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頁
棄玉抱石者盲。羊質虎皮者飾。衣不舉領者倒。走不視地者顛。
本節前論人才,後言理事。懷王之黜屈平而任靳尚,高宗之罷李綱而相秦檜,此皆有眼如盲,棄美玉而抱頑石者也。文質不稱,終歸覆滅,此魏武之論英雄也。故袁本初勤漢,終成畫餅。徐敬業興唐,總是無功。陳、駱之文筆雖佳,其奈袁、徐之武略不濟耶!此羊質虎皮者也。
下言理事之原則,衣舉領則整,走視地則安。故孔子任魯,斬聞人而諂辯之風止。鎮直將齊,戮賈莊而軍威振。管仲相齊,開鹽田以求富。商鞅用秦,立市木而昭信。高祖入關,寬其法而民心安。諸葛治蜀,嚴其刑而衰弱起。此皆於千頭萬緒之中,舉一而全賅者也。馮援為孟嘗營三窟,武侯欲北進而先向南。所以計出萬全,前呼則後應,左顧則右盼,此決事定謀之先要也。
柱弱者屋壞,輔弱者國傾。
本節總結上文,言人才於國之安危,不可忽也。昔衛靈公無道,而諸侯不敢加兵,何以故?孔子論曰:“仲叔圍治賓客,祝蛇治宗廟,王孫賈治軍旅,夫如是,奚其喪?”故管仲霸齊,仲死而齊亂。伍員強吳,員死而吳亡。是皆輔者強而國安,輔者弱而國傾也。猶屋之樑柱已朽,屋豈可得以全乎?
足寒傷心,人怨傷國。
道家言人之生理狀況,曰:“至人之息以踵。”蓋陽氣達乎四肢,則人安體泰。中氣不充,則足易受寒,以人貴頭面而輕手足,猶國之重君而輕民也。
是故足為人之根,人為國之本,人無足不立,國無民不成。所以孟子以民為重,君為輕也。昔魏微之諫太宗:“怨不在天,可畏惟人,載舟覆舟,所宜深慎。” 猶此理也。故秦之亡,民怨所積也。新莽之潰,民心思漢也。“得人者昌,失人者亡。”此治亂之根本也,故生天下者,天下德之。
山將崩者土先隳,國將衰者人先斃。根枯枝朽,人困國殘。
本節承上文,再申“民為國本”之義。夫芽之未萌,其土欲綻。形之欲現,其兆光窺。故山之將崩也,其基必先裂隳。國之將傾也,其民必先凋疲。枝之朽也,乃因根枯。國之破也,緣於民困。故始皇之營阿房、築長城。隋煬之廣離宮、開運河。此皆盡天下之力,竭天下之財,民不堪其困。未有不傾破者也。
與覆車同軌者傾,與亡國同轍者滅。見已失者慎將失,惡其跡者預避之。
本節言歷史經驗,所以證古知今,通情達故,以趨吉避凶也。
昔桀紂以女亡國,幽王亦寵褒姒而滅。武穆迎二聖而見嫌於高宗,于謙立景帝而被疑於英宗。此皆同軌者傾,同轍者滅也。智者以史實為經,以成事為驗。袁紹、劉表,皆以廢長致亂。曹操幼子植,文才贍敏,獨得操寵,欲立為嗣。詢之賈詡,詡不答,再三詰之,詡曰:“適有所思,思袁本初,劉景升父子耶。”操乃大笑而罷。明太祖立碑禁宦官干權,清世祖立制防婦後預政。故見已失之例必慎之,惡與同敗而預避也。
畏危者安,畏亡者存。夫人之所行,有道則吉,無道則凶。吉者百福所歸,凶者百禍所攻。非其神聖,自然所鍾。
本節總結上文,論禍福存亡之道也。始皇一統天下,鑒周因分封而亂,乃集權中央,意圖永保。不意高祖起布衣,提三尺劍而滅之。西漢以秦孤立面亡,乃非劉不王,而七國亂之,外戚篡之。東漢因之而抑後黨,而宦官傾之。宋之鑑唐亡於藩鎮,杯酒釋兵權,而遼金寇之。以唐太宗之明,猶遺武后之失。明太祖之慎,終不免燕王之亦。禍福同源,吉兇相依。惟居高思危,處逸思勞,滿思溢,盈思虧,常自惕勵,所以轉禍為福,常安而久存也。
