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頁
例二:劉璋,漢人。漢末,璋鎮益州,建安十六年,張魯犯境,璋用法正之謀,迎劉備入川以討張魯。備入川,璋復疑而拒之,備乃攻璋,圍成都,璋降,備並益州。
薄施厚望者不報。
漢人崔暖《座右銘》云:“施人慎勿念,受施慎勿忘。”此立身之道也,故薄施而求厚報,未有是理也。
例一:齊威王,戰國齊君,齊威王八年,楚大發兵加齊。齊王使淳于髡之趙請救兵,齎金百金,車馬十駟。淳于髡仰天大笑,冠纓索絕。王曰:“先生少之乎?”髡曰:“何敢?”王曰:“笑豈有說乎?”髡曰:“今者,臣從東方來,見道傍有攘田者,操一豚蹄,酒一孟,而祝曰:‘甄簍滿篝,汗邪滿車,五穀蕃熟,穰穰滿家。’臣見其所持者狹,而所欲者奢,故笑之。”於是齊威王乃益齎黃金千鎰、白璧十雙、車馬百駟。髡辭而行至趙,趙王與之精兵十萬,革車千乘。楚聞之,夜引兵而去。
例二:豫讓,戰國晉人。周貞定王十六年,韓、趙、魏三家滅智氏分晉。智氏臣豫讓,漆身吞炭,變其聲容,為智伯報仇。三次刺趙無血卩不中,無血卩命斬之,讓呼天而號,淚與血下。左右曰:“子畏死耶?”讓曰:“某非畏死,痛某死之後,別無報仇之人耳!”無血卩乃問曰:“子先事范氏,智伯滅范,於忍恥偷生,反事智伯,不為范氏報仇。今智伯之死,子獨報之甚切,何也?”讓曰:“某事范氏,以眾人相待,吾亦以眾人報之。及事智伯,以國士相待,吾當以國士報之,豈可一例而觀耶?”
貴而忘賤者不久。
貴而忘賤,安而忘危。此皆驕淫佚崩,不可久享也。
例一:劉賀,漢人。漢昭帝崩,無子,乃立武帝孫昌邑王賀為帝。賀初奉詔,手舞足蹈,歡喜失態。既為帝,居表不哀,荒淫游佚,夫帝王之禮幾千一百甘七事。故即位僅號七日,霍光等奏太后廢之。
例二:洪秀全,清人。咸豐年間,外侮日逼,民不聊生,洪秀全糾眾於廣西,下武昌,於咸豐三年四月,攻克南京,建太平天國,自號天王,是時洪擁眾百萬,中外震動。乃不思進取,上下貪圖逸樂,荒淫無道,致失民心。楊秀清、韋昌輝等,復爭權自殘。於是錢江遁隱,右達開遠奔,遂為曾國藩等破滅。
念舊惡而棄新功者凶。
漢高祖不以怨兩封雍齒,史稱其大度。唐太宗不以仇而相魏徵,故為明主。欲成非常之事功,必具非常之器度也。
例一:燕惠王,戰國燕人。燕昭王即位,日夜以報齊雪恥為事,乃尊賢禮士,四方豪傑歸之。周赧王卅一年,昭王用樂毅為將,六月之內,下齊七十餘城,惟首與即墨未下。樂毅乃解圍退軍九里,欲使感恩悅附。燕太子樂資譖毅於昭王,昭王笞之二十。昭王薨,樂資嗣立為惠王,惡被笞之恨,使騎劫代樂毅,毅恐見誅,棄家奔趙。齊田單破燕,殺騎劫,盡復齊城。
例二:辛興宗,宋人。糙和二年,睦州方臘作亂,陷六州五十二縣,勢甚振。會張叔夜招降梁山宋江,使屬熙河前軍統領辛興宗,辛予千人,令江攻杭州。杭州賊將方七佛,有眾六萬,宋江用計攻破,擒七佛,舊屬百餘人亦傷亡過半。中軍統制表江等之功,辛興宗曰:“宋江等原系大盜,雖破城有功,不過抵贖前罪。”統制王稟不敢爭。宋江等即日告退,通隱終身。
用人不正者殆。
