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頁
真證的道理你懂得進去,四果的羅漢??????你粗粗學會打坐,有一點懂??????那根本不相干,於空的境界不相干的。所以要到佛地,因此你曉得呀,我們唯識的前五識轉了,變成什麼智啊?“成所作智”。轉前五識,為“成所作智”。那就是成就。換句話說,以禪宗來講,言下頓悟。十分之八九悟道了法身清淨的一面,你這個肉身、報身就轉不了。當然像六祖一樣轉了。前兩天有人遞過來六祖肉身的照像。六祖肉身的照相你們看,與普通人肉身照相完全不同。那照得就跟活著的人一樣的。這個有不同了。可以說他自己故意把它變成的,只有“圓明初發”才能轉這個身。
若我們普通打坐學佛,都到一種心境的清淨或者自己覺得妄念不起很清靜、七天也好、半個月也好、三個月也好、一年也好,一念清明很自在是第六意識的境界而已啊。與前五識毫不相干唵。那是第六意識偶然境界而已。不要認為第六意識的這點清明、當然在理解上也懂了很多了。哎呀,看佛經也懂了、什麼也懂了,好像己經得了道、悟了,這你是被第六意識又欺騙了自己。統統落在“法執”上。“法空”都沒有做到。唵,這個須要注意的。
那麼前五識的三首偈子都了解了,唵。
現在開始講第六意識。它的綱要給我們介紹了。第六意識不同前五識,也不像第七識、第八識。“三性”它具備了,三量通三境,“三界輪時易可知”。第六意識啊這個東西唵,引用我們中國的《西遊記》小說啊,把它比喻作孫悟空,是這個樣。它最壞(造業)了,它也最高明。我們這個心理第六意識思想,我們現在普通人講,這個“心”,籠統,哲學也好、普通人講,這個“心”啊,都在第六意識的範圍。
第六意識無所不通,它具備三性、三量——現量、比量、非量都具備。唵,與三境溝通。“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一切六道輪迴,乃至於說現在凡夫將來成佛都靠它。你不要輕視了它——第六意識。唉,雖然壞(造業),可不要輕視了它哦。沒有第六意識的思想你還成不了呢,是“三界輪時易可知”。它這個第六意識的心態呀,包括多了。哈,跟它相關的“心所”,不是心的“能”哦。心的“所”,不是“能”。“能變”的是第八阿賴耶識喔。第六意識也是“所變”吶。在第八阿賴耶識的立場來講,第六意識也是它的“所變”而已。不過是它的“當家”的兒子——“老二”(第六意識)在當家。
“大兒子”是第七識,不大管事的。等於我們唐朝一樣,當家老二李世明,當了皇帝了。哈,老二當了皇帝。
(第六意識)相應心所,它包括心所有五十一個。善的惡的壞與好的它都有。“善惡臨時別配之”。第六意識它的善、它的壞,不定的,當它急著非常不定。它還要前五識的幫助。臨時對境依它起的作用。對境依它的時候,善惡的境界所得的業果、所起的作用不同,“善惡臨時別配之”。
他說,這個“性界”——它(第六識)自己的意識自性。它的界別,真善受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的支配,“恆轉易”義謂隨時在變化。就像我們的心意啊前面一個思想正想做壞事,後面馬上一個思想第六意識另一面又來了,哎呀,自己勸自己:這不是造業嗎?哎呀,算了算了不要做了,打個坐、拜個佛吧。唵,它隨時在變化中,即所謂“性界受三恆轉易”。
“根”,意根,意有根哦。哈,意根在哪裡?腦神經!我們這個腦神經是意根所在。過去人家認為是心臟,不過心臟是發動器。腦神經是意根,所以意動啊,它腦神經發動前面五根跟著都動,前面五識根都來幫助。他們六個“兄弟”是一幫,眼、耳、鼻、舌、身、意。“根隨”好多時候哇,說大家要學佛了,這個“信等”來了,哎呀,我要信佛、我要做好人,對自己有信心。這個“信”是好東西。但是信念一起,六根一齊起作用。即所謂“根隨信等總相連”,這是第六意識最厲害的東西。我們上天堂下地獄、成佛成凡夫都是它。
