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頁
敗莫敗於多私。
無取於民者,取民者也。無取於國者,取國者也。無取於天下,取天下者也。故老子云:“夫推不私,故能成其私。”是故以私而動必敗。
例一:齊恆公,春秋齊君。齊桓公貪聲色腹欲,寵易牙、豎刁、開方,而有志伯天下,故其政悉委管仲。仲死,鮑叔牙繼之,自知才不及仲,諫桓公遠小人。桓公乃逐刁等,而食不甘味,寢不安枕,口無謔言,面無笑容。仍復召之,刁等送專事,齊大亂。
例二:楊玄感,隋人。隋場帝親征高麗,楚國公楊玄感據黎陽反。李密說之曰:“天子遠征遼左,去幽州,隔千里。今公權兵趨蒯,扼其喉。南有巨海,北有胡戎,前有高麗,退無歸路,不過旬月,齎糧必盡,舉麾一召,其眾自降,不戰而克,計之上也。”楊玄感不聽,蓋利洛陽寶貨,遂圍之,失利遭斬。
短莫短於苟得。
《易》曰:“安不忘危,存不忘亡。”昔孔子亦以富貴無常而誡王公、勉百姓。是故苟其現實,安於目前者,未有不敗亡者也。
例一:英布,漢人。漢高祖時,淮南王英布反。上召薛公問之。對曰:“布反,不足怪也。若布東取吳,西取楚,傳檄燕、趙,固守其所,則山東非漢之所有也,是為上計。若取吳、楚,並韓、魏,據廒倉,塞成皋。則勝敗未可知也,是為中計。若取吳下蔡而歸越,此為下計,陛下可安枕而臥矣。”高祖詢布軍行狀,如下計。乃問曰:“何以廢上而出下計?”曰:“布故酈山之徒,此皆為身不顧後,豈有慮遠之志哉?”尋果敗亡。
例二:劉表,漢人。漢末天下大亂,各稱雄據一方,錶帶甲數十萬,領荊州。時曹操破表紹,舉國征烏丸。劉備說表曰:“今曹操遠征,許都空虛,襲之可得,天下可傳檄而定也。”表曰:“吾坐鎮荊襄已足。”尋操自柳城返,表悔不用各言。操既返,復引軍征表,軍未至,表病死,其子降,荊襄易主。
遵義章第五
以明示下者暗。
水太清無魚,人太明無福。故明之者必也明於內,而憨於外,此領導之要也。
例一:鮑叔牙,春秋齊人。管仲病,桓公謂鮑叔牙可以繼之為相,管仲以為不可。易牙往見鮑叔牙,讒之曰:“仲父之相,叔所薦也。今仲病,君往問之,乃言叔不可為政,吾甚不平。”鮑叔牙笑曰:“若吾為政,即汝等何所容身乎?”
例二:谷阝雍,春秋晉人。邵雍游市井,忽指一人為盜,拘審之,果盜也。苟林父問:何以知之?雍曰:“吾察其眉睫之間,見市物有貪色,見市人有愧色,聞吾之至,而有懼色,是以知之。”時晉年飢多盜,乃使雍司職捕之。大夫羊舌職聞之,曰:“察見淵魚者不祥,智料隱匿者有殃。一人之察,不可盡群盜,谷阝雍死矣!”未及三日,谷阝臃偶行郊外,盜數十人,殺雍而去。
例三:陳平,漢人。孝文帝時,陳平為相。上問天下一歲決獄幾何?錢穀出入幾何?平曰:有主者。問主者誰?曰:“陛下即問決獄,責廷尉。問錢穀,責治粟內史。”
有過不知者蔽。
有過不知之謂蔽,知而不改之謂愎。
例一:劉備,蜀漢主。劉備據川稱帝,急關羽之遇害,乃興兵代吳。吳遣諸葛謹為使求和,曰:“陛下以關羽之親如何先帝?荊州大小孰與海內?俱應仇疾,難當先後?”備不省,敗歸。
例二:關羽,蜀漢人。備進漢中王,羽鎮荊州。時孫權擬聯劉拒曹,乃遣使求羽女為媳。羽怒斥之曰:“虎女安嫁犬子乎?”諸葛亮聞之曰:“荊州危矣!”
