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頁
其內涵引孟子“惻隱之心,人皆有之。”所謂道不遠人,故口人之所親。又以人能弘道,故用之,則能為人所親。
義者,人之所宜,賞善罰惡,以立功立事。
承上文言積德行仁,必藉之於事。行之於事,則涉及權責。故統領居位之道,要於賞罰善惡之間,行之允當。乃能立功成事也。
禮者,人之所履,夙興夜寐,以成人倫之序。
“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誰能出不由戶”乎?故凡人朝夕之所踐履,言行之所表,皆需動乎禮,應乎道。表里如一,體用彬稱。如是人倫之人文,遂乃生成。
千古人才難得,智術各有短長。趙蕤之論人也:聰明疏通者,戒於太察。寡聞少見者,戒於擁蔽。勇猛剛強者,戒於太暴。仁愛溫良者,戒於無斷。湛靜安舒者,戒於後時。廣心浩大者,戒於遺忘。
又《人物誌》云:“厲直剛毅,材在矯正,失在激汗。柔順安恕,美在寬容,失在少決。雄悍桀健,任在膽烈,失在多忌。精良畏慎,善在恭謹,失在多疑。強楷堅勁,用在楨幹,失在專固。論辯理繹,能在釋結,失在流宕。普博周治,崇在裕覆,失在涵濁。清介廉潔,節在儉固,失在拘局。休動磊硌,業在攀躋,失在疏越。沈靜審密,精在無微,失在遲懦。朴露徑盡,質在中誠,失在不微。多智韜情,權在謀略,失在依違。”而本文以俊、豪、傑別之:
信足以一異,義足以得眾,德足以懷遠,才足以鑑古,明足以照下。此人之俊也。
原文言人才之所以稱為俊者,必信、義、德、才、明五者兼備。
信可以統異,賢與不肖,皆能信之,猶季布之一諾也。義可以使眾附,非脅之以力,動之以利也。德可以悅近人,來遠者,非好行小惠之術也。才學可洞古徹今,通達無礙。其聰明足以洞明世事,達練人情,知眾而能容眾。五者兼具,人中之“俊”也。
行足以為儀表,智足以決嫌疑,信可以守約,廉可使分財。此人之豪也。
原文言人才之所以稱為豪者,必行、智、信、廉四者兼備。
行誼堪為一時之表率。是非利害之際,智可以決之。信可以成約而無悔。重義則輕財,輕財必重義,此事理之必然也。上四者兼備,人中之“毫”也。
守職而不廢,處義而不回,見嫌而不苟免,見利而不苟得。此人之傑也。
典職能敏於事,孔子所謂三年學,不至於谷也。居義而不反顧,孟子所謂捨生取義也。臨難能挺身以赴,見利而不貪。即曾子之論君子:“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臨大節而不可奪也。”上四者兼備,人中之“傑”也。
求人之志章第二
夫欲為人之本,可無一焉。
立身不可不修道德,應事不可不具權謀。故成人之根本,上章所述之豪俊,不可不備其一也。才德難全,古今如是,故論求人之志。要知鯤化而後鵬飛,道德互為因果。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此士君子之所以不苟出處也。
賢人君子明於盛衰之道,通乎成敗之數,審乎治亂之勢,達乎去就之理。故潛居抱道,以待其時。若時至而行,則能極人里之位。得機而動,則能成絕代之功。
原文之“賢人君子”,乃言道德有成之人。此人應世之先,需洞徹歷史之演變,而推未來之趨向,乃能明乎成敗機微之算數。再盱衡當前主客之形,交變之勢,於是用舍由心,行藏在手。雖如此,尚需契其時機,孟子云:“雖有智慧,不如乘勢。雖有磁基,不如待時。”故聖人不能違時,智謀不如當時,蓋人不可與天爭也。苟會心於此,自必澤及當代,名垂後世。
如其不遇,沒身而已。是以其道足高,而名重於後代。
承上文,如時勢不得其機,要能甘於寂寞。故姜尚鉤閒於渭水,諸葛抱膝於隆中,此待時也。時有至有不至,運有窮通。故希夷高臥華山,王通講學河汾,皆談泊以俟河清也。余如巢父、許由、嚴光、周黨,皆惜身以自潔者也。故其道愈高,其見愈遠,其行愈清,是以其名則愈為後世所重。
總簡本章之旨,言君子之出而應世也,須才、德、學三者具備。胸襟、氣度缺一不可,析之於下:
功名成於德業,事功應乎初心。《易》云:“舉而措之天下謂之事業。”此聖賢之業也。然“浮名浮利濃於酒,幾人肯向死前體”?救世救民乎?利己利家乎?是故存心不可不察,德行豈可不修。且老子有言:“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張良欲從赤松,李斯空懷黃犬。處世但求心安,成功何必在我?具如此德行,如此識度,始可言事功,蓋論人以德為本。