故行合乎道,履安乎禮,此百福之所眷顧,吉祥長相隨也。反之則百禍所攻,百兇相應。此中無主宰,非神非聖,乃自然之理數因果,是故成敗在謀,安危在德,禍福無門,惟人自召。
務善策者無惡事,無遠慮者有近憂。
本節承上文,論立身處事之大端,回應禍福存亡之理也。
孔子曰:苟志於仁矣,無惡也。故古之明君賢臣,惟善為務。文王之澤,漢文之儉,光武之度,唐宗之仁,陶侃之勤,諸葛之慎,師德之謙,文山之忠,或舉而不伐,或任不避嫌。此皆惟善為親,乃立身之根本也。
戰國七雄爭霸,以齊楚之勢,非不及秦也,而六國終為所並。漢之末,擁眾據城者數十,二袁之眾,倍於曹操,而悉為操所平。此苟安一時,無復遠慮者也。故謀深計遠,乃應事之常經也。
同志相得,同仁相憂,同智相謀,同惡相黨,同愛相求,同美相妒,同責相害,同利相忌,同類相依,同義相親,同難相濟,同道相成,同藝相窺,同巧相勝。止匕乃數之所得,不可與理違。
本節泛論人群利害分合之勢,總君臣之道,不可不知也。
顏淵之師孔於,同游於道也;張良之投沛公,共志傾秦也。其交以道。故日同志則相得也。
武王師姜尚,劉備禮諸葛,君臣抱憂天下之心,其交以義合。故日同仁相憂也。
智術相敵,勢必為謀,如曹操之謀劉備,李斯之謀韓非。故日同智則相謀。
漢末之十常侍,結黨聚斂;万俟囗附秦檜,此皆遂私心而結黨。故日同惡相黨。
秦武王有力,任鄙、孟賁依之;始皇好仙,盧生、徐市干進。故日同愛則相求也。
楊貴妃以色而妒江采苹,趙高爭寵而忌李斯。故日同美則相妒也。
董卓伏誅;李、郭交惡;太平軍據南京,韋、楊相謀。此皆勢相軋,而不能容。故日同貴則相害也。
鍾會之圖鄧艾,廉頗之屏相如,皆因其利而忌其功。故日同利則相忌。
鍾子期死,伯牙碎琴;陳勝一呼,劉項響應。此皆所謂同聲相應,同氣則相感也。
秦之強,六國合而拒之;魏之盛,吳蜀連而抗之;智氏之霸,韓趙魏比而分之。此中徒以利害分合。故日同類則相依,同義則相親,同難則互濟也。
公孫杵、程嬰之全趙氏;三傑之輔漢。其才不一,其用不同,然相輔相成。故日同道相成也。
后羿善射,逢蒙盡其技而弒之;自古文人相輕,武夫相薄。故日同藝則相窺也。
晉武帝時,上下競尚奢侈。王他用館沃釜,石崇以蠟代薪。王以椒塗屋,崇則以赤石脂相代。夫百工行業,莫不以巧爭新。故日同巧則相勝也。
此乃數之所得,不可與理違。
以上所揭,非人力為之,乃理數之所因,形勢之所趨也。故聰明睿智者,順則因其理,隨其形。逆則導其勢,變其數,運乎一心,斯用無窮矣。
釋己而教人者逆,正己而化人者順。逆者難從,順者易行。難從則亂,易行則理。
本節總結全文,與原始章第一論道德相呼應,以謀略之用,始終不離道德也。
故凡居上位者,宜嚴己而寬人,正己以化人。身正則不令而行,身不正雖令不從,以德懷人則順,以力取人則逆。順其勢則行,逆其理則沖;行則理,沖則亂。故孔子云:“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拱之。”此為政領之大要也。