速而不反者惑。
迷於欲者,欲伐其性。迷於物者,物伐其志。迷於己者,增其過,敗其事。
例一咽間,春秋吳君。闔閭以孫武、伍員為將,既破楚,孫武進曰:兵以義動,方為有名,以楚王無道,故我破之。今宜召太子建之子囗勝,立之為君,使主宗廟,以更昭王之位。楚必相安而懷吳德,世世貢獻不絕。王雖赦楚,擾得楚也。闔閭間貪滅楚之利,不聽。楚申包胥泣秦庭,乞師破吳。
例二:重耳,春秋晉人。周襄王八年,晉亂,公子重耳奔齊。齊王妻之以齊姜,美而賢,重耳迷之,朝夕歡宴,七年安逸,無復遠志。諸從者急,賴齊姜賢,共謀之。姜醉之以酒,連衾席以出重耳,百里始覺。後返晉興國,稱伯諸侯,是為晉文公。
以言取怨者禍。
行在言先,權我禍人。言而未行,權人禍我。況復空言耳。
例一:彭囗,蜀漢人。彭囗為人所謗,劉漳鉗之為徒隸。會劉備入蜀,囗得從,先生禮遇之。囗起徒步,一朝處州人之上,形色囂然,備乃左遷囗為江陽太守。囗不悅,往詣馬超誘之曰:“卿為其外,我為其內,天下不足定也。”超具表囗辭,乃收囗付有司,論斬。
例二:楊儀,蜀漢人。儀從諸葛亮,多有勞績。亮卒,以蔣琬代之,儀不平,語費礻韋曰:往者丞相亡沒之際,吾若舉軍以就魏氏,處世寧當落度如此邪!令人追悔不可及。礻韋密表其言,廢儀為民。儀復上書,辭指激切,遂下郡收儀,儀自殺。
令與心乖者廢。
令與心乖違,其事必廢而不果。
例一:武靈王,戰國趙君。趙武靈王胡服騎射,國勢大振。先立長子章為太子,後廢之,復立次子何。武靈王以諸將不可專任,乃傳位於次子何(惠王),自將兵,稱日主父。主父廷見章拜惠帝,不忍,復欲分其國,使二子分治,遂致亂。主父遭兵圍困沙丘官,餓死。
例二:袁紹,漢人。紹發兵迎曹操,田豐說紹曰:曹公善用兵,變化無方,眾雖少,不可輕也,不如以久持之。將軍據山河之固,擁四川之眾,外結英雄,內修農戰。然後簡精銳,出奇兵,乘虛迭出,以擾河南。救右則擊左,救左則擊右,使敵疲於奔命,不及二年,可坐克也。今釋廟勝之策,而決成敗於一戰,若不如志,悔無及也。紹不從,以為沮眾,系之獄。紹軍既敗,或謂田豐曰:君必見重。豐曰:若軍有利,吾必全。今軍敗,吾必死矣。紹還,謂左右曰:“吾不用田豐言,果為所笑。”遂殺之。
後令謬前者毀。
出爾反爾,其令不行。
例一:楚平王,春秋楚君。楚平王今太子建出鎮城父,以奮揚為城父司馬,諭曰:“事太子如事寡人也。”後又密諭奮揚殺太子,揚先使使私報太子逃。反告平王曰:“太子逃矣。”平王怒曰:“言出余口,入於爾耳,誰告建耶?”揚曰:“臣實告之,君王有命:事建如事寡人。”
例二:曹操,漢人。操以劉備有英雄之譽,能得眾心,故留之許都,陽示寵敬,陰以羈縻。後遺備出徐州,拒袁木。董昭諫曰:“奮勇而志大,關羽、張飛為之羽翼,恐備之心未可得論也。”操曰:“吾已許之矣。”於是備得脫,後終成鼎足。
怒而無威者犯。
內養不足,則怒而無威。內善既充,不怒而威。
無取於民者,取民者也。無取於國者,取國者也。無取於天下,取天下者也。故老子云:“夫推不私,故能成其私。”是故以私而動必敗。
