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頁
管子曰:“不恥身在縲紲之中,而恥天下之不理;不恥不死公子糾,而恥威之不申於諸侯。”此則自負其才,以濟世為度者也。此皆士之行已,死與不死之明效也。
這裡是引用管仲的一段自白來作評論。大家都知道管仲是齊桓公的名相,可是最初管仲是齊桓公的敵人,情形和季布與劉邦的關係是一樣的。管仲本來是幫助齊桓公的勁敵也是兄弟公子糾的,管仲曾經用箭射齊桓公,而且射中了。只是很湊巧,剛好射在腰帶的環節上,齊桓公命大沒有死。後來齊桓公成功了,公子糾手下的人,都被殺光了。找到管仲的時候,管仲把手在背後一反剪,讓齊桓公的手下綁起來,自己不願自殺,而被送到齊桓公面前。因為他心裡清楚,有一個好朋友鮑叔牙,在齊桓公面前做事,一定會保他。齊桓公一看到他,果然非常生氣要殺他。鮑叔牙就對齊桓公說,你既然要成霸主,要治平天下,在歷史上留名,就不能殺他。鮑叔牙這一保證,齊桓公就重用了他,(當然也要齊桓公這種人,才會這樣做。)後來果然做了一代名臣。可是有人批評管仲,管仲就說:人們認為我被打敗了,關在牢里,變在囚犯是可恥的,我卻不認為這是可恥的。我認為可恥的是,一個知識分子活了一輩子不能治平天下,對國家社會沒有貢獻。人們認為公子糾死了,我就應該跟他死,不跟他死就是可恥。但我並不認為這是可恥的,而我認為我有大才,可以使一個國家稱霸天下,所以在我認為可恥的,是有此大才而不能使威信布於天下,這才是真正的可恥。
《長短經》的作者於是作結論說,像管仲這一類的思想,絕不把生死之間的問題看得太嚴重,因為他自負有才能,目標以對社會,對國家,對天下,濟世功業為範圍。所以上面所提的泄冶以迄於管仲的這些歷史經驗,都是說明知識分子,對自己一生的行為,在死與不死之間,有很明白的經驗與比較。
……
或曰:宗愨之賤也,見輕庾業,及其貴也,請業長史,何如?
這是說另外一個歷史故事:在《滕王閣序》里,提到過宗愨這個人,“有懷投筆,慕宗愨之長風”所說的宗愨就是這個人,他是劉宋時代人。(歷史上的“宋代”分辨起來很討厭。宋有北宋、南宋。這個宋是唐代以後的宋朝,宋高宗南渡以後稱南宋,南渡以前稱北宋,是趙匡胤打下的天下,由趙家做皇帝。而劉宋則是南北朝時期,南朝的第一個朝代,因為這個劉宋的第一個皇帝,也是和漢高祖一樣由平民老百姓起來的劉裕。所以後世讀歷史,為了便於分別朝代,就對這晉以後南北朝的宋朝,稱作劉宋。而對唐以後的宋,有時則稱之為趙宋。)宗愨就是劉宋時代的人,在《長短經》里只說他是宋代人,但因為作者是唐代的人,絕不可能說到後來趙宋時代的人,所以讀書的時候,萬一發生類似的疑問,就要把歷史的年代弄清楚。這裡說當宗愨還沒得志的時候,他的同鄉庾業,有財、有權、有勢,闊氣得很,宴請客人的時候,總是幾十道菜,酒席擺得有一丈見方那麼多,而招待宗愨,則給他吃有稗子的雜糧煮的飯,而宗愨還是照樣吃飯。後來宗愨為豫州太守,相當於方面諸侯,軍權、政權、司法權、生殺之權集於一身,而他請庾業做秘書長了,絕沒有因為當年庾業對自己那樣看不起而記仇,這就是宗愨的度量。
