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頁
可是像宗愨(號元斡),是兼有這兩種修養的長處,當年庾業看不起他的時候,盛大的酒席招待朋友,卻招呼他在旁邊吃一碗雜糧飯,他井不覺得羞恥,吃飽了就好。因為他有理想,準備將來得志了大做一番,所以有韓信、黥布那樣的器度。而當他得志以後,還請庾業來做部下,把過去受辱的事都放開,真是一個長者之風。這個長者具有崇高的道德、厚道的心地,真是了不起。這是說與臣道有關的個人修養問題。
世稱酈寄賣交,以其紿呂祿也,於理何如?
這段歷史故事,是漢高祖死了以後,呂后想奪政權,把自己娘家的人弄上台,而將漢高祖的老部下都攆掉了,是漢代歷史上很著名的一段危險時期。酈寄是漢高祖的一位秘書兼參謀酈食其的兒子。後來周勃他們推翻了呂家的政權,恢復了漢高祖子孫的權位,這中間是一段很熱鬧的外戚與內延之爭。在這一段鬥爭中,周勃他們,教酈寄故意和呂祿做好朋友。這時呂祿是執金吾,等於現代的首都衛戍司令。需先把呂祿弄開,否則這天晚上推翻呂家政權的行動就難於順利進行。所以這天就安排了由酈寄邀呂祿到郊外去玩。於是由周勃他們在首都把呂氏的政權推翻,接漢高祖的中子代王來即位為孝文皇帝。可是後世的人批評酈寄把呂祿騙出去郊外玩這件事情,在他個人的道義上說來,是出賣了朋友。那麼這個道理,究竟對不對,又該怎麼個說法呢?
班固曰:夫賣交者,謂見利忘義也。若寄,父為功臣而執劫,雖摧呂祿,以安社稷,義存君親可也。
班固是《漢書》的作者,他認為酈寄賣友的批評不對。所謂出賣朋友的交情,是為了個人的富貴利益,而忘了朋友的義氣,才是賣友。酈寄的父親幫助漢高祖打下了天下,而呂家把這個政權用陰謀手段拿去,這才是不對的。他能在這劫難之中,把呂祿騙出去,予以摧毀,他是為了國家,為了天下,這不是出賣朋友,只是在政治上,為了對國家有所貢獻,使用的一個方法而已。
魏太祖征徐州,使程昱留守甄城,張邈叛,太祖迎呂布,布執范令靳允母,太祖追昱說靳允,無以母故,使固守范,允注涕曰:不敢有二也。
或曰:靳允違親守城,可謂忠乎?徐眾曰:靳允於曹公,未成君臣,母,至親也,於義應去。
這裡引用另一個歷史故事。靳允是三國時人,當時曹操帶兵去打徐州,命令一個大將程昱留守後方的重鎮甄城,正在這樣用兵的時候,曹操手下的另一員將領張邈又反叛了他,於是曹操這時只好親自迎戰呂布。這時在戰爭的地理形勢上,如果呂布將范城拿下來,就可以消滅曹操,所以呂布設法把守范城的首長靳允的母親捉來,想要脅迫靳允為了救母親而歸順自己。所以曹操也趕緊命令留守在甄城的程昱去遊說靳允,不必考慮母親的安危,要他固守范城這個地方。結果靳允被說動了,表示一定守城,決無二心。這裡就引這個故事,問起靳允這樣做法,算不算是忠。
徐眾說:靳允於曹公,未成君臣,母,至親也,於義應去。
作者引用徐眾對這件事的評論作為答案。徐眾是說,當程昱去遊說的時候,靳允和曹操之間,還沒有君臣的關係,而母親是世界上最親密的直系尊親,在情理上,靳允是應該為了母親的安危而去,不應該聽曹操的話不顧母親而守城。
同時這裡進一步引用歷史上類似的故事,以說明這個道理。
昔王陵母為項羽所構,母以高祖必得天下,因自殺以固陵志,明心無所系,然後可得事人,盡其死節。
這是漢高祖與項羽爭天下的時候,漢高祖有一個大將王陵,項羽為了要他歸順過來,於是把王陵的母親抓來,威脅王陵。而王陵的母親,已看出項羽會失敗,劉邦會成功,自己被軟禁後,知道王陵有孝心,一定不放心,會為母親而意志不堅定。因此自殺,留了一封遺書,教人偷偷送給王陵,囑他還是好好幫助漢高祖,堅定王陵的意志,使他一心為事業努力,心裡再沒有牽掛,可以全心全意去幫忙劉邦。
