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頁
這一件事,在另外有些史書上的記載,孟子當時卻是另外一種說法。因此,這件事成為歷史上的一個大疑案了。
據《戰國策》的《燕策》記載,孟子對齊宣王所說取不取燕國的話是:“今伐燕,此文武之時,不可失也。”
但是《史記·燕世家》卻說,孟子這些話是對齊宣王的兒子齊湣王說的。
蘇秦口辯輕取十城
但據後世考證,本書上這一次的對話,應該是孟子對齊宣王說的話。至於“今伐燕,此文武之時,不可失也”的話,大致確定是孟子對齊清王說的話。孟子第二次再到齊國,也就齊宣王當政的時代,而且居留在齊國的時間也比較前一次長久,或者有此一說?
燕齊兩國之爭,也是歷史上的大事。這一次的戰役,齊宣王雖然也徵詢了孟子的意見,但到底沒有採用,結果還是取了燕國十城。
燕易王沒有辦法,就來找蘇秦理論了。他說:“往日先生至燕,而先王(燕文公)資先生見趙,遂約六國從(親),今齊先伐趙,次伐燕,以先生之故,為天下笑。先生能為燕得侵地乎?”
蘇秦被燕易王這一責問,慚愧難受到了萬分,他便很肯定地說:“請為王取之。”——我一定可以為你燕國收復這十個城市的失地。
於是蘇秦便轉到達齊國來見齊宣王。他首先向齊宣王朝拜,慶祝他打燕國的勝利。隨後站起身來,便仰起頭,對著齊宣王故做弔喪式的悲悼狀態。齊宣王看了他的舉動,莫名其妙,就說:你何以這樣舉止失常,一忽兒向我慶祝,一忽兒又那麼悲傷?
蘇秦說:燕國雖然弱小,但也是秦王的少婿呢,你齊宣王只顧眼前的利益,侵略了他十個城市。可是你知不知道,這樣一來,你便與西陲的強鄰秦國,結了不解之仇了。“今使弱燕為雁行,而強秦制其後,以招天下之精兵,是食烏啄之類也。”燕國好比一隻飛行的孤雁,獵人看了,當然忍不住要射擊,殊不知這隻孤雁的後面,就跟著一隻強有力的大猛鴛。你在前面射下了孤雁,它就趁機以保護弱小為名,來侵略你了。你這樣做,不是太危險了嗎?
齊宣王一聽,臉都變青了,趕緊請教,該怎麼辦?
蘇秦說:“古之善判事情,轉禍為福,因敗為功。”你肯採納我的意見,馬上歸還從燕國搶來的那十城失地,燕國無故而收復你慷慨還他的十城,必然歡喜得不得了。同時秦國心裡也很明白,知道你是為秦、燕有岳婿的關係,而賣了一個面子給他,所以歸還了燕國的失地,當然也很高興你作得漂亮。此是所謂“棄強仇而立厚交也”。
齊宣王立刻接受蘇秦的意見,甘願吞下這包瀉藥,馬上歸還了燕國的失地。其實孟子的意見,比起蘇秦的理由來,崇高而偉大,深謀而遠慮,只有更好,沒有更壞。為什麼齊宣王聽不進去?蘇秦一說,就立刻變色呢?因為孟子說的目標,是要齊宣王光明正大,施行大仁大義的王道精神,所以齊宣王聽了,認為是讀書人的迂腐之見而已。蘇秦說的,是動之以眼前的利害,懼之以可怕的後果,人的眼光見地到底是短視的,眼前的利害容易看得到,長遠的大利實在無法去想像。
不過,由此也可見兩個要點:一是辯士、說客的作風,與真儒聖賢的態度,截然不同。二是無論善惡、是非的動機如何,要想說得動人,聽得進去,臨機應變的妙用,實在是不簡單。所以韓非子一再強調“說難”,說話不容易啊!