本節前論人才,後言理事。懷王之黜屈平而任靳尚,高宗之罷李綱而相秦檜,此皆有眼如盲,棄美玉而抱頑石者也。文質不稱,終歸覆滅,此魏武之論英雄也。故袁本初勤漢,終成畫餅。徐敬業興唐,總是無功。陳、駱之文筆雖佳,其奈袁、徐之武略不濟耶!此羊質虎皮者也。
下言理事之原則,衣舉領則整,走視地則安。故孔子任魯,斬聞人而諂辯之風止。鎮直將齊,戮賈莊而軍威振。管仲相齊,開鹽田以求富。商鞅用秦,立市木而昭信。高祖入關,寬其法而民心安。諸葛治蜀,嚴其刑而衰弱起。此皆於千頭萬緒之中,舉一而全賅者也。馮援為孟嘗營三窟,武侯欲北進而先向南。所以計出萬全,前呼則後應,左顧則右盼,此決事定謀之先要也。
柱弱者屋壞,輔弱者國傾。
本節總結上文,言人才於國之安危,不可忽也。昔衛靈公無道,而諸侯不敢加兵,何以故?孔子論曰:“仲叔圍治賓客,祝蛇治宗廟,王孫賈治軍旅,夫如是,奚其喪?”故管仲霸齊,仲死而齊亂。伍員強吳,員死而吳亡。是皆輔者強而國安,輔者弱而國傾也。猶屋之樑柱已朽,屋豈可得以全乎?
足寒傷心,人怨傷國。
道家言人之生理狀況,曰:“至人之息以踵。”蓋陽氣達乎四肢,則人安體泰。中氣不充,則足易受寒,以人貴頭面而輕手足,猶國之重君而輕民也。
是故足為人之根,人為國之本,人無足不立,國無民不成。所以孟子以民為重,君為輕也。昔魏微之諫太宗:“怨不在天,可畏惟人,載舟覆舟,所宜深慎。” 猶此理也。故秦之亡,民怨所積也。新莽之潰,民心思漢也。“得人者昌,失人者亡。”此治亂之根本也,故生天下者,天下德之。
山將崩者土先隳,國將衰者人先斃。根枯枝朽,人困國殘。
本節承上文,再申“民為國本”之義。夫芽之未萌,其土欲綻。形之欲現,其兆光窺。故山之將崩也,其基必先裂隳。國之將傾也,其民必先凋疲。枝之朽也,乃因根枯。國之破也,緣於民困。故始皇之營阿房、築長城。隋煬之廣離宮、開運河。此皆盡天下之力,竭天下之財,民不堪其困。未有不傾破者也。
與覆車同軌者傾,與亡國同轍者滅。見已失者慎將失,惡其跡者預避之。
本節言歷史經驗,所以證古知今,通情達故,以趨吉避凶也。
昔桀紂以女亡國,幽王亦寵褒姒而滅。武穆迎二聖而見嫌於高宗,于謙立景帝而被疑於英宗。此皆同軌者傾,同轍者滅也。智者以史實為經,以成事為驗。袁紹、劉表,皆以廢長致亂。曹操幼子植,文才贍敏,獨得操寵,欲立為嗣。詢之賈詡,詡不答,再三詰之,詡曰:“適有所思,思袁本初,劉景升父子耶。”操乃大笑而罷。明太祖立碑禁宦官干權,清世祖立制防婦後預政。故見已失之例必慎之,惡與同敗而預避也。
畏危者安,畏亡者存。夫人之所行,有道則吉,無道則凶。吉者百福所歸,凶者百禍所攻。非其神聖,自然所鍾。
本節總結上文,論禍福存亡之道也。始皇一統天下,鑒周因分封而亂,乃集權中央,意圖永保。不意高祖起布衣,提三尺劍而滅之。西漢以秦孤立面亡,乃非劉不王,而七國亂之,外戚篡之。東漢因之而抑後黨,而宦官傾之。宋之鑑唐亡於藩鎮,杯酒釋兵權,而遼金寇之。以唐太宗之明,猶遺武后之失。明太祖之慎,終不免燕王之亦。禍福同源,吉兇相依。惟居高思危,處逸思勞,滿思溢,盈思虧,常自惕勵,所以轉禍為福,常安而久存也。