另一段故事:
衛公子開方仕齊,十年不歸,管仲以其不懷其親,安能愛君,不可以為相。
衛國的一位名叫開方的貴族,在齊國做官,十年都沒有請假回到衛國去。而管仲把他開除了,理由是說開方在齊國做了十年的官,從來沒有請假回去看看父母,像這樣連自己父母都不愛的人,怎麼會愛自己的老闆!怎麼可以為相!把他開除了。
所以這裡就上面的幾個故事,為靳允違親的事,作了結論說:
是以求忠臣於孝子之門,允宜先救至親。
能夠對父母有感情,才能對朋友有感情,也才能對社會、對國家有感情,人的世界到底是感情的結合,所以靳允是不對的,應該先去救母親的。
接下來,又舉了一個例子,就靳允違母守城這件事,作了另一個角度的結論:
徐庶母為曹公所得,劉備乃遣庶歸,欲天下者,恕人子之情,公又宜遣允也。
這個故事大家都曉得,曹操想用徐庶,把他的母親抓起來,以脅迫徐庶,使徐庶進退兩難。劉備一知道這情形,就對徐庶說,我固然非常需要你幫忙,可是我不能做違背情理的事,如留你下來,曹操會殺你的母親,使你一生都受良心的責備,你還是去吧!所以另一角度的結論就說,一個領導人,應該深體人情,那麼曹操應讓靳允去救他的母親才對。此所以曹操是曹操,劉備是劉備,他們兩個的領導器度,絕對不同。
……
魏文帝問王朗等曰:昔子產治鄭,人不能欺;子賤治單父人不忍欺;西門豹治鄴,人不敢欺;三子之才,與君德孰優?
這段是說魏文帝曹丕,問他的大臣王朗他們:根據歷史的記載,春秋戰國的時候,鄭國的大臣子產,能夠不受部下和老百姓的欺騙;孔子的學生子賤治單父的時候,受他道德的感化,一般人不忍心騙他;而西門豹治鄴都的時候,一般人不敢騙他。不能騙、不忍騙、不敢騙,三個不同的反應,在今天(曹丕當時)看來你認為哪一種好?
對曰:君任德則臣感義而不忍欺,君任察則臣畏覺而不能欺,君任刑則臣畏罪而不敢欺,任德感義,與夫導德齊禮,有恥且格,等趨者也;任察畏罪,與夫導政齊劃免而無恥,同歸者也,優劣之懸,在於權衡,非徒鈞銖之覺也。
這是王朗的答覆,首先解釋不忍欺的道理,就是孔子的學生,子賤治單父的事情,王朗說,上面的領導人,本身有德,一切依德而行,能夠真愛人、真敬事,一般部下和老百姓,都感激他的恩義,不忍心騙他。其次聽到領導人任察,所謂“察察為明”,什麼事情都看得很清楚,如近代歷史上,清朝的雍正皇帝,剛開始上台的時候,一個大臣晚上在家裡和自己的姨太太們打牌,第二天上朝的時候,雍正就問他昨天夜裡在幹什麼?這位大臣回答昨夜沒事,在家裡打牌。雍正聽了以後,認為這大臣說話很老實,因此很高興地笑了,並且送了他一個小紙包,吩附他回去再打開來看。這位大臣回到家裡打開雍正所送的紙包一看,正是昨夜打完牌,收牌時所少掉而到處找不到的那一張牌。可不知道怎麼到了皇帝的口袋裡。這說明雍正早已知道他昨夜是在打牌。他如果當時撒謊,說昨夜在處理公事,擬計劃,寫報告,那就糟了。這在雍正,就是察察為明。偶然用一下則可,但是不能長用,長用總不大好。這樣以“察察為明”的作為,便是使人不能欺的作風。所以做領導人的,明明知道下面的人說了一句謊話,也許他是無心的,硬要把他揭穿,也沒有道理,有時候裝傻就算了。再其次說到不敢欺,上面的法令太多,一犯了過錯,重則殺頭,輕則記過,完全靠刑罰、法規來管理的話,那麼一般部下,怕犯法,就不敢欺騙了。這樣在行政上反而是反效果。下面的人都照法規辦理,不用頭腦,明知道法規沒有道理,也絕對不變通處理,只求自保,那就更糟了。
世稱酈寄賣交,以其紿呂祿也,於理何如?
