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癉惡斥讒,所以止亂。

  讒為亂源,孔子所謂浸潤之譖,膚受之囗也。

  例一:孔子,周人。孔子與少正卯同時,孔子之門人三盈三虛。孔子為大司寇,戮之於兩觀之下。子貢進曰:“夫少正卯,魯之聞人,夫子誅之,得無失乎?” 孔子曰:“人有惡者五,而盜竊不與焉。一日心達而險,二日行辟而堅,三日言偽而辨,四日記丑而博,五日順非而澤。此五者犯其一,則不免於君子之誅。而少正卯兼之,此小人之桀雄也,不可以不誅。”

  例二:牛弘,隋人。弘有弟好酒而酗,嘗醉射殺弘駕車牛。弘還,其妻迎謂曰:“叔射殺牛!”弘直答曰:“可作脯。”

  推古驗今,所以不惑。

  譬夫五經,載前賢之經歷也。告諸往而知來者,是以不惑。

  例一:張良,漢人。漢三年,項羽急圍漢王子榮陽。漢王恐憂,用酈食其計,擬復六國之後以撓楚權。良聞之,推古今之同異,反覆以八事譬陳,漢王乃罷前議。越三年,漢一統天下。

  例二:曹操,漢人。何進謀誅宦官,何太后不聽。進乃召董卓,欲以兵脅之。操聞之,乃笑曰:“閉堅之官,古今皆有,但世主不當假之權寵,使至如此。既昭其罪,當誅元惡,一獄吏足矣啊必紛紛召外將乎?欲盡誅之,事必宣露,吾見其敗也。”

  (卓未至,進被殺。卓至,漢大亂。)

  先揆後度,所以應卒。

  揆度以行,事必成。謀而後動,功必竟。

  例一:郭嘉,魏人。曹操將征袁尚及三郡烏丸,諸下多懼劉表使劉備襲許昌根本。嘉曰:“公雖威震天下,胡恃其遠,必不設備,輕騎一舉可破也。劉表坐談之客,自知才不足御備,重任之則恐不能制,輕任之則備不為用,雖虛國遠征,公無憂矣。”操用其言,卒應全功。

  例二:萬二,明人。嘉定安亭萬二,富甲一方。有人自京回,萬問其見聞。其人曰:皇帝(明太祖)近有詩:“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已睡朕未睡;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文五猶擁被。”萬嘆曰:“兆已萌矣2”即買巨航載妻子,泛遊湖湘而去。不二年,江南大族以此籍沒。萬二卒獲令終。

  設變制權,所以解結。

  設權變以解結避怨,所以善其後也。

  例一:楚莊王,春秋楚君。莊王宴群臣,日暮繼燭,命美人行酒,會燭滅,有引美人衣者。美人絕其纓,告王趣火察之。王曰:“奈何顯婦人之節而辱士乎?” 命曰:“今日之飲,不絕纓者不歡。”群臣盡絕纓而後火,極歡而散。及楚鄭交兵,楚不利,一將奮力衝突,五獲敵首,卒勝鄭。莊王詢之,則夜宴絕纓者也。

  例二:秦檜,宋人。檜為相,有士人某,假其書謁揚州守,守黨其偽,乃並人書押回。檜見之,假之官資。或問其故。曰:“膽敢假檜書,必非常人也。若不以一官束之,則北走胡,南走越矣。”

  括囊順會,所以無咎。

  順其勢利,當取則取。

  例一:孔融,漢人。漢末,徐州牧陶謙病篤,謂別駕糜竺曰:“非劉備不能安此州也。”謙死,竺率眾迎備,多方勸行,備遜辭。孔融曰:“今日之事,百姓與能,天與不取,悔不可追。”備遂領徐州。

  例二:王某,宋人。王某任浙西一監,初蒞任日,吏民獻錢物甚豐,曰下馬常例。王會見之,以為污己,便欲作狀,並物申解上司。吏輩祈請再四,乃令取一櫃,以錢物悉納其中,對眾封緘,置於廳治。戒曰:有一小犯,即發。由是吏民驚懼,課息俱備。比終任榮歸,登舟之次,吏白廳櫃。公曰:“尋常既有此例,須有文牘可證。”吏齎案至,俾舁櫃於舟,放流而去。