用人不正。其事必危,故孔子有言:為政在人。
例一:趙佶、宋帝。宋徽宗任蔡京為相,童貫為太傅。蔡、童乃議圖遼,遣武義大夫馬政使金,與約夾攻,安堯臣等諫之不從。後遼覆金興,侵宋甚遼,徽、欽被擄,北宋亡。
例二:載湉,清帝。載湉嗣立,是為光緒,思變法圖強。以受制於西太后,不遂其志,乃任袁世凱,欲以兵脅太后。袁世凱告變,光緒被囚,六君子齊市。後國民革命起,清廷復用袁,袁坐觀把持,以這私利。於是清亡,民國亦亂者二十年。
強用人者不畜。
用人適志,強之者不可久。
例一:曹操,漢人。操攻劉備於徐州,備求援袁紹不果,敗逃。備將關羽守下邳,以備眷屬居城中,不得突圍,乃降漢。操素仰羽風義人才,以恩百計羈羽,羽不為所動。袁紹攻操,進兵白馬,羽從操往拒,破紹有功,乃走歸劉備。
例二:曹操,漢人。操破袁紹,擒其監軍沮授。授本操舊識,愛其才智,乃自釋其縛。授大呼曰:“吾不降也,願早賜死。”操厚待之,使留帳下。授復盜馬,欲亡歸袁氏,操斬之。
(雖雲強用人者不畜,亦可見曹操之愛才若渴。故三國人才之盛,以魏為最。)
為人擇官者亂。
歷代之亂,日宦官,日外戚,日藩鎮,日外患。雖雲四,其實一,皆任官不當也。故國之設官,所以理事也,官不稱職,其政必亂。
例一:劉徹,漢帝。武帝寵李夫人,用其弟李廣利為將,征大宛。廣利本非將才,徒以外戚故。勞師十餘萬,費時四年,大宛降。李歸,眾不足二萬,俘獻良馬數十匹,武帝喜,封廣利為海百侯。
例二:清入關歷三朝全盛,驕淫佚逸,八旗已不足恃,滿官多不學昏庸。咸豐以來,迭道外侮,光緒間,二滿員上書言事;某御史奏請起用檀道濟為將。(檀乃劉宋時人,已死千餘年。)某京堂奏稱日本東北,有緬甸、交趾,日畏之如虎,請遣使結約,夾攻日本。(清之官吏如此,即無武昌起義,清亦不可久也。)
失其所強者弱。
夫強弱無定型,形勢相用也。
例一:孫胺,戰國齊人。齊威王與日忌馳射賭勝,忌馬力不及,屢北失金。孫臏謂忌曰:“齊之良馬,聚於王廄,而君欲與次第角勝,難矣!誠以君之下駟,當彼上駟。而取君上駟,與彼中駟角,取君之中駟,與彼下駟角,君雖一敗,必有二勝。”忌從之,如其言。
例二:韓信,漢人。漢高祖遣韓信略趙,信背水為陣,殺陳余,破趙軍二十萬。初,諸將以背水結陣,乃兵法之大忌,皆驚疑,乃問曰:兵法有言,“右背山林,前左山澤”。今將軍背水勝敵,何也?信曰:“諸君雖讀兵書,未得奧旨。豈不聞兵法有言:陷之死地然後生,置之亡地而後存。”
決策於不仁者險。
不仁者,不可以長處約,不可以愛人。其行事也,圖險以僥倖。
例一:張溫,漢人。漢中平三年,中郎將董卓討賊無功,朝遣司空張溫行車騎將軍,董卓受其節制。溫以詔書召卓,卓傲不為禮,應對失順。參軍孫堅請新之,曰:“卓輕上無禮,一罪也。章、遂跋扈經年,卓不往討,沮軍疑眾,二罪也。卓受行無功,應召稽留,軒昂自高,三罪也。”溫不從。(溫若斬卓,曹、袁不得起,漢事尚不可知也。)
例二:王振,明人。明英宗寵宦官王振,振乃攬兵權。其出兵麓川,勞師數十萬,轉餉半天下,費時十年,得不償失。東南暫安,復請英宗親征也先。兵部尚書鄧禁、侍郎于謙、尚書王直等諫不從。兵出土木堡,敗潰,英宗為也先所擄。陰計外泄者敗。
