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例一:劉法,宋人。童貫屬將劉法,與夏戰於統安城,大敗,法棄軍潛遁。距戰地七十里,四顧無人,乃下馬卸甲,暫圖休息。少頃,數人負擔前來,法向之索食,不允。法(目真)目大怒曰:“不識劉經略乎?”一人進曰:“將軍便是劉經略,小人有食奉獻。”乃向擔中取刀,殺法並取首而去。

  例二:趙爾豐,清人。清末,趙爾豐督四川。這清廷有令,收鐵路為國有,川民不服。趙怒斥請願代表,並欲嚴辦,遂召致民變,全川響應,武昌起義成功,趙被殺。

  好直辱人者殃。

  辱人必召怨,怨則殃。

  例一:齊頃公,春秋齊君。齊頃公嗣立,晉、魯、衛、曹各遣使聘。晉使谷阝克眇一目,魯使季孫行父禿髮,衛使孫良夫跛足,曹使首駝背。散朝,例款私宴。頃公乃預先眇、禿、跛、駝各一人以為御,使宮眷居崇樓窺之,無不大笑。四使反賓館,無不氣憤,乃共謀伐齊,齊亂自此始。

  例二:秦昭襄王,戰國秦君。秦昭襄王與趙惠文王會於澠池,置酒為歡。飲至半酣,秦王曰:“寡人竊聞趙王善於音樂,寡人有寶瑟在此,請趙王奏之。”趙正面赤,然不敢辭。秦侍者進瑟,趙王為奏《湘靈》一曲,秦王稱善,顧左右召御史,使載其事曰:“某年月日,秦王與趙王會於澠池,令趙王鼓瑟。”趙藺相如進曰:“趙聞秦王善於秦聲,臣謹奉盤擊,請秦王擊之,以相娛樂。”秦王怒,色變不應。相如即取盛酒瓦器,跪請於秦王之前,秦王不肯擊。相如曰:“大王恃秦之強乎,今五步之內,相如得以頸血濺大王矣!”左右斥相如無禮,欲前執之。相如張目叱之,鬚髮皆張,秦王心憚相如,勉強擊缶一聲。相如召趙御史書簡曰:某年月日,趙王與秦王會於澠池,令秦王擊擊。秦王欲兵劫之。謀報趙設備甚嚴,乃更進獻酬,假意盡歡而罷。

  戮辱所任者危。

  任而不專,或任而不信,未有不敗覆危亡也。

  例一:趙遷,戰國趙君。秦將王翳侵趙,趙王遷任李牧為將拒之。牧將大軍屯灰泉山,翳素憚牧軍威,不敢犯,趙亦倚之為長城。秦乃用反間,趙王不察,令趙蔥代李牧,並斬之。趙遂敗亡。

  例二:朱由儉,明帝。袁崇煥,萬曆進士,負膽略,喜談兵。清軍入寧遠,邊防賴崇煥得全,後扼於魏忠賢,乞歸。崇禎初,起兵部尚書,鎮寧遠,清兵不敢犯。尋被誣下獄,磔於市,天下冤之。自是邊事無人,明亡。

  慢其所敬者凶。

  昔所敬者,而今慢之,乃其意已怠,其志已墮。

  例一:劉戊,漢人。劉交王楚,嘗用名士穆生、白生、申公為中大夫,敬禮不衰。穆生不嗜酒,交與飲時,特為置醴,藉示敬意。交歿,次子郢客嗣封,優敬三人,一如往昔。郢客歿,子戊襲爵,初尚勉繩祖武,繼漸耽酒色,召穆生,不為設醴。穆生退席長嘆曰:“醴酒不設,王意已怠。君子見機而作,不俟終日。”乃與白生、申公同謝病而去。未幾,吳楚等七國叛,周亞夫平之。

  例二:袁紹,漢人。北海鄭玄,漢學泰斗,天下人望。紹慕其名,延征之而不加扎,趙融聞之曰:“賢人者,君子之望也。不禮賢,是失君子之望也。夫有為之君,不敢失萬民之歡心,況於君子乎?失君子之望,難乎有為矣!”後紹果敗亡。

  貌合心離者孤。

  貌合而心異,其勢必孤,其力必散,其事必敗。故俗語云:“三人同心,其利斷金。”