最近看到一篇清人的筆記上記載,有個人原來去參加武舉考試的,因為他的文章也作得好,所以同時又轉而參加文舉,但是這和當時的制度不合,因此主持文舉考試的這位著名的學官,大發脾氣。因為這時已經是清朝中葉以後,重文輕武,對武人看不起,這也是清代衰落的原因之一。在當時文人進考場的時候,那些武官是到試場為考生背書包的。所以這些學官對這個轉考文舉的武秀才看不起,教人把他拉下去打三十板屁股。可是他挨了打以後,還是要求改考文舉。這位學官盛氣之下,當時就出了一個題目,限他即刻下筆。這位秀才提起筆就作好了。這位學官終歸是好的,還是准了他考文舉。後來這個人官做得很大,升到巡撫兼軍門提督,等於省主席兼督軍又兼戰區司令官,他還是帶了隨從去拜訪當年打他屁股的這位學台,而這位學台心裡難過極了,一直向他道歉。他卻感謝這頓打激勵了他,並請這位學台當秘書長。從這些地方我們就看到,小器的人,往往沒有什麼事業前途。所以說,器度很重要。而且人與人相處,器度大則人生過得很快活,何況中國的老話: “人生何處不相逢?”這段書就是討論宗愨對庾業的事情,該是怎麼個說法,下面引用斐子野的話:
斐子野曰:夫貧而無戚,賤而無門,恬乎天素,弘此大猷,曾、原之德也。降志辱身,亻免眉折脊,忍屈庸曹之下,責騁群雄之上,韓、黥之志也。車身之事則同,居車之情已異。若宗元斡無作於革具,有韓、黥之度矣,終棄舊惡,長者哉!
他說一個人在窮困中,心裡不憂不愁;在低賤的時候,沒有地位,到處被人看不起,內心也不煩惱,不苦悶,這是知識分子的基本修養,淡泊於天命和平常,窮就窮,無所謂,而胸懷更偉大的理想,另具有長遠的眼光。只有像曾子、原憲這兩位孔子的學生,才有這樣的器度、修養和德性。再其次有一種人,“降志辱身”,倒霉的時候,把自己的思想意志降低,倒霉的時候就做倒霉的事,乃至身體被人侮屏都可以,頭都不招,眉毛都掛下來,眼睛都不看人,佝著背,到處向人家磕頭作揖,在一批庸庸碌碌的人下面,忍受委屈。一旦得意的時候,則像在一些英雄的頭上跑馬似的,這就是韓信、黥布一流的人物。他們都是漢高祖面前兩位大將。黥布封為九江王,他在秦始皇時代做流氓,犯過法,臉上刺了黑字,所以名黥布,後來貴為九江王。韓信則在倒霉的時候,腰上帶了一把劍,遇到流氓,流氓罵他飯都沒有吃,沒有資格佩劍,迫他從胯下爬過去。後來韓信當了三齊王,那個流氓到處躲,韓信還把他請來作官,並且說當年如果不是這一次侮辱,還懶得出去奮鬥呢!最後漢高祖把他抓來的時候,本來不想殺他,還和他說笑話。他批評某些人的能力只可以帶多少兵,漢高祖問他自己能帶多少兵,他說多多益善。漢高祖說:你牛吹得太大了,那麼我可以帶多少兵?韓信說,陛下不能帶兵,可是能將將。韓信當時是把所有的同事都看不起。他對這些同事,也都是身為大元帥的批評別人的那兩句名言:“公等碌碌,因人成事。”其實反省過來,包括我們自己在內,都是如此--“公等碌碌,因人成事。”這句話也形容出韓信在得意的時候,有如天馬行空,在一般英雄頭上馳騁。
由此看來,有的人不怨天不尤人,願意過平淡的生活,這是高度的道德修養,只有曾子、原憲這一類的人才做得到。但是有一類英雄也做得到,不得志的時候委屈,乃至一輩子委屈,也做得到,可是到得志的時候,就馳騁群雄之上,這就和曾子、原憲不一樣。而這兩種人,“卑身之事則同”,當不得志的時候,生活形態搞得很卑賤,被人看不起的那個情形,是相同的。可是處在卑賤時,這兩種人的思想情操,則絕對不同。一種是英雄情操,得志就干,不得志只好委屈;另一種是道德情操的思想,卻認為人生本來是要平淡,並不是要富貴,所以“居卑之情已異”。