才德難全,古今如是。才高者可與進取,流於宕逸。德厚者可使守成,偏於儒順。故論人以才為用。然才德既是難全,故需以學和之,毋使偏頗。非學無以廣知,無才不足寄命。既須鑑古達今,見微知漸。復須千手千眼,手段通天。故才學不可不具。三者既備,進可成事立功,匡時濟世。退可安身立命,超凡人塵。用舍無尤,行藏合道。孔子云:“可謂成人也矣。”
正道章第三
絕嗜禁慾,所以除累。
嗜欲者,傷身、敗德、破家、覆國之本。能絕嗜寡慾則反是。所以“人到無求品自高”,此修身之根本,富強之至道也。
例一:孝文帝,漢君。孝文繼高祖為帝,臨位二十三年,
宮室苑囿狗馬服御,無所增益。嘗欲作露台,以需費百金而罷。常衣銻衣,所幸慎夫人,令衣不得曳地,幃帳不得文繡。治霸陵皆以瓦器。減刑罰,出美人。是以海內殷富,興於禮義。越代而武帝繼統,乃得開疆以威四夷。
例二:劉秉忠,元人。劉秉忠性淡泊,年十七服官,尋棄去,隱武安山中為僧。後世祖召之,每以天地好生力贊於帝,所至全活不可勝計。後官至太保,參領中書省事,猶袖衣疏食,以天下為己任。
抑非捐惡,所以讓過。
抑非捐惡,要在內訟以修德,所以無過。其外用必遷之於無形,所以遠尤。
例一:曾參,戰國魯人。曾子日三省其身,抑非捐心傳孔子道統。
余如宋、明諸大儒,莫不內守誠敬,外棄惡非。用明明德,以光教化。
例二:張飛,蜀漢人。劉備愛馬超之才,以為平西將軍,封都亭侯。超見先主待之厚闊,略無上下禮,與先主言,常呼字。關羽怒,欲殺之,先主不從。張飛曰:“如是當示之以禮。”明日大會諸將,羽、飛挾刃直立,超入顧坐席,不見羽、飛座,見其立也,乃大驚。自後乃尊事先主,不復僭越。
例三:王陽明,明人。王陽明既平寧藩之亂,正德帝忽復巡遊,群奸意叵測,陽明甚憂之。適二中貴至浙省。陽明張燕子鎮海樓。酒半,屏人去棉,出書簡一筐示之,皆此輩交通寧藩之跡也,盡數與之,二中貴感謝不已。陽明之終免於禍,多得二中貴從中維護之力。脫此時扶此以制,則讎隙深,而禍未已也。
義者,人之所宜,賞善罰惡,以立功立事。
承上文言積德行仁,必藉之於事。行之於事,則涉及權責。故統領居位之道,要於賞罰善惡之間,行之允當。乃能立功成事也。
禮者,人之所履,夙興夜寐,以成人倫之序。
“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誰能出不由戶”乎?故凡人朝夕之所踐履,言行之所表,皆需動乎禮,應乎道。表里如一,體用彬稱。如是人倫之人文,遂乃生成。
千古人才難得,智術各有短長。趙蕤之論人也:聰明疏通者,戒於太察。寡聞少見者,戒於擁蔽。勇猛剛強者,戒於太暴。仁愛溫良者,戒於無斷。湛靜安舒者,戒於後時。廣心浩大者,戒於遺忘。
又《人物誌》云:“厲直剛毅,材在矯正,失在激汗。柔順安恕,美在寬容,失在少決。雄悍桀健,任在膽烈,失在多忌。精良畏慎,善在恭謹,失在多疑。強楷堅勁,用在楨幹,失在專固。論辯理繹,能在釋結,失在流宕。普博周治,崇在裕覆,失在涵濁。清介廉潔,節在儉固,失在拘局。休動磊硌,業在攀躋,失在疏越。沈靜審密,精在無微,失在遲懦。朴露徑盡,質在中誠,失在不微。多智韜情,權在謀略,失在依違。”而本文以俊、豪、傑別之:
信足以一異,義足以得眾,德足以懷遠,才足以鑑古,明足以照下。此人之俊也。
原文言人才之所以稱為俊者,必信、義、德、才、明五者兼備。
信可以統異,賢與不肖,皆能信之,猶季布之一諾也。義可以使眾附,非脅之以力,動之以利也。德可以悅近人,來遠者,非好行小惠之術也。才學可洞古徹今,通達無礙。其聰明足以洞明世事,達練人情,知眾而能容眾。五者兼具,人中之“俊”也。
行足以為儀表,智足以決嫌疑,信可以守約,廉可使分財。此人之豪也。
原文言人才之所以稱為豪者,必行、智、信、廉四者兼備。
行誼堪為一時之表率。是非利害之際,智可以決之。信可以成約而無悔。重義則輕財,輕財必重義,此事理之必然也。上四者兼備,人中之“毫”也。
守職而不廢,處義而不回,見嫌而不苟免,見利而不苟得。此人之傑也。
