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頁
賞不服人,罰不甘心者叛。賞及無功,罰及無罪者酷。
刑賞不中,則政令不行。政令不行,亂乃茲生。
例一:楚平王,春秋楚君。楚平王信無極之讒,殺功臣伍奢及其長子伍尚。奢次子伍員以父兄無罪見誅,誓欲報之,乃奔吳。十九年後,伍員率兵破楚,時平王已歿,出其屍而鞭之。
例二:朱厚照,明帝。明武宗性好嬉遊,寵任宵小。錢寧、江彬等,身無寸功,但事連佞,導帝微游,皆封高位。朝廷大臣,武宗任情侮辱,或罰廷跪,或加廷杖,杖斃者十餘人,復鬧王守仁於貴州。至是言路斷絕,國事日非,河北盜起,安化王囗囗,寧王宸濠,先後皆叛。
聽讒而美,聞諫而優者亡。
夫人主(領導者)之通病有三,曰諛、好貨、好色。尤以好諛,明主不免。故重祿不諫,畏罪不言,此亡國之風也。
例一:紂王,商君。紂王酒色荒淫,箕子諫而被囚,比干諫而見殺,忠良盡退,佞諛滿朝。武王起兵,諸侯響應,紂王自焚而死,商亡。
例二:劉欣,漢帝。漢哀帝劉欣,昏淫荒亂。尚書僕射鄭崇,正直敢言,進見必著革履,橐橐有聲,故哀帝聞聲而知那至,心甚厭之。尚書令趙昌,專務諂媚,乃潛鄭交通宗族,必有陰謀。哀帝召鄭責曰:“君門如市,奈何欲禁遏主上?”鄭曰:“臣門如市,臣心如水。”哀帝恨鄭答不言遜,國之,鄭死獄中。
能有其有者安,貪人之有者殘。
哀公問於有若曰:“年飢,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對曰:“動徹乎?”曰:“二,吾猶不足,如之可其徹也?”對曰:“百姓足,君孰與不足;百姓不足,君孰與足!”故恩蓋天下,然後能保天下。安天下者,天下恃之。
例一:劉恆,漢帝。漢文帝劉恆,一生儉約,治陵寢用瓦具。歷代兵亂,漢陵多道挖掘,獨文帝陵得安。
例二:孟昶,五代蜀人。宋太祖使曹彬伐蜀,蜀主孟昶降,太祖羈之汁京。昶歿,宅內供帳等,悉收大內,衛卒見其溺器,用七寶裝成,精緻異常,亦收陳宮中。太祖見之,曰:“溺器以七寶裝成,試問以何器貯食?奢靡至此,不亡何待?”乃碎之。
例三:慈禧後,清人。清末,中法之役,馬江敗績,閻海艦隊喪亡殆盡。清廷以海氛日惡,決議大興海軍,乃籌集巨資。光緒十二年,慈禧後拉那氏,耽於遊樂,乃撥是項經費三千萬金,修繕頤和園。未及二年,甲午中日之戰,清海軍不堪一擊。乃割地賠款,國勢日弱,終至覆亡。
安禮章第六
福在積善,禍在積惡。
司馬遷之論禮:“洋洋乎美德乎,宰制萬物,役使群眾,豈人力也哉!”故天以禮則四時分,地以禮則萬物序,人以禮則五倫別。此《素書》六章,所以殿之以禮也。
《易》云:“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又諺云:“刻薄成家,理無久享。”孔子亦云:“君子之澤,三世而斬。”此皆言善惡之積,應之於事也。故文王以屢世之德,有天下八百年。秦、元之得天下,興之也霸,潰之也速。宋得之於小兒,失之於小兒。清以孤寡人主,復以孤寡遜位。此善惡禍福之大者也。蓋天地之道,日中必移,月滿必虧,澤滿則溢。人之道,泰則驕,逸則奢,驕奢既起,惡則隨之,此所以召禍也。福則反是,所以積善得長享也。故善福禍惡,本章之綱宗,應世之先訣也。
