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頁
陰計者,皆出其不意。其計既泄,則明暗易形,強弱易勢,未有不敗者也。
例一:秦穆公,春秋秦君。穆公使孟明襲鄭,車主延津,為鄭賈弦高所悉。高偽為鄭使,持牛酒迎秦軍,曰:“寡君聞將軍將行師於敞邑,不腆之賦,敬使下臣高遠犒從者。”孟明乃駐軍不前,諸將不解,明曰:“吾千里遠涉,出鄭人之不意,必可得志,今計已泄,其為備也久矣。攻之則城固難克,圍之則兵少難繼。”乃襲滑而返。
例二:李建成,唐人。唐高祖李淵定天下,長子建成為太子,世民為秦王,元吉為齊王。太子以秦王功蓋天下,不自安,乃結元吉謀秦王。事泄,世民即日伏兵玄武門,於早朝時殺建成、元吉,即位為唐太宗。
厚斂薄施者凋。
厚斂則民窮,民窮則國凋,故曰“窮天下者,天下仇之;危天下者,天之災之。”
秦之世,築長城,建阿房。窮天下之財力,自棄於民。陳、吳一呼,劉、項繼起,三載而秦亡。故杜牧論曰:“亡秦者秦也。”明、清末季,任用非人,官吏皆斂聚奢淫,民窮而財盡。於是寇自內生,侮由外至。此皆厚斂凋民,所以失天下也。
戰士貧游士富者衰。
孔子云:“以不教民戰,是謂棄之。”故立國未有不備戰者也。戰在練兵,練兵在籌餉,糧餉足,兵乃樂為之用。咸豐之初,賊盛兵衰,糧餉不繼也,反之,此曾、李之所以收太平之全功也。
戰國二百年,諸侯攻戰相伐。游士揣人主之心,棄仁絕義,動之以利害,故有朝為布衣,暮為卿相,而攻戰之士,終年暴露。故秦用張儀連橫之謀並天下,此乃六國之民,厭棄爭戰,而諸侯之心,苟其暫安也。
貨賂公行者昧。
貨賂公行,則屑小諂進,其政必失也。
例一:田因齊,戰國齊君。周安王甘三年,因齊嗣立為齊威王,用騶忌為相。時朝臣多稱阿(地名)大夫之賢,而貶即墨大夫,忌乃述之威王,威王詢左右,亦如是對。威王陰使人往察二邑治狀,並召二守入朝,大集群臣,欲行賞罰,群臣皆以阿大夫必有重賞,而即墨大夫危矣喊王先召即墨大夫曰:“自子之官即墨,毀言日至。吾使人察之,田野開闢,人民富饒,官無留事。子專意治邑,不肯媚吾左右,故遭毀耳吁誠賢令也。”乃厚賞之。復召阿大夫曰:“自子守阿,譽言日至。吾使人視阿,田荒民凍,但賄吾左右,結交廷臣,以求美譽。守之不肖,無過於汝。”乃烹之於鼎,復召左右親信十餘人,皆毀即墨大夫者,亦次第烹之。於是貨賂之路絕,而齊大治。
例二:劉志,漢帝。漢桓帝在位,劈婦寺,寵外戚。朝政日非,貨賂公行,宦者侯覽獻縑五千匹,得封關內侯。白馬令李雲上書……“帝者諦也”。今宮位錯亂,小人諂進,財貨公行,政化日損,尺一(詔書)拜用,不經御省。是帝欲不諦乎?桓帝昏昧不悟,殺李雲。
聞善忽略、記過不忘者暴。
齊桓相管仲,魏武用張繡,皆重才釋過,此所以霸也。田豐諫袁紹不從,紹囚之,既敗,斬田豐。劉敬諫高祖不從,高祖國之,既困於白登,返,釋敬謝過而厚賞之。觀古之所以成,所以敗,豈日無端耶!
