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頁
另一面來說,因為很仁慈,宋朝的天下,自開國以來,始終只有半壁江山。黃河以北燕雲十六州,一直沒有納入版圖。因為他是軍人出身,知道作戰的痛苦,也知道戰爭對老百姓的殘害,他不想打仗,只想過安定的日子,拿錢向遼金把這些地方買回來。這是歷史另一面的研究。
現在講到人的天性問題:安於仁的人,天性就良善;而以仁為利,而心嚮往之的人就不同了,只是硬要做到仁的境界,不是天生的厚道。而另外有些人,比主動利仁還差一級的,是外表行為勉強做到仁的標準,因環境所逼,不得已才這樣做的。所以在安仁、利仁、強仁這三種性格的人,比較起來,安於仁道的人當然最好。
……
議曰:夫聖人德全,器無不備。中庸已降,才則好偏。故曰:柴也愚,參也魯,師也辟,由也(口彥)。由此觀之,全德者鮮美!全德既鮮,則資矯情而力善矣!然世惡矯偽,而人賢任真,使其真貪愚而亦任之,可為賢乎?對曰:吁!何為其然?夫肖貌天地,負陰抱陽,雖清濁賢愚,其性則異,而趨走嗜欲,所規則同。故靡顏膩理,人所悅也;乘堅驅良,人所愛也;苦心貞節人所難也;徇公滅私,人所苦也。不以禮教節之,則盪而不制,安肯攻苦食淡,貞潔公方,臨財廉而取與義乎?故禮曰:欲不可縱,志不可滿。古語云:廉士非不愛財,取之以道。詩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皆矯偽之謂也,若肆其愚態,隨其鄙情,名曰任真而賢之,此先王之罪人也。故吾以為矯偽者,禮義之端;任真者,貪鄙之主。夫強仁者,庸可誣乎?
這一段是本文作者的評論,開頭一段講到人才的道理,可以說是領導人如何去發掘人才,也可以說做幹部的對自己的認識。他是以中國文化中“聖人”這個名稱,來標榜學問道德的最高成就,他說:聖人是天生的道德全備(這裡的道德,並不是我們現代所講的道德觀念,這是一個名稱,包括了內心的思想、心術、度量、才能等等)。器識,才具,學問,見解,沒有不完全的。等而下之,不是聖人這一階層,中等的人,每個人都有他的才能,各有長處,不過所好不同,各有偏向,某人長於某一點,某人欠缺某一點。所以孔子對他的學生批評:“柴也愚,參也魯,師也辟,由也(口彥)”,四人各有所偏。由這個道理看來,一個人“才”“德” “學”能全備的,就比較少了。既然全德的人是少數,要想達到聖善,只好靠後天的努力,由外表行為做起,慢慢影響內在。(如教學生對人要有禮貌,學生說不習慣,就教他們先由表面做起--做作,久了就變真了。)但是世界上一般人又討厭作假,喜歡坦率。不過一個貪愚的人,也坦率,貪的坦率,要就要,笨就笨,這樣的人難道就讓他坦白的貪愚下去嗎?就可以信任他,把責任交給他,認為他是好的嗎?道理並不是這樣的。“肖貌天地,負陰抱陽。”中國的哲學,人是秉賦陰陽的資質,為天地所生。外國人說上帝依照他自己的樣子造人,中國人不講上帝,而說人是像(肖就是像)天地一樣,本身具備有陰陽之性,雖然生下來,清、濁、賢、愚,後天的個性各有不同,可是追求嗜欲,要吃好的,穿好的,富貴享受,這種傾向,都是相同的。所以人都要把自己裝扮起來,好像女人總要抹抹口紅,男人總要刮刮鬍子,因為大家都認為這樣好看。坐高級的車子,騎上好的馬,以現代來說,坐最新穎的汽車,是大家都喜歡的;相反的,守得清貧,喜歡窮,非常潔身自愛,這是難以做到的。當然有這種人,但那是少數,不能普遍要求每一個人。至於那種處處為公,絕對不自私的典範,理論上是不錯的,但事實上是不可能的,領導人要注意,如此要求,鞭策自己可以,要求別人的尺碼就要放寬一點。
