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甲乙性屬“木”,那個甲 “木”哇,未成形的木,還沒有構成物質。這個是指木的氣。乙 “木”哇,是成形的木,已成形態的木頭了。稱謂“乙木”。丙丁性屬“火”。那個丁 “火”是火的氣。那氣是什麼東西呢?我們借用現代的自然科學觀念說:那個“能”,那個“能量”。總算我們把吃奶奶的力氣也拿出來了唵。從小長到大所知的範圍都拿出來了解釋“淨色根”是這個“色”。

  但是如果拿中國文化來籠統解釋它,很簡單。何謂“淨色根”呢?氣!氣,這個問題就來了。說“五識同依淨色根”,這個“氣”、這個“能”。

  何謂“九緣七八好相鄰”呢?這個“九緣”書(《楞伽大義》)裡面有表,看了就知道。唯識學講,我們人這個眼睛要看見對方一個東西,眼睛相對的是色相。眼要能夠看到物,要九個因素才能看到。第一,眼睛看東西前面一定要有空間。要空、要有距離,沒有距離眼睛就被蒙住了,看不見了。所以要有空間。要有光,等等九個因緣。眼看東西,要九個緣。

  耳朵聽聲音呢?需要八個因素才可聽見。耳朵不要光線,不要色相。所以只要八個緣。

  鼻子呼吸、嗅氣,舌頭嘗味,身體的感覺冷暖、快感不快感、痛苦不痛苦等等,需要七個因素。

  這個是法相學問。所以歸納結果,玄奘法師,論他文學我說有遺憾,這位法師的文學不高。但是啊,《八識規矩頌》我服了他,沒辦法用文學作,可是他能夠作出這樣的像詩句一樣的,己經了不起了。“九緣七八好相鄰”有本領一路連下來,“合三離二觀塵世”。分析身體的感覺唵。鼻子的鼻識,與舌是三個識唵。要合攏來起作用。怎麼講呢?這個身體,沒有接觸到沒有感覺的。我們把衣服穿在身上,皮膚接觸了,唉不舒服,脫掉。那衣服扣的不緊,還有一分的距離,有時候當然有感覺了。這一分的距離已經與身體發生作用了,它必須要配合起來。比如舌頭,這個舌識啊,這個菜,這個吃的東西到嘴裡舌頭一嘗,唉喔,太咸了。這個嘗到感覺了。它假如不合攏來,吃空氣有沒有味道?莫昧道。有淡味,沒得味道的味道。那麼嘴這麼一合攏來,味道就嘗到了。就這三樣 “合三”。

  眼識和耳識它要有距離的,謂“離二”。說“合三離二觀塵世”。這個世界的作用在前五識。這個五官機能的作用,有這麼些道理在。這現在還沒有詳細唵。這是大概略說,詳細的要研究《成唯識論》“愚者難分識與根”,沒有智慧的人啊,分不出來。我們眼睛看東西,不曉得是眼神經反映的作用,透過腦神經,或眼識這個神經反映的作用。現在醫學講唯物的這個神經反應的作用。這是唯物觀念的論點。

  拿唯識的論點,這就是“愚者”只知道根的作用,他不曉得識的作用。識是什麼它根本不知道。說“愚者”只認為“根”的作用,“根”就包括神經啊,細胞哇,這個機能反應的作用,謂“根”。

  識呢?你注意第一句唵,“五識同依”它像“電能”一樣,有依賴這個電燈,才發出光的。那個“能”呢?現在把“識”調作那個“能”。所以依賴“無色根”,才起作用。他說,沒有真的開悟,沒有定慧等持、見道以前,“愚者難分識與根”。識,什麼是識,什麼是根,他兩個分不開。在我們普通總覺得,我的眼睛看不見了。沒有辦法,眼睛看不見了。這一點注意,楞嚴經上佛有提到這個問題。不過楞嚴經提的不同,佛跟阿難討論,問阿難說,你說瞎子看得見否?阿難說看不見,佛說,錯了,瞎子也看見,瞎子他永遠看見前面呀,看不見的那個東西。瞎子看到什麼?他永遠看到自己看不見的那個東西,瞎子在看的那個東西就是眼識作用。假如我們把眼睛蒙著,完全閉起來,看見看不見?看見!你是看見自己看不見的那個東西。眼識還是存在。瞎子怎麼會沒眼識呢。有眼識的作用。但是為什麼稱作瞎子?他沒有這個根——眼根。所以不能面對色相的現實,現量就出不來了。但是瞎子看見的也有瞎子眼根的現量哦。他那個現量是黑咚咚的。

