病死等。癰行,看到世上一切都是髒的,好似生了毒瘡一般。箭行,像毒箭一樣無情。無常行,感覺一切無常等。
因為這一些觀念,促使我們努力去修道。
若於彼彼三摩地中所有諸行,何等為狀。謂於諸定臨欲入時,便有此定相狀先起。由此狀故,彼自了知,我於如是如是相定,不久當入,或復正入。
由前面的種種心理觀念而修定,彼彼三摩地,所有定的境界個個不同。這些定的情形如何,要認清楚。
這就是所謂教理。教下與宗下不同,宗取一法,一門深入,進去了再說。教下等於從小學、中學而大學、學科學一樣,先把理論研究清楚,然後再到實驗室做實驗。教下告訴我們:於彼彼三摩地中所有諸行,何等為狀,理論上先要搞通,什麼叫現狀?理論清楚了,一放下來,修行做功夫就可以清清楚楚,曉得自己現在這個情況可以進入三昧。有時覺得今天的身心情況,與念佛法門不相應,就要知時知量,或作觀想等等。所以學佛要學八萬四千法門。有時覺得身心不對,用十念法中念息,就對了。我平常也教了很多法門給大家,要曉得適時而用之。理論研究透了,自己要曉得什麼時候可以進入哪一種定境,就可以用自己知道的方法。彼自了知,理研究透了的人,兩腿一盤,或不盤腿,只要一站,就曉得自己這時可以進入某一種定境。
所以並非光做功夫就對,光做功夫往往是盲修瞎煉,自己到了哪一種定境也不曉得,這叫啥名堂!有些人光學佛學也不對,沒有配合功夫,那變成思想學術有什麼用?
彼教授師,由此狀故,亦了知彼不久當入如是如是相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