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頁
先莫先於修德。
蓋世功勳,植基於德。故《易》有言:“無其實而喜其名者削,無其德而望其福者約,無功而受其祿者屏。”
例一:秦惠王,戰國秦君。蘇秦始以連橫說之,請並六國。惠王曰:“寡人聞之,毛羽不豐滿者,不可以高飛。文章不成者,不可以誅罰。政教不順者,不可以煩大臣,今先生儼然不遠千里而庭教之,願以異日。”秦自是修德圖治,至始皇帝而一統天下。
例二:楚昭王,春秋楚君。周敬王十年,吳聯唐蔡破楚,昭王亡奔。異年返國,告宗廟,撫百官,曰:“失國者,寡人之罪。復國者,卿等之功也。”自是修德安民,練軍經武。越十年,其國乃興,其時唐已覆亡,更滅頓、胡、蔡。
例三:馮諼,戰國齊人。諼貧乏不能自存,香食孟嘗君門下,嘗使之收債於薛,諼至薛,使吏備牛酒,召諸民當債者,悉來合券。券偏合,起矯命以債賜諸民,因燒其券。即日馳車返報孟嘗君,曰:“今君有區區之薛,不拊愛其子民,因而利賈之。臣竊矯君命,以債賜諸民,悉燒其券也。”孟嘗君稱善而心不悅。後期年,齊王罷孟嘗君相,因就國於薛。薛民感其德,扶攜老幼,迎之於百里外。孟嘗君始重諼,復用其謀,再相齊。數十年無纖介之禍。
樂莫樂於好善。
修百善自能過百福,竭千慮自必致千祥。故諺有云:“為善最樂。”
例一:晏平仲,春秋齊人。平件相齊,敝裘羸馬,出使四方,田桓子以為隱君之賜而諷之。晏子曰:“自臣之貴,父族無不乘車者,母族無不足衣食者,妻族無凍餒者。齊國之士,待臣舉火者三百餘人。此為隱君之賜乎?彰君之賜乎?”
例二:范仲淹,宋人。範文仲嘗購一宅基,堪輿家謂曰:“此當世出卿相。”公曰:“誠有之,不敢以私一氛”即捐其地建學,世所傳蘇州府學是也。
神莫神於至誠。
誠能通神,誠能感物。宋、明諸大儒,多終生究此一字。子思著《中庸》更以“誠”可以與天地參。
例一:諸葛亮,蜀漢人。亮佐備統兩川,稱帝。尋備崩殂,亮矢志中原,以引眾此征,必先定南方。故率師向南,深入不毛,七擒其首孟獲而七縱之。雖雲智術,亦至誠也。故歷千載,南人感德。
例二:王祥,晉人。王祥性至孝,國繼母故,失愛於父。及父母有疾,祥衣不解帶,湯藥必躬嘗。母嘗欲食生魚,時天寒冰封,祥解衣剖冰,將入水求之,忽雙鯉躍出。母又思黃雀炙,復有黃雀數十,飛入其幕。鄉里驚疑,以為誠之所感。
明英明於體物。
能體物,則能察其微,而後通人情,明事故也。
例一:孫亮,三國吳主。亮出西苑,方食生梅,使黃門取蜜,蜜中有鼠矢。亮詢主藏吏曰:“黃門從汝求蜜耶?”曰:“向求之,實不敢與。”黃門不服,左右請付獄推之。亮曰:“此易知耳。”令破鼠矢,內燥。亮曰:“若久在蜜中,當濕透,今里燥,必黃門欲陷藏吏也。”黃門首服。
例二:李若谷,宋人。李若谷守并州,民有訟叔不認其為侄者,蓋欲擅其產。累鞠不實,李乃令民返家毆其叔。叔果訟侄忤逆。因而正其罪,分其財。
苦莫苦於多願。
人心不足,欲海難填。故釋氏以有求皆苦,儒門謂無欲則剛。
例一:囊瓦,春秋楚人。囊瓦佐楚昭王,陳、蔡來朝。瓦聞蔡侯有羊脂白玉佩,銀貂鼠裘,又聞唐侯有肅霜之馬。瓦求之,不許。因國二候三年,得之。唐、蔡返,聯吳破楚,殺囊瓦,物歸原主。