例一:齊恆公,春秋齊君。齊桓公貪聲色腹欲,寵易牙、豎刁、開方,而有志伯天下,故其政悉委管仲。仲死,鮑叔牙繼之,自知才不及仲,諫桓公遠小人。桓公乃逐刁等,而食不甘味,寢不安枕,口無謔言,面無笑容。仍復召之,刁等送專事,齊大亂。
例二:楊玄感,隋人。隋場帝親征高麗,楚國公楊玄感據黎陽反。李密說之曰:“天子遠征遼左,去幽州,隔千里。今公權兵趨蒯,扼其喉。南有巨海,北有胡戎,前有高麗,退無歸路,不過旬月,齎糧必盡,舉麾一召,其眾自降,不戰而克,計之上也。”楊玄感不聽,蓋利洛陽寶貨,遂圍之,失利遭斬。
短莫短於苟得。
《易》曰:“安不忘危,存不忘亡。”昔孔子亦以富貴無常而誡王公、勉百姓。是故苟其現實,安於目前者,未有不敗亡者也。
例一:英布,漢人。漢高祖時,淮南王英布反。上召薛公問之。對曰:“布反,不足怪也。若布東取吳,西取楚,傳檄燕、趙,固守其所,則山東非漢之所有也,是為上計。若取吳、楚,並韓、魏,據廒倉,塞成皋。則勝敗未可知也,是為中計。若取吳下蔡而歸越,此為下計,陛下可安枕而臥矣。”高祖詢布軍行狀,如下計。乃問曰:“何以廢上而出下計?”曰:“布故酈山之徒,此皆為身不顧後,豈有慮遠之志哉?”尋果敗亡。
例二:劉表,漢人。漢末天下大亂,各稱雄據一方,錶帶甲數十萬,領荊州。時曹操破表紹,舉國征烏丸。劉備說表曰:“今曹操遠征,許都空虛,襲之可得,天下可傳檄而定也。”表曰:“吾坐鎮荊襄已足。”尋操自柳城返,表悔不用各言。操既返,復引軍征表,軍未至,表病死,其子降,荊襄易主。
遵義章第五
以明示下者暗。
水太清無魚,人太明無福。故明之者必也明於內,而憨於外,此領導之要也。
例一:鮑叔牙,春秋齊人。管仲病,桓公謂鮑叔牙可以繼之為相,管仲以為不可。易牙往見鮑叔牙,讒之曰:“仲父之相,叔所薦也。今仲病,君往問之,乃言叔不可為政,吾甚不平。”鮑叔牙笑曰:“若吾為政,即汝等何所容身乎?”
例二:谷阝雍,春秋晉人。邵雍游市井,忽指一人為盜,拘審之,果盜也。苟林父問:何以知之?雍曰:“吾察其眉睫之間,見市物有貪色,見市人有愧色,聞吾之至,而有懼色,是以知之。”時晉年飢多盜,乃使雍司職捕之。大夫羊舌職聞之,曰:“察見淵魚者不祥,智料隱匿者有殃。一人之察,不可盡群盜,谷阝雍死矣!”未及三日,谷阝臃偶行郊外,盜數十人,殺雍而去。
例三:陳平,漢人。孝文帝時,陳平為相。上問天下一歲決獄幾何?錢穀出入幾何?平曰:有主者。問主者誰?曰:“陛下即問決獄,責廷尉。問錢穀,責治粟內史。”
有過不知者蔽。
有過不知之謂蔽,知而不改之謂愎。
例一:劉備,蜀漢主。劉備據川稱帝,急關羽之遇害,乃興兵代吳。吳遣諸葛謹為使求和,曰:“陛下以關羽之親如何先帝?荊州大小孰與海內?俱應仇疾,難當先後?”備不省,敗歸。
例二:關羽,蜀漢人。備進漢中王,羽鎮荊州。時孫權擬聯劉拒曹,乃遣使求羽女為媳。羽怒斥之曰:“虎女安嫁犬子乎?”諸葛亮聞之曰:“荊州危矣!”
