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或曰:季布壯士,而反摧剛為柔,髡鉗逃匿,為是乎?

  大家都知道一諾千金,是季布有名的歷史故事,這位先生是了不起的。他年輕時是一位非常有號召力的遊俠之士,後來跟隨項羽,作戰非常勇敢。有一次把劉邦打垮了,追擊劉邦,差一點就可以砍到劉邦的馬尾。後來劉邦得了天下,最恨的也是季布,所以懸重賞緝捕季布,同時下令,藏匿了他的要誅全族。在這樣嚴緝之下,季布就到山東一位大俠朱家那裡賣身作傭人。朱家一看見季布,就看出來了,把他收留下來。到晚上再把季布找來,做個別談話,要他說老實話。季布說,你既然知道了,就隨你辦,向劉邦報告,就可以得重賞乃至封侯。朱家當時就安慰他,絕對不會這樣做。同時告訴季布,這樣逃匿不是辦法,總有一天會被發現的。朱家本來就和劉邦這些人很熟,他和季布商量同意,將季布扮成車夫,朱家帶他去見劉邦。到了長安以後,這一班幫助漢高祖打天下的老朋友都宴請朱家,問他到長安有什麼事,當然,都知道他不想做官,也不會要錢。朱家就要他們轉告劉邦,季布這個人,年輕有為,是個將才,是個可以大用的豪傑之士。當年和項羽打仗的時候,季布追殺劉邦,是各為其主。項羽完了,就不必再視季布為仇敵,現在通令全國抓他,這樣逼迫,他被逼緊了,不是向南邊逃到南越,就是往北邊逃往匈奴(因為那時劉邦所統一的天下,只限於中原一帶,至於長江以南的兩廣、雲貴一帶,南越王趙佗,和漢高祖同時起來的,雖已稱臣,並未心服;北方的匈奴,也隨時要侵犯中國的),這樣平白地送給敵人一名勇將,給自己增加一個最大的禍患,這又何苦?朱家說,現在就為這事而來。這班大臣們向劉邦報告以後,漢高祖聽說是朱家來說的,就取消了通緝令,並且給季布官做。所以後來季布又成了漢朝的大將,而且非常忠於漢室。可是如果沒有朱家這一次出來說話,還是不行。而朱家說妥了這件事,仍然回山東過他的遊俠生涯去了,不要功名富貴。所以俠義道的精神,在中國的歷史上始終是存在的。這裡是說,季布失敗以後,毫無辦法,英雄的豪氣都沒有了,變成窩囊得很,把頭髮剃光,什麼苦工都做不該去躲藏的地方也去躲藏,偷偷摸摸過日子,這樣對嗎?以中國文化精神來說,一個真正的英雄壯士,失敗了就自殺算了。在那個時候說來,季布既是壯士,失敗後卻窩囊的過逃亡日子,這是對的嗎?

  對於上面這種一般看法的問題,下面引用司馬遷的話作答案:

  司馬遷曰:以項羽之氣,而季布以勇顯於楚,身屢典軍,搴旗者數矣,可謂壯士。然至被刑戮,為人奴而不死,何其下也?彼必自負其材,故受辱而不羞,欲有所用其未足也,故終為漢名將。賢者誠重其死,夫婢妾賤人,感慨而自殺者,非勇也,其計盡,無復之耳。

  司馬遷說,當項羽與劉邦爭天下的時候,以項羽的那種力拔山兮的氣慨,而季布卻仍然在楚國能以武勇,顯名於天下,每次戰役中,帶領部隊作先鋒,身先士卒,一馬當先,多少次沖入敵陣,奪下對方的軍旗,斬了對方的將領,可說是一個真正的壯士。可是等到後來項羽失敗了,漢高祖下命令要抓他來殺掉的時候,卻又甘心到朱家那裡當奴隸,而不自殺。從這點看起來,季布又多麼下賤,一點壯志都沒有。其實,季布這樣做法,並不是自甘墮落,他是有自己的抱負,自認有不了起的才華,只是倒霉了,當初找錯老闆,心有不甘。所以當項羽失敗了,願意受辱,並不以為羞恥,因為還是要等待機會,發展自己的長處,所謂“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所以他最後還是成為漢代的名將。由他的經歷做法,就看出了他的思想、抱負,他覺得為項羽這種人死,太不合算。一個有學問、有道德、有見解、有氣派、有才具的賢者,固然把死看得很嚴重,但是所謂“死有重於泰山,有輕於鴻毛”。並不像一般小人物一樣,為了一點小事情,就氣得上吊,這種人的心理,覺得沒有辦法再翻身了,走絕路了,心胸狹窄,所以才願意去自殺,而懷抱大志的人,雖然不怕死,但還是要看死的價值如何,絕不輕易拋生的。

  議曰:太史公曰:魏豹、彭越,雖故賤,然已席捲千里,南面稱孤,喋血乘勝,日有聞矣。懷叛逆之意,及敗,不死而虜,囚身被刑戳,何哉?