這裡是引用管仲的一段自白來作評論。大家都知道管仲是齊桓公的名相,可是最初管仲是齊桓公的敵人,情形和季布與劉邦的關係是一樣的。管仲本來是幫助齊桓公的勁敵也是兄弟公子糾的,管仲曾經用箭射齊桓公,而且射中了。只是很湊巧,剛好射在腰帶的環節上,齊桓公命大沒有死。後來齊桓公成功了,公子糾手下的人,都被殺光了。找到管仲的時候,管仲把手在背後一反剪,讓齊桓公的手下綁起來,自己不願自殺,而被送到齊桓公面前。因為他心裡清楚,有一個好朋友鮑叔牙,在齊桓公面前做事,一定會保他。齊桓公一看到他,果然非常生氣要殺他。鮑叔牙就對齊桓公說,你既然要成霸主,要治平天下,在歷史上留名,就不能殺他。鮑叔牙這一保證,齊桓公就重用了他,(當然也要齊桓公這種人,才會這樣做。)後來果然做了一代名臣。可是有人批評管仲,管仲就說:人們認為我被打敗了,關在牢里,變在囚犯是可恥的,我卻不認為這是可恥的。我認為可恥的是,一個知識分子活了一輩子不能治平天下,對國家社會沒有貢獻。人們認為公子糾死了,我就應該跟他死,不跟他死就是可恥。但我並不認為這是可恥的,而我認為我有大才,可以使一個國家稱霸天下,所以在我認為可恥的,是有此大才而不能使威信布於天下,這才是真正的可恥。
《長短經》的作者於是作結論說,像管仲這一類的思想,絕不把生死之間的問題看得太嚴重,因為他自負有才能,目標以對社會,對國家,對天下,濟世功業為範圍。所以上面所提的泄冶以迄於管仲的這些歷史經驗,都是說明知識分子,對自己一生的行為,在死與不死之間,有很明白的經驗與比較。
……
或曰:宗愨之賤也,見輕庾業,及其貴也,請業長史,何如?
這是說另外一個歷史故事:在《滕王閣序》里,提到過宗愨這個人,“有懷投筆,慕宗愨之長風”所說的宗愨就是這個人,他是劉宋時代人。(歷史上的“宋代”分辨起來很討厭。宋有北宋、南宋。這個宋是唐代以後的宋朝,宋高宗南渡以後稱南宋,南渡以前稱北宋,是趙匡胤打下的天下,由趙家做皇帝。而劉宋則是南北朝時期,南朝的第一個朝代,因為這個劉宋的第一個皇帝,也是和漢高祖一樣由平民老百姓起來的劉裕。所以後世讀歷史,為了便於分別朝代,就對這晉以後南北朝的宋朝,稱作劉宋。而對唐以後的宋,有時則稱之為趙宋。)宗愨就是劉宋時代的人,在《長短經》里只說他是宋代人,但因為作者是唐代的人,絕不可能說到後來趙宋時代的人,所以讀書的時候,萬一發生類似的疑問,就要把歷史的年代弄清楚。這裡說當宗愨還沒得志的時候,他的同鄉庾業,有財、有權、有勢,闊氣得很,宴請客人的時候,總是幾十道菜,酒席擺得有一丈見方那麼多,而招待宗愨,則給他吃有稗子的雜糧煮的飯,而宗愨還是照樣吃飯。後來宗愨為豫州太守,相當於方面諸侯,軍權、政權、司法權、生殺之權集於一身,而他請庾業做秘書長了,絕沒有因為當年庾業對自己那樣看不起而記仇,這就是宗愨的度量。