這段歷史故事,是漢高祖死了以後,呂后想奪政權,把自己娘家的人弄上台,而將漢高祖的老部下都攆掉了,是漢代歷史上很著名的一段危險時期。酈寄是漢高祖的一位秘書兼參謀酈食其的兒子。後來周勃他們推翻了呂家的政權,恢復了漢高祖子孫的權位,這中間是一段很熱鬧的外戚與內延之爭。在這一段鬥爭中,周勃他們,教酈寄故意和呂祿做好朋友。這時呂祿是執金吾,等於現代的首都衛戍司令。需先把呂祿弄開,否則這天晚上推翻呂家政權的行動就難於順利進行。所以這天就安排了由酈寄邀呂祿到郊外去玩。於是由周勃他們在首都把呂氏的政權推翻,接漢高祖的中子代王來即位為孝文皇帝。可是後世的人批評酈寄把呂祿騙出去郊外玩這件事情,在他個人的道義上說來,是出賣了朋友。那麼這個道理,究竟對不對,又該怎麼個說法呢?
班固曰:夫賣交者,謂見利忘義也。若寄,父為功臣而執劫,雖摧呂祿,以安社稷,義存君親可也。
班固是《漢書》的作者,他認為酈寄賣友的批評不對。所謂出賣朋友的交情,是為了個人的富貴利益,而忘了朋友的義氣,才是賣友。酈寄的父親幫助漢高祖打下了天下,而呂家把這個政權用陰謀手段拿去,這才是不對的。他能在這劫難之中,把呂祿騙出去,予以摧毀,他是為了國家,為了天下,這不是出賣朋友,只是在政治上,為了對國家有所貢獻,使用的一個方法而已。
魏太祖征徐州,使程昱留守甄城,張邈叛,太祖迎呂布,布執范令靳允母,太祖追昱說靳允,無以母故,使固守范,允注涕曰:不敢有二也。
或曰:靳允違親守城,可謂忠乎?徐眾曰:靳允於曹公,未成君臣,母,至親也,於義應去。
這裡引用另一個歷史故事。靳允是三國時人,當時曹操帶兵去打徐州,命令一個大將程昱留守後方的重鎮甄城,正在這樣用兵的時候,曹操手下的另一員將領張邈又反叛了他,於是曹操這時只好親自迎戰呂布。這時在戰爭的地理形勢上,如果呂布將范城拿下來,就可以消滅曹操,所以呂布設法把守范城的首長靳允的母親捉來,想要脅迫靳允為了救母親而歸順自己。所以曹操也趕緊命令留守在甄城的程昱去遊說靳允,不必考慮母親的安危,要他固守范城這個地方。結果靳允被說動了,表示一定守城,決無二心。這裡就引這個故事,問起靳允這樣做法,算不算是忠。
徐眾說:靳允於曹公,未成君臣,母,至親也,於義應去。
作者引用徐眾對這件事的評論作為答案。徐眾是說,當程昱去遊說的時候,靳允和曹操之間,還沒有君臣的關係,而母親是世界上最親密的直系尊親,在情理上,靳允是應該為了母親的安危而去,不應該聽曹操的話不顧母親而守城。
同時這裡進一步引用歷史上類似的故事,以說明這個道理。
昔王陵母為項羽所構,母以高祖必得天下,因自殺以固陵志,明心無所系,然後可得事人,盡其死節。
這是漢高祖與項羽爭天下的時候,漢高祖有一個大將王陵,項羽為了要他歸順過來,於是把王陵的母親抓來,威脅王陵。而王陵的母親,已看出項羽會失敗,劉邦會成功,自己被軟禁後,知道王陵有孝心,一定不放心,會為母親而意志不堅定。因此自殺,留了一封遺書,教人偷偷送給王陵,囑他還是好好幫助漢高祖,堅定王陵的意志,使他一心為事業努力,心裡再沒有牽掛,可以全心全意去幫忙劉邦。
另一段故事:
衛公子開方仕齊,十年不歸,管仲以其不懷其親,安能愛君,不可以為相。
