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頁
……
這裡就想到一件歷史故事,晉朝有名的大臣陶侃,是平民出身,有名的陶侃遠甓的故事就是他。原來他做過都督,長江以南的政權都操縱在他手裡。而他還是願意習勞苦,每天在家裡把一些陶土的磚塊,搬進搬出,他說,人的地位高了,筋骨易於疲憊,不能不習勞苦,如安於逸樂,一旦有事,體力吃不了苦就不行。同時他很節省,把木匠做工剩下來的竹頭木屑,都留下來,堆了幾房間,人家以為他小器。後來發生了戰爭,造戰船的時候,需要竹釘都沒地方可買,他就把這些小竹頭拿出來做釘子用,及時造好了戰船。所以他告訴部下,天下任何東西都有用處,不要隨便浪費。那時正需要人才,有人向他推薦一個青年,他自己就去看訪。看見這個青年住在一個小房間裡,滿屋的書畫,可是棉被好像三年沒有洗,頭髮又亂又長,他看了一眼就走了。然後他對推薦人說,這個青年,連一個房間都沒有管好,國家天下大事,我不相信他能管理好,所謂“亂頭養望,自稱宏達。”這是他的名言,就是說這個青年,頭髮也不梳,弄得亂亂的,藉此培養自己聲望,而自命為“宏達任真”。結果一個小房間都治理不好,恐怕別無真才實學。
……
或曰:長平之事,白起坑趙卒四十萬,可為奇將乎?
這是另外舉出的一個歷史經驗。
這是春秋戰國時候,一件有名的故事。秦國的大將白起打趙國,趙國打敗了,四十萬人向白起投降了。而白起在一夜之間,所這四十萬人活埋了。在中國歷史上,很多地方提起這件事,幾千年來,一直到現代還提到。另一面在後人的筆記中記載,有人殺豬,刮毛以後,背上現出“白起”兩個字,這是講因果報應,說白起直到現在,生生世世還是在被人宰殺。不管因果報應的事有沒有,這是中國的傳統思想,戰爭殺人,是為民族,為國家,為正義不得已,所以沒有罪。但如果為了私怨,尤其是對於已經投降了的人,還把他活埋,這個罪過可大了。根據歷史的經驗,這樣是絕不可能成功的。看清史,曾國藩、李鴻章打太平天國的時候,李鴻章的淮軍起來,不得已借用外國人的洋槍隊。有一英人叫戈登,帶兵幫忙打太平軍,打到蘇州的時候,有八個太平天國的將領帶了好幾萬人向李鴻章投降,當時答應的條件,是仍舊給他們職務,後來見李鴻章的時候,有個人把他們都抓去殺了,以後這人的結果,還是很不好。而當時戈登,對這件事大加反對。後來歷史上評論,一個外國人尚且有這樣的正義感,不主張殺投降的人,可見一般人的看法對白起很不以為然。
這裡就提出長平之役這件事情來討論,白起這個人算是軍事作戰上了不起的奇將吧?
何晏曰:白起之降趙卒,詐而坑其四十萬,豈徒酷之謂乎?後亦難以重得志矣!向使眾人豫知降之必死,則張虛卷,猶可畏也。況於四十萬披堅執銳哉?天下見降秦之將,頭顱依山,歸秦之眾,骸積成丘,則後日之戰,死當死耳,何眾肯服?何城肯下乎?是為雖能裁四十萬之命,而適足以強天下之戰。欲以要一朝之功,而乃更堅諸侯之守。故兵進而自伐其勢,軍勝而還喪其計,何者?設使趙眾複合,馬服更生,則後日之戰,必非前日之對也。況令皆使天下為後日乎?其所以終不敢復加兵於邯鄲者,非但優平原之補縫,患諸侯之救至也,徒諱之而不言耳。且長平之事,秦人十五以上,皆荷戟而向趙矣。夫以秦之強,而十五以上,死傷過半,此為破趙之功小,傷秦之敗大也,又何稱奇哉?