最近看到一篇清人的筆記上記載,有個人原來去參加武舉考試的,因為他的文章也作得好,所以同時又轉而參加文舉,但是這和當時的制度不合,因此主持文舉考試的這位著名的學官,大發脾氣。因為這時已經是清朝中葉以後,重文輕武,對武人看不起,這也是清代衰落的原因之一。在當時文人進考場的時候,那些武官是到試場為考生背書包的。所以這些學官對這個轉考文舉的武秀才看不起,教人把他拉下去打三十板屁股。可是他挨了打以後,還是要求改考文舉。這位學官盛氣之下,當時就出了一個題目,限他即刻下筆。這位秀才提起筆就作好了。這位學官終歸是好的,還是准了他考文舉。後來這個人官做得很大,升到巡撫兼軍門提督,等於省主席兼督軍又兼戰區司令官,他還是帶了隨從去拜訪當年打他屁股的這位學台,而這位學台心裡難過極了,一直向他道歉。他卻感謝這頓打激勵了他,並請這位學台當秘書長。從這些地方我們就看到,小器的人,往往沒有什麼事業前途。所以說,器度很重要。而且人與人相處,器度大則人生過得很快活,何況中國的老話: “人生何處不相逢?”這段書就是討論宗愨對庾業的事情,該是怎麼個說法,下面引用斐子野的話:
斐子野曰:夫貧而無戚,賤而無門,恬乎天素,弘此大猷,曾、原之德也。降志辱身,亻免眉折脊,忍屈庸曹之下,責騁群雄之上,韓、黥之志也。車身之事則同,居車之情已異。若宗元斡無作於革具,有韓、黥之度矣,終棄舊惡,長者哉!
他說一個人在窮困中,心裡不憂不愁;在低賤的時候,沒有地位,到處被人看不起,內心也不煩惱,不苦悶,這是知識分子的基本修養,淡泊於天命和平常,窮就窮,無所謂,而胸懷更偉大的理想,另具有長遠的眼光。只有像曾子、原憲這兩位孔子的學生,才有這樣的器度、修養和德性。再其次有一種人,“降志辱身”,倒霉的時候,把自己的思想意志降低,倒霉的時候就做倒霉的事,乃至身體被人侮屏都可以,頭都不招,眉毛都掛下來,眼睛都不看人,佝著背,到處向人家磕頭作揖,在一批庸庸碌碌的人下面,忍受委屈。一旦得意的時候,則像在一些英雄的頭上跑馬似的,這就是韓信、黥布一流的人物。他們都是漢高祖面前兩位大將。黥布封為九江王,他在秦始皇時代做流氓,犯過法,臉上刺了黑字,所以名黥布,後來貴為九江王。韓信則在倒霉的時候,腰上帶了一把劍,遇到流氓,流氓罵他飯都沒有吃,沒有資格佩劍,迫他從胯下爬過去。後來韓信當了三齊王,那個流氓到處躲,韓信還把他請來作官,並且說當年如果不是這一次侮辱,還懶得出去奮鬥呢!最後漢高祖把他抓來的時候,本來不想殺他,還和他說笑話。他批評某些人的能力只可以帶多少兵,漢高祖問他自己能帶多少兵,他說多多益善。漢高祖說:你牛吹得太大了,那麼我可以帶多少兵?韓信說,陛下不能帶兵,可是能將將。韓信當時是把所有的同事都看不起。他對這些同事,也都是身為大元帥的批評別人的那兩句名言:“公等碌碌,因人成事。”其實反省過來,包括我們自己在內,都是如此--“公等碌碌,因人成事。”這句話也形容出韓信在得意的時候,有如天馬行空,在一般英雄頭上馳騁。
由此看來,有的人不怨天不尤人,願意過平淡的生活,這是高度的道德修養,只有曾子、原憲這一類的人才做得到。但是有一類英雄也做得到,不得志的時候委屈,乃至一輩子委屈,也做得到,可是到得志的時候,就馳騁群雄之上,這就和曾子、原憲不一樣。而這兩種人,“卑身之事則同”,當不得志的時候,生活形態搞得很卑賤,被人看不起的那個情形,是相同的。可是處在卑賤時,這兩種人的思想情操,則絕對不同。一種是英雄情操,得志就干,不得志只好委屈;另一種是道德情操的思想,卻認為人生本來是要平淡,並不是要富貴,所以“居卑之情已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