故行合乎道,履安乎禮,此百福之所眷顧,吉祥長相隨也。反之則百禍所攻,百兇相應。此中無主宰,非神非聖,乃自然之理數因果,是故成敗在謀,安危在德,禍福無門,惟人自召。
務善策者無惡事,無遠慮者有近憂。
本節承上文,論立身處事之大端,回應禍福存亡之理也。
孔子曰:苟志於仁矣,無惡也。故古之明君賢臣,惟善為務。文王之澤,漢文之儉,光武之度,唐宗之仁,陶侃之勤,諸葛之慎,師德之謙,文山之忠,或舉而不伐,或任不避嫌。此皆惟善為親,乃立身之根本也。
戰國七雄爭霸,以齊楚之勢,非不及秦也,而六國終為所並。漢之末,擁眾據城者數十,二袁之眾,倍於曹操,而悉為操所平。此苟安一時,無復遠慮者也。故謀深計遠,乃應事之常經也。
同志相得,同仁相憂,同智相謀,同惡相黨,同愛相求,同美相妒,同責相害,同利相忌,同類相依,同義相親,同難相濟,同道相成,同藝相窺,同巧相勝。止匕乃數之所得,不可與理違。
本節泛論人群利害分合之勢,總君臣之道,不可不知也。
顏淵之師孔於,同游於道也;張良之投沛公,共志傾秦也。其交以道。故日同志則相得也。
武王師姜尚,劉備禮諸葛,君臣抱憂天下之心,其交以義合。故日同仁相憂也。
智術相敵,勢必為謀,如曹操之謀劉備,李斯之謀韓非。故日同智則相謀。
漢末之十常侍,結黨聚斂;万俟囗附秦檜,此皆遂私心而結黨。故日同惡相黨。
秦武王有力,任鄙、孟賁依之;始皇好仙,盧生、徐市干進。故日同愛則相求也。
楊貴妃以色而妒江采苹,趙高爭寵而忌李斯。故日同美則相妒也。
董卓伏誅;李、郭交惡;太平軍據南京,韋、楊相謀。此皆勢相軋,而不能容。故日同貴則相害也。
鍾會之圖鄧艾,廉頗之屏相如,皆因其利而忌其功。故日同利則相忌。
鍾子期死,伯牙碎琴;陳勝一呼,劉項響應。此皆所謂同聲相應,同氣則相感也。
秦之強,六國合而拒之;魏之盛,吳蜀連而抗之;智氏之霸,韓趙魏比而分之。此中徒以利害分合。故日同類則相依,同義則相親,同難則互濟也。
公孫杵、程嬰之全趙氏;三傑之輔漢。其才不一,其用不同,然相輔相成。故日同道相成也。
后羿善射,逢蒙盡其技而弒之;自古文人相輕,武夫相薄。故日同藝則相窺也。
晉武帝時,上下競尚奢侈。王他用館沃釜,石崇以蠟代薪。王以椒塗屋,崇則以赤石脂相代。夫百工行業,莫不以巧爭新。故日同巧則相勝也。
此乃數之所得,不可與理違。
以上所揭,非人力為之,乃理數之所因,形勢之所趨也。故聰明睿智者,順則因其理,隨其形。逆則導其勢,變其數,運乎一心,斯用無窮矣。
釋己而教人者逆,正己而化人者順。逆者難從,順者易行。難從則亂,易行則理。
本節總結全文,與原始章第一論道德相呼應,以謀略之用,始終不離道德也。
故凡居上位者,宜嚴己而寬人,正己以化人。身正則不令而行,身不正雖令不從,以德懷人則順,以力取人則逆。順其勢則行,逆其理則沖;行則理,沖則亂。故孔子云:“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拱之。”此為政領之大要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