這是引用何晏的話,來評論白起算不算一位奇將。
何晏是魏時人,他說白起活埋了趙國的四十萬人是一大騙局,答應投降了就沒有事,結果大家投降了,又把人家活埋。這不但是性情太殘暴了,以整個戰略而言,實在失策,一定會失敗的。假使在投降之前就預先知道投降以後,會上當而死,這四十萬人就是沒有武器,赤手空拳地抵抗到底,也很可怕,何況這四十萬人,身上都還穿了堅硬的戰甲,手上還拿有銳利的武器,真打下去實在不易征服。不幸,大家相信,而上當受騙而已。白起當時以為做得很高明,實際上是增加了秦國統一天下的困難。他這樣一來,天下人都看見了,知道凡是向秦國投降的人,都不會有好結果。投降的將領被砍下來的頭顱堆得像山一樣高,歸秦的眾人的骸骨堆起來像丘陵那麼多。從這次以後,秦國如果再與人作戰,大家都認清楚了,要死的時候就壯壯烈烈的死,反正向秦國投降了也是死,何不抵抗到底。再也沒有人肯向秦軍投降了。自此以後,秦國無論攻什麼地方,都很不容易打下來。所以自起這樣做法,反而延遲了秦國統一天下的時間,因為他雖然一夜之間殘殺了四十萬生命,相反的作用,等於告訴天下人,自己必須堅強,絕不能投降。為了希望得到一時的功勞,實際上更加堅定了各國諸侯守士的意志和決心,在戰略與政略的道理上說,白起這個做法,是正在進兵的時候,自己削弱了自己的有利形勢,軍事的表面上勝利,而在政治上、國際上,使自己的計劃走不通,這是什麼理由呢?因為趙國雖然失敗了,但並沒有亡國,假使再起來作戰,趙國的大元帥再出來一個馬服君,那這下一次的戰爭,就不比前一次,這次秦國就會失敗了。況且自白起這一手以後,列國都對秦國備戰了。因此秦國統一天下的進度就慢了,所以後來始終不敢再出兵攻打趙國的邯鄲,這不但是因為趙國經這次失敗,由平原君起來當統帥,秦國怕了,更重要的是怕各國諸侯聯合起來救趙國。秦王知道這個道理,內心非常忌諱,只是沒有說出來而已。
並且以這一次長平之役,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在戰役之前,秦國的兵源不夠,重新發一道命令,變更法令,凡是十五歲以上的青少年都要服兵役,拿了武器,到前方和趙國打仗。這仗打下來很慘,秦國十五歲以上的人,死傷過半。可見白起這一仗打下來,並沒有消滅趙國,只是騙了趙國的四十萬人活埋了。而對於秦國的損害,卻無法彌補。以將領而論,白起並不是一個好將領。根據一員大將的修養,要懂得政治,懂得策略,要有長遠的眼光,中國歷代的第一流大將都是文武兼資的。武功很高,很勇敢的只是戰將,不是大將。大將都是有高度的素養。就以近代史而言,大元帥曾國藩,就是文人。
這件事就是告訴我們,大而用兵,小而個人。與敵人正面衝突的時候,都是同樣的原則,要言而有信,欺騙只可獲得一時的勝利,可是其惡果,則是得不償失。
……
下面的討論,就提到《素書》了。
議曰:黃石公稱柔者能制剛,弱者能制強。柔者德也,剛者賊也。柔者人之所助,剛者怨之所居。是故紂之百克而年無後,項羽兵強,終失天下。故隨何曰:使楚勝,則諸侯自危懼而相救。夫楚之強,這足以致夭下之兵耳。由是觀之,若天下已定,藉一戰之勝,詐之可也。若海內紛紛,雄雌未決,而失信義於夭下,敗亡之道也。當七國之時,諸侯尚強,而白起乃坑起降卒,使諸侯畏之而合縱,諸侯合縱,非秦之利,為戰勝而反敗,何晏之論當矣。