例一:王允,漢人。漢獻帝時,董卓不臣,王允結呂布等殺卓。時蔡邕在王允坐,聞之驚嘆,允叱之曰:“董卓國之大敗,幾亡漢室。君為王臣,所宜同疾,而懷其私遇,反相傷痛,豈不共為適哉。”即收付廷尉。邕謝罪,願黥首刖足繼成漢史,士大夫多矜救之,不可得。太尉馬日囗謂允曰:“伯喈曠世逸才,多識漢事,當績成後史,為一代大典。而所坐甚微,誅之,無乃失人望乎?”允終誅邕。日囗退曰:“王公其無後乎?”
例二:李廣,漢人。廣飲田間夜歸,霸陵尉呵止之。廣從騎曰:“故李將軍。”尉曰:“今將軍尚不得夜行,何乃故也?”止廣宿亭下。居無何,匈奴寇邊,武帝召廣為右北平守,廣請尉與俱,至軍而斬之。
所任不可信,所信不可任者濁。
孔於云:“可與共學,未可與適道。可與適道,未可與立。可與立,未可與權。”夫才德難全,故可任(才)者未必可信(德),可信者未必可任。如陸秀夫、張世傑等,忠義流芳,然非治軍之才,是亦不可諱也。故宋襄稱伯,遺笑於人。曹操征賢,唯才是視,是兩者皆偏,要在任之得所,御之有方也。孔子曰:“孟公綽,為趙魏老則優,不可以為滕薛大夫。”
例一:蘇秦,戰國周人。人惡蘇秦於燕王,言其反覆無信也。秦謂燕王曰:“使臣信如尾生,廉如伯夷,孝如曾參,以事足下,不可乎?”燕王曰:“可。”秦曰:“有此,臣亦不事足下矣!孝如曾參,義不離其親。廉如伯夷,污武王而不臣,辭孤竹之君。信如尾生,何肯揚燕齊之威於秦,而取大功乎?如此者,又何能為足下所用哉?”
例二:畏寧,清帝。清宣宗道光帝,在位三十年,頗思振奮求治。然濁於滿、漢之見、林則徐、鄧廷楨、楊芳等能員,或疑或黜。所信琦善、奕山、奕經等,皆庸昏愚昧,不足任事。故終無成。
牧人以德者集,繩人以刑者散。
文王以德,百里而興。武王伐紂,諸侯從之者八百。秦有天下,陳涉一呼而崩解。孔子云:“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例一:田榮,漢人。齊王田榮,素無思德於民,為項羽攻破,率殘眾走平原,刑索於民,民糾眾殺之。榮弟四橫,能得民心,時項羽立田假為齊王,眾乃逐假擁橫。快高祖統天下,橫率眾五百,匿居海島。高祖召之,橫勢不能拒,又恥居下位,距洛陽卅里,自到,以首付使回報。高祖復遣使馳海島,召其眾至洛陽。眾至,聞橫死,乃臨其墓哭,繼以身殉,五百眾無一生還。
例二:張綱,漢人。漢順帝漢安元年,遣光祿大夫張綱等八人巡行州郡,以察賢奸,二千石以下,准便宜行事。綱出都里許,慨然嘆曰:“豺狼當道,安問狐狸?”即日毀車返都,劾內戚大將軍梁翼十五大罪。翼憾之,值廣陵賊張嬰,殺守聚眾數萬,乃舉綱為廣陵太守。陵單車赴任,直起嬰壘,曉諭大義,嬰降,散其眾。綱治廣陵,道之以德,民皆安服。期年,綱病故,一城糹衰哭泣。
小功不賞,則大功不立;小怨不赦,則大怨必生。
秦赦孟明而襄公懼,楚殺子玉而文公喜。觀乎此,知賞罰之道也。
例一:曹操,漢人。操征張繡於南陽,繡降。操私繡嬸,繡恨攻操,操傷,幾不能免,長子昂、侄安民均遇害。袁、曹之爭,賈詡諫繡降操,曰:“夫有霸王之志者,團將釋私怨,以明道於四海。”繡從之,操待之寬厚,後多立戰功,封侯。
例二:李世民,唐帝。貞觀十九年,唐太宗親征高麗。安市之戰,太宗見一白袍將,當先突陣,銳厲無前,乃召詢之,即小校薛仁貴。太宗即予獎勵,百授游擊將軍,並賜金帛駿馬。仁貴感奮,多立大功,高宗時,回匕寇邊,仁貴往平之。