  這段歷史是劉邦、項羽,作楚漢之爭的時候,魏豹和彭越這兩個人,有部隊,能作戰、是名將,有舉足輕重的威勢,他在楚漢之間,靠向誰,誰就獲勝。蕭何、張良、陳平,這幾個文人,卻用反間計,掌握了這些擺來擺去的人。但是魏豹他們,都是太保、流氓、土匪出身的,有如民國初年各地的軍閥,有的是販馬的、賣布的出身,可是他已經能席捲千里,南面稱王。力量穩固以後,帶了兵,喋血乘勝,天天都是他得意的時候。這種土匪、流氓出身,投機起家的分子,始終懷叛逆之意,始終不安分,這些人是唯恐天下不亂的,在亂世他們才有機可乘,才有辦法,社會不亂,他們就沒有辦法。等到失敗了,這種人不會自殺而寧願被俘虜,身遭刑戮而死,這又是什麼道理?

  中材以上,且蓋其行,況王者乎?彼無異故,智略絕人,獨患無身耳,得攝尺寸之柄,其雲蒸龍變,欲有所會其度,以故幽囚而不辭雲。此則縱橫之士,務立功者也。

  像這樣的行徑,就是中等以上的人,都會覺得羞恥,而更高的王者之才,更不會這樣。如項羽失敗了,就以無面見江東父老而自殺了。但這些人失敗以後,不死而虜,落到身被刑戮的結果,沒有別的緣故,他們自視有智慧才略,所以願意被虜,希望將來還能夠上台,抓到兵權或政權,實施他的理想,雲蒸龍變(根據《易經》的道理,“雲從龍,風從虎”當老虎來的時候,會先有一陣風過來,龍降的時候,一定先起雲霧。所謂雲蒸龍變,就是形容一個特殊人物出現時,如龍出現一樣,整個社會都會受影響而轉變),所以他們不願輕易犧牲,寧願俘虜。而希望得到機會,能發展自己的抱負、理想,這就是賈誼所說的:“烈士殉名,夸者死權” 的心理,只想自己如何建功立業為目標,而至於自己個人,受什麼委屈都可以,絕對不輕易犧牲。這也就是亂世多縱橫捭闔之士的功利主義。

  又“藺公贊”曰:“知死必勇,非死者難也,處死者難,方藺相如引璧睨柱,及叱秦王左右,勢不過誅,然士或怯懦不敢發,相如一厲其氣,威信敵國,退而讓廉頗,名重太山,其處智勇,可謂兼之矣!”此則忠貞之臣,誠知死所者也。

  這裡再引用司馬遷對藺相如的贊。“贊”是舊式文章的一種體裁,所謂“贊”、“頌”等等都是在一篇傳記後面的一個評論。司馬遷在《相如列傳》之後,評論的幾句話說,藺相如知道自己非死不可。如今日做敵後工作的人,最後可能就是死亡,明知道做這工作是死,而決心去做,這須要大勇。但是死本身並不是一件困難的事,而是對死的處理,對於這一下應該死或不應該死的決定,這一處理,不但要有大勇,還要有大智。所以在死以前,應該做怎麼樣的決定,這才是最難的事。現在藺相如在秦庭和秦始皇當面爭論抗衡的時候,不把和氏璧交給秦始皇,手上捧著和氏璧,眼睛看著柱子,準備自己碰上去,把自己的生命和那塊玉一起碰毀,回過頭來罵秦始皇和他的左右。而藺相如並沒有武功,那一種情勢的最後結果,不過是被殺頭而已,所謂除死無大事。可是,人在這種情形下,能做出這種決定來是最難的。一般人在這個情形下,一定是懦弱膽小,拿不出這種勇氣的。其實有時候,在某種情況下,膽子小,拿不出勇氣來,最後還是死,死了還挨罵。而藺相如這時,卻大發其脾氣,反而把秦始皇鎮懾住了。後來藺相如回到趙國,因這件事的功勞,官做得和廉頗一樣大,廉頗心裡不服氣,處處和他過不去,等於首相和大元帥不睦,但是藺相如不管廉頗怎樣侮辱,他都躲開。有人問藺相如為什麼這樣怕廉頗。藺相如告訴他們,一個國家如果文臣武將之間有了意見,國家就危險了。現在秦國不敢來打,就因為有我和廉頗兩個人在,如少了一人,國家就完了。後來這個話傳到廉頗耳里,他心裡很難過,知道自己都在藺相如的包容之中,因此自己背根荊條去向藺相如跪下來請罪,而變成了好朋友。由此看藺相如的智慧、修養,真是智勇雙全。而《長短經》的作者,則引用司馬遷的這段讚詞,從另一個觀點批評說,像藺相如這種人,就是忠貞之士,對於應該在什麼時候、什麼地方、什麼事情上不怕死,對什麼事情應該不輕言犧牲,他都有正確的自處之道,這需要大智慧、大勇氣,並不是盲目的衝動。

章節目錄