其實,孔孟聖人的仁義是正道、是正理,好比一個人的頭腦。而利害權謀的運用,好比手足(手段)的運用,所以蘇秦之輩,在當時的遊說策辯,也非偶然,不是只憑一張嘴隨便說說的。後來宋代司馬光論史,曾經說過:
齊地廣而民眾,負滄海以臨中夏,重以威宣之賢,國家富強。及潘王驕汰,不可盈厭,自取顛沛。苟無田單,齊不國矣。凡游士言從橫者,雖更相傾覆,要之合者從,六國之利也。齊為三晉,燕楚之根抵。三晉燕楚為齊之藩籬。秦雖強暴,百有餘年,不能一諸侯者,以其表里相鉤帶也。及齊王建用後勝之謀,信秦間之言,拱手以事秦,不救五國,五國已亡,而齊並為虜,理勢然也。
燕齊之戰
為了研究孟子的學術思想,這裡僅就流傳較廣的《史記》、《戰國策》等資料,先約略了解孟子答覆齊宣王取燕與否的時代大勢。然後,便須了解孟子後來對齊湣王的一段話。
在《史記·燕世家》里,說是燕王噲讀書,中了“書毒”,很想自己當堯舜,學堯舜的禪位,把國家讓給別人。當時燕國有一位叫子之的奸臣,是一個大壞蛋,知道他這位寶貝老闆,有如此的想法,就布置了一個局面,由燕王噲把政權讓給他。這個時候,燕國國內已經亂得不得了。
正在這個時候,蘇秦在齊國被刺了,受了重傷。當時齊宣王聽到蘇秦被刺,非常生氣,他因為愛才,特地親自去慰問蘇秦,並且追問兇手是誰。蘇秦這個人真是高明,他很清楚,受傷太重,已經沒有希望了,但臨死時,還想出死後報仇的方法。他告訴齊宣王,查兇手的方法很簡單,只要在他死了以後,對外宣稱,蘇秦本來就是為燕國到齊國來作間諜的,現在把他刺死了,對國家的貢獻非常大。兇手有這樣的大功,應該給予獎賞。齊宣王在蘇秦死後,照他的話做,果然那名刺殺蘇秦的兇手,出面來領賞,齊宣王把這名兇手殺掉,替蘇秦報了仇。
蘇秦過後,他的弟弟蘇代起來了。蘇秦讀了幾年書,連弟弟都能教得出來遊說諸侯。現代的基辛格,只能一個人玩,還玩得並不十分高明。而蘇秦兄弟兩人,都能夠把各國放在自己手掌擺來擺去地玩弄。最初,蘇代到齊國、燕國,都不大受歡迎。可是不知道蘇秦寫了或讀了一本什麼秘笈,這秘笈後來可以被燒掉了,或失傳了。而當時竟然教會了他弟弟,所以蘇代儘管最初不受歡迎,但經他三言兩語一說,那些君主們又聽他的,相信他而任用他了。
這時蘇代奉了燕王之命,也到了齊國。而《史記·燕世家》及《戰國策》記載,燕王噲三年,燕國大亂,百姓恫恐,構難數月,老百姓死者數萬。在當時的人口,幾個月死了數萬人,用現代人口數字類比,就好像一個國家在幾個月以內死了幾百萬人,這數字是不得了的。
齊國就在這個時候,開始攻擊燕國。這就是為齊、燕之間的仇恨,種下的一個因。後來燕國的昭王即位以後,為了要復國中興,就廣求天下良才,交接賢能才智之士,集中人才,共謀大事。這時有一個名叫郭魄的策士,抓到了機會,去對燕昭王說,你如果要招納天下賢士,就先把我這個並不見得有特殊本領的人高抬起來,那麼天下的賢能之才,自然就都到你燕國來效力了。燕昭王問他,這是什麼道理?他說,從前有位喜歡千里馬的國君,出千金的高價去找。後來派去買的人,花五百金買了一具千里馬的骨骼回來。這位國君起初很生氣,但派去買馬的人解釋說,連死馬都花高價買了來,更何況活馬呢!這個風聲一傳出去,千里馬很快就會來了。果然,他愛馬的名聲傳出去了,不到一年,就有了三匹千里馬。現在你燕昭王把我供在這裡,自然天下賢能之士,都投奔到你燕國來了。
據《戰國策》的《燕策》記載,孟子對齊宣王所說取不取燕國的話是:“今伐燕,此文武之時,不可失也。”
但是《史記·燕世家》卻說,孟子這些話是對齊宣王的兒子齊湣王說的。
蘇秦口辯輕取十城
但據後世考證,本書上這一次的對話,應該是孟子對齊宣王說的話。至於“今伐燕,此文武之時,不可失也”的話,大致確定是孟子對齊清王說的話。孟子第二次再到齊國,也就齊宣王當政的時代,而且居留在齊國的時間也比較前一次長久,或者有此一說?