怨在不舍小過,患在不預定謀。飢在賤農,寒在惰織。
情不順則怨,事無謀則變。故舍小過所以順人情,徹上下。決計預謀以理事,變未生而彌之,勢未成以導之,此所以無為而冶天下也。賤農則民飢,惰織則民寒,理有必然,事有必至者也。故衣與食,民之命脈也。通人情,明世故,理事之根本也。
安在得人,危在失士。富在迎來,貧在棄時。
孔子論政,日舉賢才,又日既富矣,則教之。管仲以衣食足而伯齊,商鞅以富國而強秦。周用姜尚,漢任張良,此得人也。項羽黜范增,劉宋斬檀道濟,此失士也。故得人則政通,政通則人和,所以來遠者,富國家。國富而治,既治則教,禮樂行矣。此理國之大經也。
上無常操,下多疑心。輕上生罪,侮人無親。近臣不不重,遠臣輕之。自疑不信人,自信不疑人。枉士無直友,曲上無直下。危國無賢人,敵政無善人。
本節論君道之大略,言統領之精要也。
《左傳》云:“國將亡,必多制。”夫政如是,人亦如是,故居上者無常守,則居下者無所從,此致疑生亂之源也。上下之道,以禮則忠,以眾則慢,此豫讓論眾人國士也。先主三顧茅廬,諸葛鞠躬盡瘁。太宗深得此道,天下英雄盡人毅中,此禮賢之得人也。以武帝之剛,不正衣冠,不近汲黯,此所以不敢侮下,不敢輕土也。
夫御下之道,日恩日禮,日信日任。齊桓任管仲,景公任晏嬰,皆信之任之,尊之禮之,故其國治也。
夫枉士無直友,曲上無直下,物以類聚也。故上好諛則諂佞進,上好武則賁育來,犬馬則韓盧屈乘具,美色則胭脂金粉陳。故日危國無賢人,亂政無善人,非無善賢也,佞幸陷之,人主殺之,善賢不安於位也。昔張良、陳平、韓信,均曾事項羽,而終奔沛公。孔子云:“危邦不人,亂邦不居。”
愛人深者求賢急,樂得賢者養人厚。
殷有三仁,周有八士,漢得三傑而稱帝,蜀因諸葛而三分,本節再引斯旨,成事以人也。故古之欲申大義於天下者,皆以求才為尚,故周公躬吐握,劉備顧茅廬,燕王聚黃金之台,光武下求賢之詔。得賢則治,昔子產治鄭,遺頌甘棠。西門治鄴,民懷其德。故古之明主,不愛尺璧寸珠,而以賢才為國之寶也。
國將霸者士皆歸,邦將亡者賢先避。
昔齊桓用管仲,寧戚干進。秦穆公欲霸諸侯,繇余來於戎,百里奚來於宛,蹇叔、公孫枝來自宋。商之衰也,微子去。漢將亂也,管寧避,故孔子有言:“賢者辟世,其次辟地,其次辟色,其次辟言。”此亦所以自全於亂世也。
地薄者大物不產,水淺者大魚不游,樹禿者大禽不棲,林疏者大善大居。
本節引申前文,喻領導者之才德不具,器度不宏,則士不為用也。故地氣薄者,不產甘美之物。一隅淺水,大魚難安。無枝之樹,鳴禽不依。稀疏之林,難藏大獸。蓋其養不厚,不足以自存也。是以馬援歸漢,商鞅去衛,皆類此也。
山峭者崩,澤滿者溢。
本節言自然之理,山峭則崩,基易勢也。澤滿者溢,形器小也,戒驕逸自滿也。蓋人之性,處艱困之中,莫不惕勵恐慎。既得志也,則放逸縱情。故今古豪雄,善始者繁,克終者寡。霸吳者夫差,亡吳者亦夫差也。文種之智,強弱越而並強吳,不能全身,蘇秦之謀,使六國而小霸秦,死於非命。此無他,峭則崩,滿則溢也。故《易》以謙為尚。老子有言:“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
