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貶酒闕色,所以無污。

  酒以亂性誤事,色足敗德傷身。此嗜欲之最也。

  例一:公子側,春秋楚人。晉楚之戰,側為楚中軍元帥,楚王知其好飲,每出軍,必戒使絕飲。側有小豎知主人好飲,乃以美酒稱椒湯以進,側喜,大醉。旋楚王召之議戰,連呼不應,乃率師夜遁。行五十里,側醒,大悔,自裁。

  例二:許允,晉人。允妻阮女,交禮竟,見婦色陋,即欲出。婦止之,並問所以?謂曰:“婦有四德,卿有幾德?”應曰:“新婦所乏者容耳。士有百行,君有幾行?”許曰:“皆備。”婦曰:“百行以德為首,君好色不好德,何謂皆備?”允有慚色,遂相敬重。

  例三:曹鼎,明人。鼐以孝聞,仁官有德政。嘗夜駐驛亭,有艷女就之。公曰:“不可欺也。”乃取紙書“曹鼐不可”四字火之,終夜不輟。天明,召其母領去。

  例四:唐皋,明人。皋少時,讀書燈下,有女調之,屢將紙窗舔破。公補訖,因題於上云:“舔破紙窗容易補,損人陰德最難修。”

  避嫌遠疑,所以無誤。

  避嫌疑,所以竟事而遠禍也。

  例一:公儀休,春秋魯人。公儀相魯,而嗜魚,一國爭買魚獻之,公儀不受。弟詰曰:“夫子嗜魚而不受,何也?”對曰:“夫惟嗜魚,故不受也。夫既受之,必有下人之色,將枉於法。枉於法,則相可免,雖嗜魚,其誰給之?無受魚而不免於相,雖不受,能長自給也。”

  例二:郭子儀,唐人。郭令公每見客,姬侍滿前。及聞盧杞至,悉屏去。諸子不解,公曰:“杞貌陋,婦女見之,未必不笑。他日杞得志,我屬無喉類矣!”

  博學切問,所以廣知。

  宋太祖以宰相需用讀書人,推世間事,莫不如此。尤以今日知識爆炸時代,非博學廣知,無以立也。

  例一:孔丘,春秋魯人。孔子知禮好學,入太廟每事問。以能問於不能,嘗言:“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其好學切問,故能開儒門道統,成千秋師表,為百世聖人。

  例二:司馬遷,漢人。遷讀古今萬卷之書。南遊江淮,上會稽,探禹穴,窺九疑。浮於沅湘,北涉汶酒。講業齊魯。征巴蜀。略昆明。於是厥協六經異傳,整齊百家雜語,以成《史記》。

  高言危行,所以修身。

  孔於云:“邦有道,危言危行;邦無道,危行言遜。”亂世尤忌才高德薄,慎之!慎之。

  例一:管寧,魏人。寧與華歆、邴原交善,並有令名,時號一條龍。嘗與歆同席讀書,有乘軒冕過門者,歆廢書觀之,寧乃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會黃巾之亂,寧走遼東,往見太守公孫度,語惟經典,不及世事。乃國山為廬,鑿坯為室,越海避難者,皆來就之,旬月而成邑。遂講詩書,陳俎豆,飾成儀,明禮讓,非學者無由見。由是度安其賢,民化其德。

  例二:王通,唐人。通於隋仁壽間,百游長安,上太平十二策,知謀不用。乃退居河汾教授,受業千數,仿《春秋》作《元經》,又為《中說》以擬《論語》。初唐薛收、李靖、房玄齡、魏徵等,皆曾北面受王佐之道,卒開初唐之盛。清顏古翁有句:們羅相府文中子。”蓋指此也。

  恭儉謙讓,所以自守。

  儉為立身之本,謙為眾德之基。仁者必世而後興,所以恭儉謙讓,積其德也。

  例一:周文王,商人。文王積善累德,諸侯響之。其治周也,近悅遠來。入其界,耕者讓畦,俗皆讓長,由是歸之者四十餘國。三分天下有其二,猶服事殷。後其子武王滅紂,有天下八百年。