例二:郭開,戰國趙人。郭開相趙王遷,貪秦之厚賂,乃賣趙。因之讒廉頗,殺李牧,趙亡。開以藏金多而埋於地,後掘金赴秦,以金多馳緩,為盜所殺。
吉莫吉於知足。
大廈千間,夜眠七尺,珍饈百味,不過一飽。故曰:知止不殆,知足常樂。
例一:公子荊,春秋衛人。荊善居室,始有,曰:“有合矣。”少有,曰:“苟完矣。”富有,曰“苟美矣。”孔子稱之。
例二:趙簡子,春秋趙人。趙簡子敝車贏馬,衣羊裘。其宰曰:“車新則安,馬肥則疾,狐白之裘溫且輕。”簡子曰:“吾聞之,‘君子服善則益恭,小人服善則益倔。’吾以自勵,恐有細人之心也。”
例三:孫叔敖,春秋楚人。叔敖仕楚有功,為令尹,臨終囑其子曰:“楚王若封汝官爵,不可受。汝碌碌庸才,非經濟之具,不可濫廁冠裳也。若封汝以大邑,汝當因辭,辭之不得,則可以寢邱為請。此地瘠薄,非人所欲,庶幾可延後世之祿耳。”
悲莫悲於精散,病莫病於無常。
人之精氣,保盈則泰。淫之則散,散則病,病可死。持盈之要,首在四肢九竅,故《老子》云:“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又云:“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觀於此,可以養生,可以立身。
幽莫幽於貪鄙。
貪心一起,智便幽昏,見利苟得,未有不殉於物者也。
例一:虞公,春秋虞君。虞虢二國,同姓比鄰,以為唇齒,其地皆連晉界。晉獻公欲伐虢,慮虞為之助。因備垂棘之璧,屈產之乘以誘虞公。虞公貪得,許晉假道,晉因之而滅虢。回師並滅虞,璧、馬仍歸晉。
例二:公子建,春秋楚人。楚平王以讒,欲殺其世子建,建奔鄭。鄭定公待之厚,以國弱不能助。時晉思代鄭,乃賂建為內應,許滅鄭後立之。建應許,謀未動,事泄,定公乃斬建。
孤莫孤於自恃。
自滿者敗,自恃者孤。故情人句云:“水惟善下方成海,山不矜高自極天。”
例一:養由基,春秋楚人。養由基嘗與潘黨較射,由基技穿百步楊葉,力透重甲七層,乃恃技自喜。楚共王斥之曰:將以謀勝,汝生性如此,異日必死於藝。後由基果死於箭。
例二:項羽,楚人。秦失其政,羽起隴畝之中,三年將五諸侯滅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號為霸王。羽拔山舉鼎,氣蓋天下,凡七十餘戰,所當者破,所擊者服。然自恃勇力,致輔佐崩離,五年終覆於漢。
危莫危於任疑。
無報人之心,則疑則愚。有報人之心,見疑則危。反之亦是,任則不疑,疑即不任。
例一:王翦,秦人。翦將兵六十萬代楚,始皇送之灞上,翦請良田美室甚眾。始皇曰:“將軍行矣!何憂貧乎?”翦曰:“臣及時請之,以為子孫業也。”始皇大笑。翦行至關,使使還請者五。或曰:“將軍乞貸,亦已甚矣!”翦曰:“不然,秦王性忌而忍,今虛國委我,不如此,不足以解其疑也。”
例二:關羽,蜀漢人。劉備據兩川,為漢中王,乃拜羽為前將軍,假節鉞。羽素輕屬將糜芳、傅士仁。因使留守荊州,供軍需。自率眾圍樊城,下襄陽。一鼓擒于禁,斬龐德,許都震動。操懼,乃遣使結孫權。權陰誘仁、芳,乃降,襲羽之後,羽卒傾覆。