衛國的一位名叫開方的貴族,在齊國做官,十年都沒有請假回到衛國去。而管仲把他開除了,理由是說開方在齊國做了十年的官,從來沒有請假回去看看父母,像這樣連自己父母都不愛的人,怎麼會愛自己的老闆!怎麼可以為相!把他開除了。
所以這裡就上面的幾個故事,為靳允違親的事,作了結論說:
是以求忠臣於孝子之門,允宜先救至親。
能夠對父母有感情,才能對朋友有感情,也才能對社會、對國家有感情,人的世界到底是感情的結合,所以靳允是不對的,應該先去救母親的。
接下來,又舉了一個例子,就靳允違母守城這件事,作了另一個角度的結論:
徐庶母為曹公所得,劉備乃遣庶歸,欲天下者,恕人子之情,公又宜遣允也。
這個故事大家都曉得,曹操想用徐庶,把他的母親抓起來,以脅迫徐庶,使徐庶進退兩難。劉備一知道這情形,就對徐庶說,我固然非常需要你幫忙,可是我不能做違背情理的事,如留你下來,曹操會殺你的母親,使你一生都受良心的責備,你還是去吧!所以另一角度的結論就說,一個領導人,應該深體人情,那麼曹操應讓靳允去救他的母親才對。此所以曹操是曹操,劉備是劉備,他們兩個的領導器度,絕對不同。
……
魏文帝問王朗等曰:昔子產治鄭,人不能欺;子賤治單父人不忍欺;西門豹治鄴,人不敢欺;三子之才,與君德孰優?
這段是說魏文帝曹丕,問他的大臣王朗他們:根據歷史的記載,春秋戰國的時候,鄭國的大臣子產,能夠不受部下和老百姓的欺騙;孔子的學生子賤治單父的時候,受他道德的感化,一般人不忍心騙他;而西門豹治鄴都的時候,一般人不敢騙他。不能騙、不忍騙、不敢騙,三個不同的反應,在今天(曹丕當時)看來你認為哪一種好?
對曰:君任德則臣感義而不忍欺,君任察則臣畏覺而不能欺,君任刑則臣畏罪而不敢欺,任德感義,與夫導德齊禮,有恥且格,等趨者也;任察畏罪,與夫導政齊劃免而無恥,同歸者也,優劣之懸,在於權衡,非徒鈞銖之覺也。
這是王朗的答覆,首先解釋不忍欺的道理,就是孔子的學生,子賤治單父的事情,王朗說,上面的領導人,本身有德,一切依德而行,能夠真愛人、真敬事,一般部下和老百姓,都感激他的恩義,不忍心騙他。其次聽到領導人任察,所謂“察察為明”,什麼事情都看得很清楚,如近代歷史上,清朝的雍正皇帝,剛開始上台的時候,一個大臣晚上在家裡和自己的姨太太們打牌,第二天上朝的時候,雍正就問他昨天夜裡在幹什麼?這位大臣回答昨夜沒事,在家裡打牌。雍正聽了以後,認為這大臣說話很老實,因此很高興地笑了,並且送了他一個小紙包,吩附他回去再打開來看。這位大臣回到家裡打開雍正所送的紙包一看,正是昨夜打完牌,收牌時所少掉而到處找不到的那一張牌。可不知道怎麼到了皇帝的口袋裡。這說明雍正早已知道他昨夜是在打牌。他如果當時撒謊,說昨夜在處理公事,擬計劃,寫報告,那就糟了。這在雍正,就是察察為明。偶然用一下則可,但是不能長用,長用總不大好。這樣以“察察為明”的作為,便是使人不能欺的作風。所以做領導人的,明明知道下面的人說了一句謊話,也許他是無心的,硬要把他揭穿,也沒有道理,有時候裝傻就算了。再其次說到不敢欺,上面的法令太多,一犯了過錯,重則殺頭,輕則記過,完全靠刑罰、法規來管理的話,那麼一般部下,怕犯法,就不敢欺騙了。這樣在行政上反而是反效果。下面的人都照法規辦理,不用頭腦,明知道法規沒有道理,也絕對不變通處理,只求自保,那就更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