“動身”,身體的作用。那個每個細胞發生的作用、動作、發語、講話,有些人的嘴巴壞,嘴常常發泄一些虎口,活著嘴巴滿口胡話。蛇身,古人說的唵,虎口蛇心,蛇的心理——兩面刀。這個嘴巴造口業。但是也不能推給嘴巴,哎呀,我這個嘴巴不對,心裡沒這回事啊。我也常常說,有許多人說:嗯,某人心很好啦,就是嘴巴壞。空話!嘴巴講話哪裡來?意念動的,就是心動啊,心就是壞。好就是好,這個好人,滿口善言,都是好話。這“動身發語”,你要知道,就是這個“意”最厲害,統統是它造的,“貪嗔痴慢”都是它。那說這個人,我脾氣壞了,我心好的。哪有這個理?!你不要下地獄,就這麼原諒?,脾氣是什麼?就是意動啊。不是偏袒脾氣?脾氣還有另外一個東西呀?脾氣屬什麼識呀?還有個“脾識”吧?! 都是這個意!“動身發語獨為最”最厲害啊。意業造滿了等於拉弓射箭一樣,惡慣滿盈的時候,“引滿能招業力牽”。它的現行、它的行為——意業這個思想,構成了現在的行為。現在行為累集多了,變成習慣,這個習慣就是業力的因,就變成未來的種子。過去生中那個意識的習慣,變成習氣,習氣就是業力,變成這一生的個性。就是過去生意識業力的種子。種子生現在的現行——現在的行為。
現在這一生的行為,變成未來的種子。三世因果、六道輪迴、天上天下、惟我獨尊,都是它搞的果報。所以《瑜伽師地論》的意識地這部分占了二十幾卷之多,統統都是講這個東西。但是變聖人、變凡夫都是意識的作用。
這個意識的心態呀,最可怕了。所以“動身發語獨為最,引滿能招業力牽”。“最”“引”就是拉弓一樣,要拉滿,所以中國文學裡頭講因果報應,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日子未到,那個力量沒有拉滿吶,拉滿了以後,箭在玄上不得不發,你自己就發出去了。拉不住了,都是這個意業。
所以我們搞了半天修行,你修禪,修個意業“空”、清淨,是轉意念,把它轉清淨。念佛的人,把佛念成意業,把它念成習慣,把它念成正念,如此而已。學密宗搞了半天,也就是練習那個意業,拼命向好的路線轉,但是意業貪著太多啊,那密宗就設許都花樣給你貪嘛,你愛想得很美麗就給你設得很美麗,你愛十八隻手,就給你四十隻手好不好?而且是,嘔嗚,每隻手裡還有個眼睛更厲害。你愛什麼給你什麼。哈,那個誘導法真高明。佛法就有誘導法非常高明。統統在轉你的意業。
說明這個意識證道,所謂聖位。我們普通所謂感覺到心境的清淨,念頭都空了。或者打坐的人覺得自己無念、空,這是非常難得的唵。真做到完全空靈、無念,這是意識,這個第六意識分別心完全如如不動。清淨了,這個很難得的事。但是雖然是難得啊,沒有什麼了不起!這個意識心,很容易空掉。例如一般修禪的,一般人用工夫啊,把這個意識心,做到“三際托空”。“三際托空”這個觀念,就是說把心理的狀況,前面這個思想過去了,後面思想沒來, “三際托空”,中間當下這一念好像空了,就清淨了。這個在修禪的非常有名,謂之“三際托空”。也謂之“三心空性”。這就是說,前一個念頭、後一個念頭、中間這個念頭,假定的唵,認為地把它分開。我們的思想連續很密切,分不開這三段。但是一個修定用功久了的人,可以把這個心理狀況,把他切開,分成三段。前面,比如念佛的人,南無阿彌陀佛,這就算前念過去了,下一句還沒有念,就是後面一句沒有念:南無阿彌陀佛的“南”還沒有起來。那麼中間,假定這個中間,中間沒有念,就停住了。在淨土宗念佛的人,比如說,有時候念: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念著,很久很多,一心不亂,專一了。突然,往往有些人,自己不知道,這個佛號念不上來了,沒有了。連南無阿彌陀佛這個南字都不會起來了。就愣住了一樣。可是自己並沒有昏迷,也很清醒,可是想提南無阿彌陀佛這個念頭,提不起來。往往很多念佛的人到這個情況,就著慌了,自己反而驚慌了,覺得糟糕了。實際上有很多人把修持上這些情況來問我,我經常講一句話,你這是“葉公之龍”。就是春秋戰國時候有個故事,“葉公”“葉”是一個春秋戰國的小國家的名字,湖南山東這一帶,葉縣,過去是個國。那麼這個國家的諸侯,小諸侯,在舊的制度封為公,是階級。葉公呀素來好龍,喜歡龍,房子柱頭地上畫的都是龍,因為他的愛好龍,感動了真的龍來了,這個真龍來了把他嚇死了。平常喜歡龍,畫的到處都是龍,把真龍感動來了,結果把它下死了。