刑賞不中,則政令不行。政令不行,亂乃茲生。
例一:楚平王,春秋楚君。楚平王信無極之讒,殺功臣伍奢及其長子伍尚。奢次子伍員以父兄無罪見誅,誓欲報之,乃奔吳。十九年後,伍員率兵破楚,時平王已歿,出其屍而鞭之。
例二:朱厚照,明帝。明武宗性好嬉遊,寵任宵小。錢寧、江彬等,身無寸功,但事連佞,導帝微游,皆封高位。朝廷大臣,武宗任情侮辱,或罰廷跪,或加廷杖,杖斃者十餘人,復鬧王守仁於貴州。至是言路斷絕,國事日非,河北盜起,安化王囗囗,寧王宸濠,先後皆叛。
聽讒而美,聞諫而優者亡。
夫人主(領導者)之通病有三,曰諛、好貨、好色。尤以好諛,明主不免。故重祿不諫,畏罪不言,此亡國之風也。
例一:紂王,商君。紂王酒色荒淫,箕子諫而被囚,比干諫而見殺,忠良盡退,佞諛滿朝。武王起兵,諸侯響應,紂王自焚而死,商亡。
例二:劉欣,漢帝。漢哀帝劉欣,昏淫荒亂。尚書僕射鄭崇,正直敢言,進見必著革履,橐橐有聲,故哀帝聞聲而知那至,心甚厭之。尚書令趙昌,專務諂媚,乃潛鄭交通宗族,必有陰謀。哀帝召鄭責曰:“君門如市,奈何欲禁遏主上?”鄭曰:“臣門如市,臣心如水。”哀帝恨鄭答不言遜,國之,鄭死獄中。
能有其有者安,貪人之有者殘。
哀公問於有若曰:“年飢,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對曰:“動徹乎?”曰:“二,吾猶不足,如之可其徹也?”對曰:“百姓足,君孰與不足;百姓不足,君孰與足!”故恩蓋天下,然後能保天下。安天下者,天下恃之。
例一:劉恆,漢帝。漢文帝劉恆,一生儉約,治陵寢用瓦具。歷代兵亂,漢陵多道挖掘,獨文帝陵得安。
例二:孟昶,五代蜀人。宋太祖使曹彬伐蜀,蜀主孟昶降,太祖羈之汁京。昶歿,宅內供帳等,悉收大內,衛卒見其溺器,用七寶裝成,精緻異常,亦收陳宮中。太祖見之,曰:“溺器以七寶裝成,試問以何器貯食?奢靡至此,不亡何待?”乃碎之。
例三:慈禧後,清人。清末,中法之役,馬江敗績,閻海艦隊喪亡殆盡。清廷以海氛日惡,決議大興海軍,乃籌集巨資。光緒十二年,慈禧後拉那氏,耽於遊樂,乃撥是項經費三千萬金,修繕頤和園。未及二年,甲午中日之戰,清海軍不堪一擊。乃割地賠款,國勢日弱,終至覆亡。
安禮章第六
福在積善,禍在積惡。
司馬遷之論禮:“洋洋乎美德乎,宰制萬物,役使群眾,豈人力也哉!”故天以禮則四時分,地以禮則萬物序,人以禮則五倫別。此《素書》六章,所以殿之以禮也。
《易》云:“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又諺云:“刻薄成家,理無久享。”孔子亦云:“君子之澤,三世而斬。”此皆言善惡之積,應之於事也。故文王以屢世之德,有天下八百年。秦、元之得天下,興之也霸,潰之也速。宋得之於小兒,失之於小兒。清以孤寡人主,復以孤寡遜位。此善惡禍福之大者也。蓋天地之道,日中必移,月滿必虧,澤滿則溢。人之道,泰則驕,逸則奢,驕奢既起,惡則隨之,此所以召禍也。福則反是,所以積善得長享也。故善福禍惡,本章之綱宗,應世之先訣也。