蓋世功勳,植基於德。故《易》有言:“無其實而喜其名者削,無其德而望其福者約,無功而受其祿者屏。”
例一:秦惠王,戰國秦君。蘇秦始以連橫說之,請並六國。惠王曰:“寡人聞之,毛羽不豐滿者,不可以高飛。文章不成者,不可以誅罰。政教不順者,不可以煩大臣,今先生儼然不遠千里而庭教之,願以異日。”秦自是修德圖治,至始皇帝而一統天下。
例二:楚昭王,春秋楚君。周敬王十年,吳聯唐蔡破楚,昭王亡奔。異年返國,告宗廟,撫百官,曰:“失國者,寡人之罪。復國者,卿等之功也。”自是修德安民,練軍經武。越十年,其國乃興,其時唐已覆亡,更滅頓、胡、蔡。
例三:馮諼,戰國齊人。諼貧乏不能自存,香食孟嘗君門下,嘗使之收債於薛,諼至薛,使吏備牛酒,召諸民當債者,悉來合券。券偏合,起矯命以債賜諸民,因燒其券。即日馳車返報孟嘗君,曰:“今君有區區之薛,不拊愛其子民,因而利賈之。臣竊矯君命,以債賜諸民,悉燒其券也。”孟嘗君稱善而心不悅。後期年,齊王罷孟嘗君相,因就國於薛。薛民感其德,扶攜老幼,迎之於百里外。孟嘗君始重諼,復用其謀,再相齊。數十年無纖介之禍。
樂莫樂於好善。
修百善自能過百福,竭千慮自必致千祥。故諺有云:“為善最樂。”
例一:晏平仲,春秋齊人。平件相齊,敝裘羸馬,出使四方,田桓子以為隱君之賜而諷之。晏子曰:“自臣之貴,父族無不乘車者,母族無不足衣食者,妻族無凍餒者。齊國之士,待臣舉火者三百餘人。此為隱君之賜乎?彰君之賜乎?”
例二:范仲淹,宋人。範文仲嘗購一宅基,堪輿家謂曰:“此當世出卿相。”公曰:“誠有之,不敢以私一氛”即捐其地建學,世所傳蘇州府學是也。
神莫神於至誠。
誠能通神,誠能感物。宋、明諸大儒,多終生究此一字。子思著《中庸》更以“誠”可以與天地參。
例一:諸葛亮,蜀漢人。亮佐備統兩川,稱帝。尋備崩殂,亮矢志中原,以引眾此征,必先定南方。故率師向南,深入不毛,七擒其首孟獲而七縱之。雖雲智術,亦至誠也。故歷千載,南人感德。
例二:王祥,晉人。王祥性至孝,國繼母故,失愛於父。及父母有疾,祥衣不解帶,湯藥必躬嘗。母嘗欲食生魚,時天寒冰封,祥解衣剖冰,將入水求之,忽雙鯉躍出。母又思黃雀炙,復有黃雀數十,飛入其幕。鄉里驚疑,以為誠之所感。
明英明於體物。
能體物,則能察其微,而後通人情,明事故也。
例一:孫亮,三國吳主。亮出西苑,方食生梅,使黃門取蜜,蜜中有鼠矢。亮詢主藏吏曰:“黃門從汝求蜜耶?”曰:“向求之,實不敢與。”黃門不服,左右請付獄推之。亮曰:“此易知耳。”令破鼠矢,內燥。亮曰:“若久在蜜中,當濕透,今里燥,必黃門欲陷藏吏也。”黃門首服。
例二:李若谷,宋人。李若谷守并州,民有訟叔不認其為侄者,蓋欲擅其產。累鞠不實,李乃令民返家毆其叔。叔果訟侄忤逆。因而正其罪,分其財。
苦莫苦於多願。
人心不足,欲海難填。故釋氏以有求皆苦,儒門謂無欲則剛。
例一:囊瓦,春秋楚人。囊瓦佐楚昭王,陳、蔡來朝。瓦聞蔡侯有羊脂白玉佩,銀貂鼠裘,又聞唐侯有肅霜之馬。瓦求之,不許。因國二候三年,得之。唐、蔡返,聯吳破楚,殺囊瓦,物歸原主。
例二:郭開,戰國趙人。郭開相趙王遷,貪秦之厚賂,乃賣趙。因之讒廉頗,殺李牧,趙亡。開以藏金多而埋於地,後掘金赴秦,以金多馳緩,為盜所殺。