若我們普通打坐學佛,都到一種心境的清淨或者自己覺得妄念不起很清靜、七天也好、半個月也好、三個月也好、一年也好,一念清明很自在是第六意識的境界而已啊。與前五識毫不相干唵。那是第六意識偶然境界而已。不要認為第六意識的這點清明、當然在理解上也懂了很多了。哎呀,看佛經也懂了、什麼也懂了,好像己經得了道、悟了,這你是被第六意識又欺騙了自己。統統落在“法執”上。“法空”都沒有做到。唵,這個須要注意的。
那麼前五識的三首偈子都了解了,唵。
現在開始講第六意識。它的綱要給我們介紹了。第六意識不同前五識,也不像第七識、第八識。“三性”它具備了,三量通三境,“三界輪時易可知”。第六意識啊這個東西唵,引用我們中國的《西遊記》小說啊,把它比喻作孫悟空,是這個樣。它最壞(造業)了,它也最高明。我們這個心理第六意識思想,我們現在普通人講,這個“心”,籠統,哲學也好、普通人講,這個“心”啊,都在第六意識的範圍。
第六意識無所不通,它具備三性、三量——現量、比量、非量都具備。唵,與三境溝通。“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一切六道輪迴,乃至於說現在凡夫將來成佛都靠它。你不要輕視了它——第六意識。唉,雖然壞(造業),可不要輕視了它哦。沒有第六意識的思想你還成不了呢,是“三界輪時易可知”。它這個第六意識的心態呀,包括多了。哈,跟它相關的“心所”,不是心的“能”哦。心的“所”,不是“能”。“能變”的是第八阿賴耶識喔。第六意識也是“所變”吶。在第八阿賴耶識的立場來講,第六意識也是它的“所變”而已。不過是它的“當家”的兒子——“老二”(第六意識)在當家。
“大兒子”是第七識,不大管事的。等於我們唐朝一樣,當家老二李世明,當了皇帝了。哈,老二當了皇帝。
(第六意識)相應心所,它包括心所有五十一個。善的惡的壞與好的它都有。“善惡臨時別配之”。第六意識它的善、它的壞,不定的,當它急著非常不定。它還要前五識的幫助。臨時對境依它起的作用。對境依它的時候,善惡的境界所得的業果、所起的作用不同,“善惡臨時別配之”。
他說,這個“性界”——它(第六識)自己的意識自性。它的界別,真善受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的支配,“恆轉易”義謂隨時在變化。就像我們的心意啊前面一個思想正想做壞事,後面馬上一個思想第六意識另一面又來了,哎呀,自己勸自己:這不是造業嗎?哎呀,算了算了不要做了,打個坐、拜個佛吧。唵,它隨時在變化中,即所謂“性界受三恆轉易”。
“根”,意根,意有根哦。哈,意根在哪裡?腦神經!我們這個腦神經是意根所在。過去人家認為是心臟,不過心臟是發動器。腦神經是意根,所以意動啊,它腦神經發動前面五根跟著都動,前面五識根都來幫助。他們六個“兄弟”是一幫,眼、耳、鼻、舌、身、意。“根隨”好多時候哇,說大家要學佛了,這個“信等”來了,哎呀,我要信佛、我要做好人,對自己有信心。這個“信”是好東西。但是信念一起,六根一齊起作用。即所謂“根隨信等總相連”,這是第六意識最厲害的東西。我們上天堂下地獄、成佛成凡夫都是它。