例一:秦穆公,春秋秦君。穆公使孟明襲鄭,車主延津,為鄭賈弦高所悉。高偽為鄭使,持牛酒迎秦軍,曰:“寡君聞將軍將行師於敞邑,不腆之賦,敬使下臣高遠犒從者。”孟明乃駐軍不前,諸將不解,明曰:“吾千里遠涉,出鄭人之不意,必可得志,今計已泄,其為備也久矣。攻之則城固難克,圍之則兵少難繼。”乃襲滑而返。
例二:李建成,唐人。唐高祖李淵定天下,長子建成為太子,世民為秦王,元吉為齊王。太子以秦王功蓋天下,不自安,乃結元吉謀秦王。事泄,世民即日伏兵玄武門,於早朝時殺建成、元吉,即位為唐太宗。
厚斂薄施者凋。
厚斂則民窮,民窮則國凋,故曰“窮天下者,天下仇之;危天下者,天之災之。”
秦之世,築長城,建阿房。窮天下之財力,自棄於民。陳、吳一呼,劉、項繼起,三載而秦亡。故杜牧論曰:“亡秦者秦也。”明、清末季,任用非人,官吏皆斂聚奢淫,民窮而財盡。於是寇自內生,侮由外至。此皆厚斂凋民,所以失天下也。
戰士貧游士富者衰。
孔子云:“以不教民戰,是謂棄之。”故立國未有不備戰者也。戰在練兵,練兵在籌餉,糧餉足,兵乃樂為之用。咸豐之初,賊盛兵衰,糧餉不繼也,反之,此曾、李之所以收太平之全功也。
戰國二百年,諸侯攻戰相伐。游士揣人主之心,棄仁絕義,動之以利害,故有朝為布衣,暮為卿相,而攻戰之士,終年暴露。故秦用張儀連橫之謀並天下,此乃六國之民,厭棄爭戰,而諸侯之心,苟其暫安也。
貨賂公行者昧。
貨賂公行,則屑小諂進,其政必失也。
例一:田因齊,戰國齊君。周安王甘三年,因齊嗣立為齊威王,用騶忌為相。時朝臣多稱阿(地名)大夫之賢,而貶即墨大夫,忌乃述之威王,威王詢左右,亦如是對。威王陰使人往察二邑治狀,並召二守入朝,大集群臣,欲行賞罰,群臣皆以阿大夫必有重賞,而即墨大夫危矣喊王先召即墨大夫曰:“自子之官即墨,毀言日至。吾使人察之,田野開闢,人民富饒,官無留事。子專意治邑,不肯媚吾左右,故遭毀耳吁誠賢令也。”乃厚賞之。復召阿大夫曰:“自子守阿,譽言日至。吾使人視阿,田荒民凍,但賄吾左右,結交廷臣,以求美譽。守之不肖,無過於汝。”乃烹之於鼎,復召左右親信十餘人,皆毀即墨大夫者,亦次第烹之。於是貨賂之路絕,而齊大治。
例二:劉志,漢帝。漢桓帝在位,劈婦寺,寵外戚。朝政日非,貨賂公行,宦者侯覽獻縑五千匹,得封關內侯。白馬令李雲上書……“帝者諦也”。今宮位錯亂,小人諂進,財貨公行,政化日損,尺一(詔書)拜用,不經御省。是帝欲不諦乎?桓帝昏昧不悟,殺李雲。
聞善忽略、記過不忘者暴。
齊桓相管仲,魏武用張繡,皆重才釋過,此所以霸也。田豐諫袁紹不從,紹囚之,既敗,斬田豐。劉敬諫高祖不從,高祖國之,既困於白登,返,釋敬謝過而厚賞之。觀古之所以成,所以敗,豈日無端耶!
例一:王允,漢人。漢獻帝時,董卓不臣,王允結呂布等殺卓。時蔡邕在王允坐,聞之驚嘆,允叱之曰:“董卓國之大敗,幾亡漢室。君為王臣,所宜同疾,而懷其私遇,反相傷痛,豈不共為適哉。”即收付廷尉。邕謝罪,願黥首刖足繼成漢史,士大夫多矜救之,不可得。太尉馬日囗謂允曰:“伯喈曠世逸才,多識漢事,當績成後史,為一代大典。而所坐甚微,誅之,無乃失人望乎?”允終誅邕。日囗退曰:“王公其無後乎?”