怨在不舍小過,患在不預定謀。飢在賤農,寒在惰織。
情不順則怨,事無謀則變。故舍小過所以順人情,徹上下。決計預謀以理事,變未生而彌之,勢未成以導之,此所以無為而冶天下也。賤農則民飢,惰織則民寒,理有必然,事有必至者也。故衣與食,民之命脈也。通人情,明世故,理事之根本也。
安在得人,危在失士。富在迎來,貧在棄時。
孔子論政,日舉賢才,又日既富矣,則教之。管仲以衣食足而伯齊,商鞅以富國而強秦。周用姜尚,漢任張良,此得人也。項羽黜范增,劉宋斬檀道濟,此失士也。故得人則政通,政通則人和,所以來遠者,富國家。國富而治,既治則教,禮樂行矣。此理國之大經也。
上無常操,下多疑心。輕上生罪,侮人無親。近臣不不重,遠臣輕之。自疑不信人,自信不疑人。枉士無直友,曲上無直下。危國無賢人,敵政無善人。
本節論君道之大略,言統領之精要也。
《左傳》云:“國將亡,必多制。”夫政如是,人亦如是,故居上者無常守,則居下者無所從,此致疑生亂之源也。上下之道,以禮則忠,以眾則慢,此豫讓論眾人國士也。先主三顧茅廬,諸葛鞠躬盡瘁。太宗深得此道,天下英雄盡人毅中,此禮賢之得人也。以武帝之剛,不正衣冠,不近汲黯,此所以不敢侮下,不敢輕土也。
夫御下之道,日恩日禮,日信日任。齊桓任管仲,景公任晏嬰,皆信之任之,尊之禮之,故其國治也。
夫枉士無直友,曲上無直下,物以類聚也。故上好諛則諂佞進,上好武則賁育來,犬馬則韓盧屈乘具,美色則胭脂金粉陳。故日危國無賢人,亂政無善人,非無善賢也,佞幸陷之,人主殺之,善賢不安於位也。昔張良、陳平、韓信,均曾事項羽,而終奔沛公。孔子云:“危邦不人,亂邦不居。”
愛人深者求賢急,樂得賢者養人厚。
殷有三仁,周有八士,漢得三傑而稱帝,蜀因諸葛而三分,本節再引斯旨,成事以人也。故古之欲申大義於天下者,皆以求才為尚,故周公躬吐握,劉備顧茅廬,燕王聚黃金之台,光武下求賢之詔。得賢則治,昔子產治鄭,遺頌甘棠。西門治鄴,民懷其德。故古之明主,不愛尺璧寸珠,而以賢才為國之寶也。
國將霸者士皆歸,邦將亡者賢先避。
昔齊桓用管仲,寧戚干進。秦穆公欲霸諸侯,繇余來於戎,百里奚來於宛,蹇叔、公孫枝來自宋。商之衰也,微子去。漢將亂也,管寧避,故孔子有言:“賢者辟世,其次辟地,其次辟色,其次辟言。”此亦所以自全於亂世也。
地薄者大物不產,水淺者大魚不游,樹禿者大禽不棲,林疏者大善大居。
本節引申前文,喻領導者之才德不具,器度不宏,則士不為用也。故地氣薄者,不產甘美之物。一隅淺水,大魚難安。無枝之樹,鳴禽不依。稀疏之林,難藏大獸。蓋其養不厚,不足以自存也。是以馬援歸漢,商鞅去衛,皆類此也。
山峭者崩,澤滿者溢。
本節言自然之理,山峭則崩,基易勢也。澤滿者溢,形器小也,戒驕逸自滿也。蓋人之性,處艱困之中,莫不惕勵恐慎。既得志也,則放逸縱情。故今古豪雄,善始者繁,克終者寡。霸吳者夫差,亡吳者亦夫差也。文種之智,強弱越而並強吳,不能全身,蘇秦之謀,使六國而小霸秦,死於非命。此無他,峭則崩,滿則溢也。故《易》以謙為尚。老子有言:“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