典職能敏於事,孔子所謂三年學,不至於谷也。居義而不反顧,孟子所謂捨生取義也。臨難能挺身以赴,見利而不貪。即曾子之論君子:“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臨大節而不可奪也。”上四者兼備,人中之“傑”也。
求人之志章第二
夫欲為人之本,可無一焉。
立身不可不修道德,應事不可不具權謀。故成人之根本,上章所述之豪俊,不可不備其一也。才德難全,古今如是,故論求人之志。要知鯤化而後鵬飛,道德互為因果。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此士君子之所以不苟出處也。
賢人君子明於盛衰之道,通乎成敗之數,審乎治亂之勢,達乎去就之理。故潛居抱道,以待其時。若時至而行,則能極人里之位。得機而動,則能成絕代之功。
原文之“賢人君子”,乃言道德有成之人。此人應世之先,需洞徹歷史之演變,而推未來之趨向,乃能明乎成敗機微之算數。再盱衡當前主客之形,交變之勢,於是用舍由心,行藏在手。雖如此,尚需契其時機,孟子云:“雖有智慧,不如乘勢。雖有磁基,不如待時。”故聖人不能違時,智謀不如當時,蓋人不可與天爭也。苟會心於此,自必澤及當代,名垂後世。
如其不遇,沒身而已。是以其道足高,而名重於後代。
承上文,如時勢不得其機,要能甘於寂寞。故姜尚鉤閒於渭水,諸葛抱膝於隆中,此待時也。時有至有不至,運有窮通。故希夷高臥華山,王通講學河汾,皆談泊以俟河清也。余如巢父、許由、嚴光、周黨,皆惜身以自潔者也。故其道愈高,其見愈遠,其行愈清,是以其名則愈為後世所重。
總簡本章之旨,言君子之出而應世也,須才、德、學三者具備。胸襟、氣度缺一不可,析之於下:
功名成於德業,事功應乎初心。《易》云:“舉而措之天下謂之事業。”此聖賢之業也。然“浮名浮利濃於酒,幾人肯向死前體”?救世救民乎?利己利家乎?是故存心不可不察,德行豈可不修。且老子有言:“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張良欲從赤松,李斯空懷黃犬。處世但求心安,成功何必在我?具如此德行,如此識度,始可言事功,蓋論人以德為本。
才德難全,古今如是。才高者可與進取,流於宕逸。德厚者可使守成,偏於儒順。故論人以才為用。然才德既是難全,故需以學和之,毋使偏頗。非學無以廣知,無才不足寄命。既須鑑古達今,見微知漸。復須千手千眼,手段通天。故才學不可不具。三者既備,進可成事立功,匡時濟世。退可安身立命,超凡人塵。用舍無尤,行藏合道。孔子云:“可謂成人也矣。”
正道章第三
絕嗜禁慾,所以除累。
嗜欲者,傷身、敗德、破家、覆國之本。能絕嗜寡慾則反是。所以“人到無求品自高”,此修身之根本,富強之至道也。
例一:孝文帝,漢君。孝文繼高祖為帝,臨位二十三年,
宮室苑囿狗馬服御,無所增益。嘗欲作露台,以需費百金而罷。常衣銻衣,所幸慎夫人,令衣不得曳地,幃帳不得文繡。治霸陵皆以瓦器。減刑罰,出美人。是以海內殷富,興於禮義。越代而武帝繼統,乃得開疆以威四夷。
例二:劉秉忠,元人。劉秉忠性淡泊,年十七服官,尋棄去,隱武安山中為僧。後世祖召之,每以天地好生力贊於帝,所至全活不可勝計。後官至太保,參領中書省事,猶袖衣疏食,以天下為己任。
抑非捐惡,所以讓過。
抑非捐惡,要在內訟以修德,所以無過。其外用必遷之於無形,所以遠尤。
例一:曾參,戰國魯人。曾子日三省其身,抑非捐心傳孔子道統。
余如宋、明諸大儒,莫不內守誠敬,外棄惡非。用明明德,以光教化。
例二:張飛,蜀漢人。劉備愛馬超之才,以為平西將軍,封都亭侯。超見先主待之厚闊,略無上下禮,與先主言,常呼字。關羽怒,欲殺之,先主不從。張飛曰:“如是當示之以禮。”明日大會諸將,羽、飛挾刃直立,超入顧坐席,不見羽、飛座,見其立也,乃大驚。自後乃尊事先主,不復僭越。
例三:王陽明,明人。王陽明既平寧藩之亂,正德帝忽復巡遊,群奸意叵測,陽明甚憂之。適二中貴至浙省。陽明張燕子鎮海樓。酒半,屏人去棉,出書簡一筐示之,皆此輩交通寧藩之跡也,盡數與之,二中貴感謝不已。陽明之終免於禍,多得二中貴從中維護之力。脫此時扶此以制,則讎隙深,而禍未已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