所以一個人要做到歷史上所標榜忠臣孝子的標準,必須以學問道德,慢慢修養而來,人性生來並非如此良善。因為自己思想學識認識夠了,由禮義的教育下來,能對自己的欲望有所節制,才做得到。假使不在後天上用禮義教育節制,任由人性自然的發展,就像流水一樣飄蕩、放浪,欲望永遠無窮。如此欲望無窮,又怎麼能夠吃苦過日子,安於淡泊,做到絕對貞潔,一切為公,一切方正,尤其在錢財方面,臨財不苟取,完全合於義禮呢?所以《禮記》上說,“欲不可縱,志不可滿。” (這八個字把政治、教育、社會,乃至個人的修養都講完了。)教育並不是否認欲望,而在於如何設法不放縱自己的欲望,“志”是情感與思想的綜合,人的情緒不可以自滿,人得意到極點,就很危險。歷史上可以看到,一個人功業到了頂點以後,往往會大失敗。所以一個人總要留一點有餘不盡之意。試看曾國藩,後來慈禧太后對他那麼信任,幾乎有副皇帝的味道,而曾國藩卻害怕了,所以把自己的房子,命名為“求缺齋”,一切太圓滿了不好,要保留缺陷。古人說的廉士清官,絕對不要錢嗎?恐怕不是,一般人公認的清官包公,假使說他連薪水袋都不拿,那才是怪事哩!如果上面有合理合法的獎金給他,他還是應當拿的,所以廉士不是不愛錢,而是取之有道,對於不義之財絕對不取,已經是了不起了。
《詩經》里說的:“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論語》引用這兩句話是從好的一面講,這裡是從相反的一面講。)人還是得像雕刻一樣,用後天的努力,勉強自己,雕鑿自己,慢慢改變過來(我們作學問,該有這一層領悟,也就是任何一句話,都有正反兩面,乃至多角度的看法。《詩經》這兩句話,在《論語》里,孔子和子貢討論到詩,是就道德的修養而言,而這裡說,一個人要改變自己的個性,由作假而變成真的,也同樣用到這兩句話。這就是我們寫文章,以及作人做事要體會的。尤其是一個領導人,更必須有這一層認識。同樣一句話,各個人的看法都會不同,所以對於別人的要求,也不能完全一致。由此可見,文字語言,不能完全表達人類的思想。如果能夠完全表達,人與人之間,就沒有誤會了。所以說話很困難,除了口裡發聲以外,還要加上眼睛、手勢、表情等等。才能使人懂得,有時候動錯了,別人還是會誤會的。在哲學觀點說,這就是人類的悲哀)。
現代全世界的青年,包括中國的青年,都反對後天的約束。他們覺得一切太假了,認為人慾怎樣就該怎樣,所以前些年的嬉瘩,就是這樣,要求任真(現代所謂的放任自然)。人為什麼要那麼多的禮貌?那麼多的思想範圍?這問題是從古至今都存在的。這裡就說,放肆天生愚蠢、醜陋不穩定的情緒,讓它自然發展,毫不加以理性的約束,認為這樣才不矯情,才算任真。那麼想要殺人搶人,就殺人搶人,也是任真自然嘛2情緒上想到要搶就搶,這是自然吵!也沒有錯囉!但真這樣就糟了,先王就成為文化罪人了。(這個先王,在古文中常有,並不是專指那一個人,而是泛稱,代表傳統文化。)最後作者自己的結論認為,矯情的人是作假,(如小學裡教孩子,一進學校要說:“老師早!”這就是矯情,小孩子生出來,絕不會說媽媽早,你好!而是後天教育替他加上“老師早!老師好!”的觀念。)但人類之有制度禮貌,就靠這點矯情開始的,在教育上另用一個好聽的名詞就是塑造。慢慢地,作假就是真,並不是假,而是矯正過來,改變過來,成為禮義的開始。而任真的結果,就成貪鄙之主。所以勉強學仁道的,怎麼可以隨便批評呢?《長短經》的作者,認為強仁是對的。