燕齊兩國之爭,也是歷史上的大事。這一次的戰役,齊宣王雖然也徵詢了孟子的意見,但到底沒有採用,結果還是取了燕國十城。
燕易王沒有辦法,就來找蘇秦理論了。他說:“往日先生至燕,而先王(燕文公)資先生見趙,遂約六國從(親),今齊先伐趙,次伐燕,以先生之故,為天下笑。先生能為燕得侵地乎?”
蘇秦被燕易王這一責問,慚愧難受到了萬分,他便很肯定地說:“請為王取之。”——我一定可以為你燕國收復這十個城市的失地。
於是蘇秦便轉到達齊國來見齊宣王。他首先向齊宣王朝拜,慶祝他打燕國的勝利。隨後站起身來,便仰起頭,對著齊宣王故做弔喪式的悲悼狀態。齊宣王看了他的舉動,莫名其妙,就說:你何以這樣舉止失常,一忽兒向我慶祝,一忽兒又那麼悲傷?
蘇秦說:燕國雖然弱小,但也是秦王的少婿呢,你齊宣王只顧眼前的利益,侵略了他十個城市。可是你知不知道,這樣一來,你便與西陲的強鄰秦國,結了不解之仇了。“今使弱燕為雁行,而強秦制其後,以招天下之精兵,是食烏啄之類也。”燕國好比一隻飛行的孤雁,獵人看了,當然忍不住要射擊,殊不知這隻孤雁的後面,就跟著一隻強有力的大猛鴛。你在前面射下了孤雁,它就趁機以保護弱小為名,來侵略你了。你這樣做,不是太危險了嗎?
齊宣王一聽,臉都變青了,趕緊請教,該怎麼辦?
蘇秦說:“古之善判事情,轉禍為福,因敗為功。”你肯採納我的意見,馬上歸還從燕國搶來的那十城失地,燕國無故而收復你慷慨還他的十城,必然歡喜得不得了。同時秦國心裡也很明白,知道你是為秦、燕有岳婿的關係,而賣了一個面子給他,所以歸還了燕國的失地,當然也很高興你作得漂亮。此是所謂“棄強仇而立厚交也”。
齊宣王立刻接受蘇秦的意見,甘願吞下這包瀉藥,馬上歸還了燕國的失地。其實孟子的意見,比起蘇秦的理由來,崇高而偉大,深謀而遠慮,只有更好,沒有更壞。為什麼齊宣王聽不進去?蘇秦一說,就立刻變色呢?因為孟子說的目標,是要齊宣王光明正大,施行大仁大義的王道精神,所以齊宣王聽了,認為是讀書人的迂腐之見而已。蘇秦說的,是動之以眼前的利害,懼之以可怕的後果,人的眼光見地到底是短視的,眼前的利害容易看得到,長遠的大利實在無法去想像。
不過,由此也可見兩個要點:一是辯士、說客的作風,與真儒聖賢的態度,截然不同。二是無論善惡、是非的動機如何,要想說得動人,聽得進去,臨機應變的妙用,實在是不簡單。所以韓非子一再強調“說難”,說話不容易啊!