這裡就想到一件歷史故事,晉朝有名的大臣陶侃,是平民出身,有名的陶侃遠甓的故事就是他。原來他做過都督,長江以南的政權都操縱在他手裡。而他還是願意習勞苦,每天在家裡把一些陶土的磚塊,搬進搬出,他說,人的地位高了,筋骨易於疲憊,不能不習勞苦,如安於逸樂,一旦有事,體力吃不了苦就不行。同時他很節省,把木匠做工剩下來的竹頭木屑,都留下來,堆了幾房間,人家以為他小器。後來發生了戰爭,造戰船的時候,需要竹釘都沒地方可買,他就把這些小竹頭拿出來做釘子用,及時造好了戰船。所以他告訴部下,天下任何東西都有用處,不要隨便浪費。那時正需要人才,有人向他推薦一個青年,他自己就去看訪。看見這個青年住在一個小房間裡,滿屋的書畫,可是棉被好像三年沒有洗,頭髮又亂又長,他看了一眼就走了。然後他對推薦人說,這個青年,連一個房間都沒有管好,國家天下大事,我不相信他能管理好,所謂“亂頭養望,自稱宏達。”這是他的名言,就是說這個青年,頭髮也不梳,弄得亂亂的,藉此培養自己聲望,而自命為“宏達任真”。結果一個小房間都治理不好,恐怕別無真才實學。
……
或曰:長平之事,白起坑趙卒四十萬,可為奇將乎?
這是另外舉出的一個歷史經驗。
這是春秋戰國時候,一件有名的故事。秦國的大將白起打趙國,趙國打敗了,四十萬人向白起投降了。而白起在一夜之間,所這四十萬人活埋了。在中國歷史上,很多地方提起這件事,幾千年來,一直到現代還提到。另一面在後人的筆記中記載,有人殺豬,刮毛以後,背上現出“白起”兩個字,這是講因果報應,說白起直到現在,生生世世還是在被人宰殺。不管因果報應的事有沒有,這是中國的傳統思想,戰爭殺人,是為民族,為國家,為正義不得已,所以沒有罪。但如果為了私怨,尤其是對於已經投降了的人,還把他活埋,這個罪過可大了。根據歷史的經驗,這樣是絕不可能成功的。看清史,曾國藩、李鴻章打太平天國的時候,李鴻章的淮軍起來,不得已借用外國人的洋槍隊。有一英人叫戈登,帶兵幫忙打太平軍,打到蘇州的時候,有八個太平天國的將領帶了好幾萬人向李鴻章投降,當時答應的條件,是仍舊給他們職務,後來見李鴻章的時候,有個人把他們都抓去殺了,以後這人的結果,還是很不好。而當時戈登,對這件事大加反對。後來歷史上評論,一個外國人尚且有這樣的正義感,不主張殺投降的人,可見一般人的看法對白起很不以為然。
這裡就提出長平之役這件事情來討論,白起這個人算是軍事作戰上了不起的奇將吧?
何晏曰:白起之降趙卒,詐而坑其四十萬,豈徒酷之謂乎?後亦難以重得志矣!向使眾人豫知降之必死,則張虛卷,猶可畏也。況於四十萬披堅執銳哉?天下見降秦之將,頭顱依山,歸秦之眾,骸積成丘,則後日之戰,死當死耳,何眾肯服?何城肯下乎?是為雖能裁四十萬之命,而適足以強天下之戰。欲以要一朝之功,而乃更堅諸侯之守。故兵進而自伐其勢,軍勝而還喪其計,何者?設使趙眾複合,馬服更生,則後日之戰,必非前日之對也。況令皆使天下為後日乎?其所以終不敢復加兵於邯鄲者,非但優平原之補縫,患諸侯之救至也,徒諱之而不言耳。且長平之事,秦人十五以上,皆荷戟而向趙矣。夫以秦之強,而十五以上,死傷過半,此為破趙之功小,傷秦之敗大也,又何稱奇哉?