  例二:羊祜,晉人。祜督荊州拒陸抗,度不能以兵勝,乃綏懷遠近,甚得江漢人心。軍居輕裘緩帶,身不披甲,恭儉謙讓,修德以來吳人。卒時,南州號慟,吳守邊將士亦為泣下。祜先舉杜預以繼,用其謀,吳滅。

  謀深計遠,所以不窮。

  謀深計遠,所以久安而無窮也。

  例一:姜尚,周人。太公望封於齊,齊有華士者,義不臣天子,不友諸侯,人稱賢。太公使人召之三,不至,命誅之。周公曰:“此人齊之高士,奈何誅之?” 太公曰:“夫不臣天子,不友諸侯,猶望得臣而友之乎?不得巨而友之,是棄民也。召之三,不至,是逆民也。而旌之以為教首,使一國效之,望誰與為君子?”

  (後齊終無惰氏,不為弱國。太公之遠謀也。)

  例二:蕭何,漢人。何佐高祖,兵下咸陽,諸將皆爭走金帛財物之府分之。何獨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圖書藏之。後楚漢之爭,沛公具知天下阻塞、戶口、強弱、民所疾苦者,皆出蕭何之計遠也。

  親仁友直,所以扶顛。

  友者,五倫之一。孔子論友,益者三,損者三,以其關係一生,不可忽也。

  例一:魏無忌,戰國魏人。信陵君奪兵救趙,留趙。聞處士毛公、薛公藏於市井,乃間步往訪,游甚歡。後秦代魏,魏遣使求救於公子,公子感奪符救趙事,言敢為魏使通者死,賓客莫敢勸。毛公、薛公往見,曰:“公子所以重於趙,名聞諸侯者,徒以有魏也。今秦攻魏,魏急,而公子不恤。使秦破大梁,而夷先王之宗廟,公子當何面目立天下乎?”語未竟,公子變色,告車趣駕歸救魏,合五國之兵破秦。

  例二:周昌,漢人。昌嘗燕時入秦事,高祖方擁戚姬,昌還走。高祖還得,騎其項問:我如何主也?昌仰曰:“陛下即桀紂之王也。”於是上大笑,然尤憚昌。及帝欲廢太子,而昌廷爭之強,上問其說。昌口吃而又盛怒,曰:“臣口不能言,然臣期期知其不可,陛下雖欲廢太子,臣期期不奉詔。”上欣然笑。後太子用留侯策,遂安。

  近恕罵行,所以接人。

  恕篤之道,所以接人息怨,孔門“仁”之外用也。

  例一:光武帝,漢君。光武誅王印,收文書,得吏人與印交關謗毀者數千章。光武會諸將燒之,曰:“令反側子自安。”

  (曹操破袁紹後,師此故事。)

  例二:文宗,唐君。文宗將有事南郊,祀前,本司進相撲人。上曰:“我方清齋,豈合觀此事!”左右曰:“依舊例,已在門外祗候。”上曰:“此應是要賞物,可向外相撲了,即與賞物令去。”又偶觀鬥雞,優人稱讚大好雞。上曰:“雞即好,便賜汝。”

  (不揚前人之過,不開奸佞之端。仁恕慎篤,革弊於無形。)

  任材使能,所以濟務。

  任材能使,所以人盡其才,各安其位也。

  例一:韓氵晃,唐人。氵晃節制三吳,所辟賓左,隨其才器,用之悉當。有故人子投之,更無他長,嘗召之與宴,畢席端坐,不與比座交言。公署以隨軍令,監庫門。此人每早入帷,端坐至夕,吏車無敢濫出入者。

  例二:錢鏐,五代人。鏐為吳越王,嘗游府園,見園卒陸仁章樹藝有智,而志之。及淮南園蘇州,使仁章通言人城,果得報而返。鏐以諸孫畜之。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