薄施厚望者不報。
漢人崔暖《座右銘》云:“施人慎勿念,受施慎勿忘。”此立身之道也,故薄施而求厚報,未有是理也。
例一:齊威王,戰國齊君,齊威王八年,楚大發兵加齊。齊王使淳于髡之趙請救兵,齎金百金,車馬十駟。淳于髡仰天大笑,冠纓索絕。王曰:“先生少之乎?”髡曰:“何敢?”王曰:“笑豈有說乎?”髡曰:“今者,臣從東方來,見道傍有攘田者,操一豚蹄,酒一孟,而祝曰:‘甄簍滿篝,汗邪滿車,五穀蕃熟,穰穰滿家。’臣見其所持者狹,而所欲者奢,故笑之。”於是齊威王乃益齎黃金千鎰、白璧十雙、車馬百駟。髡辭而行至趙,趙王與之精兵十萬,革車千乘。楚聞之,夜引兵而去。
例二:豫讓,戰國晉人。周貞定王十六年,韓、趙、魏三家滅智氏分晉。智氏臣豫讓,漆身吞炭,變其聲容,為智伯報仇。三次刺趙無血卩不中,無血卩命斬之,讓呼天而號,淚與血下。左右曰:“子畏死耶?”讓曰:“某非畏死,痛某死之後,別無報仇之人耳!”無血卩乃問曰:“子先事范氏,智伯滅范,於忍恥偷生,反事智伯,不為范氏報仇。今智伯之死,子獨報之甚切,何也?”讓曰:“某事范氏,以眾人相待,吾亦以眾人報之。及事智伯,以國士相待,吾當以國士報之,豈可一例而觀耶?”
貴而忘賤者不久。
貴而忘賤,安而忘危。此皆驕淫佚崩,不可久享也。
例一:劉賀,漢人。漢昭帝崩,無子,乃立武帝孫昌邑王賀為帝。賀初奉詔,手舞足蹈,歡喜失態。既為帝,居表不哀,荒淫游佚,夫帝王之禮幾千一百甘七事。故即位僅號七日,霍光等奏太后廢之。
例二:洪秀全,清人。咸豐年間,外侮日逼,民不聊生,洪秀全糾眾於廣西,下武昌,於咸豐三年四月,攻克南京,建太平天國,自號天王,是時洪擁眾百萬,中外震動。乃不思進取,上下貪圖逸樂,荒淫無道,致失民心。楊秀清、韋昌輝等,復爭權自殘。於是錢江遁隱,右達開遠奔,遂為曾國藩等破滅。
念舊惡而棄新功者凶。
漢高祖不以怨兩封雍齒,史稱其大度。唐太宗不以仇而相魏徵,故為明主。欲成非常之事功,必具非常之器度也。
例一:燕惠王,戰國燕人。燕昭王即位,日夜以報齊雪恥為事,乃尊賢禮士,四方豪傑歸之。周赧王卅一年,昭王用樂毅為將,六月之內,下齊七十餘城,惟首與即墨未下。樂毅乃解圍退軍九里,欲使感恩悅附。燕太子樂資譖毅於昭王,昭王笞之二十。昭王薨,樂資嗣立為惠王,惡被笞之恨,使騎劫代樂毅,毅恐見誅,棄家奔趙。齊田單破燕,殺騎劫,盡復齊城。
例二:辛興宗,宋人。糙和二年,睦州方臘作亂,陷六州五十二縣,勢甚振。會張叔夜招降梁山宋江,使屬熙河前軍統領辛興宗,辛予千人,令江攻杭州。杭州賊將方七佛,有眾六萬,宋江用計攻破,擒七佛,舊屬百餘人亦傷亡過半。中軍統制表江等之功,辛興宗曰:“宋江等原系大盜,雖破城有功,不過抵贖前罪。”統制王稟不敢爭。宋江等即日告退,通隱終身。
用人不正者殆。
用人不正。其事必危,故孔子有言:為政在人。
例一:趙佶、宋帝。宋徽宗任蔡京為相,童貫為太傅。蔡、童乃議圖遼,遣武義大夫馬政使金,與約夾攻,安堯臣等諫之不從。後遼覆金興,侵宋甚遼,徽、欽被擄,北宋亡。