例二:李廣,漢人。廣飲田間夜歸,霸陵尉呵止之。廣從騎曰:“故李將軍。”尉曰:“今將軍尚不得夜行,何乃故也?”止廣宿亭下。居無何,匈奴寇邊,武帝召廣為右北平守,廣請尉與俱,至軍而斬之。
所任不可信,所信不可任者濁。
孔於云:“可與共學,未可與適道。可與適道,未可與立。可與立,未可與權。”夫才德難全,故可任(才)者未必可信(德),可信者未必可任。如陸秀夫、張世傑等,忠義流芳,然非治軍之才,是亦不可諱也。故宋襄稱伯,遺笑於人。曹操征賢,唯才是視,是兩者皆偏,要在任之得所,御之有方也。孔子曰:“孟公綽,為趙魏老則優,不可以為滕薛大夫。”
例一:蘇秦,戰國周人。人惡蘇秦於燕王,言其反覆無信也。秦謂燕王曰:“使臣信如尾生,廉如伯夷,孝如曾參,以事足下,不可乎?”燕王曰:“可。”秦曰:“有此,臣亦不事足下矣!孝如曾參,義不離其親。廉如伯夷,污武王而不臣,辭孤竹之君。信如尾生,何肯揚燕齊之威於秦,而取大功乎?如此者,又何能為足下所用哉?”
例二:畏寧,清帝。清宣宗道光帝,在位三十年,頗思振奮求治。然濁於滿、漢之見、林則徐、鄧廷楨、楊芳等能員,或疑或黜。所信琦善、奕山、奕經等,皆庸昏愚昧,不足任事。故終無成。
牧人以德者集,繩人以刑者散。
文王以德,百里而興。武王伐紂,諸侯從之者八百。秦有天下,陳涉一呼而崩解。孔子云:“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例一:田榮,漢人。齊王田榮,素無思德於民,為項羽攻破,率殘眾走平原,刑索於民,民糾眾殺之。榮弟四橫,能得民心,時項羽立田假為齊王,眾乃逐假擁橫。快高祖統天下,橫率眾五百,匿居海島。高祖召之,橫勢不能拒,又恥居下位,距洛陽卅里,自到,以首付使回報。高祖復遣使馳海島,召其眾至洛陽。眾至,聞橫死,乃臨其墓哭,繼以身殉,五百眾無一生還。
例二:張綱,漢人。漢順帝漢安元年,遣光祿大夫張綱等八人巡行州郡,以察賢奸,二千石以下,准便宜行事。綱出都里許,慨然嘆曰:“豺狼當道,安問狐狸?”即日毀車返都,劾內戚大將軍梁翼十五大罪。翼憾之,值廣陵賊張嬰,殺守聚眾數萬,乃舉綱為廣陵太守。陵單車赴任,直起嬰壘,曉諭大義,嬰降,散其眾。綱治廣陵,道之以德,民皆安服。期年,綱病故,一城糹衰哭泣。
小功不賞,則大功不立;小怨不赦,則大怨必生。
秦赦孟明而襄公懼,楚殺子玉而文公喜。觀乎此,知賞罰之道也。
例一:曹操,漢人。操征張繡於南陽,繡降。操私繡嬸,繡恨攻操,操傷,幾不能免,長子昂、侄安民均遇害。袁、曹之爭,賈詡諫繡降操,曰:“夫有霸王之志者,團將釋私怨,以明道於四海。”繡從之,操待之寬厚,後多立戰功,封侯。
例二:李世民,唐帝。貞觀十九年,唐太宗親征高麗。安市之戰,太宗見一白袍將,當先突陣,銳厲無前,乃召詢之,即小校薛仁貴。太宗即予獎勵,百授游擊將軍,並賜金帛駿馬。仁貴感奮,多立大功,高宗時,回匕寇邊,仁貴往平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