吉莫吉於知足。
大廈千間,夜眠七尺,珍饈百味,不過一飽。故曰:知止不殆,知足常樂。
例一:公子荊,春秋衛人。荊善居室,始有,曰:“有合矣。”少有,曰:“苟完矣。”富有,曰“苟美矣。”孔子稱之。
例二:趙簡子,春秋趙人。趙簡子敝車贏馬,衣羊裘。其宰曰:“車新則安,馬肥則疾,狐白之裘溫且輕。”簡子曰:“吾聞之,‘君子服善則益恭,小人服善則益倔。’吾以自勵,恐有細人之心也。”
例三:孫叔敖,春秋楚人。叔敖仕楚有功,為令尹,臨終囑其子曰:“楚王若封汝官爵,不可受。汝碌碌庸才,非經濟之具,不可濫廁冠裳也。若封汝以大邑,汝當因辭,辭之不得,則可以寢邱為請。此地瘠薄,非人所欲,庶幾可延後世之祿耳。”
悲莫悲於精散,病莫病於無常。
人之精氣,保盈則泰。淫之則散,散則病,病可死。持盈之要,首在四肢九竅,故《老子》云:“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又云:“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觀於此,可以養生,可以立身。
幽莫幽於貪鄙。
貪心一起,智便幽昏,見利苟得,未有不殉於物者也。
例一:虞公,春秋虞君。虞虢二國,同姓比鄰,以為唇齒,其地皆連晉界。晉獻公欲伐虢,慮虞為之助。因備垂棘之璧,屈產之乘以誘虞公。虞公貪得,許晉假道,晉因之而滅虢。回師並滅虞,璧、馬仍歸晉。
例二:公子建,春秋楚人。楚平王以讒,欲殺其世子建,建奔鄭。鄭定公待之厚,以國弱不能助。時晉思代鄭,乃賂建為內應,許滅鄭後立之。建應許,謀未動,事泄,定公乃斬建。
孤莫孤於自恃。
自滿者敗,自恃者孤。故情人句云:“水惟善下方成海,山不矜高自極天。”
例一:養由基,春秋楚人。養由基嘗與潘黨較射,由基技穿百步楊葉,力透重甲七層,乃恃技自喜。楚共王斥之曰:將以謀勝,汝生性如此,異日必死於藝。後由基果死於箭。
例二:項羽,楚人。秦失其政,羽起隴畝之中,三年將五諸侯滅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號為霸王。羽拔山舉鼎,氣蓋天下,凡七十餘戰,所當者破,所擊者服。然自恃勇力,致輔佐崩離,五年終覆於漢。
危莫危於任疑。
無報人之心,則疑則愚。有報人之心,見疑則危。反之亦是,任則不疑,疑即不任。
例一:王翦,秦人。翦將兵六十萬代楚,始皇送之灞上,翦請良田美室甚眾。始皇曰:“將軍行矣!何憂貧乎?”翦曰:“臣及時請之,以為子孫業也。”始皇大笑。翦行至關,使使還請者五。或曰:“將軍乞貸,亦已甚矣!”翦曰:“不然,秦王性忌而忍,今虛國委我,不如此,不足以解其疑也。”
例二:關羽,蜀漢人。劉備據兩川,為漢中王,乃拜羽為前將軍,假節鉞。羽素輕屬將糜芳、傅士仁。因使留守荊州,供軍需。自率眾圍樊城,下襄陽。一鼓擒于禁,斬龐德,許都震動。操懼,乃遣使結孫權。權陰誘仁、芳,乃降,襲羽之後,羽卒傾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