現在講到人的天性問題:安於仁的人,天性就良善;而以仁為利,而心嚮往之的人就不同了,只是硬要做到仁的境界,不是天生的厚道。而另外有些人,比主動利仁還差一級的,是外表行為勉強做到仁的標準,因環境所逼,不得已才這樣做的。所以在安仁、利仁、強仁這三種性格的人,比較起來,安於仁道的人當然最好。
……
議曰:夫聖人德全,器無不備。中庸已降,才則好偏。故曰:柴也愚,參也魯,師也辟,由也(口彥)。由此觀之,全德者鮮美!全德既鮮,則資矯情而力善矣!然世惡矯偽,而人賢任真,使其真貪愚而亦任之,可為賢乎?對曰:吁!何為其然?夫肖貌天地,負陰抱陽,雖清濁賢愚,其性則異,而趨走嗜欲,所規則同。故靡顏膩理,人所悅也;乘堅驅良,人所愛也;苦心貞節人所難也;徇公滅私,人所苦也。不以禮教節之,則盪而不制,安肯攻苦食淡,貞潔公方,臨財廉而取與義乎?故禮曰:欲不可縱,志不可滿。古語云:廉士非不愛財,取之以道。詩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皆矯偽之謂也,若肆其愚態,隨其鄙情,名曰任真而賢之,此先王之罪人也。故吾以為矯偽者,禮義之端;任真者,貪鄙之主。夫強仁者,庸可誣乎?
這一段是本文作者的評論,開頭一段講到人才的道理,可以說是領導人如何去發掘人才,也可以說做幹部的對自己的認識。他是以中國文化中“聖人”這個名稱,來標榜學問道德的最高成就,他說:聖人是天生的道德全備(這裡的道德,並不是我們現代所講的道德觀念,這是一個名稱,包括了內心的思想、心術、度量、才能等等)。器識,才具,學問,見解,沒有不完全的。等而下之,不是聖人這一階層,中等的人,每個人都有他的才能,各有長處,不過所好不同,各有偏向,某人長於某一點,某人欠缺某一點。所以孔子對他的學生批評:“柴也愚,參也魯,師也辟,由也(口彥)”,四人各有所偏。由這個道理看來,一個人“才”“德” “學”能全備的,就比較少了。既然全德的人是少數,要想達到聖善,只好靠後天的努力,由外表行為做起,慢慢影響內在。(如教學生對人要有禮貌,學生說不習慣,就教他們先由表面做起--做作,久了就變真了。)但是世界上一般人又討厭作假,喜歡坦率。不過一個貪愚的人,也坦率,貪的坦率,要就要,笨就笨,這樣的人難道就讓他坦白的貪愚下去嗎?就可以信任他,把責任交給他,認為他是好的嗎?道理並不是這樣的。“肖貌天地,負陰抱陽。”中國的哲學,人是秉賦陰陽的資質,為天地所生。外國人說上帝依照他自己的樣子造人,中國人不講上帝,而說人是像(肖就是像)天地一樣,本身具備有陰陽之性,雖然生下來,清、濁、賢、愚,後天的個性各有不同,可是追求嗜欲,要吃好的,穿好的,富貴享受,這種傾向,都是相同的。所以人都要把自己裝扮起來,好像女人總要抹抹口紅,男人總要刮刮鬍子,因為大家都認為這樣好看。坐高級的車子,騎上好的馬,以現代來說,坐最新穎的汽車,是大家都喜歡的;相反的,守得清貧,喜歡窮,非常潔身自愛,這是難以做到的。當然有這種人,但那是少數,不能普遍要求每一個人。至於那種處處為公,絕對不自私的典範,理論上是不錯的,但事實上是不可能的,領導人要注意,如此要求,鞭策自己可以,要求別人的尺碼就要放寬一點。