例二:載湉,清帝。載湉嗣立,是為光緒,思變法圖強。以受制於西太后,不遂其志,乃任袁世凱,欲以兵脅太后。袁世凱告變,光緒被囚,六君子齊市。後國民革命起,清廷復用袁,袁坐觀把持,以這私利。於是清亡,民國亦亂者二十年。
強用人者不畜。
用人適志,強之者不可久。
例一:曹操,漢人。操攻劉備於徐州,備求援袁紹不果,敗逃。備將關羽守下邳,以備眷屬居城中,不得突圍,乃降漢。操素仰羽風義人才,以恩百計羈羽,羽不為所動。袁紹攻操,進兵白馬,羽從操往拒,破紹有功,乃走歸劉備。
例二:曹操,漢人。操破袁紹,擒其監軍沮授。授本操舊識,愛其才智,乃自釋其縛。授大呼曰:“吾不降也,願早賜死。”操厚待之,使留帳下。授復盜馬,欲亡歸袁氏,操斬之。
(雖雲強用人者不畜,亦可見曹操之愛才若渴。故三國人才之盛,以魏為最。)
為人擇官者亂。
歷代之亂,日宦官,日外戚,日藩鎮,日外患。雖雲四,其實一,皆任官不當也。故國之設官,所以理事也,官不稱職,其政必亂。
例一:劉徹,漢帝。武帝寵李夫人,用其弟李廣利為將,征大宛。廣利本非將才,徒以外戚故。勞師十餘萬,費時四年,大宛降。李歸,眾不足二萬,俘獻良馬數十匹,武帝喜,封廣利為海百侯。
例二:清入關歷三朝全盛,驕淫佚逸,八旗已不足恃,滿官多不學昏庸。咸豐以來,迭道外侮,光緒間,二滿員上書言事;某御史奏請起用檀道濟為將。(檀乃劉宋時人,已死千餘年。)某京堂奏稱日本東北,有緬甸、交趾,日畏之如虎,請遣使結約,夾攻日本。(清之官吏如此,即無武昌起義,清亦不可久也。)
失其所強者弱。
夫強弱無定型,形勢相用也。
例一:孫胺,戰國齊人。齊威王與日忌馳射賭勝,忌馬力不及,屢北失金。孫臏謂忌曰:“齊之良馬,聚於王廄,而君欲與次第角勝,難矣!誠以君之下駟,當彼上駟。而取君上駟,與彼中駟角,取君之中駟,與彼下駟角,君雖一敗,必有二勝。”忌從之,如其言。
例二:韓信,漢人。漢高祖遣韓信略趙,信背水為陣,殺陳余,破趙軍二十萬。初,諸將以背水結陣,乃兵法之大忌,皆驚疑,乃問曰:兵法有言,“右背山林,前左山澤”。今將軍背水勝敵,何也?信曰:“諸君雖讀兵書,未得奧旨。豈不聞兵法有言:陷之死地然後生,置之亡地而後存。”
決策於不仁者險。
不仁者,不可以長處約,不可以愛人。其行事也,圖險以僥倖。
例一:張溫,漢人。漢中平三年,中郎將董卓討賊無功,朝遣司空張溫行車騎將軍,董卓受其節制。溫以詔書召卓,卓傲不為禮,應對失順。參軍孫堅請新之,曰:“卓輕上無禮,一罪也。章、遂跋扈經年,卓不往討,沮軍疑眾,二罪也。卓受行無功,應召稽留,軒昂自高,三罪也。”溫不從。(溫若斬卓,曹、袁不得起,漢事尚不可知也。)
例二:王振,明人。明英宗寵宦官王振,振乃攬兵權。其出兵麓川,勞師數十萬,轉餉半天下,費時十年,得不償失。東南暫安,復請英宗親征也先。兵部尚書鄧禁、侍郎于謙、尚書王直等諫不從。兵出土木堡,敗潰,英宗為也先所擄。陰計外泄者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