  同樣的道理,而聾子耳朵有沒有聽?聾子也在聽,聾子聽到“嗡啊嗡噠悶”,像我們耳朵老化了聽到悶悶的。永遠聽得悶悶的。那是不是在聽呢?耳識還在聽,聽得。耳根雖然壞了,耳識沒有壞。要注意這個。“愚者難分識與根”。

  同樣的道理,我們割一塊肉,像開刀時,活的肉,把它割下來,那細胞還會在短時間內跳動。那還是身根上的跳動,生命的餘力在。這個時候,這個識,身根、身識的作用還帶一點,沒有完全上去。那麼種子的規範,第八阿賴耶識,細胞的死亡歸到色法裡頭去了。歸到四大裡頭去了。這個要注意,唵。

  前兩首偈子是介紹前五識的大要的作用,我們研究唯識之前就要懂得。

  到了第三首,講求道的。“變相觀空唯後得”。一個人修道,得了道、悟了道、證得菩提、開悟了,前五識會其變化的作用,起大變化的作用。簡單的、勉強說,拿我們中國儒家的文化,氣質都變化了,變相了,前五識與過去不同了。比如說,證得了道、禪定功夫到位了,真正定力夠了以後,近視眼的,不近視了、好了。老花眼的,也不老花了。一切都變了,比如前五根返老還童了。這是他前五根的變相。乃至前五根變成三神通了。天眼通、天耳通,身體有神足通。比方,修到這個時候,身,能夠空,身根空了,眼耳鼻舌身,五根都能觀空,都證得了空性。由空之後,性空緣起,再修妙有。這樣才能夠證得報身。色身唵,身體與五官轉變成佛身、報身的佛身唵。要得到“後得智”的人才辦得到。得“根本智”還做不到。悟道明心見性只得“根本智”。到八地菩薩以後至成佛才得“後得智”,像楞嚴經上所說的:“心能轉物,即同如來” .這是要實證的,不是空洞講理論,那是不行的。“變相觀空”唯有後得智的人。得了“後得智”你就漸漸見一個空、悟一個道、一念不起,以為這就是禪、就是道,那是騙騙你的啊。這就是故伎哄小兒的,像學生問,“老師這個對不對”?“嗯,對,對”,先給你來個安慰,要不你氣得要自殺。怎麼辦?哈,哈,只好如此慰績而已。這個不是,這個還不是“根本智”。“根本智”得了還不能轉,要得“後得智”。“果中猶自不詮真”啊。你要曉得,悟道了、成了四果羅漢、得了九次地定、可以毀身滅跡、具足五神通的人,他對這前五根啊,這個生命的道理啊,還不懂、還不能透徹。要到什麼程度的人呢?四果羅漢、聲聞、圓覺,除了有神通、可以變換騰空自在、可以知道前五百劫,後五百劫,都知道了,對本體的道理還沒了解。故說“果中猶自不詮真”。要等到“圓明”到了八地以上到了佛地,證大圓境智、第八阿賴耶識轉成大圓境智。乃至初地的菩薩——歡喜地——“圓明初發成無漏”得了無漏果了。一到了真正的無漏果來呀,這個肉體的色身才能變化掉。能夠轉變這個肉體的根與前五識了,才能“三類分身息苦輪”,才能修到千百億化身。如各種類身,下地獄上天堂、變畜生、變螞蟻、變狗變什麼隨便你去變化就是。“三類分身”千百萬,度一切眾生。菩薩的境界。後面四首偈子是講功夫、證道、見地、果位上事。前面兩首是先介紹識與生命的作用。如此而已,後面的要特別注意,尤其我們這裡是講修證的,“變相觀空唯後得,果中猶自不詮真”。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