  橛橛梗梗,所以立功。

  橛梗如楷,其介如石,不隨流俗,乃得成事立功。

  例一:馮異,漢人。異好讀書,通兵法。從光武,進止有表識。諸將從光武戰,每並坐論功,聲喧內外。異乃獨屏樹下。一軍敬之,號之“大樹將軍”。

  例二:呂文靖,宋人。仁宗時,大內災,宮寶略盡。比曉,朝者盡至,日晏,宮門不啟,不得問上起居。兩府請入對,不報。久之,上御拱宸門樓,有司贊謁,百官盡拜樓下,呂獨立不動。上使人問其意。對曰:“官廷有變,群臣願一望天顏。”上為舉簾俯檻,見之乃拜。

  孜孜淑淑,所以保終。

  創業維艱,令終尤不易,故須勤勉惕勵以保之。

  例一:曹參,漢人。參曾住高祖,後繼蕭何為相。舉事無所變更,一遵何約束,無所事事。惠帝讓參,參免冠謝曰:“陛下自察聖武孰與高帝?”曰:“朕安敢望高帝乎?”曰:“陛下觀臣能孰與蕭何賢?”曰:“君似不及也。”參與曰:“陛下言之是也,且高帝與蕭何定天下,法令既明。今陛下垂拱,參等守職,遵而勿失,不亦可乎?惠帝稱善。

  例二:諸葛亮,蜀漢人。亮佐劉備於顛困,孜孜淑淑,一生慎重。其治蜀也,撫百姓,示儀軌,約官職,從權制,開誠心,布公道。盡忠益時者,雖仇必賞。犯法怠慢者,雖親必罰。服罪輸情者,雖重必釋。游辭巧飾者,雖輕必戮。善無微而不賞,惡無纖而不貶。庶事精練,物理其本。循名責實,虛偽不齒。終於邦域之內,咸畏而愛之。故三國鼎峙,並以偏弱,猶能用武南北,諸葛亮之功也。

  本德宗遵章第四

  夫志心篤行之術,長莫長於博謀。

  本書言“原始”以標宗旨,繼“求人之志”概論人才,“正道”以示道本為正。本章言“本德宗道”,後章結之以“義”、“禮”,蓋長短之術,實基於道德也。

  故君子動必有因,出人不苟。藉名位以為用,設權變以行仁。先高其志,慎篤其行,修道德,廣識見,通古今,衡權變。如是必能長於謀,成於事也。

  例一:蘇泰,戰國周人。秦長於謀辯,挾術以於秦惠王,不中。裘敝金盡,色槁形枯。乃賦歸苦讀,究太公《陰符》,倦欲眠,輒引錐自刺其股。期年揣摩有成,以說趙王,倡縱抗秦,佩六國相印,名重諸侯。六國用其謀,秦兵不敢出關者十五年。

  例二:張良,漢人。良祖、父相韓五世,滅於秦。良誓報之,乃散金結客刺始皇,不果。亡命下邳,逢圯上老人受教,讀書養氣十年。後佐高祖,言必從,謀必果,高祖既定天下,論功曰:運籌策幃帳中,決勝千里外,子房功也。

  安莫安於忍辱。

  莫大之禍,起於須臾之不忍,故諺云:忍得一時之氣,免得百日之殃。

  例一:勾踐,春秋越君。周敬王二十六年,吳破越。勾踐夫婦羈吳,服犢鼻,著樵頭,斫叢坐刂養馬,除糞灑掃。如是三年,謙退忍辱,乃得返越。返後,衣不重采,食不加肉,與民同苦,經十年生聚教訓,文種獻七策,用其三而吳滅。

  例二:韓信,漢人。信始為布衣,貧無行,常從人寄飲食。偶經市,無賴子辱之曰:若雖長大,好帶刀劍,中情怯耳。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胯下。於是信孰視之,俯出胯下蒲伏。一市皆笑以為怯。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