所以一個人要做到歷史上所標榜忠臣孝子的標準,必須以學問道德,慢慢修養而來,人性生來並非如此良善。因為自己思想學識認識夠了,由禮義的教育下來,能對自己的欲望有所節制,才做得到。假使不在後天上用禮義教育節制,任由人性自然的發展,就像流水一樣飄蕩、放浪,欲望永遠無窮。如此欲望無窮,又怎麼能夠吃苦過日子,安於淡泊,做到絕對貞潔,一切為公,一切方正,尤其在錢財方面,臨財不苟取,完全合於義禮呢?所以《禮記》上說,“欲不可縱,志不可滿。” (這八個字把政治、教育、社會,乃至個人的修養都講完了。)教育並不是否認欲望,而在於如何設法不放縱自己的欲望,“志”是情感與思想的綜合,人的情緒不可以自滿,人得意到極點,就很危險。歷史上可以看到,一個人功業到了頂點以後,往往會大失敗。所以一個人總要留一點有餘不盡之意。試看曾國藩,後來慈禧太后對他那麼信任,幾乎有副皇帝的味道,而曾國藩卻害怕了,所以把自己的房子,命名為“求缺齋”,一切太圓滿了不好,要保留缺陷。古人說的廉士清官,絕對不要錢嗎?恐怕不是,一般人公認的清官包公,假使說他連薪水袋都不拿,那才是怪事哩!如果上面有合理合法的獎金給他,他還是應當拿的,所以廉士不是不愛錢,而是取之有道,對於不義之財絕對不取,已經是了不起了。
《詩經》里說的:“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論語》引用這兩句話是從好的一面講,這裡是從相反的一面講。)人還是得像雕刻一樣,用後天的努力,勉強自己,雕鑿自己,慢慢改變過來(我們作學問,該有這一層領悟,也就是任何一句話,都有正反兩面,乃至多角度的看法。《詩經》這兩句話,在《論語》里,孔子和子貢討論到詩,是就道德的修養而言,而這裡說,一個人要改變自己的個性,由作假而變成真的,也同樣用到這兩句話。這就是我們寫文章,以及作人做事要體會的。尤其是一個領導人,更必須有這一層認識。同樣一句話,各個人的看法都會不同,所以對於別人的要求,也不能完全一致。由此可見,文字語言,不能完全表達人類的思想。如果能夠完全表達,人與人之間,就沒有誤會了。所以說話很困難,除了口裡發聲以外,還要加上眼睛、手勢、表情等等。才能使人懂得,有時候動錯了,別人還是會誤會的。在哲學觀點說,這就是人類的悲哀)。
現代全世界的青年,包括中國的青年,都反對後天的約束。他們覺得一切太假了,認為人慾怎樣就該怎樣,所以前些年的嬉瘩,就是這樣,要求任真(現代所謂的放任自然)。人為什麼要那麼多的禮貌?那麼多的思想範圍?這問題是從古至今都存在的。這裡就說,放肆天生愚蠢、醜陋不穩定的情緒,讓它自然發展,毫不加以理性的約束,認為這樣才不矯情,才算任真。那麼想要殺人搶人,就殺人搶人,也是任真自然嘛2情緒上想到要搶就搶,這是自然吵!也沒有錯囉!但真這樣就糟了,先王就成為文化罪人了。(這個先王,在古文中常有,並不是專指那一個人,而是泛稱,代表傳統文化。)最後作者自己的結論認為,矯情的人是作假,(如小學裡教孩子,一進學校要說:“老師早!”這就是矯情,小孩子生出來,絕不會說媽媽早,你好!而是後天教育替他加上“老師早!老師好!”的觀念。)但人類之有制度禮貌,就靠這點矯情開始的,在教育上另用一個好聽的名詞就是塑造。慢慢地,作假就是真,並不是假,而是矯正過來,改變過來,成為禮義的開始。而任真的結果,就成貪鄙之主。所以勉強學仁道的,怎麼可以隨便批評呢?《長短經》的作者,認為強仁是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