其實,孔孟聖人的仁義是正道、是正理,好比一個人的頭腦。而利害權謀的運用,好比手足(手段)的運用,所以蘇秦之輩,在當時的遊說策辯,也非偶然,不是只憑一張嘴隨便說說的。後來宋代司馬光論史,曾經說過:
齊地廣而民眾,負滄海以臨中夏,重以威宣之賢,國家富強。及潘王驕汰,不可盈厭,自取顛沛。苟無田單,齊不國矣。凡游士言從橫者,雖更相傾覆,要之合者從,六國之利也。齊為三晉,燕楚之根抵。三晉燕楚為齊之藩籬。秦雖強暴,百有餘年,不能一諸侯者,以其表里相鉤帶也。及齊王建用後勝之謀,信秦間之言,拱手以事秦,不救五國,五國已亡,而齊並為虜,理勢然也。
燕齊之戰
為了研究孟子的學術思想,這裡僅就流傳較廣的《史記》、《戰國策》等資料,先約略了解孟子答覆齊宣王取燕與否的時代大勢。然後,便須了解孟子後來對齊湣王的一段話。
在《史記·燕世家》里,說是燕王噲讀書,中了“書毒”,很想自己當堯舜,學堯舜的禪位,把國家讓給別人。當時燕國有一位叫子之的奸臣,是一個大壞蛋,知道他這位寶貝老闆,有如此的想法,就布置了一個局面,由燕王噲把政權讓給他。這個時候,燕國國內已經亂得不得了。
正在這個時候,蘇秦在齊國被刺了,受了重傷。當時齊宣王聽到蘇秦被刺,非常生氣,他因為愛才,特地親自去慰問蘇秦,並且追問兇手是誰。蘇秦這個人真是高明,他很清楚,受傷太重,已經沒有希望了,但臨死時,還想出死後報仇的方法。他告訴齊宣王,查兇手的方法很簡單,只要在他死了以後,對外宣稱,蘇秦本來就是為燕國到齊國來作間諜的,現在把他刺死了,對國家的貢獻非常大。兇手有這樣的大功,應該給予獎賞。齊宣王在蘇秦死後,照他的話做,果然那名刺殺蘇秦的兇手,出面來領賞,齊宣王把這名兇手殺掉,替蘇秦報了仇。
蘇秦過後,他的弟弟蘇代起來了。蘇秦讀了幾年書,連弟弟都能教得出來遊說諸侯。現代的基辛格,只能一個人玩,還玩得並不十分高明。而蘇秦兄弟兩人,都能夠把各國放在自己手掌擺來擺去地玩弄。最初,蘇代到齊國、燕國,都不大受歡迎。可是不知道蘇秦寫了或讀了一本什麼秘笈,這秘笈後來可以被燒掉了,或失傳了。而當時竟然教會了他弟弟,所以蘇代儘管最初不受歡迎,但經他三言兩語一說,那些君主們又聽他的,相信他而任用他了。
這時蘇代奉了燕王之命,也到了齊國。而《史記·燕世家》及《戰國策》記載,燕王噲三年,燕國大亂,百姓恫恐,構難數月,老百姓死者數萬。在當時的人口,幾個月死了數萬人,用現代人口數字類比,就好像一個國家在幾個月以內死了幾百萬人,這數字是不得了的。
齊國就在這個時候,開始攻擊燕國。這就是為齊、燕之間的仇恨,種下的一個因。後來燕國的昭王即位以後,為了要復國中興,就廣求天下良才,交接賢能才智之士,集中人才,共謀大事。這時有一個名叫郭魄的策士,抓到了機會,去對燕昭王說,你如果要招納天下賢士,就先把我這個並不見得有特殊本領的人高抬起來,那麼天下的賢能之才,自然就都到你燕國來效力了。燕昭王問他,這是什麼道理?他說,從前有位喜歡千里馬的國君,出千金的高價去找。後來派去買的人,花五百金買了一具千里馬的骨骼回來。這位國君起初很生氣,但派去買馬的人解釋說,連死馬都花高價買了來,更何況活馬呢!這個風聲一傳出去,千里馬很快就會來了。果然,他愛馬的名聲傳出去了,不到一年,就有了三匹千里馬。現在你燕昭王把我供在這裡,自然天下賢能之士,都投奔到你燕國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