這是引用何晏的話,來評論白起算不算一位奇將。
何晏是魏時人,他說白起活埋了趙國的四十萬人是一大騙局,答應投降了就沒有事,結果大家投降了,又把人家活埋。這不但是性情太殘暴了,以整個戰略而言,實在失策,一定會失敗的。假使在投降之前就預先知道投降以後,會上當而死,這四十萬人就是沒有武器,赤手空拳地抵抗到底,也很可怕,何況這四十萬人,身上都還穿了堅硬的戰甲,手上還拿有銳利的武器,真打下去實在不易征服。不幸,大家相信,而上當受騙而已。白起當時以為做得很高明,實際上是增加了秦國統一天下的困難。他這樣一來,天下人都看見了,知道凡是向秦國投降的人,都不會有好結果。投降的將領被砍下來的頭顱堆得像山一樣高,歸秦的眾人的骸骨堆起來像丘陵那麼多。從這次以後,秦國如果再與人作戰,大家都認清楚了,要死的時候就壯壯烈烈的死,反正向秦國投降了也是死,何不抵抗到底。再也沒有人肯向秦軍投降了。自此以後,秦國無論攻什麼地方,都很不容易打下來。所以自起這樣做法,反而延遲了秦國統一天下的時間,因為他雖然一夜之間殘殺了四十萬生命,相反的作用,等於告訴天下人,自己必須堅強,絕不能投降。為了希望得到一時的功勞,實際上更加堅定了各國諸侯守士的意志和決心,在戰略與政略的道理上說,白起這個做法,是正在進兵的時候,自己削弱了自己的有利形勢,軍事的表面上勝利,而在政治上、國際上,使自己的計劃走不通,這是什麼理由呢?因為趙國雖然失敗了,但並沒有亡國,假使再起來作戰,趙國的大元帥再出來一個馬服君,那這下一次的戰爭,就不比前一次,這次秦國就會失敗了。況且自白起這一手以後,列國都對秦國備戰了。因此秦國統一天下的進度就慢了,所以後來始終不敢再出兵攻打趙國的邯鄲,這不但是因為趙國經這次失敗,由平原君起來當統帥,秦國怕了,更重要的是怕各國諸侯聯合起來救趙國。秦王知道這個道理,內心非常忌諱,只是沒有說出來而已。
並且以這一次長平之役,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在戰役之前,秦國的兵源不夠,重新發一道命令,變更法令,凡是十五歲以上的青少年都要服兵役,拿了武器,到前方和趙國打仗。這仗打下來很慘,秦國十五歲以上的人,死傷過半。可見白起這一仗打下來,並沒有消滅趙國,只是騙了趙國的四十萬人活埋了。而對於秦國的損害,卻無法彌補。以將領而論,白起並不是一個好將領。根據一員大將的修養,要懂得政治,懂得策略,要有長遠的眼光,中國歷代的第一流大將都是文武兼資的。武功很高,很勇敢的只是戰將,不是大將。大將都是有高度的素養。就以近代史而言,大元帥曾國藩,就是文人。
這件事就是告訴我們,大而用兵,小而個人。與敵人正面衝突的時候,都是同樣的原則,要言而有信,欺騙只可獲得一時的勝利,可是其惡果,則是得不償失。
……
下面的討論,就提到《素書》了。
議曰:黃石公稱柔者能制剛,弱者能制強。柔者德也,剛者賊也。柔者人之所助,剛者怨之所居。是故紂之百克而年無後,項羽兵強,終失天下。故隨何曰:使楚勝,則諸侯自危懼而相救。夫楚之強,這足以致夭下之兵耳。由是觀之,若天下已定,藉一戰之勝,詐之可也。若海內紛紛,雄雌未決,而失信義於夭下,敗亡之道也。當七國之時,諸侯尚強,而白起乃坑起降卒,使諸侯畏之而合縱,諸侯合縱,非秦之利,為戰勝而反敗,何晏之論當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