  例一:袁紹,漢人。漢末,董卓廢帝專權。初平元年,後將軍袁術、翼州牧韓馥、豫州刺史孔亻由、充州刺史劉岱、河內太守王匡、勃海太守袁紹、陳留太守張邈、東郡太守橋瑁、山陽太守袁遺、濟北相鮑信、奮武將軍曹操等,擁袁紹為盟主,共起兵勤工討卓。繼以諸軍持疑不進,貌合而心離,劉岱橋瑁,交惡相攻,諸將無功,其事遂敗。

  例二:袁紹,漢人。漢末,袁紹統青、幽、並、翼四川,兵甲數十萬。顏良、文丑、張郃等屬,俱一時名將。郭圖、審配、逢紀、田豐、許攸、沮授等為謀士,雄視天上。尤以田豐等具精謀遠略,故孫盛有言:觀田豐、沮授之謀,雖良、平何以過之。惜紹不能用,貌合而心離。圖譖授,紹疑而黜之。紀譖豐,紹囚而殺之。自是文武離心,謀臣崩散,官渡一敗,不能復振。

  親讒遠忠者亡。

  親讒則遠忠,遠讒則近忠,此事理之必然也。故王沖云:“人主好辯,佞人辭利。人主好文,佞人詞艷。上有好者,下必甚焉。”觀乎此,知所以遠讒斤佞也。

  例一:衛軼,戰國衛人。鞅仕於秦,變法圖強,秦孝公嘉其功,封列侯,號商君。鞅志滿,自以功過於五囗大夫,家臣齊媚而賀之。趙良獨諫曰:“千人諾諾,不如一士諤諤。五囗大夫之相穆公也,三置晉君,並國二十。及其自奉,暑不張蓋,勞不坐乘。死之日,百姓如喪考妣。今君相表八載,法令雖行,刑戮大慘。民見威不見利,如利不知義。且太子與君有隙,何不薦賢自代以求全。”鞅斥退趙良,後五月,太子即位,是為惠文公,捕鞅,五牛而分之。

  例二:劉禪,蜀漢後主。後主即位五年,諸葛亮率師北征,上表云:“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之所以傾頹也。”亮歿,姜維繼其志,才不及亮。後主寵讒遠忠,維危懼,不入成都。晉代蜀,後主降。

  近色遠賢者昏。

  聖賢事業,非英雄所能為之。故色賢之分際,要知所取捨。是以齊桓晉文,猶為霸主。漢武唐宗,不失明君。清龔定盒云:“少年已自薄湯武,不薄秦皇與漢皇;設想英雄垂暮日,溫柔不住住何鄉。”其意雖不足取,已道盡千古英雄人物也。

  例一:魯定公,春秋魯君。定公任孔子,國大治。齊恐,用黎釒且之計,獻女樂於定公。定公喜而納之,三日不朝,郊祭不禮。孔子行,魯復不振。

  例二:衛靈公,春秋衛君。孔子離魯適衛,靈公敬之而不能用。一日,靈公載其夫人南子同車而出,使孔子為陪臣。過市,市人歌曰:“同車者色耶!從車者德耶!”孔子嘆曰:“君之好德不如好色。”乃去衛適宋,衛亂。

  女謁公門者亂。

  《玉鈐篇》“門”作“行”,凡女干政,必亂。

  例一:楊玉環,唐人。楊玉環為唐玄宗貴妃,其姊妹俱得上寵,封虢國夫人、韓國夫人、秦國夫人。兄楊國忠為相,一門顯赫,宮廷出入無禁。後安祿山反,玄宗奔蜀,唐室大亂。

  例二:王氏,宋人。宋徽、欽二帝被擄,高宗即位,致力中興。宰相秦檜下岳飛獄,擬黜其兵權。其妻王氏進曰:“擒虎容易放虎難。”檜乃以“莫須有”殺之,韓世忠亦隱於西湖,宋遂偏安,終至覆國。

  私人以官者浮。

  原秦始皇時,值蝗災,乃詔百姓納粟千石,拜爵一級。漢文帝增納粟贖罪條款。至明景帝時,復增納監之例。此風至清中葉尤甚。故官位者,國之名器,不可假人。私人以官者,其事必浮,其政必墮。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