速而不反者惑。
迷於欲者,欲伐其性。迷於物者,物伐其志。迷於己者,增其過,敗其事。
例一咽間,春秋吳君。闔閭以孫武、伍員為將,既破楚,孫武進曰:兵以義動,方為有名,以楚王無道,故我破之。今宜召太子建之子囗勝,立之為君,使主宗廟,以更昭王之位。楚必相安而懷吳德,世世貢獻不絕。王雖赦楚,擾得楚也。闔閭間貪滅楚之利,不聽。楚申包胥泣秦庭,乞師破吳。
例二:重耳,春秋晉人。周襄王八年,晉亂,公子重耳奔齊。齊王妻之以齊姜,美而賢,重耳迷之,朝夕歡宴,七年安逸,無復遠志。諸從者急,賴齊姜賢,共謀之。姜醉之以酒,連衾席以出重耳,百里始覺。後返晉興國,稱伯諸侯,是為晉文公。
以言取怨者禍。
行在言先,權我禍人。言而未行,權人禍我。況復空言耳。
例一:彭囗,蜀漢人。彭囗為人所謗,劉漳鉗之為徒隸。會劉備入蜀,囗得從,先生禮遇之。囗起徒步,一朝處州人之上,形色囂然,備乃左遷囗為江陽太守。囗不悅,往詣馬超誘之曰:“卿為其外,我為其內,天下不足定也。”超具表囗辭,乃收囗付有司,論斬。
例二:楊儀,蜀漢人。儀從諸葛亮,多有勞績。亮卒,以蔣琬代之,儀不平,語費礻韋曰:往者丞相亡沒之際,吾若舉軍以就魏氏,處世寧當落度如此邪!令人追悔不可及。礻韋密表其言,廢儀為民。儀復上書,辭指激切,遂下郡收儀,儀自殺。
令與心乖者廢。
令與心乖違,其事必廢而不果。
例一:武靈王,戰國趙君。趙武靈王胡服騎射,國勢大振。先立長子章為太子,後廢之,復立次子何。武靈王以諸將不可專任,乃傳位於次子何(惠王),自將兵,稱日主父。主父廷見章拜惠帝,不忍,復欲分其國,使二子分治,遂致亂。主父遭兵圍困沙丘官,餓死。
例二:袁紹,漢人。紹發兵迎曹操,田豐說紹曰:曹公善用兵,變化無方,眾雖少,不可輕也,不如以久持之。將軍據山河之固,擁四川之眾,外結英雄,內修農戰。然後簡精銳,出奇兵,乘虛迭出,以擾河南。救右則擊左,救左則擊右,使敵疲於奔命,不及二年,可坐克也。今釋廟勝之策,而決成敗於一戰,若不如志,悔無及也。紹不從,以為沮眾,系之獄。紹軍既敗,或謂田豐曰:君必見重。豐曰:若軍有利,吾必全。今軍敗,吾必死矣。紹還,謂左右曰:“吾不用田豐言,果為所笑。”遂殺之。
後令謬前者毀。
出爾反爾,其令不行。
例一:楚平王,春秋楚君。楚平王今太子建出鎮城父,以奮揚為城父司馬,諭曰:“事太子如事寡人也。”後又密諭奮揚殺太子,揚先使使私報太子逃。反告平王曰:“太子逃矣。”平王怒曰:“言出余口,入於爾耳,誰告建耶?”揚曰:“臣實告之,君王有命:事建如事寡人。”
例二:曹操,漢人。操以劉備有英雄之譽,能得眾心,故留之許都,陽示寵敬,陰以羈縻。後遺備出徐州,拒袁木。董昭諫曰:“奮勇而志大,關羽、張飛為之羽翼,恐備之心未可得論也。”操曰:“吾已許之矣。”於是備得脫,後終成鼎足。
怒而無威者犯。
內養不足,則怒而無威。內善既充,不怒而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