“動身”,身體的作用。那個每個細胞發生的作用、動作、發語、講話,有些人的嘴巴壞,嘴常常發泄一些虎口,活著嘴巴滿口胡話。蛇身,古人說的唵,虎口蛇心,蛇的心理——兩面刀。這個嘴巴造口業。但是也不能推給嘴巴,哎呀,我這個嘴巴不對,心裡沒這回事啊。我也常常說,有許多人說:嗯,某人心很好啦,就是嘴巴壞。空話!嘴巴講話哪裡來?意念動的,就是心動啊,心就是壞。好就是好,這個好人,滿口善言,都是好話。這“動身發語”,你要知道,就是這個“意”最厲害,統統是它造的,“貪嗔痴慢”都是它。那說這個人,我脾氣壞了,我心好的。哪有這個理?!你不要下地獄,就這麼原諒?,脾氣是什麼?就是意動啊。不是偏袒脾氣?脾氣還有另外一個東西呀?脾氣屬什麼識呀?還有個“脾識”吧?! 都是這個意!“動身發語獨為最”最厲害啊。意業造滿了等於拉弓射箭一樣,惡慣滿盈的時候,“引滿能招業力牽”。它的現行、它的行為——意業這個思想,構成了現在的行為。現在行為累集多了,變成習慣,這個習慣就是業力的因,就變成未來的種子。過去生中那個意識的習慣,變成習氣,習氣就是業力,變成這一生的個性。就是過去生意識業力的種子。種子生現在的現行——現在的行為。
現在這一生的行為,變成未來的種子。三世因果、六道輪迴、天上天下、惟我獨尊,都是它搞的果報。所以《瑜伽師地論》的意識地這部分占了二十幾卷之多,統統都是講這個東西。但是變聖人、變凡夫都是意識的作用。
這個意識的心態呀,最可怕了。所以“動身發語獨為最,引滿能招業力牽”。“最”“引”就是拉弓一樣,要拉滿,所以中國文學裡頭講因果報應,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日子未到,那個力量沒有拉滿吶,拉滿了以後,箭在玄上不得不發,你自己就發出去了。拉不住了,都是這個意業。
所以我們搞了半天修行,你修禪,修個意業“空”、清淨,是轉意念,把它轉清淨。念佛的人,把佛念成意業,把它念成習慣,把它念成正念,如此而已。學密宗搞了半天,也就是練習那個意業,拼命向好的路線轉,但是意業貪著太多啊,那密宗就設許都花樣給你貪嘛,你愛想得很美麗就給你設得很美麗,你愛十八隻手,就給你四十隻手好不好?而且是,嘔嗚,每隻手裡還有個眼睛更厲害。你愛什麼給你什麼。哈,那個誘導法真高明。佛法就有誘導法非常高明。統統在轉你的意業。
說明這個意識證道,所謂聖位。我們普通所謂感覺到心境的清淨,念頭都空了。或者打坐的人覺得自己無念、空,這是非常難得的唵。真做到完全空靈、無念,這是意識,這個第六意識分別心完全如如不動。清淨了,這個很難得的事。但是雖然是難得啊,沒有什麼了不起!這個意識心,很容易空掉。例如一般修禪的,一般人用工夫啊,把這個意識心,做到“三際托空”。“三際托空”這個觀念,就是說把心理的狀況,前面這個思想過去了,後面思想沒來, “三際托空”,中間當下這一念好像空了,就清淨了。這個在修禪的非常有名,謂之“三際托空”。也謂之“三心空性”。這就是說,前一個念頭、後一個念頭、中間這個念頭,假定的唵,認為地把它分開。我們的思想連續很密切,分不開這三段。但是一個修定用功久了的人,可以把這個心理狀況,把他切開,分成三段。前面,比如念佛的人,南無阿彌陀佛,這就算前念過去了,下一句還沒有念,就是後面一句沒有念:南無阿彌陀佛的“南”還沒有起來。那麼中間,假定這個中間,中間沒有念,就停住了。在淨土宗念佛的人,比如說,有時候念: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念著,很久很多,一心不亂,專一了。突然,往往有些人,自己不知道,這個佛號念不上來了,沒有了。連南無阿彌陀佛這個南字都不會起來了。就愣住了一樣。可是自己並沒有昏迷,也很清醒,可是想提南無阿彌陀佛這個念頭,提不起來。往往很多念佛的人到這個情況,就著慌了,自己反而驚慌了,覺得糟糕了。實際上有很多人把修持上這些情況來問我,我經常講一句話,你這是“葉公之龍”。就是春秋戰國時候有個故事,“葉公”“葉”是一個春秋戰國的小國家的名字,湖南山東這一帶,葉縣,過去是個國。那麼這個國家的諸侯,小諸侯,在舊的制度封為公,是階級。葉公呀素來好龍,喜歡龍,房子柱頭地上畫的都是龍,因為他的愛好龍,感動了真的龍來了,這個真龍來了把他嚇死了。平常喜歡龍,畫的到處都是龍,把真龍感動來了,結果把它下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